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宸昊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隔空滅火”。小伙伴們肯定很好奇吧!隔空怎么能滅火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先把實驗需要的材料準備好:燒杯、小蘇打、檸檬酸、量杯、七寸圓盤、取樣勺和蠟燭。
實驗開始了。我在媽媽的指導下,先取兩勺檸檬酸放入量杯中,再取兩勺小蘇打放入量杯中,輕輕晃動量杯,使小蘇打和檸檬酸充分混合,然后拿出蠟燭,讓媽媽幫忙把蠟燭點燃,把它放在圓盤中,再向量杯中倒入約40毫升的水后,迅速將量杯放到蠟燭旁邊,并把量杯輕微傾斜。
嘿,奇跡發(fā)生了,蠟燭居然熄滅了。
“哇,這么神奇”。這是什么原理呢?我?guī)е闷娴男那?,去網(wǎng)上查了查。原來檸檬酸與小蘇打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它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反應后會暫時停留在量杯中,倒向蠟燭的二氧化碳隔絕了蠟燭燃燒所用的氧氣,所以蠟燭就熄滅了。
“隔空滅火”真是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啊!
建議:開頭最好不要平鋪直敘,可以有意地制造懸念——常規(guī)滅火用“水”、用“沙”,而你們能與眾不同地“隔空”。這樣,能提高閱讀期待。
兩句都用“放入量杯中”,重復,語感不佳,同一個意思,語言表述的句式要有所變化。
“居然”用得好,既表達了作者出乎意料的驚奇,也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重要,點明了實驗的目的??破瘴恼虏荒軆H“敘事”,更需“明理”。
與前面《“火”的自述》一樣,內(nèi)容也關(guān)于“火”,但以“滅火”為切入點,說明燃燒條件這一科學道理;以記錄實驗過程為表達方式,用的是敘述語言。可見,對同一事物的科普文章,取材、寫法都可以“百花齊放”,寫作文要提倡有創(chuàng)意的發(fā)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