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龍,李月娥
(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3)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想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學育人的全過程中去”。[1]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建立健全系統(tǒng)化育人長效機制,特別是統(tǒng)籌推進課程育人,以此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yōu)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yè)教材,完善課堂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充分挖掘和運用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2]基于這一要求,“課程思政”旨在深度挖掘各項課程的育人要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匯于教學過程,打造完整的、多元的、立體的課程體系,實現思想政治內涵教育與專業(yè)知識技能教育的有效協同,推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3][4]
高校軍事訓練是國家基于現代化國防需求,針對教育工作“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的解答,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全面提升高校人才質量的關鍵措施。[5]
當前,軍事技能課程普遍注重軍事技能的訓練,即“智識”教學,對訓練過程蘊含的育人內涵發(fā)掘不夠,軍事訓練德育功能沒有充分發(fā)揮,部分高校軍事技能訓練只是作為實踐活動開展,尚未實現課程化。
1.“品德”教育滯后于“智識”教育。學生內生動力不夠,學生對軍事技能教學目標理解不夠,重視程度不高,參與積極性低,大部分學生學習軍事技能滿足于“混學分”;訓練外部引力不夠,部分軍事技能訓練方式老套、內容陳舊、形式單一,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課程內涵設計不夠,目前很多高校在軍事技能課教學設計上,局限于“大綱要求”,課程思政內容沒有或缺失,或者只是單純將思想政治元素呆板、機械地講授給學生,未能與專業(yè)技能知識同頻共振,實效性不強。
2.“智識”評價凌駕于“品德”評價?!俺煽冋撚⑿邸保娛录寄苷n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圍繞如何讓學生掌握專業(yè)技能動作和軍事基礎知識,而對理想信念教育、個人品德意志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重視不足,存在著“訓練成績好樣樣好”的普遍認識[6];“動作定英雄”,學校在軍事技能課程評價方面缺乏全面設計,存在著評價指標單一、評價體系不統(tǒng)一的問題,過于看重技能動作考核和基礎知識考試,而軍事技能課對于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效果不作考核,導致出現僅以訓練成績評價學生的情況。
1.教育主、客體重視程度不夠。任課教師作為授課主體,對“軍事技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程度不足,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工作,教好技能動作和國防知識才是自己本職工作”的思想,忽視了新時代軍事技能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和育人功效。同時,受自身教育背景影響,大部分任課教師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背景,對軍事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深、一般規(guī)律掌握不透,對課程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因素的結合點也存在把握不準、結合不實、應用不活的情況,停留在機械講解、生搬硬套層面,教育效果較差。教育客體方面,學生對軍事技能訓練認識不足,停留在學會軍事技能動作、拿到相應學分的“淺層認知”,不能正確認識到動作訓練背后融合思政元素給自己潛移默化帶來的發(fā)展與進步,從而喪失了接納軍事技能課程思政的主動與熱情。這種對課程思政作用地位的認識偏差,使得軍事技能育人功能的發(fā)揮“不盡人意”。[7]
2.軍事技能課程思政設計不夠科學完善。軍事技能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時,在教學目標設定、內容完善、方法設計、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著弱化甚至缺乏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的問題,以至于教學實施中出現內涵輸出不夠、德育目標聚焦不準、融合教學拘泥形式、課程考核簡單機械等問題。例如在課程目標制定中,注重的是專業(yè)知識及技能提高,而素質目標和德育目標缺少足夠的關注;在內容設計上,注重技能知識的面面俱到,而在“德融專業(yè)知識”方面做得不細不精;在教學方法設計上,注重知識和操作流程傳授,而對學員的自主學習能力、自律能力、協作能力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不夠不強。
基于軍事技能課程的特殊性,在課程教授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強體魄”,軍事技能訓練中高標準嚴要求的動作訓練,可以強健大學生體魄,養(yǎng)成良好的、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二是“強本領”,作為學生脫離家庭開啟獨立生活的第一課,軍訓可有效增強大學生自理與自律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學習發(fā)現能力,強化安全防護意識、政治紀律意識、民族愛國意識,幫助學生盡快融入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適應大學生活節(jié)奏,養(yǎng)成知禮儀守紀律的良好生活學習習慣[8];三是“強精神”,在軍事技能訓練教與學過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情懷教育、品德修養(yǎng)教育和中國精神教育,可極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樹立文化自信;四是“強智識”,除軍事理論常識外,軍事訓練對學生身體狀態(tài)、生活習慣、行為認知等的塑造與改變,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優(yōu)化學習狀態(tài),引導學生不斷強化自主學習,豐富知識儲備[8]。
基于軍事技能課程的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擴展軍事技能課程育人邊界,進一步強化學生國防意識、激發(fā)民族精神、厚植愛黨愛國情感,對教育和引領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優(yōu)化價值觀念、涵養(yǎng)道德情操、提升育人實效具有積極意義。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實現“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人民軍隊而奮斗”的強軍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群體,強化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在軍事技能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斷強化政治教育、黨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奉獻精神教育、奮斗精神教育以及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對在青年學生群體中儲備一批德才兼?zhèn)?、愛崗敬業(yè)、善于奉獻、作風優(yōu)良的后備人才,充實現代化國防后備力量意義重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yǎng)》等五門主干思政課程,側重于一般哲學規(guī)律教育、價值觀念傳播、道德修養(yǎng)提升,普遍存在意識形態(tài)內涵較高、課程接受度偏低的困境。而軍事技能課程思政著眼于“融思政”模式,能在對學生國防發(fā)展史、現代化國防建設史宣傳教育以及應征入伍等問題的解疑釋惑過程中,為思政課程所宣導的價值引領和思想引導提供知識鋪墊和現實證明,從而使知識傳授與道德養(yǎng)成能夠相輔相成、齊頭并進。[9]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思政理論課要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軍事技能課承擔著基本軍事技能傳授,增強學生的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和憂患危機意識,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和再造紅色基因、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育人功能。[11]“融思政”模式下,可以幫助學生在進行技能動作學習時凝心聚魂,校準政治方向,在技能訓練中強化“價值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為學生提供“修身養(yǎng)性之道”,從而實現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塑造學生。[10]
軍事技能課注重動作的訓練和技能的提升,屬于正面教育、顯性教育,具有直接性、鮮明性的特點?!罢n程思政”注重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文化認同,屬于間接教育、通融教育、隱性教育,雖然二者在教學目標、具體任務上不盡相同,但都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基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重點,指導思想高度一致,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此,能夠在實際育人環(huán)節(jié)實現優(yōu)勢互補與弱勢填充,促進教育成果由“點”到“面”的覆蓋和影響,互為助力推動弱勢互補和優(yōu)勢升級。[12]
要用科學的、創(chuàng)新的思維去拓展“軍事融思政”教學新思路,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辯證地、發(fā)展地看待思政元素,科學理性地分辨思政元素,建設好思政元素內容庫,精準找到課程與思政的切入口與結合點,以實現思政育人和課程育人的無縫對接和同頻共振。
軍事技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要以“立德樹人”為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堅持將“德育”貫穿始終,在充分發(fā)掘繼承、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育人元素的基礎上,注重將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yǎng)、奮斗精神融合在知識傳授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在知識獲取、技能提升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軍事技能課程思政要堅持授課教師、學生主體之間的協同,做好教師教育輸出與學生發(fā)展需求的精準對接,實現供需高度匹配;要堅持軍事課與其他專業(yè)課、思政課之間的協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程目標等方面形成聯動,在專業(yè)知識學習、軍事技能鍛煉、德育效果提升方面步調一致。
In the present study,we foun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sodium nitrite and galactose can reduce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ies in mice,which was
軍事技能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動作訓練、知識普及、價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多元統(tǒng)一,將豐富精神與強壯身體結合起來,將提升智識與加強本領結合起來,將課程中涌現出的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yǎng)成等思想政治教育與軍事理論知識學習、軍事技能訓練等顯性教育結合起來,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強精神、強智識、強體魄、強本領”。
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為出發(fā)點,以古代六藝為藍本設計“新六藝”思政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方式,開展軍事技能課程思政教學。軍事技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軍事技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林崇德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2016)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13][14]以此為參照,結合《大綱》規(guī)定的“共同條令教育與訓練、射擊與戰(zhàn)術訓練”等10項必修教育內容,齊魯工大全新厘定軍事課程發(fā)展目標,構建涵蓋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德育目標的多元立體發(fā)展目標體系,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軍事技能》課程思政多元立體發(fā)展目標體系
為有效應對軍事技能課師資力量差、辦學條件弱,射擊與戰(zhàn)術、防衛(wèi)技能與戰(zhàn)時防護等課程少的現狀,齊魯工大《軍事技能》課程組訓方式采用“7+X”模式,即集中訓練七天,著重開展共同條令教育與動作訓練等基礎訓練,分模塊分階段開展好分散訓練,著重訓練輕武器射擊、格斗基礎、戰(zhàn)場救護等專業(yè)技術科目。同時,在教學內容上,將傳統(tǒng)“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理念與軍事技能“運用共同條令教育與訓練、射擊與戰(zhàn)術訓練、防衛(wèi)技能與戰(zhàn)時防護訓練、戰(zhàn)備基礎與應用訓練”四個教學模塊深度融合,提出“新六藝”內容模式和相應教學案例,如圖3以及表1所示,創(chuàng)新軍事訓練組訓方式和軍事技能課程教育的方法、手段和內容,拓展訓練載體,進一步激活軍事技能課程的教育功能和育人價值。
表1 《軍事技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案例
圖3 新六藝教育內容[8]
在《軍事技能》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中,按照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覆蓋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課程學業(yè)評價三個層面,依托教師、學生兩個主體,按照禮、樂、射、御、書、數六個維度,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有效嵌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悅納的過程中受到浸潤和影響,潛移默化地增強紀律意識、規(guī)矩意識、行為意識以及協作意識,強化奮斗精神、自強精神、奉獻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引領和激勵廣大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堅定報國意志、自覺砥礪奮斗、勇于建功立業(yè)。
強化結果檢驗,以《軍事技能》課程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以及德育目標為導向,以“新六藝”蘊含的價值趨向為標尺,對照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的培養(yǎng)標準,構建以學生成長為對象,授課教師、訓練教官、學生自身為評價主體,思政元素發(fā)揮效果為主要指標的多維評價體系,全方面評估《軍事技能》課程思政育人實效。其中,評價程序及比例包括學生自評20%、教官評價40%、授課教師評價40%,評價內容按照教學知識目標(25%)、技能目標(25%)、素質提升目標(25%)、德育發(fā)展目標(25%)設置。
在強化“三全育人”,提升立德樹人實效目標引領下,齊魯工業(yè)大學進行了大量嘗試,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在傳統(tǒng)的《軍事技能》課程基礎上,引入“新六藝”價值元素,推動軍事技能課程改革,構建了一種全新的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為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可借鑒、可復制、可重構的新型模式,也為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如何打破傳統(tǒng)課程教學模式,推動課程思政有效切入,這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切口找不準,課程思政必然如同“硬加塞”“瞎拼裝”“亂掛鉤”“貼標簽”,進入課程與思政“兩張皮”的窘境。開展課程思政必須從課程本身出發(fā),深度挖掘課程蘊含的深層思政元素和兩者共同的價值趨向,找準融合切口,形成課程與思政的閉環(huán)“價值鏈”。
長期實踐表明,僅就思政育人本身而言,單純的“說教”模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這也從側面為推動課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正如齊魯工大開展的軍事技能課程思政經驗啟示,我們要深入挖掘不同專業(yè)課程的內容特點和思維模式,根據其知識模塊和課程特質以及思政育人常用模式設計教學形式,使課程教學和課程思政達到形神合一,融價值塑造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之中,實現有效課程思政建設。
系統(tǒng)化、項目化、載體化是提升思政育人實效的重要手段,也必將是推動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媒介。必須進一步強化研究,結合專業(yè)課程目標、內容、模式等構建融合載體,推動課程思政載體化融入和媒介化實踐。齊魯工大在軍事技能課程思政改革實踐中,創(chuàng)新打造了一支“大學生教官示范團”團隊,并將其作為軍事技能課程的授課主體,通過其自身行為禮儀、規(guī)矩意識以及鐵血精神激勵和感染學生,真正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