魏小霞
(甘肅省靜寧縣德順小學,甘肅 平?jīng)?743400)
小學語文為學生帶來的教育意義不僅僅在于語文知識的提升,更在于向?qū)W生傳播文化素養(yǎng),幫助學生確定他們的價值取向,并讓他們更多地看到外界事物。但是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成績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了教師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對以上問題的培養(yǎng),如此一來,學生在語文能力方面的成長將變得有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針對語文課堂的教育意義和課堂效率進行方法上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直是以老師為主體。教師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學生在下面一味地記著筆記,大多數(shù)都是老師在單方面輸出,學生很少進行提問。雖然這樣的環(huán)境能給予學生更多學習的空間,但是學生的思考空間變得很少。不僅如此,師生之間的交流也不多,很多時候教師在進行提問時,很少有學生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因此教師弄不清楚學生是否準確理解了知識點,也不明白學生當前的學習進度。因此教師應該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而自己則起到輔助作用,給予學生更多機會進行交流,并主動關心學生當前的學習進度。
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目標都是讓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的相關知識,而長期目標則是讓學生取得了好的成績。但是這樣的目標卻造成了本末倒置,與新課標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不符。不僅如此,在課堂上,教師還期望學生將所有知識點全部掌握,對重點知識和基礎知識的劃分卻不夠明確,導致學生無法抓住課堂的重點。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準確指出本堂課的重點內(nèi)容,并圍繞重點劃分其他次要內(nèi)容,為學生構造清晰的學習體系;長期教學目標也應該改成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教師的小學語文教學安排都是嚴格按照課時來進行劃分的,很多時候由于課程安排較緊,因此每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比較飽和,教師著重于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傳遞學生更多的知識,但是這樣就忽視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和質(zhì)疑過程,導致學生的整體語文能力無法獲得有效提升。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教師應該減輕每堂課的教學負擔,著重于讓學生記得更牢,而不是記得更多。
與上述內(nèi)容相反,很多教師還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由于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教師希望更多的學生參與進課堂討論,因此想用一些有趣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師選擇有趣的故事,有些教師選擇有趣的游戲。但是,很多教師沒有把握好教學的度,他們在課堂上花費了太多時間追求氣氛的活躍而忽視了原本的教學目的,導致教學目標無法按時完成。久而久之,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能吸引學生主動學習,但是其效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
為了激發(fā)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注重人文特色的引入。所謂注重人文特色,就是教師在課堂教育中除了注重對知識點的講解之外,也要注重知識的內(nèi)在價值和知識背景。具體方法可以表現(xiàn)在:講解生字詞時,注重造句和例句的引用;講解文章寫作手法時,注重同類型文章的對比;講解文章主題時,同時講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個人經(jīng)歷及情感表達。教師的語文課堂重點應該從傳統(tǒng)的會記會用轉(zhuǎn)變成深挖知識背后的內(nèi)容,從人文特色中糾正學生的人生價值觀,讓學生看到語文魅力的多樣性,提升他們對語文的審美水平,最終激發(fā)他們的文化認同感。當然,關于人文特色的引入,教師可以選擇用有趣的方式來進行講解,也可以選擇讓學生提前查資料,然后讓學生自主講解教師進行補充等等。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他們應該掌握的能力。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讓學生從當前課堂上“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成“合作探究,尋找答案”的學習方式是當務之急。為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教師應該在每堂課上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解答,并從互相的意見交換中取長補短。除此之外,教師也要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當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得到了比較新奇的答案時,教師不應該急著否定,而是應該詢問學生真實的想法,并肯定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見。除此之外,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減少自己講課的時間,取而代之的是多多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答案。如此一來,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將會提升,這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也將有著很大的幫助。
當然,在課堂上除了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之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密切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過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教師才能掌握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tài),并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很多時候,教師在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時,會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敷衍、心不在焉的狀況,這就是因為學生沒有真心參與進課堂學習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把握學生的情緒變化,并相對應地提出具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討論練習。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練習應該具備一定的矛盾性和沖突性,答案最好具備開放思維,最好可以讓學生提出與教師相左的意見。同時,教師在判斷學生的答案時,不能單純地用正確和錯誤來進行評判,而是應該介入他們的思想,對他們的思考過程進行提問,引導學生與教師交換意見。這樣一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將越來越高。
隨著信息化教育改革的不斷提升,多媒體已經(jīng)成為當前最普遍的課堂教學工具之一。因此為了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手段,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巧妙靈活地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科技方法,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正如小學語文課本中插畫眾多的情況,小學生由于思維發(fā)展還未成熟,因此對圖像的記憶力比文字要高得多。因此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多媒體,通過為學生進行投影、視頻播放、語音播放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率進一步加快。比如在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瀑布的視頻,或者《望廬山瀑布》相關的動畫作品,讓學生親眼看見詩句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現(xiàn)實沖擊力,進而激發(fā)他們的記憶力和理解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對課外知識進行延伸,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開闊他們語文眼界的重要過程。課本上的知識終究有限,再加上很多學生在自己通過網(wǎng)絡探索外界文學知識時,很容易由于缺少自主判斷力而建立錯誤的社會觀念。因此教師可以將課外語文內(nèi)容放在課堂學習上,在培養(yǎng)他們課外閱讀習慣的同時,也加強他們的求知欲望。最常見的方法是引入與本堂課主題相關的課外材料,接著進行對比分析,最后讓學生從分析中吸收課外知識。除了這個方法以外,教師也可以選擇為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自己在家閱讀,然后記錄下自己的收獲,第二天在課堂上與大家進行交流討論。無論哪種方法,課外內(nèi)容的選擇一定要緊貼語文教學主題,并帶給學生正能量。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多元的、高效的、創(chuàng)新的,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語文能力發(fā)展,面向全體學生,為他們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應該從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吸取經(jīng)驗,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并在互動中讓所有學生參與進課堂,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最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視野。只有這樣,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將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