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鑫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1)校門外有一家雜貨店,生意非常好。偶爾有學生在店里買東西時忘記帶錢,他們對老板說:“我沒帶錢,晚上給您送來,好嗎?”老板總是回答:“沒問題!”奇怪的是,老板從不記賬。有人問:“你不怕學生不還嗎?”老板說:“我相信他,他會還的?!?/p>
(2)明代文人陳繼儒的《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句話:“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3)時任人民日報社評論部主任的北大校友盧新寧在北大的演講中說:“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jīng)不相信了——不相信規(guī)則能戰(zhàn)勝潛規(guī)則,不相信學場有別于官場,不相信學術(shù)不等于權(quán)術(shù),不相信風骨遠勝于媚骨?!?/p>
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于“相信與懷疑”,青少年常常有很多困惑。對于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要求:自擬標題,明確立意。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無論是相信抑或是懷疑,恰如是與非、黑與白。而在這對立面的選擇過程中,恰恰折射出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
陳繼儒在其道家著作《小窗幽記》中剖析人間世態(tài):人們往往對聽到他人做的善行抱有疑慮,卻對聽到的人性壞的一面深信不疑。由此可見人們心中充滿著恨意與不平。
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青少年總在選擇相信還是懷疑時舉棋不定。其實,我們只需明曉,我們對于黑白兩面的抉擇,亦是我們內(nèi)心價值觀的映照。
選擇相信,是相信真情、相信善意、相信正義的內(nèi)心之映照。
當賣雜貨的老板對忘帶錢的學生選擇相信時,人間溫情與人文關(guān)懷盡顯其中;當落入海中的水手男孩兒被老船長救起,說出那句“因為我相信您是那樣的人”時,他的信任讓老船長 為自己猶豫的片刻而羞愧后悔,人性深處的良知與善意由此被喚醒;當三閭大夫屈原被楚王放逐,被漁夫嘲弄時,他的那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表明自己對正義的相信,對忠貞的堅守。
我們在相信真情、善意、正義的同時,也是對正能量的肯定與認同,發(fā)揚與傳播,而絕非盲從愚信,疑善信惡。
選擇懷疑,是懷疑虛假做作,懷疑潛規(guī)則,懷疑權(quán)術(shù)的內(nèi)心之寫照。這正是對黑惡勢力的否定,對權(quán)威的挑戰(zhàn),也是對內(nèi)心風骨的堅守。
誠如盧新寧的北大演講所說,青少年的我們要敢于同邪惡勢力說“不”,對高校抄襲成風說“不”,向自我吹捧之風泛濫的學術(shù)雜志說“不”。這不僅僅是一個對立面的選擇,更是一個人在大風大浪中所秉持的人生信條,提升個人修養(yǎng),亦彰顯背后的大國風范。
盡管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主流,但仍有沖突涌現(xiàn)。美國某些人打著“人權(quán)”的名義,企圖干涉中國內(nèi)政,破壞國際秩序。而這,正體現(xiàn)古老文化蘊含的哲理:“一切唯心造,萬法由心生。” 心有善念,則一切皆善;心有惡念,則萬象皆惡。人之所做,便為心之所想。
千百年來,無數(shù)先賢圣哲用相信映照自己內(nèi)心對人世真善美的堅守。時代變革,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用懷疑打破虛偽假象,亦是對正能量的呼喚呵護。我們青年是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以正氣滋養(yǎng)內(nèi)心,通曉人間善惡,懷揣正能量,這樣方能在黑白是非對立面的選擇中,清楚自己所做的決定,信己所信,疑己所疑,堅定自己的立場!
故無論選擇相信抑或是懷疑,只要循心而行,秉持道德信念與良知,方能于黑白之間,映見內(nèi)心,始終站對位置。
(編輯:王瑩)
評點:江紅波
辯證性標題,緊扣材料內(nèi)容,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作者在論述時,精心選擇名句開頭,以“花”和“世界”作比,直接指出人的內(nèi)心。在整體論述中,圍繞“選擇相信”“選擇懷疑”兩個層面,采取選用具體事例和分析材料主旨相結(jié)合的方式,做到邊敘邊議,闡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從個人到社會,國家到國際,更聯(lián)系時代發(fā)展進程中的事件,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論述,表述自己的觀點。文末呼應標題,升華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