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穎,董玉蓮
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框架體系中,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共同支撐了“文化基礎”領域,成為重要的素養(yǎng)指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中國學生是否具備人文積淀、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懷及相應的審美情趣,將直接影響中國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整體水平。而作為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體系中的首要素養(yǎng),人文底蘊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其長期以來所具有的價值地位,即其對學生健全人格、良善思維、綜合素質的價值作用力,還表現在其對當下社會變革與文化轉型中的學生人文素養(yǎng)問題的能動反饋和教育應對層面。紅色文化作為反映紅色育人精神的文化類型,因其對人的價值思想、行動力量、道德素養(yǎng)的影響而具有重要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價值。學校教學是學校教育目的得以實現的主體途徑,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品質奠基、價值觀念萌芽的重要時期,反思并實踐紅色文化對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的教學設計路徑,既必要,亦可行。
人文素養(yǎng)一般是指人在言、行及精神面貌中表現出的關切人、關切事、關切文化的思想傾向,是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及人生意義的關注,對人生終極目的和人類存在意義的終極關懷。其所體現的是一個人對待自我、他人及社會的心理、精神和態(tài)度的修養(yǎng)[1]。從人文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來看,其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對話思維能力的培育及社會責任感的提升、共同體精神的養(yǎng)成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于小學階段是個體心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期,小學生的認知、個性等特點都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其發(fā)展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協調性和過渡性特征[2]270。這些特征使得小學這一階段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具有更為顯性的現實作用。
作為一種基礎性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在個體人格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小學階段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首先表現在人文素養(yǎng)對生命體整全性、健全性人格的培養(yǎng)與培育。人的發(fā)展雖然具有身心發(fā)展的指向性,具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結構指向性,在教育領域也體現在德智體美勞等內容的指向性,但是這種指向性并非是分散性,而是一種統整性。因為人的主體特性使然,其人格的構成也是多維一體的。無論人的發(fā)展具有多少層面、多少方面的指向性,其終究是共同作用于人本身。人文素養(yǎng)所指向的是圍繞人本身而構建的與人的發(fā)展相關的人、事、文化的意義體系,這種構建本身就是面向生命個體的人格完整性。人文素養(yǎng)通過對小學生觀念、思維、習慣、行動等培養(yǎng)而促進小學生人格整全性、健全性的養(yǎng)成。
其次,人文素養(yǎng)所指向的是生命主體對生命關系的價值關切,因此,人文素養(yǎng)提升能夠促進小學生對話思維的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在實踐層面指向一種關系型教育的建構。對于小學生來說,當他們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認識乃至理解其自身的生存與他者有著密切的關聯,也就意味著其更加可能趨于理性的意識到生命體存在的關系世界的價值和意義。這種意識的產生與發(fā)展,能夠更好促進小學生作為獨立的人的主體性自覺,進而提高其與其他人、與自然界、與自己的對話質量。人文素養(yǎng)是一種關注人內在價值的素養(yǎng),其表現為對人本身的人格尊重,以及對人和周圍世界關系的建構意義的價值認同。人文素養(yǎng)能夠幫助小學生以關系的思維看待自我和他人,進而理解人性及人性關系的豐富性,從而最終促進主體間對話的質量及小學生主體自我的發(fā)展水平。
最后,人文素養(yǎng)重視人的價值和權利,其素養(yǎng)提升利于推進民族精神的培育、非智力因素的引導教育,進而促進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共同體精神的養(yǎng)成?!叭恕薄叭吮旧怼辈攀侨宋乃仞B(yǎng)的“靈魂”。從這種意義來看,人的價值感、人的權利意識是人文素養(yǎng)培育的關鍵所在。而承認人的價值和權利,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人類生存價值的關懷。每個人的人格尊嚴需要得到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友善互動關系應當被維護,而為了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和前進,一種更廣泛意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一種民族精神應當被關切和關注。人文素養(yǎng)及其功能指向,便是對這種關切和關注的價值回應。小學階段是個體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主體角色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文化影響。小學生已經能夠開始自覺運用道德認知來調節(jié)、評價道德行為。人文教育及其所指向的人文素養(yǎng),能夠適時引導小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培育其社會責任感和共同體精神品質。
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思想觀念和道德追求[3]。其中所蘊藏的寶貴的人文教育資源,是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載體。紅色文化對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作用向度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紅色知識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積累的知識,其既是紅色精神的弘揚載體,也是紅色實踐的邏輯基礎。紅色知識在廣泛意義上可以包括有關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的歷史學、文學、道德與法律、藝術等學科領域的知識。紅色知識所承載的是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先鋒示范作用和偉大人民的改革力量,是將國家的保衛(wèi)、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守護、改革開放精神的弘揚等作為歷史推動力的文明成果。對于小學生來說,人文底蘊的陶冶和培育需要建立在充實的、有效的人文積淀基礎上。而人文積淀的重要路徑之一就是發(fā)揮好、利用好紅色知識。紅色知識對于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作用力不僅表現在其能夠在認知層面促進更多的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歷史,實現紅色文化在認知層面的推廣、宣傳。更表現在紅色知識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能夠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建立起紅色精神與紅色行動的價值鏈條,在小學生道德成長、個性培育方面形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煉之以意”“行之以堅”的良性養(yǎng)成機制。對于學校教育來說,紅色知識還為校本人文教育、校本紅色課程、校本紅色行動等的設計提供了資源“活水”。
紅色精神是紅色文化的價值精髓,是紅色知識的內在底蘊,更是紅色行動的內生推力。紅色精神凝聚和彰顯的是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的使命擔當,是整體而全面反映愛國、進步、奮斗、拼搏等的作風品質。不同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所凸顯的紅色精神雖然有著不同程度的側重,但其內在靈魂依然是一種信念、使命。紅色文化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底色,正是由于其承載和弘揚著永不磨滅的紅色精神。對于小學生來說,認識、了解、理解、體驗這種紅色精神,就是一個認識、了解、理解、體驗人本精神的過程。這種人本精神不僅表現在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拼搏的共產黨人的主體擔當方面,也表現在共產黨人艱苦奮斗過程中對人民的關心、愛護、保衛(wèi)。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夠關切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幸福等[4]。紅色精神所彰顯的價值理念,是小學生人文情懷養(yǎng)成的重要價值路徑。尤其是在當下,隨著全球經濟的崛起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各種價值觀念多元化存在,如何在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中不忘初心地堅守一名中國人的使命和責任,這是考驗中國教育的重要議題。在小學生正在茁壯成長的關鍵時期,養(yǎng)成人文情懷是培養(yǎng)其道德底色、精神情操、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以紅色精神的弘揚與示范為契機,促進小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小學教育責無旁貸、勢在必行。
紅色實踐,是一種將紅色知識、紅色精神外化于行的行動示范。對于小學生群體來說,紅色實踐是促進其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行動表現。人文素養(yǎng)不僅指向人文精神,還指向人文行動。紅色文化作用于人文素養(yǎng)的價值路徑不僅表現在紅色知識、紅色精神層面,更表現為具有人文特質的紅色實踐。紅色實踐是將紅色知識學以致用、外化于行的社會性活動。紅色實踐的人文特征表現在具有奮斗拼搏精神、愛國主義情懷、甘于奉獻品質和“我為人人”的境界。紅色實踐訴諸于對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訴諸于對革命傳統與先進人物精神的轉化與創(chuàng)新。這種轉化,對于小學教育來說,尤其需要促進教師群體的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與反思教學。小學教師首先需要在思想意識層面充分認識到紅色實踐對小學生人文行動力激發(fā)的價值意義,并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地踐行這種價值要求;其次,小學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挖掘、利用、設計好教材中的紅色教育資源,引導小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學做結合”“知行合一”;最后,小學教師當以反思者的角色對課堂、對教材、對自我的個人課程進行再思考、再完善,通過反思性的專業(yè)發(fā)展落實紅色實踐及其對小學生人文行動的作用力。
教學設計是聯系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其宗旨在于促進學生進步和發(fā)展[5]。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皆表明,教學是促進學校培養(yǎng)目標實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主要路徑。有效的教學設計同樣成為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核心素養(yǎng)教育、推動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主要路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紅色文化深度融入課堂教學,有效提升教學設計質量,是促進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推力。
教學設計的意圖在于通過解決教學問題,達成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不是憑空產生的,作為教師和學生擬達到或是實現的教學結果,教學目標的確立需要考量的前提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的既有主體條件和認知基礎。對于小學生群體來說,其通過教學作用能夠達成什么樣的教學價值,尤其是在人文知識、人文情懷及人文行動層面能夠實現怎樣的發(fā)展,這有賴于教育者對其既有學習基礎的把握。當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價值內容,需要實現其對于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作用時,了解和把握小學生既有紅色文化基礎,就是一個前提性的教學準備。對小學生既有文化基礎的了解和把握要圍繞小學生對紅色知識、紅色精神、紅色行動的既有“儲備”和問題現狀展開。對小學生紅色文化基礎的了解需要從整體和特殊、共識和個性兩大方面具體展開。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考量小學生在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學習與成長等年齡特征的共識性表現,依據共識性表現把握紅色文化知識、精神與行動的可能作用方式和可行性的教學資源建設。另一方面,作為教育教學設計者,要充分尊重每個小學生個體的特殊性,把握其來自家庭、社會、學校及個體經驗的認知影響作用,在激發(fā)小學生紅色文化學習興趣、紅色資源接受與理解能力及紅色實踐的感受和體驗中,推動全面性與個性、整體性與側重性的關系作用成效。當教學作為一個系統加以運行時,教學目標的作用就在于將各個教學要素有機整合。當小學教育將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作為重要的培養(yǎng)任務加以建設時,教學目標的厘定需要在價值取向上考慮作用路徑的可能性與有效性。紅色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設計元素,其對小學生既有身心品質的作用力如何以及紅色文化基礎對有效的小學教學設計的影響取向等,都將成為教學設計者、小學生自身及整個教學空間得以優(yōu)化、具有人文精神指向的教學文化得以營建的重要理念考量,這實際上也是一個重要的實踐思維向度。
以促進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為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需要深入厘定紅色文化資源與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需求的契合性。教學實踐經驗表明,有效的教學過程需要依托于有效的內容載體。而有效的內容確立需要建立在“問題”導向的現實基礎上。對于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這一教學目標取向來說,什么樣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成為有效的教學過程資源,這需要教學設計者能動地尋找、有效確立既有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現實表現,尤其是存在的問題。對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問題相對準確的把握,是選擇與利用紅色文化內容資源的“參考依據”,是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育內容選擇的“背后邏輯”。對于廣大教學設計者來說,了解小學生群體的整體人文素養(yǎng)狀態(tài),把握小學生在人文知識、人文情懷及人文行動層面的“短板”,對既已存在的人文素養(yǎng)問題的成因有所洞察等,都是其客觀的評價紅色文化資源。圍繞人文素養(yǎng)提升維度需求設計紅色教育內容,以及給予小學生思維、認知、人格特質有效作用的過程性努力。從更為具體化的層面來看,將那些利于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紅色文化資源加以建構,還需要教學設計者做好三個具體化的工作:一是圍繞認知、情感和行動將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教育影響的分類處理,以對應于人文知識、情感和行動的培養(yǎng)需求;二是充分引導小學生養(yǎng)成日常生活習慣的自我評價意識,將抽象的人文素養(yǎng)具體化到小學生能夠理解的日常人文素養(yǎng)體驗、實踐層面,以期更好地促進教學實施的成效;三是適時、適度地建設小學的校園文化,其中包括物質空間文化、組織制度文化、教育輿論及教學關系文化等,通過紅色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紅色文化隱性課程建設,以便于自然而然、“不教而教”地提升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小學教育教學工作者,當明確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無論人文素養(yǎng)教育、紅色文化資源在理論層面得到多么重要的價值論述,如果沒有自然地作用到小學生的生活、學習當中,就會成為空洞的“說教”。只有當小學生潛移默化理解到那些革命遺址、烈士陵園、歷史博物館、人物紀念館等等所承載的革命精神,體驗到紅色藝術作品所具有的強大的精神斗志和愛國情懷時,紅色文化才真正成為一種教育作用力和教學影響力。
用什么樣的方法或是手段,將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融入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制約了教學質量。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小學教育教學技術手段日益豐富,小學教師和學生面臨著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與自我改革。這一過程涉及傳統與現代在教學方法層面的媒介融合。紅色文化融入課堂中的方法論當是一種基于理念與技術融合的價值側重。這其中需要遵循的混合、融合原則包含幾個基本方面。第一,以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為目的取向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的融合。無論是傳統教學手段還是現代教育技術的融入措施,都當在實施過程中有意識地突出對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價值聯動作用,注重方法與技術有機服務于小學生人文知識、人文情懷以及人文行動的素養(yǎng)提升。第二,無論是線下教學還是線上教學,需要充分考量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情境條件,其中包括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融入課堂實踐的條件。教學情境是教師和學生在與教學環(huán)境相互作用時產生的,這一過程涉及教學內容的計劃性與生成性、教師的主導性與引導性及學生的能動性與參與性等關系維度的價值作用??紤]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情境條件,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要考量這些不同層面、不同關系的價值作用過程。當紅色文化資源在不同的關系向度中發(fā)揮自身作用時,什么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才是合理的,什么樣的情境困境需要克服等,都是教學設計者、教學實施者要側重考量的事情。第三,教師需要不斷充實和完善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在多種教學舉措、教學方式之間實現自由、自覺的切換和轉換。在有限的課堂時空里,如何充分利用方法和技術的多元性,促進更高教學質量的實現?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充實、豐富的媒介素養(yǎng)。一方面,教師需要通過對媒體特點的充分把握,將其準確地嵌入到學習者的學習經驗、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等過程中,以協調各種教學要素,謹防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干擾性因素的負作用。另一方面,教師當有意識地挖掘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路徑,致力于在各種可能的路徑中建構課堂教學策略?!傲⒆闱楦薪逃暯?,課堂教學設計尤其應注重學生學習的感受和體悟,突出精神生活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強調情感融入、理解、體驗、個人思維脈絡以及系統化的經驗等在生成、修正和發(fā)展價值觀方面的基礎性意義”[6]。意識到這樣一種理念,對于小學教師來說,是提升其課堂教學力,促進其更好將紅色文化融入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思想前提。
表現性評價通常要求學生在某種特定的真實或模擬情境中,運用所獲得的知識完成某項任務或解決某個問題[7]。以人文素養(yǎng)表現為評價內核,意在建構人文素養(yǎng)提升與教育的表現性評價機制,即將評價重心放在小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考察小學生對紅色知識、紅色精神與紅色實踐的認識、體驗、踐行。在實際的具體設計中,表現性的評價旨在將紅色文化對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作用嵌入到與學生經驗、生活情境、學習時空息息相關的視域里,通過切身行動、內在思考、深度學習等實現人文精神的內化和行動外顯。表現性的評價側重紅色文化對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作用過程考評,側重學以致用的評價價值的實現。對于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實踐來說,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不僅表現在將系統的理念、方法有效地轉化成對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要素的運用當中,更表現在教師能夠立足于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將計劃性、生成性的教學影響有機融入到教學過程的評價中,成為促進學習者學習質量的評價推力。作為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的實踐過程,教學設計有賴于表現性評價理念的深度融入。表現性評價能夠將教師的教學設計放置在靈活的評價反思中,引導教育者對看得見的設計進行內在邏輯的理解、調節(jié)、建構。表現性評價的深度應用,對于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意義在于,小學生可以將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建立在自身成長的自我體驗和反饋中。將紅色文化對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作用表現納入到教學評價的核心范疇,首先意味著將小學生日常生活經驗、認知、情感、行動中對紅色文化價值的理解、實踐作為人文素養(yǎng)表現評價的依據之一,以此依據進一步考量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價值路徑對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促進表現;其次,人文行動當成為教學評價的“靈魂”指標,紅色實踐的過程性設計質量當成為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最后,評價者當以發(fā)展性、動態(tài)性、建構性、時代性等眼光評價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現狀,評價紅色文化對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價值作用。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具有成長的關鍵性、不平衡性、差異性及未完成性等特質。在這樣的主體條件下,將紅色文化的價值融入、將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路徑建構放置在更多可調節(jié)、可期待、可完善的場域里,既必要,也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