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楊修文
(1.齊魯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2.山東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250000)
全球化歷來都是一柄雙刃劍,它在推動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緊密聯系和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世界經濟結構的不均衡、財富分配不公以及全球性疾病等問題。因此,在全球化的歷史演進中,“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浪潮持續(xù)不斷。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全球化更是處于艱難抉擇的路口。怎樣才能趨利避害,推動全球治理的有效實現,就成為世界各國必須要認真解答的課題。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在全球化進程中雖然經歷過由排斥到契合的曲折,但在當今全球化面臨何去何從的岔路口,積極推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以高度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在全球抗“疫”行動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努力引領全球化朝著更多更好地惠及世界各國人民的方向邁進,倡導通過共建、共享、共贏推動新型全球化的構建。
“全球化”盡管在今天看來已經不是一個新名詞,但由于全球化內容的豐富及其進程的復雜,至今人們對這個概念內涵的認知和其演進趨勢的評判依然大不相同。
從全球化的內涵認知角度看,有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主要表現形態(tài),它是“經濟的微觀活動的作用過程,是由各國和地區(qū)通過微觀經濟主體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經濟活動的過程”[2]8。政治學家認為,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各國政治交往的擴大與頻繁,另一方面是指各國政治生活相關性的空前加強”[3]119。而社會學家則從全球性問題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認為全球化的演進使得全球性問題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凸顯,人類正面臨著“加速工業(yè)化、人口快速增長、廣泛的營養(yǎng)不良、不可更新的資源的消耗和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4]10等全球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共同構成全球性挑戰(zhàn)使得人類陷入困境。我們認為,從全球化的內涵來看,它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它是人類從各個領域、民族、國家之間彼此隔離孤立的狀態(tài)向全球一體化社會的演進,人類社會的生活跨越國家和地區(qū)界限并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相互溝通、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包括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文化上的彼此溝通、價值觀念上的理解認同等。其實質是全球經濟發(fā)展超越了政治上的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家和地區(qū)界限,產生了人才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全球流動,從而對全球政治、文化、思想和社會生活的發(fā)展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促進了世界歷史的統(tǒng)一進程?!盵5]45
從全球化發(fā)展進程來看,有學者認為,從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至今,全球化經歷了國家層面的全球化1.0、市場和勞動力層面的全球化2.0、個人層面的全球化3.0[1]8-10和全球化4.0時代的到來。瑞士日內瓦高級國際關系和發(fā)展研究院國際經濟學教授理查德·鮑德溫(Richard Baldwin)在世界經濟論壇官網發(fā)文進一步分析了從全球化1.0時代至全球化4.0時代的不同表現,認為全球化1.0時代,蒸汽及其他形式的機械動力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貿易成本,加強了全世界的經濟聯系;全球化2.0時代見證了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國際治理體系的誕生;在全球化3.0時代,工廠已經跨越國界,專業(yè)技術也隨之跨越了國界,形成了高科技與低工資相結合的制造業(yè)格局;在全球化4.0時代,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在實現國際工資差異套利的同時,避免了勞動者的實際流動[6]。
縱觀學者們對全球化內涵及其進程的解讀,他們大都揭示了全球化在不同時期所具有的階段性特征,這標識著全球化無論是作為一個名詞還是作為一個動詞,它都是一個多維度、綜合性的概念,是一個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張而緣起從而引發(fā)世界范圍內的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而全球化在不同的演進階段所呈現出的特點和影響也不盡相同。全球化1.0的特點主要是對資源的占有和分配,它是在國家主導下的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跨國界流動使國家間的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的過程,并往往伴隨著戰(zhàn)爭。它開啟于歐洲殖民主義的海外擴張,并在工業(yè)革命的催化下,使得各個相互隔離的區(qū)域性市場逐漸連接成為世界市場,從而拉開了經濟全球化的大幕。隨著工業(yè)資本的不斷開拓,全球化進入2.0時代,其內容構成逐漸豐富,世界各國跨洲際流動模式在規(guī)模、深度、速度與影響力等方面逐漸加深。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全球化由經濟全球化進入了涵蓋經濟、文化、科技、生態(tài)等領域多元共存的全球化3.0時代。此時的全球化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和網絡協同基礎上的全球化,全球資源得以通過技術實現了世界范圍內的全球連接、全球協同及全球分配。它把全球的生產和交換連接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所有國家和地區(qū)都成為這個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8年以來,全球化出現了新的變局[7]38。一方面,全球化在數字技術、計算機和移動通訊等高新技術的推動下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和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全球化負面效應進一步凸顯,全球貧富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尤其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在全球化進程中逐漸深化,全球化走到了一個岔路口,探尋解決“21世紀挑戰(zhàn)”①的方案,成為各國政要和學者們面臨的新課題。
中國作為世界版圖的大國之一,在全球化進程中歷經磨難而漸行漸進。面對全球化1.0的緣起,明清政府曾以“天朝上國”的自傲和自閉而絕緣全球化,但最終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的沖擊下“天朝夢”碎,中國人嘗盡了弱國無外交的屈辱而開始奮起抗爭。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從清政府天朝上國自我陶醉與欣賞的封閉狀態(tài)中,備受羞辱地卷入了全球化1.0的浪潮中。在這股浪潮中,中國人民歷經艱險,苦苦尋求著自己的救國夢。直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才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復興的希望。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救國夢圓。然而,新中國成立之時,恰是西方國家推動全球化2.0之際,也是世界兩極格局對抗的冷戰(zhàn)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分別采取了相互排斥的敵對政策,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基本上游離在“全球化”進程之外。受此影響,中國采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也一度在全球化的邊緣徘徊。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策的確立,中國外交的歷史使命也轉變成為國內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其對全球化的態(tài)度也由反抗抵制轉變?yōu)檫m度契合,積極利用國際多邊機制帶來的機遇發(fā)展自身。中國外交的全球化轉向愈加明顯[8]37-45,并在有效契合全球化3.0進程中努力實現強國夢。但全球化歷來就是一柄雙刃劍,它在推動世界緊密聯系和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世界經濟結構的不均衡以及分配不公和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如何應對全球化進程,是“趨利避害”還是“一棍子打死”,不僅制約著全球化的演進方向,也直接影響著各國外交政策的選擇。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的持續(xù)低迷,一些西方國家擎起了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大旗,掀起了“逆全球化”浪潮。是前進還是后退、是開放還是封閉、是合作還是對抗,就成為當今全球化進程面臨的難題。在此,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開始反思作為人類客觀歷史進程的全球化怎樣才能趨利避害,推動全球化4.0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講,金融危機的深刻根源無疑是西方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紅利日漸消失,金融資本無節(jié)制的逐利趨勢與國家監(jiān)管不足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惡化的結果,并非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產物。
“逆全球化”思潮的泛起,客觀上也是一種對西方國家主導下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質疑,將促使人們對全球化進行反思。恰是在反思中有學者發(fā)出了“再全球化”的呼聲,“強調要對舊全球化進行改革、擴容和升級以突破其當前面臨的‘內卷化’困境。”[9]212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達沃斯經濟論壇、金磚國家工商論壇等國內國際舞臺上的主旨演講和報告中,也科學分析了導致世界經濟低迷的根源,闡明了“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解決”[10]的深刻哲理;強調要合理引導經濟全球化進程,降低其負面危害,使其更好惠及世界各國人民;要積極進取、主動作為,充分挖掘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因素,實現經濟全球化的充分平衡發(fā)展;要科學管理、注重公平,讓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成果惠及世界人民;呼吁各國人民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1]58-59;主張“金磚國家要堅定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fā)展”[12]。這無疑為困境中的全球化指明了前進方向。
正是在這種對全球化進程的反思和契合中,中國探索出了一條新型大國特色的外交之路。一方面,全球化的演進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興起提供了前提準備;另一方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全面推進推動了全球化的新發(fā)展。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戰(zhàn)略與全球化進程的演進,中國外交經歷了從堅持“一邊倒”與獨立自主,完全拒斥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的“站起來”階段,到致力于為國內建設謀取和平國際環(huán)境與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對外戰(zhàn)略,順應并適當契合全球化進程的“富起來”階段,再到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動引領全球化進程的“強起來”階段[13]4-6。中國在從全球化1.0到全球化4.0的歷史演進中,實現從地區(qū)大國向全球大國的歷史轉變[14]54-66。與此同時,全球化正經歷百年未有之變局,特別是全球化的主導力量發(fā)生了歷史性轉變。作為全球化主導者的美國率先發(fā)出了“反全球化”的信號,意圖放棄對當前全球化進程的領導,而作為非主導者的中國等其他新興國家卻明確表示了繼續(xù)支持當前全球化的堅定決心。全球化主導力量的轉變打破了以往由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全球化進程的單一性格局,賦予了更多國家表達自身發(fā)展訴求的機會,為打造由世界各國共同推動全球化進程的多元格局提供了歷史機遇。為適應當前全球化出現的歷史變局,中國開始積極思考并探索自身外交新的方向。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15]443,確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目標,堅持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出發(fā),按照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tài)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充分發(fā)揮中國外交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責任與擔當;確立了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基本途徑,旨在追求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為自身發(fā)展提供有利土壤的同時,以自身的發(fā)展維護世界和平,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確立了建設伙伴關系的重要舉措。伙伴關系超越了傳統(tǒng)的封閉性、以軍事合作為主、針對第三方的“聯盟”關系,具有平等性、和平性和包容性??傊?,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外交之路體現了中國的基本國情、歷史傳統(tǒng)與當今世界潮流的實際情況,彰顯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客觀要求,既實現了自身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fā)展,又有助于增進人類的共同利益,攜手共建更加包容普惠的全球化4.0。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突破“修昔底德陷阱”②的傳統(tǒng)大國外交思維,明確宣告:“‘國強必霸’的主張不適用于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盵16]歷史上,中華民族就始終致力于與其他國家的和平共處,與其他民族奉行殖民侵略與對外擴張的策略相反,中國倡導“和而不同,和諧共處”的理念,反對干涉別國內政,提倡“來而不拒,不往教之”的原則,尊重他國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近代以來,盡管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年間,中國社會戰(zhàn)火頻仍,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與欺凌,經歷了不堪回首的苦難。但是中國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化干戈為玉帛”的深刻道理,在新中國成立后始終以最大的誠意化解歷史矛盾,謀求與世界各國的和諧共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和發(fā)展道路的多元化、支持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秉承不同文明彼此包容互鑒、共同推動人類進步事業(yè)發(fā)展的外交”[17]19。它既凸顯中國特色,又彰顯新型大國風范。它立足于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根植于中國堅持的社會主義理念,發(fā)端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源自于新中國外交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契合于當今時代潮流和世界大勢[18]18-19,努力為全球發(fā)展做貢獻。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實踐中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整體布局。具體而言,它以構建協調均衡的大國和周邊關系為重點。由于世界權力中心逐漸向亞洲轉移,域外大國力量逐漸加強了對中國周邊地區(qū)輻射,與周邊國家相互交織使得中國周邊安全形勢日趨復雜。為此,中國提出在不與任何大國發(fā)生對抗沖突或建立軍事聯盟,穩(wěn)步推進構建總體協調穩(wěn)定的大國關系框架的同時,還要摒棄以鄰為壑的陳舊思想,秉承“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積極同周邊國家開發(fā)外交關系;構建“真、實、親、誠”的發(fā)展中國家關系。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十分重視加強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始終將推進同發(fā)展中國家的伙伴關系作為中國外交行穩(wěn)致遠的堅實基礎,以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統(tǒng)籌多邊外交舞臺。在全球性突發(fā)事件及其危害日益凸顯的今天,積極構建有效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全球治理體系是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中國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以G20、APEC、金磚國家機制等國際多邊機制積極統(tǒng)籌多邊外交舞臺,為促進有效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不斷提供積極條件。以政黨外交和公共外交為新的開拓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更加重視政黨外交和公共外交的積極作用,通過“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加強中國共產黨與其他各國政黨間的交流對話。與此同時,還通過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領域更寬泛的公共外交方式,全面深化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多個領域的民間交往,以“一帶一路”作為推動全球化4.0的重要平臺,“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推動經濟發(fā)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國際倡議,是中國外交戰(zhàn)略布局中的重大創(chuàng)新,它在為中國帶來經濟開放與繁榮的同時,也為增進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推動新型全球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總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以大國和周邊為重點,以發(fā)展中國家為基礎,以多邊外交為舞臺,以政黨外交和公共外交為新的開拓方向,以“一帶一路”為重要平臺,以點帶面,全面均衡,共同構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戰(zhàn)略布局。
當前,中國正在構建以融入全球、變革自身與塑造世界為核心的和平發(fā)展框架[19]5。融入全球構成了中國和平發(fā)展框架的前提,它既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參與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積極利用全球優(yōu)質資源實現自身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也是21世紀中國積極同世界各國探索新型國際關系之道的過程;變革自身是中國和平發(fā)展框架的基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堅持對外融入世界的前提下,強調以交流互鑒、規(guī)范法治和構建國際認同為基礎,加強本國自身能力建設,最終實現自身變革和世界秩序的塑造,并呈現了如下特點。
其一,突出奮發(fā)有為的外交主基調。隨著中國日益成為推動全球化4.0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國外交積極調整姿態(tài),謀大勢、講戰(zhàn)略、重運籌,愈加突出奮發(fā)有為的外交主基調,使新時代中國的聲音在國際舞臺上得到了充分彰顯。一方面,面對接踵而至的國際矛盾與紛繁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國外交敢于直面矛盾,堅持原則,堅守底線,迎難而上,以自身獨特的外交路徑化解國際矛盾,特別是在處理“南海問題”時,中國在秉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思路的同時,合理制定戰(zhàn)略框架,倡議共同行為準則,積極引導各方合理預期,推動南海問題的妥善解決與地區(qū)新秩序的構建;另一方面,在面對涉及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全球性議題時,中國主動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新型國際關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重大外交倡議,謀求全球化在轉型時期的穩(wěn)定,推動國際社會的共同發(fā)展。奮發(fā)有為的外交主基調源自于中國綜合實力的厚積薄發(fā),契合于新時期全球化發(fā)展的時代要求,成為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顯著特點之一。
其二,注重國家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的兼容并包。隨著全球化進程從1.0到4.0的演進,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休戚與共的特征更加明顯。深刻認識和正確處理國家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的關系,就成為全球化進程提出的時代新要求。為此,中國外交立足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從人類共同利益制高點審視全球化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一方面,把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擺在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的苦果?!盵20]另一方面,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摒棄忽視別國利益、不擇一切手段實現本國利益的國家本位思想,注重國家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的兼容并包,強調在實現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別國的合理關切,不斷擴大與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最終實現國家間的互利共贏。
其三,堅持以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定位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新時代中國作為大國展開的外交,即中國以大國身份確定外交目標與訴求并綜合運用各種外交資源與手段。但同時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因此,中國外交始終立足于自身國際地位的實際與以大國身份開展外交的訴求,積極承擔與自身綜合實力相匹配的共同而有區(qū)別的國際責任,主動扛起全球治理的大旗,營造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的國際實踐,構建多元共生的全球治理格局。面對當前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大流行趨勢,中國采取了人類抗疫史上最嚴格、最堅決、最有效的防疫舉措,遏制住了國內疫情蔓延勢頭,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中國以自身獨特的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路徑,加強與世界各國“抗疫”合作,共同維護和促進全球衛(wèi)生治理體系升級,充分展示了中國國家制度的優(yōu)勢所在,為世界上不同國家應對全球突發(fā)事件和促進全球衛(wèi)生治理體系升級發(fā)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了構建應對突發(fā)事件的國際合作機制的時代命題。
當前,新冠疫情已成為人類發(fā)展道路上不得不共同面對的一場大危機與大考驗,它在對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對全球化進程造成了困擾。許多人由此對疫情之后全球化進程的走向也產生了質疑,2020年3月21日刊出的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封面圖案就展示了一幅懸掛“結束”標語的地球圖案,以此標識“全球化正在走向終結”。新加坡國立東亞研究所知名教授鄭永年也說:“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各國都會想方設法收回更多經濟主權,全球化方向會發(fā)生變化,即變?yōu)椤邢薜娜蚧!盵21]面對疫情帶來的現實困境,任何一個國家試圖憑借一己之力都無法予以有效應對,特別是在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的前提下,國際社會更應該共同攜手抗疫,共克時艱。在此,中國以自覺的使命擔當和忘我的苦干實干為全球抗疫實踐提供了有益探索,為打贏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實現全球治理體系升級,拓展全球化發(fā)展新空間,開啟全球化新征程提供了價值引領。
其一,以共同價值引領全球化新發(fā)展。共同價值是客體對包括全人類所共同具有的價值,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引領全球化發(fā)展的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盵22]這是首次由中國提出的、不同于西方普世價值觀,能夠引領全球化發(fā)展的共同價值。與西方國家宣揚的“普世價值”不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所倡導的共同價值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它是開放包容的價值觀。共同價值以海納百川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將世界不同國家在經濟生活、民族構成、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進行有機融合,凝煉出共同的特性,為全球化時代各國的和平共處提供了價值基礎。與此同時,共同價值向過去開放、向現實開放、向未來開放,它繼承了以往全球化進程中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作用于當前的全球化實踐,對未來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第二,它是共建共享共贏的價值觀。共同價值是不同國家在共建、共享、共贏基礎上所建構的一種價值觀形態(tài),它涵蓋了不同國家的共同價值追求。世界各國能夠在平等基礎上,共同建立、共同享有、共同獲利。因而,它體現了人類共同的精神道義和價值的制高點,擁有無可比擬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傮w來看,世界各國的不同利益訴求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而人類共同價值正是這些不同價值觀的匯聚與聯結,通過共建、共享、共贏推動新型全球化的構建[23]38-43。
其二,以國際合作新機制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升級。面對當前全球治理體系面臨的各種現實難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為引領全球化時代全球治理體系升級提供了創(chuàng)新方案。(1)以國際合作新理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升級。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始終保持理念創(chuàng)新和戰(zhàn)略引領[24]36,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動態(tài)聯動發(fā)展,以期實現互利共贏;提出“單邊倡議、多邊協作”理念,促使多元化國際共享機制的形成,尊重各國發(fā)展差異與主權平等,提供多樣發(fā)展機遇和空間,實現“百花齊放”的共贏局面;提出“親誠惠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理念,編織與各個地區(qū)的伙伴關系網絡,謀求與地區(qū)國家實現共同發(fā)展。(2)以“一帶一路”為主要抓手,有序推進全球治理體系升級?!耙粠б宦贰弊鳛橹袊厣髧饨煌七M全球化4.0的主要抓手,為有序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不竭動力。首先,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新運作模式?!耙粠б宦贰辈灰杂残詶l約和規(guī)則在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政治體制等方面限制參與國的身份和行為,它在完全開放的基礎上,與世界上所有國家進行積極有益的合作,開展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目前,中國已累計同29個國際組織與122個國家簽署了多份合作文件,與琥珀之路、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歐洲“容克”計劃等他國戰(zhàn)略進行了有效對接。其次,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新領導機制的構建?!耙粠б宦贰辈灰阅骋粐覟楣潭ā爸行摹?,提倡多元化的領導機制。這種領導機制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外部力量對本國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干涉,充分調動了世界各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3)牢牢抓住規(guī)則制定話語權,引導國際社會對中國構建國際合作新機制的理性認識與支持。當前,國際制度競爭已是國際政治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現象[25]28-57,圍繞規(guī)則制定話語權的爭奪成為國際制度競爭的重點。中國應牢牢抓住國際合作機制規(guī)則制定的話語權。一方面,對蓄意攻擊和曲解的聲音進行有力回擊,減少國際社會猜忌的空間,破解各種偏見與成見;另一方面,從理念、內涵與目標等方面?zhèn)鬟f“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引導相關國家對中國構建的國際合作新機制的理性認識與積極支持。
其三,以人工智能拓展全球化發(fā)展新空間。當前,人工智能越來越成為推動全球化發(fā)展的要素之一。它不同于以往任何技術,以往的技術無論形態(tài)如何,都是被人類用以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人工智能則不然,它能夠通過對數據的獲得與分析,掌握人類活動的規(guī)律,并以完全不同于人類的思考邏輯和行為方式,作為創(chuàng)造性伙伴參與到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26]129。因此,人工智能在推動全球化方面蘊藏著巨大潛力:一是人工智能對生產力的提高具有推動作用。據統(tǒng)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以每年1.2%的速度為全球GDP的增長貢獻大約13萬億美元。與此同時,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先發(fā)優(yōu)勢的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增長率也將達到20%—25%[27]5。二是人工智能將促使非國家行為體權力的擴大,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將獲得許多權力。從2016年“劍橋分析公司”利用互聯網技術影響美國總統(tǒng)選舉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這些巨頭通過獲取大眾數據并進行大數據分析得出相應結論,有針對性的對選民投放政治廣告以影響競選,對美國政治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毫無疑問,人工智能將在未來催生更加多元且擁有較大權力的行為體以影響全球化進程。三是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及相關產業(yè)發(fā)展從權力結構、微觀基礎、規(guī)則體系及制度安排、宏觀環(huán)境、運行模式及演化規(guī)律角度深刻改變著當代國際社會的結構與內容,推動著新型全球化的發(fā)展[28]33。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中國應主動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與其他國家展開積極合作,努力拓展彼此在這一領域的國家利益,開拓國際關系合作的新作為,拓展全球化發(fā)展的新空間。
其四,以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啟全球化新征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它已成為中國外交的一面鮮明旗幟。它從理念與實踐兩個層面開啟了引領全球化的新征程。在理念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不同方面為全球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宏大、系統(tǒng)、復雜的發(fā)展新思路[29]13-20。政治上主張“合作伙伴主義”?!盎锇殛P系”超越了西方封閉性、以軍事合作為主、針對第三方的“聯盟”關系,不再以伙伴雙方強制性的權責交換為基礎,更具“聚合力”,開放、包容、非強制的特點有利于吸引國際社會的支持和擁護。安全上主張“集體協商主義”。當前,全球性問題已呈現出跨地域、分散化等特點,特別是面對新冠疫情的肆辱,任何國家獨善其身的安全策略已無法有效應對全球性問題帶來的挑戰(zhàn)。唯有采取共同協商,尋求集體安全的做法才能有效應對風險,解決引發(fā)安全問題的各種隱患。經濟上主張“開放包容主義”。全球化的演進歷史已經證明,只有在開放、包容的環(huán)境中,世界各國才能持續(xù)獲得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資源,從而推動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文化上主張“和而不同”?!昂投煌本褪侵鲝堅谧鹬厥澜缥拿骷嫒莶那疤嵯?,充分發(fā)揚各文明間的不同閃光點,最終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主張“自然保護主義”。保護生態(tài)是關乎人類未來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傷害自然最終將會傷及人類自身。面對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要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實現人與自然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實踐層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致力于與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在不同領域積極推動建立多種形式的命運共同體。2013年10月,習近平在訪問印尼和馬來西亞時,提議雙方共同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30];2016年5月,習近平與老撾領導人見面時提出兩國要共同打造“中老命運共同體”[31];2018年9月,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上表示愿同非洲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32];2019年5月,習近平在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提出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33]。與此同時,“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等不同領域內的命運共同體建設也在蓬勃發(fā)展。
新冠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進一步表明,全球化已不只是經濟、政治、文化、信息的全球化,更表現為生態(tài)、災難、命運的全球化,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皣H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zhàn),共建美好地球家園?!盵34]5對此,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建設健康絲綢之路,積極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支持聯合國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充分發(fā)揮在全球疫情防控中的協調作用,加強與二十國集團組織、非洲聯盟、金磚國家機制等現有國際合作機制的有效合作,務實推動疫情防控區(qū)域合作,深化與疫情發(fā)生國家間的防疫信息共享與防控技術經驗交流,與世界各國并肩抗疫,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分展現大國擔當。
注:
① 伊恩·高登在《分裂的世界:全球化危機的根源與對策》一書中,鑒于一些挑戰(zhàn)的本質徹底改變,以及其影響的復雜度和潛在嚴重性的衡量標準,將氣候變化、網絡安全性、流行疾病、移民和金融五大問題界定為21世紀挑戰(zhàn)。
②“修昔底德陷阱”一詞由美國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它是指一個崛起大國和一個守成大國之間競爭與沖突的必然性,即國家實力此消彼長的結構性矛盾將引發(fā)戰(zhàn)爭。該說法源自于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總結有關于雅典和斯巴達的戰(zhàn)爭根源時的觀點。具體參見格雷厄姆·艾利森.注定一戰(zhàn):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