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丹,王春芝
(青島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山東 青島)
抑郁癥屬于情感障礙疾病之一,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持續(xù)的心境低落、無愉悅感。該病的病程較長,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治療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對患者的工作與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也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對于抑郁癥患者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與干預。以往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對患者加強健康知識宣教、指導用藥、觀察治療指標等,但患者的不良情緒改善不佳,遠期效果并不理想。焦點解決模式作為一種心理干預模式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該模式的發(fā)展基礎為積極心理學,以集中注意患者的積極方面,挖掘出患者的積極力量,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引導,激發(fā)出患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自主改善不良心理[2]。由此可見,將焦點解決模式應用于抑郁癥患者能收到滿意的效果。本研究結合了具體的病例探究了該模式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本中心近兩年收治的抑郁癥患者,共抽取了130 例作為樣本,其中包括男性患者75 例,女性患者55 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62 歲,最小年齡為32 歲,最長病程達7 年,最短病程為2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將所有患者在隨機的原則下進行分組,其中的65 例為對照組,另外的65 例為實驗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顯示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深入研究的價值。
對照組中的65 例患者僅給予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實驗組中的65 例患者則實施焦點解決模式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主要包括的內容有以下幾點。
1.2.1 對問題進行描述
首先應了解患者的病情,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以掌握患者的實際情況,從多方面入手了解患者,如睡眠表現、飲食表現等,尤其要注意患者所表現出的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明確患者想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斷地鼓勵患者能夠將內心的疑惑傳達給護理人員[3]。及時幫助患者緩解對治療地點所表現出的陌生感及緊張感,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護理計劃,與患者構建出良好的護患關系[4]。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應在發(fā)病期間做好詢問。
1.2.2 幫助患者建立目標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健康知識宣教,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從而使患者對疾病本身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就可能達到的目標進行商討,并建立起可行的目標。其目的在于鼓勵患者對自己需要達到的目標進行描述,讓患者能夠朝著期待的目標努力[5]。
1.2.3 了解并探查患者的例外情況
護理人員應主動地引導患者明確自身所患疾病對家庭所產生的影響,讓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并能按時服用藥物、接受有效的心理干預,讓患者知道通過以上的努力能夠回歸到正常的生活[6]。可采取訪問患者的形式,也可以組織患者參與一些與健康教育相關的講座,讓患者認識到抑郁癥的發(fā)生并不是絕對的不幸。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可詢問患者發(fā)作時的表現,讓患者對過去的例外情況進行回顧,幫助患者主動地思考問題,從而找到控制情緒的有效方法[7]。
1.2.4 對患者的表現給予反饋與評價
當患者做出合理的決定后,護理人員及家屬都應及時給予患者肯定與贊賞,使用積極的語言來鼓勵患者,讓患者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同時幫助患者了解到自身干預的效果,及時對患者做出的正面行動給予積極的評價[8-10]。
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及睡眠質量進行觀察對比。其中焦慮、抑郁狀態(tài)分別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進行評價,分數越高則患者的不良情緒越嚴重。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進行評價,包括的指標主要有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入睡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及安眠藥物,評分越高則患者的睡眠質量越不佳。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2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評分均記為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檢驗方式為t,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則使用P<0.05 表示。
所有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均較護理前有所降低,且實驗組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入睡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及安眠藥物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抑郁癥大多數是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引發(fā)軀體出現不適的情感精神疾病?;颊叩闹饕R床表現為食欲不振、失眠、對人和事失去興趣,嚴重的患者有自殺傾向,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同時,長時間的抑郁癥狀會影響到患者的睡眠質量,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時間短、日間活動受到影響等。因此,對于抑郁癥患者應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與干預,尤其在心理上應做好及時的疏導。
近年來,隨著護理理念的不斷深入,護理模式也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尤其在心理護理干預過程中焦點解決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逐漸取代了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11],該模式主動激發(fā)患者的主動性,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挖掘出患者內在的潛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感方面的弱點,尤其在抑郁癥患者中效果更加凸顯[12]。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實施了焦點解決模式,患者的不良心理評分顯著降低,且患者的睡眠質量得到很好的改善。與給予常規(guī)護理方法的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焦點解決模式在抑郁癥患者中有繼續(xù)深入研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