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達
摘要:“互聯網+”時代,媒體融合不斷深入,電視劇與網絡劇在融合中不斷發(fā)展。反觀傳媒業(yè)曾高度發(fā)達的香港,最具傳播力的電視劇卻已經進入衰退期。究其原因,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生產機構雖轉型策略迥然不同,但均止步于媒介融合的初級階段。這不僅解釋了港劇傳播力下降的本質原因,還能為突破路徑的提出指明方向。
關鍵詞:港劇 媒體生態(tài)轉型 媒介融合 文化融合
“互聯網+”時代,內地電視媒體紛紛突破傳播壁壘,探索實現全媒體融合,這其中電視劇表現尤為突出。與之相比,曾經高度發(fā)達的中國香港電視劇行業(yè),情況卻不容樂觀。亞洲電視數碼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TV”)和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VB”)分別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新生代香港電視娛樂有限公司旗下的ViuTV雖然竭力延續(xù)港劇的輝煌,但面對不斷萎縮的市場份額,無法樂觀地斷言其引領的電視劇轉型已然成功。事實上,無論是傳統(tǒng)的ATV、TVB或者新生的ViuTV,電視劇轉型還停留在媒介融合初級階段。為此,唯有全面建立文化融合的戰(zhàn)略思想,才有可能重塑輝煌。雖然面對的問題不同,但香港電視劇的轉型策略為內地推進媒介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不僅可以揭示出新舊媒體融合的本質,更為中國香港與內地完成文化融合共同實現電視劇新發(fā)展提供了啟示。
電視劇歷來在香港電視內容生產中占據極大的比例。在數年來的香港電視市場上,一直存在著無線(TVB)與亞視(ATV)雙雄爭霸的局面。然而,當下香港電視劇傳播力下降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傳統(tǒng)電視時代,ATV經典劇集層出不窮:《天蠶變》驚艷亮相電視屏幕,《大俠霍元甲》成功打入內地市場,《大地恩情》創(chuàng)造劇集收視奇跡……一部部優(yōu)秀劇集見證著ATV的輝煌時代。雖然此后ATV也涌現出史詩劇集《萬家燈火》等優(yōu)秀作品,但創(chuàng)造華人電視史上無數個第一的ATV在經歷零收視、欠薪、易主撤資、吊銷牌照等一系列動蕩后難以為繼,于2016年4月1日停播。雖然于2018年1月29日以網絡電視的形式重新開臺,但“復活”的ATV早已不同往日。
相較ATV的輝煌歷史,TVB的知名度更大,其電視劇在黃金時段占有香港八成的收視份額,并積極對外拓展,僅在內地的傳播便已超過30年。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灘》、《射雕英雄傳》等英雄、武俠劇引領了收視狂潮。90年代的《神雕俠侶》等武俠劇,引發(fā)了改編金庸武俠小說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熱潮;《大時代》和“天地三部曲”系列等商戰(zhàn)題材劇集創(chuàng)造了收視紀錄;《刑事偵緝檔案》系列等職業(yè)劇則深度展現各行各業(yè)特色。但這樣的輝煌現在不復存在,據2020年TVB公布的財報顯示,其收入同比減少18%,凈利潤連續(xù)兩年虧損,同比擴大48%。時至今日,TVB傲視群雄的資本已經所剩無幾。
接替ATV出現的ViuTV,首部自制劇《瑪嘉烈與大衛(wèi)—綠豆》便與傳統(tǒng)港劇的模式化完全不同,人物塑造、攝影風格、敘述節(jié)奏等方面清新脫俗。2017年該系列第二部播出,以前傳形式延續(xù)創(chuàng)新風格。同年推出的《詭探》改編靈異事件,2019年的前傳聚焦古老傳說,該系列將探案與超自然題材進行類型融合,頗有美劇的風范。2020年的《二月二十九》以媲美日劇的清新風格講述穿越時空里的愛情故事,從題材選擇到影像風格十分貼近受眾需求。就整個香港電視劇轉型而言,ViuTV以一種與以往港劇訣別的姿態(tài)開啟創(chuàng)新之路,但論及再現港劇榮光,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從ATV、TVB和ViuTV的現狀來看,距昔日繁榮漸行漸遠,香港電視劇轉型面臨著種種問題,新的突破口尚未出現。立足媒介融合語境,可以發(fā)現香港電視劇傳播力的下降與轉型策略息息相關,上述三大機構的電視劇依然停留在媒介融合的初級階段是重要原因。
互聯網初期各國電視媒體都在選擇不同的融合方式。2014年,中國將媒介融合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并嘗試了各種融合策略,如今正從技術的融合逐漸走向“人”的融合。具體到電視劇與網絡劇領域,兩種不同類型審美模式下的劇集生產模式正被“網感+精品化”的復合生產觀念所替代,破除了新舊平臺間盲目擴張的競爭現狀,顯現為電視劇與網絡劇二者不同類型生產模式間的“破壁”與“對話”。反觀中國香港,處于媒介壟斷階段的ATV日漸式微,進入媒介拓展階段的TVB在合而不融中行將落幕,開啟媒介再造階段的ViuTV雖在用戶至上中展露希望,但自身積淀仍顯不足。
1.媒介壟斷:固步自封的ATV。成立于1957年的ATV能在幾十年的發(fā)展中與TVB并稱“雙雄”,卻在“互聯網+”時代迅速沒落,原因在于發(fā)展思路始終停留在“媒介壟斷”階段。組織架構層面,ATV管理不善、幾經易主,無力完成“媒介組織結構性融合”。經營戰(zhàn)略層面,并未進行“媒體所有權合并”,導致傳播渠道受限。技術革新層面,2008年ATV數碼電視的播出意味著開啟了“媒體科技融合”的初級階段,但電視、網絡媒體間未能達成通力合作,“媒體戰(zhàn)術性聯合”只是體現為建立自營網站hkatv.com,“以內部自建方式開展的媒介拓展是最常見且不成功的融合策略”。內容建設層面,對“敘事形式融合”的忽視導致傳播內容受限,這是ATV最終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新世紀之初ATV改變方針,從向來自制節(jié)目,到削減自制節(jié)目,達到開源節(jié)流目的,裁掉大批制作人員。這一策略看似削減了開支,實則將自身置于危機邊緣。雖然,ATV也曾致力于通過微博等新媒體渠道扭轉局勢,但這并不能改變其固步自封的本質。ATV的轉型策略始終是認為在傳統(tǒng)媒體競爭中獲勝便能占據市場。顯然,這并不符合時代的要求。
2.媒介拓展:合而不融的TVB。與ATV相比,常年處于競爭優(yōu)勢的TVB已經進入“媒介拓展”階段,表現為李奇·高登所言媒介融合從技術到戰(zhàn)術再到戰(zhàn)略層面所有的融合策略,TVB大多有過嘗試。
其一,改良型“以老推新”轉型策略。TVB完成電視媒體與自營網站間的“媒體戰(zhàn)術性融合”與“媒體科技融合”。作為最早開設官方網站的華語電視媒體之一,TVB1997年建立自營網站,并在其后讓該網站轉型為門戶網站。2008年,網絡電視移動端MyTV出現,讓觀眾能夠免費在線觀看在播劇集,并不定期安排部分經典老劇重播。2014年,GOTV上線,觀眾可以通過在線付費隨時隨地收看任何TVB劇集。同時,目標定位內地市場,采用“媒體戰(zhàn)術性融合”,加強與內地的合作。TVB開發(fā)的iTVB獨家擁有TVB豐富的劇集和演藝資源,與中國移動合作,在各類手機、pad等移動終端上面向用戶提供高清、標清兩種制式的視頻。內地觀眾可以第一時間看到TVB的最新熱劇,與藝人互動,且享受游戲娛樂、資訊推送等服務。
其二,變革型“借新救老”轉型策略。這是TVB在“以老推新”基礎上發(fā)起的一次變革?!敖栊隆笔欠椒ǎc內地視頻網站合作,讓傳統(tǒng)劇集和網絡合拍劇相繼在愛奇藝、優(yōu)酷視頻、騰訊視頻上線。“救老”是目的,通過革新TVB劇集內容生產模式,進一步打開內地市場,獲得更大的資本注入以及更廣泛的收視群體。一是TVB傳統(tǒng)劇集登錄內地視頻網站。這是一種與內地新媒體的“媒體戰(zhàn)術性融合”,其實質融合的是渠道。二是與內地視頻網站聯合打造網絡合拍劇,從“媒體戰(zhàn)術性融合”走向“媒體組織結構性融合”。“借新救老”轉型策略試圖解決的是“敘事形式融合”,即內容生產模式的革新。然而,無論是傳統(tǒng)劇集或者網絡合拍劇,針對的受眾是內地的“港劇迷”,但兩者卻在內容形式上無法真正滿足受眾的需求。傳統(tǒng)劇集故事情節(jié)老套、制作水準下降;網絡合拍劇雖然借用了原本港劇的IP,但實屬弱化港劇色彩去與內地觀眾口味強行“融合”。因此,“借新救老”戰(zhàn)略實則解決的還是渠道融合問題,內容生產模式至今仍在融合之中。
3.媒介再造:用戶至上的ViuTV。傳統(tǒng)電視時代,ATV與TVB的壟斷未給視頻網站崛起的機會,及至“互聯網+”時代,電視劇領域的新舊融合無從談起。替代ATV出現的ViuTV也屬于傳統(tǒng)電視媒體,卻進入“媒介再造”階段,通過新媒介對傳統(tǒng)媒介的補充、整治、調和直至兩者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復合媒介,從而實現再媒介化。換言之,新生的ViuTV立足中國香港本土,以全新的轉型策略“整治、調和”了傳統(tǒng)港劇,其打造的“新港劇”雖尚顯稚嫩卻代表著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一是革新觀念,深入了解用戶。ViuTV建臺伊始便意識到其目標不是要超越TVB,而是讓自己的作品觸達到更多的觀眾。為此,需要建立用戶互動意識,比如,ViuTV的用戶研究主要不是研究其他電視臺做什么,而主要是想了解觀眾想要什么。
二是正視現實,迎合用戶習慣。ViuTV迅速完成“媒體戰(zhàn)術性聯合”與“媒體科技融合”,自營網站和移動客戶端伴隨著電視臺開播而出現。特別是移動客戶端確保用戶在電視端播出后四小時便可點擊觀看,以此迎合用戶即時性觀劇的媒介消費習慣。同時,推進“媒介組織結構性融合”,以部門互動完成內容生產。ViuTV的電視部門與新媒體部門間的合作涵蓋生產全流程,從前期策劃與宣傳到制作中話題的形成與播出時間調整,再到后期制造話題形成“長尾效應”與開發(fā)續(xù)集等,以此滿足用戶交互性觀劇的媒介消費習慣。最后。在“敘事形式融合”上以更少的劇集數量迎合用戶碎片化觀劇的媒介消費習慣。不同于TVB劇集動輒百集的劇集數量,ViuTV的劇集大多控制在20集之內。以提拔新人、內外結合等方式滿足用戶個性化觀劇的媒介消費習慣。比如,《短暫的婚姻》編劇莊梅巖來自舞臺劇,《嘆息橋》的導演李紹波、楊承恩則是拍廣告片的,演員方面楊偲泳等新人大量涌現,溫碧霞、鄭浩南等退居二線的老戲骨重返銀幕。這讓看膩了TVB電視劇老面孔、老套路的觀眾耳目一新。與此同時,ViuTV建立混合模式的創(chuàng)作機制,既有內部的創(chuàng)作部門,也有外部的合作機構,力求在每一部劇中碰撞出新的創(chuàng)意。
三是攜手打造,積極開拓市場。ViuTV深耕香港本土的同時,加強“媒體戰(zhàn)術性聯合”,積極開拓外在市場,合作方式從簡單發(fā)行轉向共同制作。例如,《已讀不回》是與新加坡新傳媒合作推出的愛情懸疑劇,《嘆息橋》是與內地優(yōu)酷視頻聯合打造的劇集等。應該說,本土市場份額不斷萎縮的當下,港劇對外傳播是必然趨勢。如何在互動中了解用戶,如何迎合當地受眾的媒介消費習慣,這些都是方興未艾的ViuTV今后轉型策略實施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立足電視劇領域觀察,互聯網帶來的傳媒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受眾媒介使用習慣變化巨大。ATV、TVB和ViuTV的“媒介融合初級階段論”充分說明香港電視劇轉型策略目前仍處摸索階段,想要完成深度融合必須從戰(zhàn)略與策略上入手。
1.文化融合的戰(zhàn)略思想。文化融合戰(zhàn)略針對的是香港與內地間的文化互融問題。目前,內地的媒體融合實踐在全球范圍內都處于領先地位,尤其在平臺化發(fā)展方面,我們的認識和實踐都更為創(chuàng)新。香港回歸20多年來,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呈現出日益豐富、緊密、健康發(fā)展的態(tài)勢。因此,兩地電視劇的交流與合作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曾經輝煌的港劇可以給予內地電視劇與網絡劇發(fā)展以極大的啟示,同時,內地強勁的發(fā)展態(tài)勢可以給港劇發(fā)展帶來全新的契機。目前的問題是,TVB和ViuTV致力于與內地視頻網站聯手打造網絡合拍劇,可是內地觀眾對當下互聯網內容的消費習慣早已養(yǎng)成,基于香港本地文化形成的作品,恐怕很難輕易進入主流市場。這種情況下,港劇媒介融合下的轉型策略需要建立在文化融合戰(zhàn)略之上,如此方能有的放矢。
2.媒介融合的策略實施。一是用戶為王的底層邏輯需要堅持。TVB的改良與變革以及ViuTV的用戶至上都是對傳統(tǒng)電視劇生產的一種突破。然而,在轉型過程中,港劇生產機構因經濟原因對新技術的使用大多持審慎態(tài)度。畢竟引進新技術需要高昂的資本投入,而且不能保證在短期內獲得經濟上的回報。反觀內地,媒介融合正在從技術的融合走向“人”的融合,大數據算法技術所構造的信息繭房、“窄帶高清”與“畫質重生”等技術均已運用到生產中,甚至用人工智能來完成宣傳視頻的制作。內地的實踐經驗證明,“互聯網+”時代用戶為王的底層邏輯可以首先建立在技術開發(fā)領域。因此,港劇的發(fā)展需要依托內地的先進技術,結合自身的內容生產。
二是垂直細分的發(fā)展方向值得嘗試?!盎ヂ摼W+”時代,垂直細分是電視劇與網絡劇的發(fā)展方向。有著輝煌歷史的ATV如今已變成視頻網站,自制劇開發(fā)是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經典作品數量眾多的TVB需要內容生產模式的革新,在歷史沉淀與“新港劇”間做好平衡;正在興起的ViuTV需要拓寬受眾群體,尋找更好的盈利模式。這三者都應該積極開發(fā)“新港劇”,并走出一條垂直細分之路。其一,學習內地轉換思維。以媒介融合的“強新拉老”戰(zhàn)略路徑為藍本,以用戶為根、平臺為體、服務為本的外部“強新”為目標,在堅持電視劇“港味”的前提下,拉動傳統(tǒng)媒體內部生產模式的變革,促進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呈現方式、特色用戶服務模式的內部創(chuàng)新”。其二,構筑平臺服務本土。積極構建屬于自己的垂直細分平臺,即類似“南瓜視頻”、“場庫”這樣的自主可控的垂直類互聯網用戶服務平臺。其三,融入內地擴大市場。迎合內地受眾的“港劇”情懷,實施內地各大視頻網站“港劇”頻道精品化戰(zhàn)略,真正做到互融。其四,攜手內地走向國際,發(fā)揮自身作品優(yōu)勢,搭建更多交流平臺,做好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臺下的垂直細分,并在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民心相通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昔日榮光,今朝疲態(tài),中國香港電視劇轉型策略研究帶來若干啟示。首先,媒介融合本質上是新媒體的轉譯過程,而非新舊媒體間的競合。港劇向來是傳統(tǒng)媒體壟斷的領域,缺少新媒體的競爭,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當下內地融媒體語境下電視劇與網絡劇正在走向媒介融合下的雙向互動,而港劇則是媒介融合下的單向融入。這一過程中,搶占先機者必然是率先完成“人媒共生”的那個媒體。因此,中國香港電視劇轉型的殷鑒在前,內地傳統(tǒng)電視媒體必須意識到,網絡劇在給傳統(tǒng)電視劇發(fā)展帶來壓力的同時,也提供了動力和機遇。揆諸現實,唯有加快深度融合,方有一線生機。其次,中國香港電視劇生產機構與內地視頻網站基于電視劇的合作,是兩地間文化融合的新起點。雙方的目標不應只著眼于商業(yè)的成功,應該在加強互融中形成作品強大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和競爭力。
作者系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網絡劇的海外傳播力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BXW03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婷.政策規(guī)約 多元創(chuàng)作 全媒發(fā)展——2019年中國電視劇創(chuàng)作綜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02).
[2]張斌,潘丹丹.對話與共生:融媒體語境下電視劇的類型景觀與創(chuàng)新邏輯[J].現代傳播,2019(02).
[3]司若,卓伯棠.四面楚歌——香港亞洲電視臺(ATV)的生與死[J].當代電影,2005(06).
[4]王辰瑤.新聞融合的創(chuàng)新困境——對中外77個新聞業(yè)融合案例研究的再考察[J].南京社會科學,2018(11).
[5]王朋進.電視業(yè)媒介融合的再思考——理念、實踐與未來[J].中國電視,2016(07).
[6]左妮.香港電視媒體的新媒體融合嘗試——以TVB移動客戶端為例[J].南方電視學刊,2016(04).
[7]黨東耀.媒介再造——媒介融合的本質探析[J].新聞大學,2015(04).
[8]高海珍,黃淼.“中國的媒體融合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宋建武[J].新聞與寫作,2016(02).
[9]劉友芝,張曉敏.新時代媒體深度融合戰(zhàn)略路徑的創(chuàng)新突破——從“以老推新”到“強新拉老”[J].編輯之友,2020(01).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