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金元時期曹洞宗在泰山靈巖寺的傳承發(fā)展

      2021-01-07 23:45:13
      泰山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禪寺高僧法寶

      高 強

      (菏澤學院 人文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菏澤 274015)

      曹洞宗是禪宗南宗的一支,唐中后期由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師徒所創(chuàng)立,初期在今江西、湖南、浙江等處傳承,后枝葉播散,逐步興盛,成為漢傳佛教重要的宗派之一。泰山靈巖寺始創(chuàng)于北魏時期,歷南北朝、隋唐而成一方大剎,唐中后期已享有“四絕”之一的美稱。而在宋金元時期,曹洞宗與靈巖寺產生了密切關系,曹洞宗法脈在靈巖寺傳承,經教得以弘揚,使其成為該時期曹洞宗在北方的重要基地。

      一、諸派并弘與金代曹洞宗在靈巖寺傳承

      泰山靈巖寺在北宋中前期是禪宗北宗叢林,神宗熙寧三年(1070)朝廷敕令改為十方選賢制度,“圣旨指揮許令在京或外處指摘僧五七人,同共前去充本寺掌事,依十方禪院住持勾當”,[1]如此便使其它宗派的高僧進入靈巖寺住持傳法成為了可能。禪宗南宗進入靈巖寺的第一位高僧是云門高僧仰天玄禪師,“自是禪學興行,叢林改觀,是為靈巖初祖”,[2]自此不斷有南宗的高僧大德被朝廷選派住持靈巖寺,靈巖寺也成了南宗向山東擴展傳播的中心。繼仰天玄禪師后,宋金時期仁欽、妙空、道詢、法云等高僧相繼住持,不過基本都是臨濟宗門人,金代高僧大明法寶方開曹洞在靈巖傳法之緒。大明法寶,俗姓武,磁州(今河北磁縣)人,幼習儒典,卓爾不群,八歲出家,十九歲投于本州寂照庵榮長老座下披剃,獲法名“法寶”,大受榮長老垂愛,說“眾角雖多,一麟足矣”。[2]天眷三年(1140)試經具戒,其后聞曹洞高僧青州希辯(又作青州一辯或普照一辯)在中都萬壽禪寺傳法,遂前往禮拜,“辯一見而奇之,□□門之龍象也”。[2]《長清縣靈巖寺寶公禪師塔銘》記載了法寶在希辯處悟道的經過,“辯一日問師(指法寶)父母未生前事,師擬訴間,辯喝出,尋不知天地之大也?;秀睔w堂,頓然大悟”。[2]法寶在希辯處修習三年,“應系洞下宗旨,□□隱奧,俱造淵源”,[2]后辭師而去,希辯以法衣、三頌付之。之后法寶隱修于山東泗水,皇統(tǒng)九年(1149)受請于靈巖寺說法,靈巖寺千佛殿東立有金“濟南府尹、上柱國、鞏國公完顏篤化叔”請“寶公”開堂講法疏碑,“寶公”即指法寶,疏中稱贊其“伏維寶公堂頭和尚,早具鍛金之爐鞴,妙傳出世之津梁??菽竞遥缱谇Х逵袄?;騰蛟起風,進步于百尺竿頭”。[1]第二年青州希辯圓寂于中都仰山棲隱寺,太師、尚書令、南陽郡王張浩命其住持該寺,法寶在該寺“續(xù)焰?zhèn)鞣?,靡所不備”。貞元三年?155)法寶回歸故鄉(xiāng)奉養(yǎng)榮長老,鄉(xiāng)里眾人將原有的慶西寺舊基供法寶駐錫并侍奉榮長老。大定二年(1162)張浩因素慕法寶德行,出己俸三千萬買大明寺寺額及符文,迎請法寶出任大明寺開山住持,故而得名“大明法寶”。法寶在住持大明寺期間,不僅將殿堂廊廡構筑一新,且不數(shù)年便使該寺成為一方大剎,“王侯景慕,衲子云臻,法遍諸天,名飛四海”。[2]大定十一年(1171)法寶從大明寺退席,隱居于紫山、谼峪山,大定十三年(1173)七月七日圓寂。

      大明法寶是宋金之際曹洞宗在北方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對曹洞一宗在北方的傳承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青州希辯嗣法于凈因自覺禪師,先后住青州普照寺、燕京萬壽寺、棲隱寺等處,弘揚北方曹洞禪,其門下實則一脈孤傳,自嗣法于法寶,法寶又創(chuàng)立大明寺,方使曹洞宗在北方有了穩(wěn)固的基地。法寶門下三傳至萬松行秀,行秀開金元之際曹洞宗興盛繁榮之端。法寶門下弟子有惠才、善恒、覺體、圓俊等人,其中惠才亦曾在靈巖寺弘法傳宗?;莶?,俗姓韓,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十歲遭遇兵亂,父母兄弟皆遇難,十五歲依開元寺僧智昭出家,皇統(tǒng)二年(1142)剃發(fā)受具戒。其后遍歷諸方,參禮尊宿,聽聞大明法寶禪師唱道靈巖,于是不遠數(shù)百里參禮法寶,其后留侍法寶,法寶在燕京棲隱寺住持期間亦如此?;莶畔群篑v錫多處寺院,幾年后靈巖住持虛席,惠才受眾人敦請住持靈巖?;莶抛〕朱`巖六年,于寺院建筑修葺重構多有貢獻,“初,師之至也,以之重門及御書、羅漢之閣,薦獻之殿,歲壞月隳,瓦毀桷腐,無以風雨”,惠才遂“規(guī)其廣而易之,即其舊而新之”,[2]使日漸圮壞的寺院建筑煥然一新?;莶藕笞〕謻|平興化禪院四年,大定二十六年(1186)圓寂,其弟子為其建塔于方山之陽?;莶旁陟`巖有法嗣數(shù)人,除比丘廣方外名皆不可考,此外知名者還有東平興化宗源、中都萬安浦滌、益都普照宗如、義州大明善住、單州普照道明等。

      惠才之后整個金代曹洞宗在靈巖寺的嗣法情況未詳,宋金兩代皆延續(xù)北宋熙寧時制定的“十方選賢”制度,直到金明昌時期(1190-1196)黨懷英作《靈巖寺記》時,仍舊是“而后法席若虛,則請名德以主之,而不專一宗”,[3]不過宋末及整個金代以臨濟宗法脈為主。

      二、蒙元時期曹洞宗在靈巖寺的傳承與繁盛

      曹洞宗在宋金時由青州希辯傳法于北方,歷幾代法嗣主要在民間傳承,未獲得官方認可及尊崇,這一情況到萬松行秀、雪庭福裕師徒得以改變。萬松行秀在金末(蒙)元初得到金章宗及窩闊臺的尊奉,雪庭福裕代表佛教取得了佛道論戰(zhàn)的勝利,曹洞宗的官方地位正式確立,在北方迅速擴張發(fā)展起來。靈巖寺在金末(蒙)元初迭遭戰(zhàn)亂,(蒙)元統(tǒng)治在山東地區(qū)確立后,靈巖寺的法脈也由諸派并弘改為曹洞專屬,終元之世皆是如此,法脈的主要傳承情況如下。

      (一)元代靈巖寺各代住持

      第二十五代住持德方,字仲矩,號清安,京兆德順州(今寧夏隆德縣附近)人,俗姓姚,遭遇戰(zhàn)火,家人罹難,遂剃發(fā)出家,受具戒。初侍陶山仁公席下五載,后聞萬松行秀道風遠播,便往燕京報恩寺依止。在行秀處悟道并蒙印可后受命住持于清安禪寺,故而得號。后住持束鹿(今河北辛集)真如禪寺,乙卯年(1255)蒙古東平路行軍萬戶、管民長官嚴忠濟疏請德方住持于靈巖寺。德方在靈巖苦心孤詣,勉力經營,不僅唱演佛法,且修葺殿閣,恢復林田,“未周歲,眾容二千指,升堂演法,請益小參,殊無懈倦。日就月將,為農為圃,經之營之,不日成之。莊產園林侵占者復歸之,殿閣、丈室、堂廊所廢者復新之”。[4]中統(tǒng)元年起(1260)住持鵲里崇孝禪寺,至元十八年(1281)示寂,“嗣法門人十有四員,落發(fā)門人八十余員,俗中受法者千余”。[4]

      第二十六代住持廣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俗姓趙,幼歲出家,禮本州龍興寺嵩公為師,后在鵲里崇孝禪寺參禮萬松行秀另一法子復庵圓照,充任侍者十年,獲得印可。后往靈巖寺依棲德方,中統(tǒng)元年(1260)接替德方住持靈巖,“于是宗風大振,名重叢林,不數(shù)載殿宇堂廊煥然一新,四方賢哲悉皆稱賞。住持十余年,度徒百余眾,亹亹嘉聲,播于京師”。[5]廣福的突出貢獻是重新住持靈巖寺的戒壇事務,塔銘稱其“被恩受旨,作傳戒大會,十方信施源源而來,泉涌食益,殊禎絕瑞,不可殫紀”。[5]《靈巖志》也贊其這方面的作為,“自貞祐南遷之后,戒壇事務幾乎盡廢,賴公主持戒壇,整飭禪規(guī)焉”。[3]后在靈巖退席,住持于東府四禪寺,至元十九年(1282)圓寂,門人在靈巖寺塔林為其建塔,碑銘后所載嗣法弟子有思純等十六人。

      第二十九代同新,字仲益,號月泉,俗姓郭,房山(今北京房山)神寧太平里人,初禮鞍山寺堅公為師,受具足戒。后多方參禮,入清安德方禪師門下,“得徹曹洞之宗旨”,臨濟宗大師海云印簡請其住持鞍山慧聚禪寺。至元六年(1269)國師八思巴法旨命其住持靈巖寺,“師(指同新)既至其所(靈巖寺),以維持山門,不憚艱苦,送迎賓客,鞠躬盡瘁。至于讓功責己,潛德密行,不可概舉也”,[6]可見其對靈巖寺做出了不俗的貢獻。其后因忤逆權貴去席,振錫游于江南,靈巖寺提點正廣赴江南禮請其再住靈巖,由此兩坐道場,其再次住持期間“晨夕焚修,三時鐘鼓,入室小參,學者云臻。師證道弗迷,誨人無倦,凡親謦欬,皆隨淺深而有得焉”。[6]至元二十二年(1285)往濟南觀音寺結夏,不久圓寂,“嗣法者三人,落發(fā)者二百余人”。[6]

      凈肅,號足庵,俗姓孫,金臺永平張家里(今河北完縣)人,是元初禪宗曹洞宗高僧雪庭福裕的法子,雪庭受元廷信任住持大都萬壽寺,凈肅參訪雪庭,雪庭“一見心奇之,針芥之緣,不差毫忽,遂以衣法而并付之”,[7]雪庭對其十分青睞,并授予其衣缽法門。其后凈肅輾轉多地,修學游方,后回大都之萬安寺閉關清修。元廷隨之命其講法于嵩山少林寺,第二年授予其河南府僧尼都提領之職,“居九祀,革故鼎新,未嘗少息,創(chuàng)建方丈二十四楹,古未之有也”。[7]至元十一年(1274)起足庵住持于靈巖寺八載,“廣閣大廈,椽梠差脫,人不堪其憂,公為之一新,其余僧舍增新者百有余間,自來修營締構無出其右”,[7]可見其對元初靈巖寺的建筑營構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作為深受皇室崇信的福裕弟子,凈肅系出名門,對于提升當時靈巖寺的影響和聲譽也有很大關系。后又住持于大都萬壽寺,也是眾人稱善。凈肅于至元三十年年(1293)圓寂,火化后建塔安葬,其師叔——萬松行秀的弟子、大都報恩禪寺住持林泉從倫為其撰寫道行碑,稱贊他“此公居三巨剎,立叢林、宏祖道,興福之大概也”。[7]

      足庵退席靈巖后,至元二十年(1283)同新再住靈巖,二十三年(1286)同新圓寂,寶峰順公接續(xù)住持,至正元年(1341)所立《大元泰山靈巖禪寺創(chuàng)建龍藏之記》稱寶峰順公為第三十代住持,對于這位高僧目前資料不多,只知寶峰順公為清安德方法子,其法嗣有思泉、思亨、智慧等,寶峰至少住持至至元二十六年(1289),更多資料以待來日發(fā)現(xiàn)。

      寶峰之后為第三十一代住持覺達,字彥通,號桂庵,汴梁尉氏縣(今河南尉氏縣)人,俗姓李,自幼便喜聽聞佛法。二十三歲參禮龍門山寶應寺嵩巖和尚為師,受戒之后游方各處學法參修,后至大都萬壽寺參拜曹洞高僧復庵圓照,“復庵一見,待若故人,遂授以衣缽掌之”。[8]之后至齊河之西庵,后復歸燕京,參謁林泉從倫,之后“心清目冷,室奧門深,屏退紅塵,消殘白日,百鍛千煉,刮垢磨光,囊鋒露影”,[8]辛苦參究佛門義理。至元二十二年(1285)起覺達住持于圣州椴谷山龍巖禪寺四年,后退院歸大都。之后欲回歸故鄉(xiāng),在齊河之西庵暫息,靈巖寺僧眾聞其到此,邀請其到寺閱看經卷,在此日久,正值寶峰退院,住持空缺,寺眾于是禮請覺達住持,其推辭再三,最終應允,在靈巖寺住持六年。覺達在此期間,“恢心住持,殷勤六載,常住事產,無者有之,舊者新之,破者完之,地土窄隘者寬闊之,園林斫伐者告綸言護持之”,[8]對于當時靈巖寺建筑的修補整葺、土地財產的擴充保護、山嶺園林的維護等也做出了積極貢獻。其后覺達到河南香山普門禪寺住持,并在此圓寂。大德十年(1306)靈巖寺僧眾因思念覺達,而在寺中墓塔林為其立碑紀念。

      第三十二代福海,號普耀,自稱月庵,翼城(今山西翼城)人,生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俗姓楊,自幼便喜好浮圖。五歲拜本縣香云寺成公為師,盡得所學,其后又西行陜西參學伯達禪師,受到伯達青睞,又到洛陽龍門寶應寺隨嵩巖修行,游歷四方,潛心向學。自至元十七年(1280)始至大德元年(1297),福海先后住持于嵩山法王寺和汝陽香山寺,大德二年(1298)起住持于靈巖寺。在靈巖寺住持期間福?!奥〉钐糜诰锰?,新丈室三十余楹,諸棟宇無一不備”。[9]嵩山法王寺為其所立道行碑也載其住持靈巖時“傾囊兼助,香積彌新,余諸修造備已,又創(chuàng)蓋方丈,鑿石定基,功倍于前……又齋僧萬員,通主經五祀”,[10]修繕整飭殿堂、方丈,使得靈巖寺各種建筑完備,規(guī)模比之前又有擴大。大德六年(1302)福海從靈巖寺退院,先后赴南陽丹霞寺和大都萬壽寺住持,至大二年(1309)圓寂于萬壽寺,荼毗后靈骨分于其所主持過的法王、香山、靈巖、丹霞、萬壽五寺,分別起壽塔供奉,皇慶二年(1313)和延祐三年(1316),靈巖寺和法王寺分別為其立道行碑,以志紀念。

      第三十三代普就,自號古巖,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俗姓劉,十五歲出家,曾多方參禮尊宿,后嗣法于足庵凈肅。大德六年(1302)受請住持靈巖,大德十年(1306)又接受圣旨和皇太子令旨住持,“山門產業(yè)前后一新”,[11]獲賜“嚴宏法大禪師”之號。住持靈巖七年后退席,住持封龍山應覺寺,后退居靈棲寺,皇慶二年(1313)起住持少林寺,延祐(1314-1320)末圓寂。普就之后容公住持,據(jù)至治二年(1322)年所立《泰安州勸請疏》,該年地方官員迎請容公住持靈巖寺,容公“來源正當,古巖親嗣”,[12]即為古巖普就法嗣,且“襟懷灑落,氣象軒昂”。[12]

      第三十四代智慧,號涌泉,袁州(今江西宜春)人,俗姓李,十六歲出家,禮足庵凈肅,落發(fā)受具足戒。后侍寶峰順公,得到寶峰贊賞,以衣頌付之,“乃為清安嫡孫、寶峰之子”,[13]其后又多方參訪尊宿,多蒙印可。智慧“師秉性聰敏,博覽群書,所以人皆稱賞”,[13]曾先后住持泗水安山禪院和鵲里崇孝禪寺,住持靈巖數(shù)載,至順元年(1330)起住持肥城空杏禪寺。享壽七十余,卒年不詳。

      第三十九代住持為義讓,號息庵,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俗姓李,十三歲禮真定府華嚴寺相舍梨剃度出家,其后參學各處,皇慶(1312-1313)中至封龍山參禮古巖普就,嗣法并獲付衣頌,并任書記。自至治二年(1322)起先后住持于洛陽天慶寺、熊耳山空相寺和泰山靈巖寺,“凡所住之處,皆革故鼎新,百廢俱舉”,[14]后至元二年(1336)住持嵩山少林寺,后至元六年(1340)圓寂,“弟子百有余人,嗣法者一十二人”。[14]

      第四十代德慧,號定巖,俗姓張,保定完州(今河北順平)人,八歲出家,亦曾多方參禮游學?;蕬c元年(1312)桂庵覺達再住靈巖,德慧欣然赴其法席,先為侍者,三年后得付衣頌。其后多方住持,后至元元年(1335)受請住持靈巖,其在靈巖“創(chuàng)龍藏一、僧寮三十余,修演法堂,整御書閣,新龍王堂于黃龍池,闕者完之,弊者新之”,[15]亦頗有貢獻。德慧卒年不詳,靈巖寺眾于至正十一年(1351)為其立塔建銘。德慧之后住持為思璧,因資料缺乏,具體情形不詳。

      (二)其他高僧

      除各代住持外,元代靈巖寺的其他高僧有思泉、思亨、正廣等人。思泉,俗姓何,十六歲禮寶峰順公為師,“氣宇不凡,既習經業(yè),兼究玄旨”,[16]后瞻禮四方,就林泉從倫等耆宿參學。后至靈巖寺充任首座,其長于醫(yī)藥,常舍藥助人,“人多德之”。[16]思亨,俗姓趙,亦寶峰順公弟子,曾任首座,通曉諸經,兼修儒典,又能善讀音韻。正廣,俗姓夏,字濟川,揚州江都縣人,年十歲遭遇戰(zhàn)亂,家人罹難而出家,十四歲入靈巖寺禮清安德方為師,披剃受具戒。其人靈活機變,被安排擔任院門之職,“日往月來,委當院門,一了百當,其為人權變如此”。[17]至元四年(1267)元廷明確其副寺及東西兩架都提點的地位,并賜“普覺大禪師”名號。正廣曾赴江南迎請同新和尚再住靈巖,其重視佛教典籍的重要性,認為“道離文字者禪,不離文字者教。奈教自禪來,禪從教入,使失者得而迷者悟”,[17]因而不辭辛勞,帶領本寺僧眾往杭州普寧寺刊印大藏經一部,龕于靈巖寺。此外還有首座運公、提點舉公、壽公禪師等高僧,以及其他數(shù)以千百計的普通僧眾,囿于資料,不能一一詳述。

      從元代靈巖寺各代住持及幾位名僧的法脈傳承來看,皆為曹洞名僧萬松行秀門下法嗣,其中清安德方一系為:清安德方—月泉同新、普覺正廣、廣福,清安德方—寶峰順—涌泉智慧、思泉、思亨;雪庭福裕一系為:雪庭福?!汊謨裘C—古巖普就—息庵義讓、容公;復庵圓照一系為:復庵圓照—桂庵覺達—定巖德慧,復庵圓照—嵩巖圓玉—月庵福海。

      靈巖寺直到元明之際仍為曹洞叢林,據(jù)《續(xù)指月錄》載,元末明初雪軒道成禪師,少年時“聞秋江潔公大弘曹洞宗旨于齊之靈巖,遂往禮謁”。[18]入明之后重開山,轉為臨濟系統(tǒng),古代曹洞宗在靈巖寺的傳承宣告結束。

      猜你喜歡
      禪寺高僧法寶
      梁楷《八高僧故事圖》新辨
      國畫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04
      防高處墜落“法寶”請收好
      機電安全(2022年4期)2022-08-27 01:59:04
      雨中游禪寺
      公民與法治(2020年2期)2020-05-30 12:28:56
      德云禪寺(楷書112cm×36cm)
      云南檔案(2019年7期)2019-08-06 03:40:50
      愛國高僧阿旺嘉措評述
      西藏研究(2018年4期)2018-10-30 01:12:26
      精讀、善悟、念好經是成功法寶
      東魏凝禪寺三級浮圖碑
      《高僧傳》地名“抱罕”為“枹罕”校誤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08
      絲綢之路上的兩位高僧
      文史春秋(2016年3期)2016-12-01 05:42:08
      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黨的重要法寶”的再認識
      达州市| 浦城县| 波密县| 乐昌市| 宜宾县| 泾阳县| 玛纳斯县| 玛沁县| 鹤峰县| 遂溪县| 柞水县| 汶上县| 钟祥市| 郎溪县| 丘北县| 富裕县| 镇赉县| 乌兰察布市| 深州市| 紫云| 洪湖市| 萨嘎县| 藁城市| 济南市| 庆安县| 宁安市| 徐水县| 本溪市| 蓬莱市| 泽库县| 西城区| 得荣县| 祁东县| 乌什县| 游戏| 甘孜县| 彭泽县| 德保县| 镇原县| 德令哈市| 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