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舜翩
我們在生活中免不了會遇到一些尷尬時刻:失手打翻杯子、在路上滑倒、一頭撞上玻璃門等。當眾出丑的感受實在太糟糕了,那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落到自己身上,仿佛還能聽到竊笑聲。哪怕逃離了現(xiàn)場,窘迫感依然久久不能散去,甚至覺得每個人看自己的目光都怪怪的。然而,這種被全世界嘲笑的感覺只是我們內(nèi)心的幻想,別人其實根本不在意你。
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基洛維奇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讓一些學生穿上印有過氣明星頭像的T恤,然后進入教室,穿T恤的學生事先估計會有大約一半的同學注意到自己的T恤。但最后的結(jié)果是,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他們的T恤。這個實驗說明,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放大了別人對我們的關(guān)注程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焦點效應(yīng),又稱為聚光燈效應(yīng),這種心理狀態(tài)讓我們過度關(guān)注自我,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和重要性。
焦點效應(yīng)同樣體現(xiàn)在情緒上。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兩人組成一組,一人即興演講(演講者),一人當觀眾(觀察者),演講結(jié)束后,兩人都要對演講者表現(xiàn)出來的緊張程度進行1~10分的評估。實驗結(jié)果表明,演講者平均評分為6.5分,而觀察者平均評分為5.5分。說明人們高估了自己所表現(xiàn)出的緊張程度。
我們?yōu)槭裁磿X得自己是人群的焦點?一是因為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是以自我主觀感覺為基礎(chǔ),我們習慣性地以為別人都能看到自己看到的,而忽略了別人有他自己的角度。二是因為透明度錯覺,人們會以為自己的情緒感受會被其他人清晰地感知到,就像自己是透明的一樣。
了解焦點效應(yīng)后,有社交焦慮的人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氣。下次不敢主動說話或是出丑的時候,可以告訴自己:沒關(guān)系,其實根本沒有那么多人在意我,大可不必總是擔心別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