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張燕麗*,左冬冬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川芎來源于傘形科(Umbelliferae)藁本屬(Ligusticum)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莖,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主產于四川(灌縣)、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生長于溫和的氣候環(huán)境。性溫,味辛,歸肝經、膽經、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1]。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钛铕鲎饔脧V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昔人謂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達、止痛等功能?!侗窘洝费裕骸爸髦酗L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chuàng),婦人血閉無子”?!睹t(yī)別錄》載:“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齒根出血者,含之多瘥”?!端幮哉摗吩疲骸爸窝_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痛”?!度杖A子本草》言:“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yǎng)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fā)背,瘰疬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夺t(yī)學啟源》云:“補血,治血虛頭痛。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侗静菥V目》言:“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郁。主治風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其化學成分主要為揮發(fā)油、生物堿、多糖等,包含苯酞及其二聚體、生物堿、有機酸酚、多糖以及腦苷脂和神經酰胺等類化合物;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肝腎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多系統(tǒng)都具有多方面的藥理活性,主要表現為鎮(zhèn)痛、抗炎、抗氧化能力、抗腫瘤、抗凝血、抗抑郁、抗衰老、抗動脈粥樣硬化、細胞保護、改善心功能等作用。
川芎中共分離得到20個多個生物堿單體[2],其中川芎嗪(化學結構式見圖1)被認為是川芎的特征性生物堿,可作為評價川芎生物堿含量的指標性成分,其含量高低與川芎來源、追肥情況及提取工藝等密切相關。其成分主要包括川芎堿A、川芎堿 B、腺苷、2′-O-甲基腺苷、肌苷、尿苷、2′-O-甲基尿苷、5-甲基尿苷、1-乙酰基-β-咔啉、川芎哚、黑麥草堿、1-β-丙烯酸乙酯基-7-醛基-β-咔啉、川芎嗪、L-纈氨酸-L-纈氨酸酐、L-異丁基-L-纈氨酸酐、L-異亮氨酰-L-纈氨酸酐、尿嘧啶、腺嘌呤、膽堿和三甲胺等。
圖1 川芎嗪的化學結構式
目前,研究發(fā)現藁本內酯是川芎揮發(fā)油的主要成分,含量可以占到川芎揮發(fā)油總量的50%~80%[3-4]。其他成分如3-丁基苯酞、香松烯、α-寧烯、α-蒎烯、莰烯、月桂烯、α-水芹烯、δ-3-蒈烯、α-萜品烯、β-羅勒烯、γ-萜品烯、α-萜品油烯、對-聚傘花素、η-辛醇、芳樟醇和月桂烯醇等。
川芎多糖主要是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甘露糖組成,范智超等[3]采用DEAE-纖維素柱色譜和凝膠滲透色譜分離純化首次從川芎中分離得到4種雜多糖(LCP-1、LCP-2、LCP-3和 LCP-4),分子量分別為31、52、90和36 kD。LCP-1主要由葡萄糖組成;LCP-2 和 LCP-3由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組成;LCP-4主要由阿拉伯糖組成。LCP-1為α-糖苷鍵的吡喃環(huán)多糖化合物,LCP-2、LCP-3和LCP-4均含有α-糖苷鍵和β-糖苷鍵,其中,LCP-2中α-糖苷鍵和β-糖苷鍵含量相當,LCP-3和LCP-4中β-糖苷鍵高于α-糖苷鍵。
高健等[5]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硅膠、反相硅膠等手段分離純化.利用化合物理化性質及波譜分析方法進行結構鑒定,從川芎中分離得到洋川芎內酯H和洋川芎內酯I。
川芎含有機酸類,例如有研究者從川芎中分離得到棕櫚酸和阿魏酸、α-羥基二十四烷酸、綠原酸、4-甲氧基-3-羥基苯甲酸、環(huán)(L-苯丙氨酸-L-亮氨酸)、環(huán)(L-苯丙氨酸-L-纈氨酸)、環(huán)(L-苯丙氨酸-L-異亮氨酸)等成分[5-6]。
蒲忠慧等[7]利用硅膠、大孔吸附樹脂、反相C18、Sephadex LH-20柱色譜、制備薄層色譜、半制備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對川芎化學成分進行分離純化,運用MS、NMR等波譜手段進行結構鑒定。從川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芐醇β-D-葡萄糖苷、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李樂潔[8]對川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中的較大極性成分進行研究,結果分離并鑒定了26個化合物,其中有3個為新的苯酞苷類化合物川芎苷A(chuanxiongoside A)、川芎苷B(chuanxiongoside B)、藁本苷B(ligusticoside B)。
川芎中還含有5-羥甲基糠醛、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化合物。6-羥甲基-3-羥基吡啶、煙酸等成分。
川芎為治療頭痛的要藥。張元素稱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能散肝經之風,治少陽厥陰經頭痛,及血虛頭痛之圣藥也”。李東垣也認為“頭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臨床之際頭痛以川芎配伍其他藥療效顯著。陳玲等[9]研究發(fā)現,川芎乙酸乙酯部位是抗偏頭痛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并建立了川芎乙酸乙酯部位的指紋圖譜,通過圖譜結合保留時間和紫外光譜,指認了洋川芎內酯I、洋川芎內酯H、洋川芎內酯A、藁本內酯4個特征峰。
敬曉鵬等[10]采用慢性坐骨神經壓迫損傷法制備神經病理性痛大鼠模型探究基于γ-氨基丁酸(GABA)通路川芎素對神經病理性痛(NP)大鼠模型的保護作用。結果川芎素對慢性坐骨神經壓迫損傷神經病理性痛有良好的鎮(zhèn)痛作用,其機制可能與上調GABA通路中GABA、GAD表達和下調GAT1表達相關。蔡卉[11]探討當歸-川芎對原發(fā)性痛經小鼠E2及OT表達的影響。應用雌二醇聯合縮宮素誘發(fā)原發(fā)性痛經小鼠模型,將不同配比當歸-川芎作用于模型動物,通過ELISA法測定小鼠子宮組織中E2及OT含量變化,通過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測定催產素受體mRNA、蛋白的表達水平。結果當歸-川芎對原發(fā)性痛經小鼠子宮組織中E2和OT含量有抑制作用,當歸-川芎不同配比能夠抑制子宮組織中E2、OT和OTR的表達,不同配比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綜上所述,OTR表達對原發(fā)性痛經的發(fā)病有促進作用,當歸-川芎對原發(fā)性痛經小鼠子宮組織中E2和OT含量有抑制作用,當歸-川芎不同配比能夠抑制子宮組織中E2、OT和OTR的表達。
川芎在臨床中常配伍天麻治療偏頭痛,郭思宇等[12]探討川芎-天麻配伍對血瘀型偏頭痛的治療作用及不同配比的療效差異性。發(fā)現川芎-天麻配伍對治療血瘀型偏頭痛具有療效,不同配比組療效有差異,綜合多項指標考慮,川芎-天麻(4∶1)組療效最好。
川芎具有非常好的抗腫瘤作用,可以從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癌基因的表達,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抗腫瘤血管生成、改善乏氧微環(huán)境,影響腫瘤細胞侵襲、遷移及黏附能力,增強免疫監(jiān)視和免疫調控、化療藥物增效減毒等方面防治惡性腫瘤的侵襲和轉移[13]。郭秀偉等[14]結合腫瘤干細胞理論,研究川芎聯合順鉑對肺癌干細胞樣細胞荷瘤裸鼠的作用,結果原位瘤方面,川芎聯合順鉑組原位瘤重及HIF-1α表達較空白組和單純順鉑組減少。復發(fā)瘤組織方面,與模型對照組、化療組比較,川芎聯合順鉑組復發(fā)率、復發(fā)率抑制率、復發(fā)瘤重、復發(fā)瘤重抑制率及HIF-1α表達明顯下調。低氧環(huán)境較常氧環(huán)境下HIF-1α表達增加??梢姶ㄜ郝摵享樸K組可以通過抑制HIF-1α的表達從而抑制肺癌干細胞樣細胞荷瘤裸鼠腫瘤組織的增殖和復發(fā)。
吳海霞等[15]研究了川芎揮發(fā)油調控P-糖蛋白協(xié)同替莫唑胺的膠質瘤治療作用。結果與替莫唑胺單獨給藥比較,川芎揮發(fā)油與替莫唑胺配伍給藥后大鼠腫瘤體積顯著減小,與川芎揮發(fā)油用量呈正相關,同時配伍組大鼠體質量上升趨勢更快,生存狀態(tài)較好。川芎揮發(fā)油可以促進替莫唑胺進入U87-MG細胞內液中,且隨著揮發(fā)油濃度的增加,促進作用越強。Western blotting實驗結果表明,與替莫唑胺組比較,替莫唑胺和3.125×10-3、6.250×10-3μL/mL川芎揮發(fā)油配伍后,可極顯著降低P-gp蛋白的表達水平。可見川芎揮發(fā)油可通過下調P-gp蛋白的表達,促進替莫唑胺進入膠質瘤細胞內,發(fā)揮協(xié)同抗腫瘤作用。
川芎可以通過不同的信號通路發(fā)揮抗炎作用。馬寧寧等[16]采用UPLC-Q-TOF/MS對川芎8組提取物的成分進行分析,以人支氣管上皮細胞為研究對象,考察川芎不同提取物的抗炎作用。聯用灰色關聯分析(GRA)和偏最小二乘回歸分析(PLSR)2種方法建立其譜效關系;運用分子對接技術預測川芎有效成分的作用靶點,并利用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KEGG)對其進行通路分析,闡釋川芎的抗炎作用機制。結果,川芎的95%乙醇提取物、75%乙醇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25%乙醇提取物、結晶、石油醚萃取物和三氯甲烷萃取物對炎癥細胞均具有抗炎的作用,其中川芎95%乙醇提取物的抗炎效果最為顯著。確定了3種具有抗炎藥效的成分(洋川芎內酯A、Z-藁本內酯和新蛇床內酯);Z-藁本內酯可能通過環(huán)氧合酶-2(COX-2)、細胞外調節(jié)蛋白激酶2(ERK2)、蛋白激酶C(PKC)、Janus激酶1(JAK1)、JAK2、JAK3、核轉錄因子-кB(NF-к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阻礙炎癥信號傳遞,影響下游蛋白的表達,發(fā)揮抗炎作用;洋川芎內酯A和新蛇床內酯可能通過COX-2、ERK2、PKC、磷酸酰肌醇3-激酶α(PI3K-α)、PI3K-γ、JAK1、JAK2、JAK3、IKKβ和TNF-α阻礙炎癥信號傳遞,影響下游蛋白的表達,發(fā)揮抗炎作用。
川芎是臨床常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味中藥,現代醫(yī)學證實川芎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葛慧芳等[17]研究川芎醇提物抗氧化活性,川芎醇提物中主要的活性組分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阿魏酸、游離酚及結合酚的含量分別為55.7、31.45、177.38及42.86 g/kg。川芎醇提物溶液稀釋100倍后的還原力與14.79 μg/mL 維生素C相當,總抗氧化能力為4.46 U/mg。0.9 g/L川芎醇提物對羥自由基清除率為超氧陰離子的1.12倍。這顯示川芎具有非常強的抗氧化活性。
蘇秀蘭等[18]采用溶劑法提取提取川芎中活性成分,以阿魏酸提取率為指標,通過正交試驗法優(yōu)化提取工藝條件,并對提取物體外抗氧化性能進行了研究。結果在一定范圍內,隨川芎提取物濃度的升高,其總還原能力,對超氧自由基、羥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及對酪氨酸酶抑制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呈明顯的劑量關系。表明川芎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體外抗氧化性能。且川芎的超臨界CO2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體外抗氧化能力[19]。
川芎對缺氧細胞具有保護作用。俞茹云等[20]采用無糖低氧方法建立缺氧HM模型,并用蛋白免疫印跡法驗證缺氧模型建立。結果發(fā)現,川芎提取物能抑制缺氧HM細胞LDH的釋放。流式FACS結果顯示,川穹提取物能增加缺氧HM細胞G2+S期的比例,可見川芎提取物對缺氧的神經小膠質細胞有明顯保護作用。川芎提取物具有阻滯缺氧神經小膠質細胞LDH釋放的作用,可提高缺氧神經小膠質細胞G2+S期比率,提示其可能具有保護神經小膠質細胞缺氧損傷的作用[21]。
李喆等[22]利用體外培養(yǎng)EAHY926細胞,采用物理結合化學誘導缺氧建立模型,研究不同濃度川芎水提取物對缺氧人臍靜脈內皮細胞(EAHY926)的作用。結果川芎嗪水提取液高、中劑量組均能顯著提高細胞活力,降低乳酸脫氫酶外漏量,增加NO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梢姶ㄜ核崛∥锬茱@著拮抗缺氧對EAHY926的損傷,其機制可能是清除自由基,增加NO含量,減少缺氧損傷。
張一凡等[23]采用醇提法得到川芎提取液,以不同濃度(10、25、50 μg/mL)川芎和20 μmol/L SB203580(P38 MAPK通路抑制劑,通用陽性對照)預處理細胞后,加入200 μg/mL PM2.5染毒細胞24 h,檢測前述指標,考察川芎的保護作用和機制。結果川芎干預后,能顯著升高細胞存活率、SOD水平及Bcl-2蛋白表達,顯著降低MDA、LDH水平及p-P38 MAPK、Bax蛋白表達。
華芳等[24]以延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為指標,建立定量測定川芎抗凝血作用的方法,評價川芎及其中成藥的質量。結果川芎總提取物均具有顯著的抗凝血活性,且不同川芎樣品的抗凝血活性不同。
川芎還可以通過抗凝血作用發(fā)揮抗血栓作用,劉福和等[25]運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尋找川芎抗血栓活性成分。以“血栓癥”為關鍵詞,從治療靶蛋白數據庫中搜索篩選川芎抗血栓靶蛋白;再從蛋白質數據庫中查詢目標靶蛋白并下載其三維結構,采用蛋白質預處理工具確定活性區(qū)域中心坐標,應用PyRx和Discovery Studio Visualizer軟件對從臺灣中醫(yī)藥資料庫下載的247個川芎小分子與靶蛋白進行分子對接,通過結合能篩選出活性成分并分析結合作用力。結果篩選出4個活性成分即新綠原酸、1-H-苯并咪唑-2-胺、3,8-二羥基酰內酯、川芎三萜,其分別與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凝血因子Ⅹa、血栓調節(jié)蛋白具有較高結合活性,結合能分別為-6.1、-4.5、-7.7、-8.6 kJ/moL。
俞茹云等[26]研究川芎提取物抗腦缺血的作用及NF-κB機制。結果與模型組相比,川芎提取物能減少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腦梗死面積,降低OGD膠質細胞的凋亡率,NF-κB信號通路在腦缺血再灌注后被激活,川芎提取物使pP65進入細胞核內的數量顯著降低。結論川芎提取物對大鼠腦缺血損傷有保護作用,可能與抑制NF-κB信號通路的激活有關。
葛慧芳等[17]研究川芎醇提物對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特性。川芎醇提物對革蘭氏陰性菌抑制效果強于陽性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且存在明顯的濃度依賴性,MIC介于6.25~25 g/L之間,MBC介于12.5~50 g/L之間。等價濃度下,純品TMP和阿魏酸的抑菌效果比川芎醇提物弱。藥物處理下各種菌生長曲線特性顯示,隨著川芎醇提物濃度的增加,其中革蘭氏陰性試驗菌在對數期生長受到明顯抑制,陽性菌穩(wěn)定期延長。
周雪等[27]探索川芎揮發(fā)油對脂多糖(LPS)引起小鼠血管性認知障礙(VCI)的作用及其相關機制。結果川芎揮發(fā)油高、中劑量均能顯著降低VCI小鼠腦內MAO水平,各劑量均能顯著降低VCI小鼠腦內AchE水平;行為學實驗結果顯示川芎揮發(fā)油各劑量均能夠顯著增加VCI小鼠的在Y迷宮實驗中自發(fā)交替反應次數,川芎揮發(fā)油中劑量能顯著降低VCI小鼠在跳臺實驗中的潛伏期。體外實驗發(fā)現,川芎揮發(fā)油質量濃度為1 mg/mL時對電鰻AchE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川芎揮發(fā)油0.5 μg/mL能顯著抑制BV-2細胞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NO水平的升高??梢姶ㄜ簱]發(fā)油能夠明顯改善LPS致VCI小鼠的認知能力,其機制可能與抑制腦內炎癥反應、減輕對神經元損傷有關。川芎有效部位能顯著改善學習記憶障礙;具有明顯地治療VD的作用,其機理可能與降低AChE活性、升高大腦皮層Ach含量、減輕過氧化損傷、調節(jié)海馬神經遞質、改善血液流變和調節(jié)血脂代謝有關[28]。
唐文誠等[29-30]采用60Coγ作為輻射源,輻射劑量5.0 Gy,研究川芎提取物對電離輻射損傷小鼠血液系統(tǒng)的保護作用。結果,電離輻射能損傷小鼠血液系統(tǒng),導致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有核細胞數量下降;川芎提取物能改善小鼠因電離輻射所致的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有核細胞數量降低的現象。川芎提取物對電離輻射損傷小鼠血液系統(tǒng)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能與川芎的抗氧化、免疫調節(jié)功能有關。且川芎提取物能阻遏輻射所導致的小鼠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數量下降,減弱輻射對肝臟合成功能的損傷,增加SOD和GSH的活性,降低MDA含量。川芎提取物對60Coγ射線損傷的小鼠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為作用于細胞凋亡相關通路[31]。
吳玲等[32]研究了川芎揮發(fā)油對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學及腦內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影響。結果,與模型組比較,各劑量川芎揮發(fā)油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CUMS抑郁模型大鼠曠場實驗水平得分和糖水偏愛百分比,減少強迫游泳靜止不動時間和增加大鼠體質量;川芎揮發(fā)油中劑量組可極顯著提高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馬區(qū)DA的含量,川芎揮發(fā)油低、高劑量組可顯著增加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馬區(qū)DA的含量;川芎揮發(fā)油低劑量組可極顯著增加CUMS抑郁模型大鼠紋狀體NE的含量,川芎揮發(fā)油中、高劑量可顯著增加CUMS抑郁模型大鼠前額葉和紋狀體NE的含量。可見,川芎揮發(fā)油能改善CUMS抑郁模型大鼠曠場實驗水平得分和糖水偏愛百分比,減少強迫游泳靜止不動時間和增加大鼠體質量,顯著提高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馬區(qū)DA含量,前額葉和紋狀體NE的含量,表明川芎揮發(fā)油抗抑郁作用可能與提高前額葉、紋狀體NE含量及海馬區(qū)DA含量有關。
川芎通過抑制炎性反應、調控細胞凋亡、改善血管收縮功能等來改善心功能,治療心力衰竭[33]。孫晨等[34]探討川芎不同提取物在等生藥量下對異丙腎上腺素(ISO)致心肌缺血大鼠的治療作用。結果,模型組大鼠心電圖出現顯著的J點下移和T波倒置現象,血清LDH、AST、CK活性和MDA、c Tn T含量均顯著升高,SOD、NO明顯下降,心肌Bax表達升高而Bcl-2表達下降,Bax/Bcl-2比例顯著下降;川芎揮發(fā)油能減輕模型大鼠J點下移現象,其余各組有減緩J點下移趨勢的作用,而各組均能顯著改善T波倒置現象;川芎提取物能顯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LDH、AST、MDA、CK、c Tn T活性或含量,且川芎水提物、醇提物、揮發(fā)油能糾正心肌缺血時SOD、NO的減少;各提取物組均能降低心肌Bax的表達而升高Bcl-2表達水平,從而顯著降低Bax/Bcl-2比例。可見,川芎對ISO所致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以川芎水提物、川芎醇提物和川芎揮發(fā)油效果最佳。且川芎生物堿可改變實驗性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心電圖S-T段變化幅度,減少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提高心肌SOD活力,抑制CK活性,增加MDA含量,能通過抑制心肌細胞凋亡以減少心肌缺血損傷,起到保護心肌作用[35]。
川芎還具有抗衰老、腦保護、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洋川芎內酯Ⅰ對膿毒性腦病發(fā)揮腦保護作用,其機制可能與上調Ngb表達,從而正性調控p38 MAPK信號通路促進神經元突起生長有關[36]。川芎可能通過升高血清、腦、肝、腎臟SOD活力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從而改善衰老小鼠學習記憶能力,起到抗衰老的作用[37]。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川芎嗪(TMP)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AS)小鼠血清TG水平及主動脈CD31表達,減小斑塊面積,降低VEGFR2表達??梢奣MP可能通過抑制VEGFR2而抑制斑塊內血管新生,減小斑塊面積,從而發(fā)揮抗AS的作用[38]。
川芎具有性溫,味辛、微苦等特點,最早記錄于《神農本草經》,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能發(fā)揮活血、行氣、祛風和止痛等功效,尤其是應用于治療血行不暢、疼痛及風寒等方劑中;此外,其對于心腦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疾病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其為臨床上常用配伍藥材之一[39]。如活血行氣常配伍當歸、紅花、柴胡等,祛風止痛常配伍天麻、白芷、葛根等[40]。綜述近年有關川芎的研究情況,發(fā)現川芎的化學成分主要為揮發(fā)油、生物堿、多糖等,包含苯酞及其二聚體、生物堿、有機酸酚、多糖以及腦苷脂和神經酰胺等類化合物;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肝腎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都具有多方面的藥理活性,主要表現為鎮(zhèn)痛、抗炎、抗氧化能力、抗腫瘤、抗凝血、抗抑郁、抗衰老、抗動脈粥樣硬化、細胞保護、改善心功能等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均停留在比較粗淺的藥理實驗方面,針對于細胞、通路及DNA方面的研究較少,缺乏協(xié)同作用發(fā)面的研究,今后可以加強在某一方面具體作用機制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