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關(guān)于健康,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健康就是不生病;另一種認為,生病也是健康的一部分。
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不過,我更喜歡后者。人的狀態(tài)是不斷波動的,一個人多數(shù)時間活蹦亂跳,偶爾頭疼腦熱,我們就說他是不健康的嗎?當然不是了,他也很健康。
這并不是奇談怪論,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更長的衡量健康的時間尺度。我們說一個人身體健康的時候,并不是說這個人從來不會生病。我們關(guān)注的,是這個人整體的狀態(tài),而不是他某一天的狀態(tài)。
相比之下,另一種觀點就有些絕對了——一旦生病,你就被自動從“健康”的隊伍里除名了,必須等病好之后才能歸隊。這樣病人在養(yǎng)病的時候,就要承擔一種隱性的壓力:我這一刻是在一種非正常的狀態(tài),必須盡快擺脫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他會為此感到不安。
疾病會給人造成大量的麻煩:頭痛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皮膚病讓人羞于見人,患上傳染病更是必須接受隔離。但麻煩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更大的問題在于如何看待這些麻煩。
為病人進行心理咨詢時,我會特別強調(diào)這個觀念:生病沒什么不正常,不必為此承受多余的心理負擔。得到這樣的確認,病人養(yǎng)病時心情就會平靜一些。
就像做完手術(shù),醫(yī)生會對我們說,麻藥勁兒過了會很痛。這份疼痛不可避免,醫(yī)生也只能說:“正常的,熬過這一陣子就好了。”好吧,醫(yī)生說痛是正常的,那我們可以慢慢地熬。這句話不是止痛片,但它就是有莫大的安慰作用。這說明什么呢?我們怕的常常不是痛苦本身,而是隨之而來的自我懷疑、不被認可。有這樣一個確認,那么就算痛一點也還好,至少安心了。一聲“正?!?,不啻一份珍貴的禮物。
有些病是醫(yī)生治不好的病或者慢性病。一個人說不定正遭受著某種目前的醫(yī)療技術(shù)束手無策的病痛,有生之年都不能好轉(zhuǎn),這很不幸,但這也可以看成是某種意義上的一種常態(tài)。常態(tài)就代表著可以應對。既然是一份去除不掉的病痛,也就沒有什么好怕的了。只要接受現(xiàn)在的狀況,盡可能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就可以了嗎?我們可不可以推而廣之,把這種跟疾病共存的狀態(tài)也看成某種特殊的健康呢?
久病不愈也可以是一種健康,這聽上去有點不合邏輯,但如果一個生病的人建立了一種新的生活常態(tài),按自己的意愿工作和生活,有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重新感受到愉悅和價值,那么他跟健康人的唯一差別,無非就是身體正承受著病痛而已。
精神上的疾病也是一樣。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經(jīng)歷變化,遭遇了某種外部刺激也好,體內(nèi)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紊亂也好,精神都會因此而變化。精神變化是一種自然反應。一定程度的精神變化可以自己修復,程度嚴重了就要治療,但歸根結(jié)底都需要時間,需要多堅持一陣子。
每個人每天都在變化,今天好一點,明天差一點。不拘泥于一天一時的表現(xiàn),從長遠看,看到某種普遍性和恒常性,這就已經(jīng)是治愈了。糟糕的事總是來來去去,人人如此,這是正常人的正常人生。人總會有一些自我懷疑的時刻,覺得“人生再也不會好了”,等到第二天,卻又覺得還能再堅持一下。
你說這是病嗎?我認為更廣義地說這都是健康的。因為我們都還活著,無論經(jīng)歷怎樣的痛苦,我們的生命還在繼續(xù)?;钪鸵馕吨€有很多可能性,這是再嚴重的病痛都無法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