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志愿組織的類型學分析:困境及建議

      2021-01-15 09:13:08劉潔
      社會政策研究 2020年4期
      關鍵詞:志愿志愿者社區(qū)

      劉潔

      一、文獻述評及研究概述

      作為資源整合與中介服務的機制(于海,1998),志愿組織是動員社會資源、提供公益服務、進行社會協(xié)調及治理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王名,2006),具有志愿性、組織性、專業(yè)性、使命感和參與性等特征。概言之,志愿組織是洞察民情與服務社會的建設性視角(Jakimow,2008;佘雙好,2013:135-136)。志愿服務組織化是社會服務事業(yè)演進的總趨勢(王忠平,2015:186),社會改革、治理創(chuàng)新和政府管理體制轉型為志愿組織提供了重要的發(fā)展機遇及挑戰(zhàn)(譚建光、馬凱、李曉欣,2017:92)。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體現(xiàn),志愿組織的良好運行對志愿服務的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只手”,志愿組織的“失靈”現(xiàn)象引起了愈來愈多地關注。近年來,志愿團體一方面呈獨立化發(fā)展(譚建光,2005),另一方面還面臨種種差異化的困境。探究志愿組織開展的動力機制和運作過程,有助于明確志愿服務事業(yè)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zhàn)。

      縱覽相關論述,國內志愿組織研究的特點是宏觀論述多于實證調研,描述性調查多于解釋性分析,這與我國志愿服務仍存在不足的現(xiàn)狀不符(中國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2017:13)。事實上,對志愿組織的理解并不應局限于籠統(tǒng)的闡述和靜態(tài)的數(shù)據(jù),對其過程與機理的動態(tài)把握同樣有助于我們了解問題成因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參考組織研究中制度學派的觀點,志愿組織面臨的期待與壓力包括制度環(huán)境和技術環(huán)境兩類(周雪光,2003:72)。其一,制度環(huán)境指志愿組織的合法化即資質問題,目前志愿組織的合法化需要“雙重許可”(佘雙好,2013:175+186),而現(xiàn)實中過濃的行政化色彩(徐柳,2008)壓抑了志愿組織的自主性;其二,技術環(huán)境指運轉問題,以志愿組織運轉中的激勵事項為例,志愿團體驅動志愿者的基礎是共享價值觀(王妮麗、崔紫君,2003),激勵就是在共識前提下對志愿服務動機的喚起,而內容不足和方式不合理是志愿組織常見的激勵困難(胡蓉,2005)。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于制度環(huán)境,以技術環(huán)境來分析志愿組織的困境更加適合與全面。志愿組織的技術環(huán)境具體表現(xiàn)為志愿者的個性資本(即志愿者的性格特征)、技術資本(即志愿者的經驗與能力)和志愿組織的社會資本(即志愿組織同內部成員和外部環(huán)境的社會聯(lián)結)、符號資本(即志愿組織所具有的文化底蘊和象征價值)四者的配合程度以及協(xié)調與否。

      依據(jù)以往經驗與實際情況,本文將志愿組織分為自上而下型、下-上-下型和自下而上型三類(鄧國勝,2002)①學界通常將本土志愿服務劃為三種模式:“自上而下發(fā)起并推廣““自下而上發(fā)起,自上而下推廣“和“自下而上發(fā)起,自下而上發(fā)展”,三者的典型代表分別是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務的發(fā)展、社區(qū)層面的志愿服務及其發(fā)展和一些草根組織(鄧國勝,2002)。受此啟發(fā),本文將志愿組織分成自上而下型、下-上-下型和自下而上型三類,調查中分別以高校學生團體、社區(qū)自發(fā)組織和民辦非企業(yè)單位作為其對應。。既有研究指出,自上而下型志愿組織的擴展速度快,但自主性較弱,民眾參與性不足,官僚傾向較為嚴重,且缺乏與所服務弱勢群體的對話平臺;下-上-下型志愿組織雖然與傳統(tǒng)的鄰里互助文化相適應,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較好的群眾基礎,但缺乏獨立性,群眾的自愿性不強、公眾參與性不夠;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自治性強,群眾基礎好,公眾參與熱情高,但對法律法規(guī)和文化、制度等的需要導致其發(fā)展較為緩慢(鄧國勝,2002;佘雙好,2013:188)。調查發(fā)現(xiàn),這三類志愿組織的特征分別存在于吸引-吸納、認識-認同、感動-感召這三對矛盾中,對此,建議在將志愿者個人特性與志愿組織社會特性有機接駁的過程中,一方面依托志愿組織的優(yōu)勢來賦能志愿者,另一方面整合志愿者的優(yōu)勢來增能志愿組織,從而為志愿組織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本文的問題意識在于:不同類型的志愿組織各自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和發(fā)展瓶頸?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對此有哪些建設性的發(fā)展建議?調查于2020年3月到6月,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方式,對三大類型中七個志愿組織的十三名成員以及兩位沒有加入志愿團體的個人進行訪談,受訪者信息見表1。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首先通過梳理文獻獲得對志愿組織的概括性認知,接著依次呈現(xiàn)自上而下型、下-上-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的運行狀況,指出三者所遭遇的困境,并分析志愿組織形成的宏觀性與微觀性話語建構,最后因地制宜,探索切實而有效的志愿組織運行模式。本文以動態(tài)性、整體性的視角對志愿組織的發(fā)展瓶頸做出了分析。

      二、不同類型志愿組織的發(fā)展瓶頸

      (一)自上而下型志愿組織:以高校志愿團體為例

      自上而下型志愿組織的代表是以志愿服務為取向的高校志愿團體,其基本情況是:志愿者多為00 后,他們強調個人身份與社會角色的均衡;志愿活動的主辦方可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類,后者更可能被賦魅。

      表1:受訪者信息

      面對高校志愿者群體,志愿組織對他們的吸引離不開個人主義的熏染,因為這正是青年志愿者的成長環(huán)境。也就是說,學生群體加入志愿組織具有價值理性的一面,他們愿意去充實與成長,同時他們也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會衡量自己在志愿活動中的付出和收益。訪談中,得到鍛煉是大學生加入志愿組織的最常見動機,這一驅動力的自我價值取向十分明顯:

      “在大學期間參加志愿者活動主要是想認識更多的人。因為參加志愿者的人都是一些比較有活力的人,有責任心的人,我希望自己的生活經歷更豐富一些,也是對自己的鍛煉吧?!保ㄊ茉L者B1,2020-03-20)

      “鍛煉一下自己,覺得志愿服務挺有意思的,比其他社團組織的活動類型可能多一些,接觸的人比較雜?!保ㄊ茉L者B2,2020-03-20)

      然而,即使年輕志愿者是追求“收支平衡”的理性人,他們注重自我的出發(fā)點也能夠生產出服務社會的客觀結果:

      “現(xiàn)在大學生是非常愿意來參與志愿活動的,就是說不論他們的目的是什么,出發(fā)點是為了學分也好,還是為了找朋友或者說是喜歡這樣的活動啊,大家參加志愿活動的熱情十分高漲……熱愛志愿活動成為一種責任?!保ㄊ茉L者A3,2020-03-23)

      年輕志愿者的成長環(huán)境,個體化的推進并不意味著對自我的極端強調,其普遍表現(xiàn)是利己和利他意愿的結合,從而形成“利他個人主義”,即自我滿足與社會敏感性的統(tǒng)一(李榮榮,2014)。對在“給予卻不必犧牲自己”的倫理中成長起來的年輕志愿者而言,他們對志愿活動的熱情(既“自私”又“無私”)塑造出自上而下型志愿組織吸引有余的特征。

      但與此同時,自上而下型志愿組織也面臨著吸納不足的困難,表現(xiàn)之一是對潛在志愿者的排斥:

      “每年大一的時候,會面向全校的學生發(fā)傳單。只有大一來的時候招一次,平常就不再招了。這樣的招募,我感覺宣傳力度不太大。我們屬于校級組織,很多人覺得和系里面聯(lián)系不太大,通過我們的渠道像官Q、微信啊,宣傳可能不是特別到位,然后大家知道的也不多,其實大家挺喜歡參加活動的,但有時候名額有限,很多人就不知道?!保ㄊ茉L者A1,2020-04-01)

      那為什么不革新只面對大一新生的招募方式呢?受訪者A 表示因為這是傳統(tǒng),“就這么傳下來的”。

      另一方面,不同于準入機制刻板化的志愿組織A,志愿組織B 沒有設置志愿者的加入門檻,只要愿意的學生都可參加,但其困擾在于志愿服務的認證,即獎勵機制的僵化導致了對現(xiàn)實志愿者的排斥,這是吸納不足的表現(xiàn)之二:

      “注冊志愿者的系統(tǒng)會記錄累計時長,例如服務時長達到1000個小時,能夠評為五星志愿者。但有些學生往往不會刻意進個系統(tǒng),還打個卡,(這)導致他們志愿服務的時長和認證還是有一些問題的?!保ㄊ茉L者A3,2020-04-05)

      注冊系統(tǒng)不切合實際可能帶來的后果就是注重服務時長的功利者受到惠利,不少付出心力者卻無法被吸納。

      “很多活動想辦,但是又覺得錢不夠,不太可實行,就放一邊兒了……為了鼓勵大家參加活動,會給大家買一些小獎品啊什么的,需要我們組織內部出錢,但我們不是社團,而是純公益的組織,需要自己出去拉贊助?!保ㄊ茉L者A1,2020-03-20)

      年輕大學生群體的活力、激情和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增強了高校志愿組織對青年學子的吸引,浸沐于個體化時代的他們面對志愿組織的態(tài)度也平衡于利己與利他的訴求之間。如果說吸引是瞬間的走近,那么吸納就為志愿者滿足自我取向和社會取向提供了平臺,從而將他們有效納入志愿組織中,而吸收制度和獎勵制度的不當尤其是吸納不足是構成自上而下型志愿組織的發(fā)展困境。概言之,高校志愿團體對成員的接受和活動的開展是兼顧志愿者自我成就與社會團結這兩種需求的過程,從而使組織的吸引有余變得可能,但不合理的招募手段和考核方式恰恰忽視并挫傷了年輕志愿者的利己心與利他心,造成了這一類型志愿組織吸納不足的桎梏。此外,這一困境也折射出高校學生志愿團體對技術指導的需求,因為吸納而不是吸引,更需要專業(yè)化、可操作的指引。

      有趣的是,當詢問若志愿活動與日常安排相沖突時會如何選擇,我們得到了三種回答。其一,有人表示“要先把自己手頭的工作做好”,“自己是學生,學習肯定是最重要的”;其二,有人以志愿組織為重,但前提是志愿活動的價值超過了其他,即志愿組織的符號資本越凸顯,越能夠吸引個體的加入,因為“大”的志愿活動“錯過就沒有了”;其三,有人加入志愿組織的動機取決于志愿服務的類型和自己的時間安排,這樣權衡左右的冷靜態(tài)度在年輕學生中并不罕見。以上三種聲音啟發(fā)我們:志愿組織應了解志愿者的需求,志愿組織舉辦的活動越貼合個體的生活節(jié)奏和服務意愿,越能夠增加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本文所調查的自上而下型志愿組織內部都建構了平面化而非科層化的組織形態(tài),這有利于組織保持活力、持續(xù)性與創(chuàng)新能力。

      (二)下-上-下型組織:以社區(qū)自發(fā)組織為例①據(jù)貝殼找房《2020 新居住消費洞察報告》顯示,消費者在居住領域的痛點演變呈現(xiàn)兩大特征:范圍擴大——從私人空間擴展到公共空間、維度豐富——從硬件設施擴展到軟性配套,具體包括小區(qū)居住品質有待提升、鄰里文化缺失、物業(yè)綜合服務水平整體偏低等,這些都對社區(qū)志愿組織創(chuàng)設了機會和挑戰(zhàn)。由于社區(qū)服務是志愿組織存在與活動的普遍而重要之空間,故對這類組織的分析所占篇幅較多。這一部分將呈現(xiàn)一個屬于“極少數(shù)”的成功的社區(qū)志愿組織案例,以及兩個作為“大多數(shù)”的不那么成功的社區(qū)志愿組織的例子,通過對比來闡釋下-上-下型志愿組織的特征。

      社區(qū)這一共同體所組建的志愿組織屬于下-上-下型的志愿組織。調查中,志愿組織C 的負責人對志愿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

      “防控期間,我們社區(qū)有一個居民,主動來社區(qū),因為那段時期單位放假,沒有復工復產,他在家也沒干的,就主動來社區(qū)幫忙,幫忙發(fā)出入證、排查居民、幫你登記。還有就是疫情防控期間的各個院落,要求全封閉管理,社區(qū)就沒人手,社區(qū)干部總共才八個人,人手少,只靠社區(qū)干部來進行封閉院落,根本就做不到,然后經費也沒有,怎么呢?就是每一個院子發(fā)動院子里的居民,熱心居民中愿意出來的,咱們排班。我們社區(qū)一共是九個院子,只有兩個有物業(yè),剩下的這七個院子都是老百姓自發(fā)組織?!保ㄊ茉L者C1,2020-05-15)

      這段陳述中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志愿者的功能主要在于補充人手。其實不僅在疫情期間,日常生活中社區(qū)志愿組織的動員效力也在推動著社區(qū)工作的穩(wěn)定開展;其二,積極主動的志愿者不僅有時間優(yōu)勢,更重要的是其服務精神即動機優(yōu)勢和因熟悉社區(qū)情況、多次參加志愿活動而帶來的經驗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有利于他們在志愿組織中發(fā)揮關鍵作用。

      當外來的項目去對接本土化的時空,需要有動機、有聲望且有經驗、有能力的能人參與其中。能人具有助人意愿、了解當?shù)貭顩r、能使基層民眾信服等優(yōu)勢,有利于組織順暢運行,是穩(wěn)固和推動社區(qū)自發(fā)組織的重要力量,是使志愿服務走近普通居民的橋梁,是社區(qū)志愿隊伍運作的潤滑劑和推動力,而參加志愿組織也是他們對其社區(qū)地位的確證和人生意義的建構。

      在理解社區(qū)自發(fā)組織的運行經驗時,志愿團隊中能人的年齡特征值得關注,C 組織的負責人這樣說明和對比志愿者的年齡構成:

      “相對50 歲左右的比較多。年輕的忙于工作,年老的年紀大了,你讓他出來干這些事情也不合適。真正能給社區(qū)發(fā)揮作用的都是這些50 歲左右的普通老百姓,每一個院都有這樣的老百姓。我們找人也主要是找他們……孩子們主要就是寒暑假的時候,學校給他們安排著社會實踐的任務,這時候一些青少年會來到社區(qū),要做一些公益活動,小學生就是重在參與。大學生吧,可能量大一些,但也只有假期來?!保ㄊ茉L者C1,2020-05-16)

      50 多歲的能人型志愿者也表示:

      “我們那時代的人和現(xiàn)在的人可以說是價值觀念不一樣,我們那時候就是無私奉獻,不像現(xiàn)在一干點兒活兒(就問)給多少錢?!腋赣H就是,好像就是個傳統(tǒng),愛管事,傳給我了。……像我這么大年紀的人了,我主要是退休了沒干的,充實自己?!保ㄊ茉L者C2,2020-05-15)

      “可以這樣說,干這是為了自身,也是為了這里的居民,更大地說就是為了國家。像這兩天沒事兒干,我還覺得憋屈無聊?!保ㄊ茉L者C3,2020-05-15)

      社區(qū)自發(fā)組織中年長志愿者的意義包括三個層面:

      其一,退休后老年人與社區(qū)之外的交往空間在縮小,他們渴望能夠在社區(qū)中重新找到社會交往帶給他們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滿足(徐華,2020)。也就是說,年長志愿者退休后與社區(qū)關系的緊密化,為他們實現(xiàn)角色過渡、發(fā)揮積極作用提供了平臺。

      其二,就個體維度而言,年長志愿者的社區(qū)定位與生命表征是對時代建構的回應與再現(xiàn)。生命歷程內嵌于社會實踐中,年長志愿者所習得的奉獻、犧牲、忘我的生命倫理與志愿服務精神具有內在的吻合性,因而他們很容易也很樂于接受志愿組織的召喚,對他們來說,自我與社會是一體兩面,貢獻社會就等同于實現(xiàn)自我;另一方面,歷史性力量和個體的發(fā)展軌跡相互塑造與衍生(埃爾德,2002 : 434),能人能夠將繼承于過去的“無私奉獻”“為了國家”與流行于今朝的“充實自己”、不再“憋屈無聊”相整合,這表明年長志愿者會策略性地將利他心和利己心加以融匯(段世江、王鳳湘,2010),以建構生命歷程。①需要說明的是,年長志愿者不僅包括50 多歲的居民,60 歲以上的老年人也被視為是志愿組織中的重要人力資源,他們具有閑暇優(yōu)勢、經驗優(yōu)勢、威望優(yōu)勢和動機優(yōu)勢,與社區(qū)志愿組織建立了十分緊密的關系(李翌萱,2017:186)。

      其三,就社會維度而言,年長志愿者對志愿組織的加入往往依賴社區(qū)中的熟人聯(lián)結,如有年長志愿者雖然前幾年參加過大型的捐贈活動,但他表示“一般還是參加社區(qū)的活動多,認識社區(qū)的人多點兒(對我來說)好”。

      綜合而言,對志愿組織及其活動的認識和認同與志愿者的歷時態(tài)經歷和共時態(tài)圈子有關,志愿組織的動員機制同樣受此影響。

      “對于這些志愿者來說,他是無私的,他愿意幫助社區(qū)來做這些工作,但是作為社區(qū)來說,比如有時候我想表彰一下,給他們一種精神鼓勵,很簡單的事情這些都需要經費。”(受訪者C1,2020-05-05)

      “你社區(qū)有一些這個經費吧,肯定是志愿者活動好開展嘛。你一分錢也沒有,說實話,誰每天天天給你進盡義務了是吧?!保ㄊ茉L者D1,2020-05-10)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調查發(fā)現(xiàn),社區(qū)志愿組織的成效與社區(qū)的類型、能人的有無和組織的設計相關。下-上-下型志愿組織的關鍵詞是“人數(shù)”,扎根于日常生活世界的這類組織能夠保證對人數(shù)的期待,即認識有余,但依托于社區(qū)這一平臺,居民同組織間單一的、去人性化的信托關系和組織與居民生活節(jié)奏、生活意愿的脫節(jié),使組織所發(fā)動和整合人數(shù)的有限導致了認同不足的困難。

      其一,社區(qū)的屬性定義了社區(qū)志愿組織的運作模式。

      “我知道的好多社區(qū)都是以本單位工作人員為主,不夠了,才招的這些志愿者。關鍵的工作人員還是社區(qū)的人在干?!保ㄊ茉L者F1,2020-05-20)

      “眾人拾柴火焰高,有的小區(qū)的氛圍好。我們人少地多,不像有的小區(qū)就那么三個院四個院,所以工作人員都在那個院干完了這個干那個。我們就七八個人,一個人管一個院,如何一個人帶動他們?最后就成一個人管一個院子了?!保ㄊ茉L者G1,2020-05-18)

      其二,能人的有無影響了社區(qū)志愿組織的效力。

      “有的社區(qū)用他們用得比較大,起碼我在這個小區(qū)他們沒什么用,基本不用他們,就是補充?!乙苍谌豪锘蛘哒f是見面啊問他們,好多人都首先問我有沒有錢,然后就是疫情太嚴重了,我還怕被傳染上呢?!袩嵝牡?,但大部分不愿意和嫌麻煩,尤其是疫情期間?!保ㄊ茉L者D1,2020-05-05)

      “因為我媽她的同學在社區(qū)工作,需要志愿者,我就報名了。因為疫情期間也不能出門,在家比較悶,我就想與其在家躺著,不如出來增長增長自己的經歷,也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吧?!覀冃^(qū)加入志愿組織的就我一個年輕人。”(受訪者D2,2020-05-05)

      其三,組織的設計作用在于社區(qū)志愿組織行動力的強弱。

      “疫情期間主要以社區(qū)工作人員為主。志愿者主要是在卡口上,或者搞衛(wèi)生之類的。但摸排階段他們很少參與。為什么要招志愿者?就是因為社區(qū)人員太少。志愿者主要是守卡口。因為我們經常要摸排,這個以我們?yōu)橹?,他們?yōu)檩o?!保ㄊ茉L者D1,2020-05-05)

      據(jù)上文所述,下-上-下型志愿組織的成功經驗在于認識和認同的匹配,而大多數(shù)社區(qū)自發(fā)組織都難以實現(xiàn)這樣的對稱。社區(qū)是一個生活單位,鑲嵌其中的志愿組織肩負整合居民、團結社區(qū)、服務社會的責任,其運行困境在于:雖然志愿組織能夠被充分或者說廣泛地知道即認識,但它將居民的個性化同組織特性相整合的能力卻不足,不論潛在或現(xiàn)實志愿者的服務意愿和特長,還是社區(qū)志愿組織的規(guī)劃、意義及其與居民的紐帶,任何一方面欠發(fā)展都削弱了志愿組織所能得到的認同即承認。

      (三)自下而上型組織:以民辦非企業(yè)為例

      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的首要議題是通過制度環(huán)境的考驗即合法化,這也成為一些草根組織發(fā)展的難題,即取得權威認可的阻力重重。接著,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在協(xié)調志愿者參加公益活動時,會面臨物質和人力兩方面的阻礙,物質方面的難題包括三點:首先,沒有固定的團隊,如組織E 成立四年,換過三次辦公場所,每次都是愛心企業(yè)免費提供的短期過渡場所;其次,活動經費有限,如組織F 的活動經費籌措方式主要是通過社會捐贈和隊員分攤等,經費并不充足;最后,裝備的缺乏與落后。人力方面的困境主要在于核心志愿者的流失。這些困難導致了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運作的不力。

      “針對各類救援和大型技能競賽等建議采用政府采購模式,給予經費支持;對于團隊日常培訓、應急保障、演練等發(fā)生的費用,建議根據(jù)以往承擔救援任務次數(shù)和人數(shù),給予適當補助,使救援隊能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下去?!保ㄊ茉L者F1,2020-05-26)

      在推動志愿服務發(fā)展方面,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具有專業(yè)性強、團隊穩(wěn)定、組建時間長等優(yōu)勢,是志愿組織的中堅力量,但這類組織的被知曉程度低。這與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大多采取非公開的招募方式、對志愿者具備一定專業(yè)知識的要求、以及服務領域多具有特殊性等原因有關。以上述因素中易于操作的成員吸收機制為例,面對危險,沖在一線或數(shù)年如一日堅持奉獻的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人們很難不為之感動,也愿意在自身條件許可的基礎上加入其中。然而這些組織的感召力并不充足,當人們更傾向于通過官網(wǎng)、微博或微信等了解信息時,自下而上型志愿者組織對潛在志愿者的吸引途徑卻“基本上是慕名而來,沒有公開招募”。

      概括地說,自下而上型組織一方面向心力充沛,感動有余;另一方面人們卻不知道如何加入其中貢獻力量,感召不足。

      (四)志愿組織的困境

      本文所調查的三類志愿組織的運行困境分別表現(xiàn)為:自上而下型志愿組織吸引有余、吸納不足;下-上-下型志愿組織認識有余、認同不足;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感動有余、感召不足。具體而言:

      其一,對自上而下型志愿組織來說,作為大學生能收獲社會資本與符號資本的志愿團體,其潛在的成員和實際志愿者并不緊缺,但準入門檻和激勵方式的不合理卻阻止了組織對不少人的有效吸納。吸引是單純地讓對方感興趣,吸納是使之成為正式成員并踐履職責,即對其身份和付出的認可。高校志愿團體因其惰性在固化流程的同時,也遏制了新鮮和積極元素的孕生,它吸引足夠多志愿者的代價是無法適當?shù)亟邮张c尊重他們。

      其二,對下-上-下型志愿組織來說,認同是認識的遞進,認識是對事物的知道,認同是對事物的向往和付出。因為棲居于民眾日常生活與互動的場所,故自上而下型志愿組織居民的“存在感”并不低,即認識有余,但由于社區(qū)志愿組織的社會屬性不能夠有效對話于居民的個人屬性,導致這類自發(fā)組織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比較弱,即認同不足。

      其三,對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來說,其關鍵詞是“專業(yè)”,它的專業(yè)性使之呈現(xiàn)出感人的服務效果,是謂感動有余,但其專業(yè)性的要求又在某種程度上因為感召不足,限制了組織的擴大與發(fā)展。

      除此之外,自上而下型、下-上-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志愿組織所面臨的共同困境都在于資金的短缺,經費既無法惠利于組織,也無法獎勵志愿者,資金匱乏會削弱志愿組織的效力。

      三、志愿組織嵌入的宏觀與微觀機制

      因為志愿組織是在具體的時空組合中運作的,故為更好地洞悉志愿組織的實踐樣態(tài)特別是不足,需要對其運營的社會文化嵌入性與個體行動方式進行考察。換言之,志愿組織是宏觀語境和微觀策略所型塑的結果,這些宏觀和微觀機制分別是:

      宏觀機制之一是個體化。個體化把自我的欲望、訴求和價值放置于首位,同時也不排斥人們對社會凝聚的責任,從而構出“合作個體主義”的現(xiàn)實。調查發(fā)現(xiàn),“合作個體主義”在老中青三代志愿群體中均有體現(xiàn)——即使其程度各異,換言之,志愿者加入志愿組織是其個體屬性與社會屬性共存、榮譽感與奉獻心共榮的體現(xiàn)。作為今天潛在和實際志愿者行動的宏觀語境,個體化是人們加入和活躍于志愿組織的重要驅動力,也是規(guī)避志愿組織困境的一道切口。

      宏觀機制之二是消費社會。消費社會喻示著符號價值大于交換價值、消費價值大于生產價值的社會取向。消費社會之于志愿組織是一柄雙刃劍,因為組織的象征價值可為之賦魅,但對組織的符號消費又會異化其導向。動員時以“拉大旗”取代有效接納、考核時以“走過場”放棄尊重勞動,都是對志愿組織在形式上的耗費和實質上的“掏空”,也敘說著消費社會中無法忽視的消費主義倫理。

      微觀機制之一是交換關系。交換信奉公平邏輯,似乎與提倡奉獻的志愿精神相悖。我們敬佩志愿者的服務情懷特別是其無私性,但為什么每一位組織者都希望能夠通過實物支持來回饋志愿者呢?物質獎勵和精神鼓舞某種程度上與志愿者的付出構成了交換關系,這樣的往來既理性又切實。從交換關系的維度看,當志愿者付出了心力,志愿組織所給予的承認不僅是對個體存在的定義與評價,也是對其行為的確認與褒獎,就此而言,我們不該回避志愿者的交換需求。

      微觀機制之二是情感勞動。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指個體受到利益控制,由于情感規(guī)則而異化其感情的遭遇(Hochschild,1983/2003)。這里我們從情感受困性而非情感扭曲性來理解情感勞動,也就是說,志愿組織中的志愿者是否也有情感勞動的負面體驗或者說困擾?當他們需要扮演志愿者的角色時,自我與身份之間的角色距離有沒有使之感覺疲累的時候、有沒有因時間和精力的矛盾而隨之生出埋怨的時候、有沒有由此而導致其萌生退意的時候?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因素。現(xiàn)實生活中,開展“走心”“會心”“交心”的志愿活動,更有利于志愿組織的有效運作,從而帶動志愿服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微觀機制之三是生命歷程。志愿者的年齡不同意味著他們受到了不同時代話語機制的影響,進而型塑出志愿組織動員和整合方式的異質性。例如,當年輕志愿者傾向“為自己而活”的訴說時,年長志愿者更信任集體主義的激勵。傾聽年齡背后的時代背景所塑造的社會取向與自我取向,從“為他”到“為我”的邏輯演進正是志愿組織運轉時所要契合的不同個體化特征。

      四、對志愿組織的本土化建議

      (一)志愿組織發(fā)展的整體性建議

      從總體著眼,志愿組織面臨的挑戰(zhàn)在于組織化、專業(yè)化、社會化和激勵與政策保障等方面(中國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2017:134-135),據(jù)此建議:

      其一,就需求而言,給予志愿組織以必要的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志愿組織并非靠情懷“吃飯”,成為有干勁、有能力、有成效的專業(yè)化或半專業(yè)化隊伍,志愿組織向社會“輸血”的前提是社會為志愿組織的“造血”,即通過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夯實志愿組織的運營基礎。

      其二,就內涵而言,志愿組織需要更新對“志愿”的認知和實踐。在個體主義和消費主義蔓延流行的時代,在交換關系、情感勞動和生命歷程得到重構的今天,“志愿”的含義也需要與時俱進。利他的同時為什么不能利己?奉獻的時候為什么不能收獲?集體主義為什么不能與個體主義兼容?每一對矛盾體中的兩種元素構成志愿組織的“兩條腿”,促進了對“志愿”豐富含義的理解。

      其三,就平臺而言,志愿組織需重視社區(qū)服務的價值。社區(qū)志愿服務的特征包括多元參與、貼近生活、鄰里互助和專業(yè)化趨勢(中國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2017:134-135),對志愿組織來說,社區(qū)作為共同體是其開展活動、提供服務的主要載體(趙凝,2010:110-112)。那么社區(qū)如何做好志愿組織的運轉平臺?建議通過深入了解以及綜合把握社區(qū)居民的年齡、性別、學歷、特長與需求等人口學和社會性特征,尊重社區(qū)實際情況,一方面密切居民與志愿組織的聯(lián)結,另一方面組建日常化的志愿團隊,以開展具體的服務活動為主,如托幼、助老、調解糾紛、環(huán)境保護等。

      其四,就角色而言,注重對能人的挖掘和引導。志愿組織的發(fā)展離不開對符號資本、社會資本和個性資本、技術資本的開發(fā)和利用,三類志愿組織的困境與對這四種資本的開發(fā)和利用不充分有關。能人具有打破此僵局的潛能,他們對內影響志愿組織的構成與發(fā)展,對外打造志愿組織的形象與功能,是任何志愿組織都需要的關鍵角色。

      其五,就反饋而言,實行志愿獎勵現(xiàn)實化。獎勵現(xiàn)實化并不是要使志愿組織的活動成為如一元錢對應扶過馬路一次的量化獎勵,而是指出于反饋目的的嘉獎,主張志愿組織對志愿者的鼓勵方式更加豐富與多樣,如根據(jù)組織中志愿者的特征,對學生獎勵學分、對居民獎勵購物券等①現(xiàn)實中,學校和企業(yè)等機構中參加志愿活動多者,也有可能獲得榮譽稱號,但一則這樣的個體與數(shù)量龐大的志愿者相比不過寥寥,一則這里所說的志愿獎勵與榮譽稱號并不沖突。甚至在志愿服務榮譽稱號可能為關系所綁架、被權力所操控的現(xiàn)實可能中,切合的志愿獎勵反而成為對志愿者最公平的獎勵?!,F(xiàn)實中,一方面志愿服務是件“只可感召,無可譴責”的事情(陳嘉映,2012),另一方面志愿組織的蓬勃發(fā)展又是社會治理之所需,該如何處理這一困境?一條可行的路徑是在志愿組織中通過給予實利去滿足潛在和實際志愿者的(部分)需求,通過志愿組織的長效化和多元化運營,使現(xiàn)實獎勵成為對志愿精神的積極反饋,并使志愿精神成為對現(xiàn)實獎勵的有益凈化。

      志愿獎勵現(xiàn)實化面臨的直接質疑是:獲得物質酬賞的志愿者與定義志愿者的奉獻精神是否矛盾以及如何共存與協(xié)調?這樣的困惑與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有關,如果我們認為志愿者不是投入于社會的利他型就是脫離于社會的利己型,如果我們認為志愿活動必須是倫理召喚的價值理性行動而不能有任何計算性質的目的理性行動色彩,如果我們認為志愿組織只能靠情懷運行而不需要任何外部支持,如果我們總要在這樣的二者擇一中進行篩選,并且拋棄一方的合理之處而固守另一方的全部優(yōu)劣,那雖然滿足了對志愿組織的傳統(tǒng)期待,卻無法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促進志愿組織的常態(tài)化運行。通過上文對志愿組織多元架構處境的分析,我們已認識到對現(xiàn)實的盲視并不能適應當前實際,相反,在生命歷程中,個體化與消費化的話語、交換關系和情感勞動的發(fā)生,都證實了志愿獎勵現(xiàn)實化的可行與必要。

      (二)三種類型志愿組織發(fā)展的針對性建議

      其一,自上而下型的高校志愿組織是最有活力的團體,其服務社會的熱情最為高漲,吸引有余、吸納不足的特征即與此有關:(學生)意欲服務但愿望無法滿足或行動無法被認可。對此,建議在內部健全組織的進入與嘉獎機制,促進志愿活動更靈活與更有效地開展;在外部,為組織運營創(chuàng)造有力環(huán)境,包括簡化辦理手續(xù)、提供專業(yè)化或經驗性指導、學校給予支持等。

      其二,下-上-下型的社區(qū)志愿組織是最“接地氣”的團體,其便利居民的功能最為突出,認識有余、認同不足的特征即與此有關:(居民)普遍了解但不愿或不能付出。對此,首先要分辨所在社區(qū)的類型,面對不同的居民構成,通過加強宣傳、舉辦活動等多樣化的方式來強化居民對志愿組織的認可和贊同,以生成志愿組織的凝聚力、驅動力和行動力。此外,社區(qū)志愿組織要通過對居民生活需求的深入了解,以社區(qū)為基地而開展類型豐富的服務活動。

      其三,自下而上型的民間志愿組織是最為專業(yè)的團體,其目標明確的屬性最為顯眼,感動有余、感召不足的特征即與此有關:(公眾)為目標而感動卻無法進入其中。有利于草根志愿組織運行的措施包括:暢通注冊渠道,固定的團隊活動場所,保障對組織的經費支持;面對救援類組織,還要加大對其裝備的扶持力度,促進隊伍的良性運作。

      五、結語

      作為社會服務的重要載體,志愿組織的發(fā)展能夠推動志愿服務事業(yè)的進步。本文根據(jù)實地調研發(fā)現(xiàn),建議通過孵化、培育和激發(fā)志愿組織的公共性,優(yōu)化志愿組織所在環(huán)境,創(chuàng)新志愿組織運營模式,激發(fā)社會成員參與激情,努力開創(chuàng)文明、進步、和諧的志愿行動空間。通過加強志愿組織的向心力和開拓力,做到既能“穩(wěn)住”已有志愿者,又能“激活”潛在志愿者,形成人人樂于志愿、會于志愿、勤于志愿的良好氛圍。

      猜你喜歡
      志愿志愿者社區(qū)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該何去何從?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隊活動(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社區(qū)大作戰(zhàn)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3D打印社區(qū)
      在社區(qū)推行“互助式”治理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马山县| 金阳县| 饶阳县| 甘肃省| 麻江县| 恩施市| 浙江省| 桦甸市| 沧源| 古交市| 达日县| 宜丰县| 盘山县| 柳江县| 孟村| 五河县| 泾川县| 丽水市| 泾阳县| 廊坊市| 竹溪县| 正定县| 东至县| 黔西县| 东光县| 长沙市| 三亚市| 安宁市| 陈巴尔虎旗| 子长县| 吉木萨尔县| 铜山县| 金溪县| 舞阳县| 蓬安县| 巫溪县| 思茅市| 峨眉山市| 同德县| 越西县|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