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柱武 廣西柳州日報社
融媒體并非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整合了報刊、廣播、電視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各自在人力、內容等方面優(yōu)勢的新型媒體理念,具有共同性以及互補性,從而實現(xiàn)在資源、內容、宣傳和利益等方面的共通共融。在融媒體時代下,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的快速性和便捷性,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很大的沖擊,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傳播流程比較繁瑣,需要經過新聞采訪、稿件撰寫、新聞排版、印刷出版等工作流程后才能報道,在無形之中降低了新聞的時效性。鑒于此,傳統(tǒng)媒體需要與時俱進,充分吸收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yōu)勢,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對新聞報道手段進行革新,以適應融媒體時代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很多省市乃至縣城都建立了融媒體中心,傳統(tǒng)媒體在融媒體的改革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從互聯(lián)網(wǎng)與智能手機客戶端的利用推廣率來看,傳統(tǒng)媒體的工作者在現(xiàn)階段還處于探索的階段,同時受到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很多地方的紙質報刊雜志仍然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xù)出版銷售,報刊記者的采編工作仍然以紙質報紙的出版為中心,對新興的融媒體缺乏學習了解的必要條件,又或者是存在墨守成規(guī)的慣性思維,抱著一直以來躬耕報刊的一畝三分地不肯做出改變,對于語言風格迥異、排版編輯方式便捷、新聞報道模式新穎的新媒體充耳不聞,長此以往,不但采編工作受到了思維方式的局限,而且還影響了報刊記者工作技能的進一步提高。
在融媒體時代,新媒體對社會熱點事件都會有一個全方位的追蹤與解析,對其中的來龍去脈進行深入的剖析,以滿足“吃瓜群眾”的獵奇心理。反觀一些傳統(tǒng)報刊媒體,則是報道一些浮于表面的新聞事件,使得記者對新聞內容缺乏敏感度的影響,以及報刊篇幅的限制,對新聞事件發(fā)生的背后原因點到為止,最多做一些不痛不癢的分析,完全滿足不了融媒體時代下讀者對新聞信息的需求。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不發(fā)達的過去,報刊是人民群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規(guī)模龐大的讀者群體通過寫信和打電話等方式跟報刊媒體進行溝通,帶來的不同意見和反饋是推動報刊媒體前進發(fā)展的重要力量。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5G技術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機的產生,掌上移動平臺逐漸成為人民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讀者規(guī)模的減小,使報刊媒體收到的意見反饋逐漸減少,長此以往,報刊記者與讀者之間缺少良性的互動關系,得不到讀者喜好需求的真實反饋,所報道的新聞題材開始脫離了人民大眾的多層面需求,一味地選取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新聞題材,缺乏新聞內容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在融媒體時代,新媒體信息發(fā)布平臺的客戶端都開發(fā)了獨立的新聞內容編輯系統(tǒng),大大方便了人民大眾進行信息發(fā)布和交流心得,例如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這類的信息發(fā)布平臺擁有規(guī)模龐大的用戶群體。這項編輯功能也為傳統(tǒng)的報刊媒體進駐新媒體平臺提供了便攜的條件,傳統(tǒng)報刊媒體不需要舉家搬遷到各大新媒體平臺,只需要派遣幾名記者輪流在各家新媒體平臺上值班,將當天在報刊媒體發(fā)布的新聞信息照搬上新媒體平臺。所以,報刊媒體對派駐新媒體記者的選擇很重要,要選擇一些綜合素質比較高、集記者、美編身份于一身的記者,確保派出的報刊記者能獨立完成在新媒體上的采編工作。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更加強調讀者的主觀接受信息,而不是讓讀者迷失在密密麻麻的文字堆里,因此必須增強新聞的可讀性,讓讀者在生動的語言當中獲取新聞的內容,這就要求報刊記者要深入了解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始末,充分調動自己專業(yè)的新聞知識以及深厚的文學功底,用平易近人、簡單易懂的語言將新聞事件描述出來,讓讀者在閱讀報刊的時候感覺像是在拉家常侃大山一樣,切忌用高深莫測、隱瞞難懂的語言文字來報道新聞,更加不可望文生義使用錯誤的詞語,給讀者帶來誤解。例如曾經有一篇關于某某活動取得完滿成功的報道,然而記者在采編的過程中卻使用了含有“壽終正寢”這個成語的標題,不僅給讀者帶來了誤解,還讓該報刊媒體帶來負面影響,讓人啼笑皆非。
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可以使讀者更加樂意接收信息,提高新聞內容的易讀性則是更加強調增加新聞內容的豐富性,使新聞報道不僅僅局限于文字方式,還可以以圖片、音頻、甚至是視頻的形式表達出來。有關研究證明,人類的右腦比左腦更加擅長對事物進行記憶,左腦是處理文字邏輯類的記憶,而右腦則是負責圖片、音視頻等形式的記憶。在融媒體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和5G技術的推廣讓傳統(tǒng)的文字信息方式加速轉變?yōu)閳D片、音視頻的方式進行傳播,網(wǎng)絡上興起的有聲小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此在融媒體時代下,報刊記者要與時俱進,對新聞內容的采編模式進行革新,在文字的基礎上添加有關新聞事件照片、受訪人員的有關錄音以及錄像片段,形成圖文并茂的新聞報道,增加新聞的可讀性。
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都是要經過對新聞事件進行調查,形成第一手資料,再對搜集到的資料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籌分析,最終得到新聞稿件。在融媒體時代,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新聞報道,這些新聞信息瞬息萬變,稍縱即逝,一方面需要報刊記者具備更加專業(yè)的調查分析能力,掌握更加科學的統(tǒng)籌兼顧方法,善于透過新聞事件的表面看到事實的本質,在不同的事物之間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還原新聞事件的本身面目,以更加具體、準確的方式呈現(xiàn)給讀者。
另一方面,報刊記者應該培養(yǎng)自身對新聞事件獨到的分析報道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要做到這一點,傳統(tǒng)的報刊媒體就要拋棄以往依賴調查機構提供外源數(shù)據(jù)的做法,通過提高報刊記者調查分析能力,進一步提高報刊記者的采編能力,借助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強大分析功能,分步驟逐漸融入社會上各個領域當中,堅持用事實說話的基本理念,打造一批本領過硬的記者隊伍,從而建立起報刊媒體強大的威信力。
在以往的傳統(tǒng)報刊媒體中,記者所采編的新聞報道都只有一個單向傳遞的模式,也就是新聞信息只是從報刊記者單向流向讀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疑問無法流向報刊記者,因此記者采編的新聞報道質量如何,所引起的社會反響又是有多大等這一系列問題都無法反饋給報刊記者,這種單向傳遞的模式制約了報刊的進一步發(fā)展,畢竟報刊辦得好不好,新聞寫得棒不棒,人民群眾說了算。在融媒體時代下,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興起的原因,主要是這類新媒體平臺的新聞信息傳遞方式是雙向的,在新聞報道下,讀者可以就新聞當中的疑點向發(fā)布者提出疑問,也可以對文中的某個觀點進行舉例反駁,發(fā)布者可以即時收到讀者的閱讀反饋,并且和讀者展開互動討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閉合型的良性循環(huán)。報刊記者通過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傾聽了讀者的心聲,為讀者答疑的同時,也提高了報刊記者的采編能力。
在融媒體時代,新媒體的興起給社會帶來了很多好處,同時也存在不少弊端。好處就是新媒體拓寬了人民大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全民皆記者”的發(fā)布模式讓人們隨時隨地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新聞信息;但是由于新媒體平臺是新興事物,相關的監(jiān)管制度還不是很完善,導致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發(fā)布的內容魚龍混雜,參差不齊,亂象給新聞媒體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作為專業(yè)出身的報刊記者,在面對融媒體時代下種種亂象時,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起大局意識,堅決不同流合污,不受任何不正當?shù)睦骝屖梗趫猿肿陨砺殬I(yè)操守的同時,加強自身的采編能力,確保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全面貫徹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堅持“內容為王”,創(chuàng)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大眾積極向上精神面貌的、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新聞報道。
報刊記者的采編能力決定了新聞報道的生命力,而報刊記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則賦予了新聞報道更深層次的魄力,為了讓采編的新聞信息可以傳播得更廣走得更遠,報刊記者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和培養(yǎng)自身善于思考的能力。報刊記者要充分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充電”,通過大量接觸各種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報道,對其中特別熱門的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它們當中在標題設計、排版特色、語言風格以及讀者評論等方面的優(yōu)點所在,找出一條適合傳統(tǒng)紙媒在融媒體時代發(fā)展的道路。
在融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平臺方興未艾,具備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ΑH绻f新媒體平臺前期的崛起,是因為有了規(guī)模龐大的用戶群體,那么,在不久的將來,這種“人口分紅”的優(yōu)勢會慢慢褪去,新媒體平臺想要進一步發(fā)展,必須吸引更多高素質的人才參與到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因此,報刊記者應該與時俱進,認清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擔起傳統(tǒng)報刊媒體的改革重任,把握好時代的機遇,積極投身到新媒體的浪潮當中,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yè)能力,為報刊媒體的轉型奉獻自己的力量。
在融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新聞平臺的異軍突起對報社媒體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一次成長的機遇,作為報社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采編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因此,報社記者要與時俱進,把握好時代賦予的機遇,迎難而上,努力提高自身的采編能力,為報業(yè)的轉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