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居杰 寧思思 溫圓圓 秦雪
摘要:目的 探討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MLPA)聯(lián)合羊水染色體核型分析在產(chǎn)前檢測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同時采用MLPA及染色體核型分析技術對4269例羊水進行非整倍體檢測。結果 兩種方法共檢出102例非整倍體,包含嵌合型非整倍體19例,在MLPA的提示下染色體核型分析額外檢出1例低比例嵌合體,除9例嵌合體僅在核型分析檢出外,其余結果基本一致,故兩種方法檢測結果的符合率為99.79%。結論 MLPA非整倍體技術聯(lián)合羊水染色體核型分析應用于非整倍體的產(chǎn)前檢測,可顯著縮短非整倍體的診斷周期,提高嵌合型非整倍體的檢出率。
關鍵詞:MLPA;非整倍體;核型分析;產(chǎn)前診斷;嵌合體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4--01
非整倍體是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的一種,即染色體數(shù)目的減少或者增加,主要包含單體綜合征、三體綜合征、嵌合體等[1]。臨床上的染色體非整倍體最常見于13、18、21、X和Y這5條染色體,約占產(chǎn)前診斷中有臨床意義的染色體異常的86%[2] 。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發(fā)生于胎兒細胞可導致流產(chǎn)或出生缺陷[3]。染色體病目前并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對家庭和社會都帶來巨大的負擔,因而在產(chǎn)前診斷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降低出生缺陷顯得尤為重要。MLPA技術是由 schouten 等[4]在2002年首先報道的,該技術高效、特異,在單管里可一次性完成至少40個核苷酸序列的檢測,主要針對大片段的缺失和重復突變,可用于染色體非整倍體的快速產(chǎn)前診斷。本研究主要探討MLPA 非整倍體檢測技術在常見染色體非整倍體中的應用價值。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玉林市婦幼保健院優(yōu)生遺傳科進行產(chǎn)前優(yōu)生遺傳咨詢的4269例符合產(chǎn)前診斷指征的孕婦,年齡 18-47 歲,孕周17-27w。在充分知情告知并簽署產(chǎn)前診斷知情同意書后進行羊膜腔穿刺并獲取羊水樣本20ml, 并分裝到3支15ml無菌離心管中,每支管6~8ml,其中2支用于細胞培養(yǎng)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另1支用于MLPA檢測。
1.2 方法
1.2.1 染色體核型分析
羊水標本離心后棄上清,留約0.5 ml,加入4ml羊水培養(yǎng)基混勻后接種。選擇適宜時機行本實驗室常規(guī)細胞收集、低滲、固定、滴片、G顯帶及吉姆薩染色等處理。按人類細胞基因組學國際命名體系(ISCN)2016 版描述核型。
1.2.2 MLPA方法
按照本實驗室羊水細胞DNA提取、PCR擴增、毛細管電泳和結果分析等常規(guī)步驟進行。
2 結果
在4269例樣本中,4167例兩種方法均未檢測出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在檢出的102例常見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樣本中,兩種方法共同檢出93例常見非整倍體異常,染色體核型分析比MLPA多檢出9例異嵌合型常見染色體非整倍體,總體符合率99.79%(4260/4269),102例異常結果分布情況見表1。
3 討論
產(chǎn)前診斷染色體異常的傳統(tǒng)方法是進行胎兒染色體核型分析[5],核型分析也是診斷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金標準,但該方法檢測周期長、操作繁瑣、要求較高的操作技術,影響因素多,且最終的培養(yǎng)結果有時不一定能夠達到核型分析的要求從而能導致核型判讀失敗[6]。因此,臨床工作中迫切需要新的診斷技術來彌補染色體核型分析的缺陷[7]。MLPA是目前已報道的快速產(chǎn)前診斷技術之一,具有高通量、檢測時間短(可在收到標本 24-48h 后出結果),特異性好,靈敏度高等優(yōu)點。
本研究中,羊水細胞培養(yǎng)及染色體核型分析成功率100%,MLPA檢測成功率100%,兩種方法均能在行業(yè)標準規(guī)定期限內(nèi)得到結果。MLPA可在接收標本48h內(nèi)得到結果,核型分析則需要20d,兩者聯(lián)合檢測,可以對MLPA方法提示異常的病例優(yōu)先進行核型分析,最快能在2W左右得到核型分析的結果,大大提高了產(chǎn)前診斷的效率。
4269例樣本的檢測結果中,MLPA技術檢出常見染色體(21、18、13、X和Y染色體)非整倍體93例,結果均與核型分析一致,4167例未見異常,核型分析也未檢出常見(21、18、13、X和Y染色體)非整倍體,有9例嵌合體是核型分析發(fā)現(xiàn),而MLPA未見異常,故兩種方法的結果符合率達到99.79%(4260/4269),與覃宋強等[8]報道的一致。其中MLPA檢出1例18號長臂的等臂異常,有了MLPA結果的驗證,染色體核型分析可以直接出具準確的結果,可見該技術對相關染色體的非平衡性結構異常也具有提示作用。
MLPA非整倍體檢測技術在染色體嵌合體中的應用。染色體嵌合體,即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細胞系同時存在于同一個體,在人類囊胚植入前后普遍存在,可能導致遺傳異常、流產(chǎn)、死產(chǎn)[9]。在本研究中,染色體核型分析共檢測出19例嵌合體,MLPA檢出其中的10例(52.6%)。其中7例嵌合體兩種方法的結果是一致的,3例染色體核型分析結果為性染色體嵌合體,MLPA結果提示為純合體,結果有所差異,其中1例染色體核型分析的結果為45,X[65]/46,X,+mar[35],MLPA結果提示為45,X,可能是因為mar染色體并未攜帶基因,或者攜帶的基因不在MLPA的檢測范圍,由于45,X占大多數(shù),遺傳咨詢可按特納綜合征進行;1例染色體核型分析的結果為45,X[48]/46,X,del(X)(p22.1)[41],MLPA結果提示為45,X,可能是嵌合比例失真所致;1例染色體核型分析的結果為45,X[9]/47,XYY[42],MLPA結果提示為47,XYY,嵌合比例較低,MLPA未能提示嵌合。Koope 等[10]研究認為 MLPA 能夠檢測出異常核型比例高于 20% 的嵌合體,本次研究MLPA檢出2例嵌合比例低于20%,其中1例嵌合比例只有5.7%,這個病例是在MLPA提示異常的情況下進行了加大計數(shù)分析,如果沒有MLPA結果的提示,很可能會漏診,給臨床帶來不夠準確的產(chǎn)前診斷結果。在MLPA未能準確提示的9例嵌合體中,僅有1例染色體核型分析結果嵌合比例>20%(22.2%),可能是由于羊水細胞經(jīng)過培養(yǎng),出現(xiàn)優(yōu)勢生長,導致嵌合比例不真實。本次研究MLPA結果均在染色體核型結果之前得出,可以給核型分析工作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嵌合體檢出率。
綜述所述,MLPA檢測方法操作簡單、周期短、結果準確,聯(lián)合染色體核型分析應用于常見染色體非整倍體的快速產(chǎn)前檢測,可大幅提高產(chǎn)前診斷效率,同時還可以提高染色體嵌合體的檢出率,為臨床遺傳咨詢提供更準確的診斷依據(jù),對降低出生缺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鄧璐,孫筱放,張慧敏,等.MLPA快速診斷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疾病方法的研究與應用[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5:312-317.
[2]周君,朱慶文,徐愛萍,等.MLPA聯(lián)合染色體核型分析在產(chǎn)前診斷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5,10:49-50+22.
[3]Yakut S,Toru HS,Cetin Z,et al.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identified in 457 spontaneous abortions and their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J].Turk Patoloji Derg,2015,31(2):111-118.
[4] Schouten JP,McElgunn CJ,Waaijer R,et a1.Relative quantification of 40 nucleic acid sequences by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J].Nucleic Acids Res,2002,30(12):57-69.
[5]林少賓,羅艷敏,吳堅柱,等.兩例Miller-Dieker綜合征胎兒的產(chǎn)前遺傳學分析[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17,34(1):89-92.
[6]Slater H R,Bruno D L,Ren H,et al.Rapid,high throughput prenatal detection of aneuploidy using a novel quantitative method(MLPA)[J].J Med Genet,2003,40(12):907-912.
[7]張建林,王珊珊,夏艷,等.染色體同步化與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在核型分析中的聯(lián)合應用[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15,32(6):894-895.
[8]覃宋強,徐玉嬋,韋小妮,等.MLPA 技術聯(lián)合染色體核型分析在羊水染色體非整倍體產(chǎn)前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20,28(2):157-160.
[9]Taylor TH,Gitlin SA,Patrick JL,et al.The origin,mechanisms,incidence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chromosomal mosaicism in humans[J].Hum Reprod Update,2014,20 (4):571-581
[10] Kooper AJ,F(xiàn)aas BH,F(xiàn)eenstra I,et al.Best diagnostic approach for the genetic evaluation of fetuses after intrauterine death in first,second or third trimester:QF-PCR,karyotyping and/or genome wide SNP array analysis[J].Mol Cytogenet,20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