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許
一
帆影遠去,古老的港口望斷水天茫茫。
“這就是黃沙港?多年前常常聽大人們提起,早就如雷貫耳?!迸阄仪皝韺ぴL明代理學(xué)家汪俊的弋陽人小李發(fā)出了一連串驚訝,繼而竊喜:對黃沙港充滿著幻想,卻一直不知何處,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很快,荒涼、破敗、闃靜,以及岸邊草木蔓延,野渡無人舟自橫,不啻給人當(dāng)頭澆了一盆冷水,眼前港空人散的一幕令我們面面相覷。任憑河風(fēng)吹打臉上,我們小心翼翼地在沙灘上拾撿灑落歲月深處的記憶,拼接成我們想象中的黃沙港本來模樣:桅桿林立,船帆如梭,風(fēng)中不時飄來南腔北調(diào),夾雜著悠揚的弋陽腔,河面上蕩漾濃郁的煙火氣息,入夜,漁火漸次亮起,鼾聲隨著波濤此起彼伏搖蕩開來。
轉(zhuǎn)而一想,我們早該有所準備,航道擱淺在現(xiàn)代交通的滾滾潮流里已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面對黃沙港殘址,還是重重地發(fā)出了幾聲慨嘆,濺起一圈圈漣漪隨風(fēng)散去。
黃沙港,自古以來就是信江與鄱陽湖水道上的一個重要港口。信江,乃閩浙皖蘇等省貨物往來的一條水上樞紐,乾隆年間《廣信府志》記載:“自河口轉(zhuǎn)向西……至黃沙港(入弋陽縣界,船只暫泊)四十里……”
鴉片戰(zhàn)爭前一口通商時期,黃沙港見證了贛東北地區(qū)過境貿(mào)易的繁榮,僅客棧、酒肆、店鋪等就有數(shù)十家,棹歌聲聲,過往船只撐出了一條熱鬧的街。那時,山邊還有一座寺廟,香火不斷。向晚時分,則是一派“水腥漁市近,帆落晚風(fēng)微”的景象。
黃沙港,與月光洲隔河相望,當(dāng)是一個頗有詩情畫意的碼頭,山水映襯,一派旖旎風(fēng)光。月光洲如泊在信江河面上一輪彎彎的月亮,映照著來往船只的平安吉祥,也映照著岸邊人家的裊裊炊煙。
當(dāng)年黃沙港的建筑而今已是蕩然無存,迎接我們的是落寞無聲,偶爾有幾只白鷺飛過,點綴得江面更加寂寥。從古代流淌而來的黃沙港,訴說著繁華與衰落,鬧熱與清冷。
踟躕黃沙港,一位正在拍打芝麻的老農(nóng)告知,離最后一戶搬遷黃沙港也已有二十余年了。碼頭北邊不遠處有一棟平房,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沿著堤壩踽踽而行,走過去,不見人影,蓊郁的樹木穿破瓦屋頂向上而生,一片蒼涼彌漫開來。屋后一棵柚子樹,掛滿黃澄澄的果實,無人問津。一座廢棄的社公廟立在樟樹下,也在無聲地聆聽浪花拍打河岸。
攜一卷發(fā)黃的線裝書向下游尋去,山那邊正是古代先賢汪俊故里旗山牌樓汪家,我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這些年,沿著山水的走向,有空我就會外出踏訪,像當(dāng)年挑貨郎擔(dān)的人一樣走村串戶,去尋找在上饒生活過的歷史文化名人。聽說我要去探訪明代禮部尚書汪?。ㄌ柺叮┯嘘P(guān)遺存,弋陽友人勸我不要去,一臉認真地說什么也看不到了,白費精力。我還是堅持去了一趟牌樓汪家,畢竟這里是汪俊的出生地,總是會有所收獲的。不是嗎?遇見黃沙港就是意外之喜。
走進村中,幾位老人聞訊走了出來,帶我指認了一棟老花屋遺址,還有一座牌樓遺址。他們告知,一代一代傳下來說那是老祖宗汪俊留下的,小時候都看到過,房子是雕梁畫棟的,高大氣派,村口的牌樓也很有氣勢,村名由此而得,可惜在幾十年前被人為毀棄了。老人們牙縫漏風(fēng)卻漏不了銘心的印記,當(dāng)年大花屋庭院幽深,天井藏風(fēng)納水,循著老人們的指向,在遺址周邊,細心的話還是能夠發(fā)現(xiàn),周邊散落著有歷史質(zhì)感的各種石墩、石柱、石板等青石構(gòu)件,在無聲地訴說著當(dāng)年的榮耀。“欲掃莓苔留姓字,久知塵跡一秋毫?!闭缤艨≡娭兴匀f物之宿命,他早知老家的遺存終將一一化作塵埃。在牌樓遺址數(shù)十米外有一片古樹林,一株千年老樟樹依然蔥蘢茂盛,還有一株樹齡700多年的水松,以及一株600多年的古樟,均掛有林業(yè)部門保護標(biāo)識。
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dāng)樓。觸摸古樟,它一定陪伴過汪俊兒時玩耍、課讀,世事滄桑,人已去,樹仍在。憑吊古樟,感慨良多。弘治年間,汪俊會試得了第一,選庶進士,留任朝廷,是一位為了禮法與皇帝死磕到底的諍臣,最終落職,后病死家中。著有《濯舊稿一卷》《汪石潭集》等存世。
在牌樓汪家,我看到了一株枝干遒勁的千年古樟,看見古樟,就好比看見了石潭先生。在叩訪大儒的途中,我還收獲了一座古老的黃沙港,詩意地泊在月光洲前等待帆影歸來,以不變的姿勢在守望遠去的游子。明朝末年,徐霞客也來過黃沙港,“叫巖西十里為弋陽界,又有山方峙溪右,若列屏而整,上有梵宇,不知其名,以棹急不及登,蓋亦奇境也?!痹谄焐?、在黃沙港,讀一讀這樣清新的文字,個中意趣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悟。
千帆遠去,回歸自然。說實話,我倒是喜歡黃沙港現(xiàn)在的樣子,天然形成的半環(huán)形港灣安安靜靜,除了殘存的碼頭痕跡,也就只剩下倚岸壘石砌成的躉船護墻,已看不出昔日的舟楫泛中流之壯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痹邳S沙港,驀然間想起這句話,不得不感嘆世間滄海桑田,感嘆人情似流水。
二
一條古道穿過江嶺,穿過江嶺層層疊疊、條條塊塊的梯田。
古道匍匐在阡陌間,就地取材的青石板整整齊齊、一絲不茍呵護著過往行人的足跡。
一夜春風(fēng),搖醒百草,搖開了油菜花黃,搖開了江嶺的聲名鵲起。因了油菜花,我才知曉江嶺。每次去江嶺,都是因了油菜花。
這一次,在油菜花齊刷刷高舉著歡迎的枝條下,我選擇了行走江嶺的徽饒古道,從山下龍尾出發(fā)。保持著原汁原味姿勢的徽饒古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云際間飄然,串起了江嶺與外界相連的絲絲縷縷,鋪墊著外江嶺、內(nèi)江嶺人通往外面精彩世界的追夢之路。
擇古道一制高點,感受花海浸潤下的江嶺,排兵列陣的云煙,遠遠近近的村落,錯落有致的樹木,波浪線條的地埂,最古的道最新的花,給人的感覺是,有油菜花的江嶺,美得不真實,美得像是如椽畫筆涂寫的虛張聲勢。
徜徉江嶺的老屋舊弄里,扶貧政策映照著一個個門牌上懸掛的主人名字,大都是宋姓人家,恍然間,還誤以為是宋朝人家。駐步指點之際,一位宋姓老者走出臥檻主動和我打招呼,他以超過我父親的年齡獲得了我額外的尊重和莫名的好感,攀談也自然起來。我卻沒有過多討好他,其實他們的生活并不容易,房子的磚瓦、石灰、石塊、鐵釘乃至水泥、木頭等都是沿著徽饒古道從山外一肩一肩挑來的,我們所看到的古建筑、古村落的美,其背后飽含著建筑者幾多辛酸、辛勞。江嶺人深知,就醫(yī)看病、學(xué)子讀書或買針頭線腦等有諸多不便,許多日常物具都是傳代使用,偶有添置。老實說,假如當(dāng)年我是江嶺人,寧愿選擇背井離鄉(xiāng),去縣邑、去州府、去大地方生活。走在徽饒古道上,回望油菜花包圍的江嶺,回想宋家老者的言談,心頭和遠遠近近的山巒一樣升起了蒙蒙雨霧。而今,欣喜的是,寬闊、平整的柏油公路環(huán)繞江嶺,那一處處醒目的弧度在油菜花中彎曲成一道道如詩如畫的景色,我舉起了手機,拍下江嶺的“油菜花香山居圖”,一棟棟客棧、酒家、民宿豎起了江嶺人的新希望。
古道猶在,古風(fēng)猶存。倘若沒有古道,那么江嶺的美也就失去了接古通今的況味。在古道的長亭邊尋尋覓覓,能否拾撿一段遺忘的愛情,豐富油菜花開的浪漫典故?尤其喜歡江嶺古樹群下那一段長長的古道,掩映在參天古木間,保存完好。一株絲栗栲吸引了我的目光,在棕樹、翠竹、藤蔓簇擁纏繞下,更顯其高大、挺拔。我輕問栲樹,江嶺的油菜花是從唐朝或者宋朝一路盛開而來的嗎?路邊的一片碎瓷泛著明朝的油光,乜斜我可笑的幼稚,還是山風(fēng)善解人意送來江嶺春天的卷首語:油菜花是農(nóng)耕文明一抹靚麗的中國黃。
這條古道顯然不適合推車,有犬牙錯層、有千萬臺階,也就沒有了凹凸不平的車轍,然足履磨出的光澤泛浮出歲月深處的溫潤,便也潤澤了雙眼,直抵心間。想必我爺爺、爺爺?shù)臓敔斪哌^這條古道,祖業(yè)殷實就是他們用足跡走近徽商尋找商機的見證。
徽饒古道,是古人用腳步踩出來的輝煌,是承載了文明進程的歷史遺存,是吳楚文化交流碰撞的紐帶。踩在古道上,足印和古道很快就達成了默契,一路向北,古道穿村越嶺,我慢慢走向那高高的浙嶺,輕撫“吳楚分源”界碑,聽蒼茫大地講述春秋故事、戰(zhàn)國風(fēng)云。這個時候,適合輕輕默誦渺小、卑微、沙礫、草木、塵埃……
夜宿山下溪頭龍尾村,側(cè)耳傾聽,還能傾聽到古道上馬鈴聲聲嗎?我卻聽到了毛筆與龍尾硯的喁喁私語。是的,這正是龍尾硯山脈延伸而來的龍尾村。借助昏暗的路燈,深一腳淺一腳走進村巷,這個從唐朝走來的村莊,演繹了千年人間煙火,還是保持那樣不卑不亢的古舊姿勢,龍尾的每條巷子里,都有一兩首唐詩宋詞引導(dǎo),也就不會迷了路。不需要去一一叩訪老宅子,苔蘚、薔薇、青磚、碎瓦破瓷、涼亭、木橋、埠頭、古井、籬笆墻、泥土路、青石板路……這些經(jīng)年的故物從眼前緩緩掠過,心早已穿越時光的隧道,跳動著西江月般的節(jié)律。
春夜,在溪畔的一個亭子里,我只用一杯詩歌就灌醉了自己。
三
古橋已不存,但明代碑刻《太平橋記》依然立在歲月的河道旁,靜靜地告訴世人,這里曾經(jīng)橫臥著一座石橋。
兩邊是高山密林,一條峽谷在溪水的伴奏下由北向南深入淺出顯得更加富有生機。走在懷玉古道上,河床上滿是大大小小形狀不規(guī)則的石頭,是一次次山洪狂歡的舞臺。走過關(guān)口村、太陽坑,陽光下萬物安寧,一派太平景象,卻再也不見架在溪流之上的太平橋了。
遠遠望去,郁郁蔥蔥的山體上不乏嶙峋怪石,峭壁突兀,其中一柱巖石獨立山腰,像一把利劍,深深地插入堅硬的巖體,峰巒疊翠間,唯留一截劍柄,令人倒吸一口冷氣。乃黃巢劍石也,究竟屹立了多少年,觀音菩薩可否告知?面對一聲從天而降的正義斷喝,黃巢劍指邪惡,反對勢力踉蹌逃竄,一路躲藏至懷玉山深山密林里。曾幾何時,草寇盜賊占山為王,騷擾百姓,涂炭生靈,是真誠、善良、美好的化身阻止了無辜的殺戮。最終,那些為非作歹身披黃馬甲的散兵游勇、地痞劣紳,化作蹦跶在懷玉山一帶的黃皮蛤?。ㄋ追Q“黃蛤”),這已成為懷玉山的趣談,是真是假不再會有人去考證了。
千百年過去,每到春夏,太平橋下、玉琊溪畔依然“呱呱呱”聲響不斷,此起彼伏,那是它們集體懺悔的念詞唱腔嗎?
多年前上懷玉山,我是走過太平橋的,嚴格地說,是借助車輪的滾動一晃而過,心中念叨的卻是山頂?shù)娘L(fēng)景,也就一次一次過河“忘”橋而忽視了太平橋的存在。太平橋是上懷玉山的必經(jīng)之路,響過王安石、朱熹等諸多歷史文化名人的足音,浩蕩過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殺敵英姿,還有多少販夫走卒、山村野夫用艱辛的汗水追尋過歲月的風(fēng)塵……太平橋,玉山境內(nèi)懷玉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橋梁,這條南北通道是從德興隴首進入懷玉山葛嶺頭的,再過太平橋、關(guān)口、水閣,往樟村出沙溪嶺,到達上饒。
太平橋,多少文人墨客、賢士學(xué)子匆匆走過,因懷玉山的召喚,或許他們還來不及停歇一下腳步。懷玉山乃風(fēng)水寶地,有的人甚至拖家?guī)Э诙ň酉聛?,而太平橋乃必?jīng)之路。北宋楊億,懷玉山走出去的一代文學(xué)家。法海禪院(懷玉書院)旁曾建有楊億精舍。楊億,原籍福建浦城人,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其祖父原南唐縣令楊文逸,一日夢一道士謁見,自稱懷玉山人,不久,楊億出生,全身有毛,一月全落,且能說話,“母以小經(jīng)口授,隨即成誦”。開寶七年(974年),楊文逸擇機在金剛峰南麓、法海禪院之側(cè)為當(dāng)時出生的孫兒楊億營建書屋,后稱楊億精舍。楊億,少小就聰穎過人,懷玉山當(dāng)是楊億的開筆啟蒙地。南宋時期,國家動蕩,大山深處備受一些文人士大夫的青睞,一度與陸游同為樞密院編修官的尹穡也來懷玉山了。諫議大夫尹穡客居懷玉山第二年,在法海禪院西南角,楊億精舍旁,造屋作書房,稱“方齋”,并作《方齋記》。太平橋也一定呵護過王安石的足跡,還有朱熹、王珉、王奕、夏浚、夏子陽、呂懷、趙佑、李夢陽……
太平橋,見證了多少如煙往事,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也見證了懷玉山的深厚情懷。若干年后,再回頭找太平橋,徒留下一片悵惘,再也找不到徒步過橋上山的那種感受:“自橋之后,山若增而秀,水若歸而下,路若闋而平,人若逸而快?!庇纱丝磥?,太平橋是一個標(biāo)志性的轉(zhuǎn)折點,也早已成為一個標(biāo)志性的地名符號??梢酝茰y,當(dāng)初取名太平橋,其意不言而喻,寄托著人們的美好祈福。
而今,天塹架起了平整、寬闊、漂亮的“天路”,架在玉琊溪上的太平橋被廢棄,也許是速度激發(fā)了人們“過河拆橋”的理由和勇氣。但我還是懷念古老的太平橋,心想不拆除多好,留下一處古跡,供后人憑吊、追憶。
古橋遺存似乎越來越少,保存下來的已然不多,橫跨在山山水水間,值得我們一一去用腳叩問、用心叩拜。
太平橋,風(fēng)風(fēng)雨雨里,抵御了一次一次山洪的突襲,卻沒有能力抵御人類的支解。幸好,橋之西頭還保存著明代碑刻《太平橋記》,字跡不是很清晰,卻已有有心人做了拓片,并將碑上的文字轉(zhuǎn)化成紙上文本傳播,我有幸在山下童坊水閣村謝先生處閱讀到《太平橋碑記》全文:“余以五月入懷玉經(jīng)太平橋。輿只力倦,披草而坐。顧瞻山勢回合,灌莽叢聚,前后通一線路,中間危溪峻峽,湯湯雷奔。霧雨迷翳,寒風(fēng)颯人。傍有一石佛,中年禪定……”
石碑中所謂“石佛”,指的即是橋頭的“觀音石窟”,石窟非常別致,香火一直不絕,當(dāng)?shù)匕傩毡拔⒌尿\仍在這不起眼的石窟內(nèi)裊裊升騰。雖說不遠處興建的觀音廟后來居上,但誰會去忽視石窟的精微、精致、精靈?
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等,而在江南,摩崖石窟很是少見,懷玉山上的花崗巖給我們貢獻了一份意外的驚喜。那石雕觀音與山崖連為一體,依山而坐,慈眉善目,口吐蓮花,造型栩栩如生,在古代,可是不折不扣地一刀一刀、一錘一錘打磨出來的,我無法想象是哪個能工巧匠耗費了多少個日子才成就了一尊觀音??!也或是自然天成,后人略施刀斧勾勒即成“觀音石窟”,山作堂水當(dāng)?shù)睿坏澜^世風(fēng)景,不事張揚,不擺排場,靜靜地守護著出入懷玉山人的平安吉祥。
假如不是當(dāng)?shù)厝颂貏e的善意的提醒,外地人經(jīng)過時一般不會注意到山崖邊還藏有一處石窟,一處袖珍佛教圣地,且用鋼筋水泥澆了一層平頂房為善男信女遮風(fēng)擋雨,室內(nèi)也就一間房那么大,幾乎沒有什么陳設(shè),簡易的香臺案幾后面有一紅底花布制作的門簾遮擋,觀音穩(wěn)坐其內(nèi),面朝東西走向的太平橋,對望黃巢劍石,只是太平橋已遠去,那劍氣也不再如霜,唯有玉琊溪不忘初心,朝著既定方向,儀態(tài)萬方不緊不慢如云飄去。
四
一把火燒開了一座雄關(guān)古隘,千百年過去,這把火還在燃燒嗎?相傳為北宋楊六郎“安撫南蠻”(一說穆桂英剿滅山賊土匪),放火燒山,開辟古道,火燒關(guān)因此得名。沖天火光早已熄滅,那垛堞下的黑褐色巖體,是當(dāng)年火燒后留下的痕跡嗎?
火燒關(guān),給人一種陽剛的氣質(zhì),空氣中都跳躍著燃燒的音符,看似山林靜謐,實際上無處不孕育著勃勃生機。
在火燒一樣的夏季,頭頂烈日,走在火燒關(guān)的山道上,我一步一步叩問遠去的鼓角爭鳴,一步一步用腳感受火燒的溫度,貼近山體傾聽歷史深處的硝煙彌漫。當(dāng)年,這就是入閩孔道之一,火燒關(guān)的古驛道大都是用麻石條鋪砌,也有采用不規(guī)則的石塊鋪砌的,一律規(guī)規(guī)整整。道路寬度大概在一米六左右,很多地方保存完好,也被山洪沖毀、砍伐毛竹人為毀壞了不少,有一截沒一截的。但再也不見販夫走卒匆忙的身影,再也不見挑茶擔(dān)鹽的三五成群,再也不見山鄉(xiāng)村夫進山打獵的機敏目光,偶爾有一兩只野雞慌里慌張飛掠閃動彩色的翅膀,劃破了深山的靜謐。
一路都有啄木鳥的鳴唱聲陪伴,急促、密集、火力集中,好像游戲機中的槍戰(zhàn)聲效,非常適合向縱深挺進的節(jié)奏,無意中倒也加快了步伐。走在火燒關(guān)的山道上,感嘆古人往來江西福建的不容易。暫且不說過關(guān)時要經(jīng)過巡檢司或縣丞外委守員的七盤八查,暫且不說所帶物資是否要繳納稅費,單是體力的挑戰(zhàn)、不可預(yù)知的侵襲就夠承受的了。
是的,那藏在大山里的一座座關(guān)隘,也許稱不上雄奇,卻充滿著神秘色彩。橫亙在武夷山深處的火燒關(guān)亦然,除了楊家將的傳說,元末陳友諒也曾在此輾轉(zhuǎn)作戰(zhàn)?;馃P(guān),宋以來歷代都設(shè)有機構(gòu),派兵丁駐扎防守,現(xiàn)尚存營盤遺址。
早就知道從鉛山太源鄉(xiāng)有一條古道通往火燒關(guān),而我選擇的是貴溪這條古道。這樣說吧,在火燒關(guān)北十來步的位置,是一處三岔路口,左邊往貴溪,右邊去鉛山,后面是福建光澤。與舊版《貴溪縣志》所載相吻合:“火燒關(guān):縣東南一百三十里,關(guān)建光澤界。入關(guān)而東,為鉛山之陳坊。入關(guān)而西,為邑之江滸山。閩省出入最要關(guān)隘。”如今有一點不同的是,因行政區(qū)劃的演變,關(guān)東鉛山境內(nèi)為太源畬族鄉(xiāng),關(guān)西貴溪境內(nèi)為樟坪畬族鄉(xiāng),光澤那邊是司前鄉(xiāng)。
我等一行從貴溪雙圳林場一路而上,攀爬火燒關(guān),還提前準備了雄黃,上山時噴灑了一些在褲子上、襪子上,又有說起不到震懾、驅(qū)趕蟲蛇的作用,只是自我安慰而已。走走停停,沿路箬葉竹、毛竹搖曳著翠綠,搖下了一片清涼。帶去的礦泉水很快喝干了,握著空瓶子,期待沿途有山泉水。帶路的小項師傅是林場職工,對這座山了如指掌,平時巡山時順帶割野蜂蜜、采獼猴桃等,每一個角落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一處上坡地段,只見小項抄側(cè)邊一小道而下,隨后,聞聽他大聲喊叫找到泉水了。在空谷幽蘭處,一汪清泉汩汩流出,大熱天的,顧不上斯文,蹲下去掬捧幾口,沁人甜甜直抵心頭,再裝上滿滿一瓶,不啻于裝上了一瓶能量和動力,繼續(xù)向上問鼎火燒關(guān)。
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總是會有精靈呈現(xiàn)的,那是林中之靈、林中上品。通往火燒關(guān)的路上,山高林密,古木參天,居然有靈芝生長在路上、枯木上,個頭不大,卻是徹頭徹尾的野生靈芝。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株兩寸來高的黑褐色靈芝長在路邊石縫里,拔了拔,泥土牢牢粘住根部,借助項師傅的柴刀,小心采挖出來,立于掌心,愛不釋手。帶回家,放在書房里,點綴著一室書香。
快到火燒關(guān)時,路旁殘存一道石頭壘砌的墻壁,也許是一座坍塌的涼亭、驛站,也許是廢棄的營房,樹木掩映下,站立成歷盡滄桑的姿勢,只剩下一堵殘墻,我自是一番感嘆唏噓。
花了將近兩個小時到達火燒關(guān),總算親眼所見,的的確確,鉛山是從左邊過來的進火燒關(guān),貴溪則是從右邊上火燒關(guān)的。江西這邊是北向,往南走過關(guān)口就是福建光澤縣境了。有趣的是,在關(guān)隘兩邊,有幾棵毛桃樹,不問是栽種還是野生,見樹上掛滿了果實,手癢癢的,遂摘了幾個下來,表皮的麻斑也已泛紅,想當(dāng)然以為熟了,用手搓一搓茸茸的毛,權(quán)當(dāng)是干洗,咬一口,硬硬的、酸酸的、苦苦的,吃得我面目可憎地“哇哇”叫了起來。一行人哈哈大笑,舒展的笑聲卻也緩解了上山的些許疲勞。
想想還是匍匐山路上的地茄子(一種野果子)給面子,藍莓那么點大,圓圓的、細細的、甜甜的,特爽口,有青色的、紫色的、粉淺紅的,醬紫色則是熟透了的,小花朵呈粉紅色,像一組小地?zé)?,以卑微的姿勢照亮著我們前行,還能滿足口福、補充水分。地茄子,緊緊貼著地面,告訴我大地的脈動。地茄子,也給我以警醒,當(dāng)貼著地面行走,才走得更穩(wěn)。
在火燒關(guān)關(guān)口逗留時,我仔仔細細地察看到,關(guān)隘坐落山脊的埡口上,還留有一段用石塊砌成的城墻殘跡,關(guān)門猶在,門上的插閂石孔仍在,關(guān)門僅雙手擴展那么寬,卻不失一副威嚴氣派。山風(fēng)呼呼,佇立火燒關(guān),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的豪邁感,身后是千山萬壑。佇立火燒關(guān),有“浴火重生”的超越感,前頭是嶄新天地。
過“關(guān)”了,總是給人一種安全感、放松感,從此可以仗劍走天涯,海闊任我行。
責(zé)任編輯: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