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利用人的非理性,品牌更是傾注于感性。在使用功能之上,品牌在構(gòu)筑與用戶的情感連接。
翻看年底雜志的征訂廣告,許多都是:A、電子版:69元/年;B、印刷版:180/年;C、印刷加電子版套餐:180元/年。你可能不知道69元的電子版是否比單訂180元的印刷版合算,但你肯定知道180元的印刷版+電子版套餐要優(yōu)于單訂180元的印刷版。事實上,你可以明確無誤地從合訂套餐中推算出:電子版是免費的!趕緊訂C套餐!沒錯,雜志就是希望引導你越過單訂電子版的選擇,直接跳到價格更高的選擇。
走過一家餐館,你看到3人排隊會想,這家餐館一定不錯,于是開始排隊;又過來一個人,看到4個人在排隊就想,這家餐館一定不錯,也開始排隊;又來了一些人,也是如此想,隊伍就拉長了。你體驗過一次,下次就會自己去排隊:來了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當你又走進去,你可能更強烈的感覺,你這樣做是因為喜歡,于是去那家就成了習慣。
每年雙11,你為了滿減、免運費費盡心思湊單,加購。
雜志訂閱是錨定效應與誘餌效應;餐廳是羊群效應和自我羊群效應:第一次排隊,后來又去過兩次,就加入了自我羊群;滿減和免運費,是免費效應和占便宜效應,商家想提高客單價和連帶率(買了A,順帶又買了不是剛需的B),采取滿xx免運費(或滿減),屢試不爽。這樣的營銷套路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你甘之如飴。
自亞當·斯密以來,經(jīng)濟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假設,即(經(jīng)濟意義上的)人是自私和理性的,正是由于每個人自私自利的天性,“看不見的手”才可能最有效地發(fā)揮其作用,讓市場在供需影響下達到最有效狀態(tài)。接下來的數(shù)百年間,理性人的假設始終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基石之一。
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猶太經(jīng)濟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爾·卡內(nèi)曼(Daniel Kahneman)對經(jīng)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發(fā)起了系統(tǒng)和強有力的挑戰(zhàn)。行為經(jīng)濟學如今已被越來越多人關注,可預期的非理性是形成消費決策的背后力量。商家所利用的,往往是非理性。
營銷利用人的非理性,品牌更是傾注于感性。在使用功能之上,品牌在構(gòu)筑與用戶的情感連接。
羅瑟·瑞夫斯的USP理論,要求向消費者說一個“獨特的銷售主張”(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USP理論包括三點:一、每個廣告不僅靠文字或圖象,還要對消費者提出一個建議,即買本產(chǎn)品將得到的明確利益;二、這一建議一定是該品牌獨具的,是競爭品牌不能提出或不曾提出的;三、這一建議必須具有足夠力量吸引、感動廣大消費者,招徠新顧客購買你的東西。
大衛(wèi)·奧格威的重要理論是“品牌形象論”,即每一品牌、每一產(chǎn)品都應發(fā)展和投射一個形象,它經(jīng)由各種不同推廣技術、特別是廣告?zhèn)鬟_給顧客及潛在顧客。消費者購買的不止是產(chǎn)品,還購買承諾的物質(zhì)和心理的利益。在廣告中訴說的產(chǎn)品的有關事項,對購買決策常比產(chǎn)品實際擁有的物質(zhì)上的屬性更為重要。
里斯和特勞特的定位理論,其核心是如何讓你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2001年,美國營銷協(xié)會越過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管理”與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價值鏈”,稱定位為“有史以來對品牌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給了“心智”一個感性的評價。
品牌大師馬丁·林斯特龍也說,全球頂級品牌成功的共性是:它們大多運用了感官品牌的營銷手段,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五維”感官世界——以“色”悅?cè)?、以“聲”動人、以“味”誘人、以“情”感人,讓顧客對品牌始終保持忠誠度。他提出,現(xiàn)在光靠看不行,要全面運用五種感官打造品牌力、營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