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英治時期印度海外移民概述

      2021-01-15 00:48:32唐姍
      西部學刊 2021年7期

      摘要:從歷史上看,有系統(tǒng)、大規(guī)模的現代印度移民是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產物。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移民海外或移居海外共有四種不同的模式:軍警移民,他們甘為英殖民者的幫兇,最終淪為維持英帝國霸權地位的象征;罪犯移民,將罪犯轉移到其在東南亞和印度洋上的海外殖民地,他們大部分高度融入當地社會,卻缺乏共同的歷史記憶,故罪犯后裔的身份已經逐漸消失;契約勞工,征用大量的印度勞工前往其在亞非拉的殖民地,他們提供廉價勞動力并從屬于大英帝國的利益,具備殖民地移民的典型特征;自由移民,主要來自印度南方的商人和專業(yè)技術人員,其中古吉拉特和泰米爾納德是向外遷移最多的兩個地區(qū),他們建立自己的商業(yè)網絡,開展各種商貿活動,將生意圈擴大到歐美許多國家。這四類人構成了印度殖民地時期的移民主體,同時也是當前海外印度人的主體,他們的存在正在發(fā)展壯大,并成為今日印度可資利用的財富或資源。

      關鍵詞:英屬印度;海外印度人;移民方式

      中圖分類號:K35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7-0117-03

      印度人自古以來就有旅居國外的歷史,然而這些早期的人員流動沒有帶來持續(xù)的、重大的海外永久定居,因此對今日印度海外移民的全球分布版圖影響甚微,有系統(tǒng)、大規(guī)模的現代印度移民完全是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產物。

      目前海外印度人總數已經突破三千萬,是僅次于海外華人的第二大移民群體。然而,當今海外印度人世界的基本版圖和人口結構基本上仍是當初殖民時期的移民潮所奠定的,至今變化不大。因此,從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及其人力借用的角度研究海外印度移民現象是理解海外印度人移民世界的一把鑰匙,也是必要的基礎。從歷史上看,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移民海外或移居海外共有四種不同的模式:軍警移民、罪犯移民、契約勞工和自由移民。

      一、軍警移民

      以瑪妲玉為代表的印度學者指出,從1840年至1940年的100年間,印度軍警在中國形成了一個顯著而龐大的海外印度人群體,與輸出其他國家的移民類別如契約勞工形成鮮明對比[1]。

      有研究香港印度人的學者聲稱:“1841年1月26日,英殖民者侵占香港時,在場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的就有4名印度商人和2700名印度士兵?!庇《仁勘谙愀鄣闹饕氊熓窃谟饲终夹陆绾?,用暴力鎮(zhèn)壓來自當地華人的反抗或對抗。此外,他們也被安排守衛(wèi)在中國大陸與香港之間的邊界地區(qū),以防止可能出現的反抗或騷亂。除此之外,英國人還將印度人作為維護殖民地執(zhí)法秩序的工具,警員的招募亦是如此。早期的香港警察部隊主要由來自旁遮普的錫克警察和穆斯林警察組成,軍官則由英國人擔任[2]。

      二戰(zhàn)以前,香港的印度人多為印度士兵和警察,他們很少學習粵語,也沒有記錄顯示他們與當地婦女通婚,服役結束后基本都返回印度。但是日本侵略者占領香港時期,由于任職警察局和所謂懲教所的印度人繼續(xù)為日本人工作,與其合作,因此他們的生活條件比當地華人略強,許多父母因此不再反對華印之間的異族通婚,不少印度人在這一時期娶香港女子為妻,他們的后代也成了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中國其他城市也常??梢钥吹接《热说纳碛?。例如二十世紀上半葉,錫克巡捕就是上海城市景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早在1898年,上海租界內巡捕房就成立了由清一色錫克人組成的騎巡隊。根據巡捕房年報,到1900年,上海錫克警察數量達到159人。而這一數字隨后持續(xù)增長,到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上海已有接近700名錫克警察,是舊上海租界中最大的外國警察群體。上海人民因錫克人整天警棍亂舞欺壓百姓而將他們看作英國人的忠實走狗,故蔑稱其為“紅頭阿三”。由于語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生活在上海的錫克人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區(qū),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社交圈子,建立有自己的謁師所、學校和休閑俱樂部,很少與當地婦女通婚。隨著日本侵占上海租界,大批錫克人紛紛外逃,多數人回到印度故鄉(xiāng)旁遮普。新中國成立后,有一些錫克人離開上海,移居香港。雖然也有少數錫克人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仍選擇留在上海,但數量很少,幾乎可忽略不計,而最后一批錫克人離開上海的時間是1973年[3]。

      一般來說,在香港和中國的其他通商口岸定居和就業(yè)的大多是退役印度士兵或士兵家屬,中國或歐洲的私人雇主會傾向雇傭那些從警察或軍隊退休的印度人做保安或門衛(wèi)。雖然他們的職責不盡相同,但在中國的印度人群體中,士兵和警察構成了一個單一的社會經濟范疇,也一同塑造了他們在中國人民眼中的統(tǒng)一形象:可悲的“亡國奴”卻不自醒,還甘為英殖民者的幫兇和走狗,最終淪為維持英帝國霸權地位的象征。

      二、罪犯移民

      另一段鮮為人知的印度海外移民史源自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期間英屬印度將罪犯轉移到其在東南亞和印度洋上的海外殖民地。這些罪犯來自印度的各個地區(qū)且社會經濟背景迥異,但絕大多數屬于孟加拉地區(qū)貧困的印度教徒。總體而言,在1787年至1943年間,英國當局在海外流放了至少7.48萬甚至多達10萬名南亞囚犯。其中安達曼群島是整個大英帝國中囚犯總數最多的流放地,在1858年至1939年期間,大約有8.3萬名印度囚犯被流放至此。

      在1859年之前,雖然服刑期滿的罪犯可以獲釋,但他們大多沒有足夠的資金返回印度,故多數選擇與本地婦女通婚,融入當地社區(qū),落地生根。今天還有大量印度罪犯的后代居住在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毛里求斯等地。他們高度融入當地社會,卻缺乏共同的歷史記憶,故罪犯后裔的身份已經逐漸消失。而安達曼群島的情況則迥然不同,當地的土著島民不是定居的耕種者,也幾乎沒有自由的移居者。如今這些島嶼存在著一個自稱是罪犯后裔的群體,相互之間有著強烈的身份認同,被稱為“42年以前出生的人”或“本地人”[4]。

      三、契約勞工

      在歷史上,國際性契約勞工以印度最多,而且在全球分布最廣。1833年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度廢除后,英帝國海外殖民地的種植園經濟出現勞動力短缺情況。為了填補勞動力短缺的真空,加勒比、印度洋、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的殖民地政府紛紛轉向印度尋求廉價充足的勞動力來源。

      1870年前,21%的契約移民返回印度,而在1910年后的10年里,每兩個移居到殖民地的人中就有一個返鄉(xiāng)。絕大多數勞工因為殖民地更好的工作前景、官方鼓勵留下的態(tài)度、惰性和再次遠航的擔憂等原因,在殖民地永久定居下來。在斐濟,6萬勞工中近2/3的勞工在合約期滿后,懷著對新生活、新機遇的希望選擇了留下[5]。

      幾乎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種勞工制度——凱加奈制度(Kangani,該制度在緬甸被稱為Maistry)。該制度使用中間人(工頭),引入負債擔保模式,為英國東南亞和錫蘭的殖民地種植園招募勞工,從而滿足錫蘭、馬來亞和緬甸等地英帝國資本主義庇護下商務資本擴張的需要。該制度早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就已出現,并一直持續(xù)到1938年才最終得到廢除。需注意的是,凱加奈與契約勞工制度有兩個主要的不同點:其一,凱加奈制度往往沒有合同或固定的服務期限;其二,它更多的是基于親屬關系和家庭關系,比如雇傭整個家庭運送到種植園服務。

      通過契約勞工和凱加奈制度,英國人成功地征用了大量印度勞工前往其在亞非拉的殖民地?!坝⒌蹏鴱挠《缺辈績汝憽|部沿海等地招募近1500萬印度人運往英屬海外殖民地遠至納塔爾、毛里求斯、圭亞那、特立尼達、蘇里南和斐濟等地來頂替以前的奴隸,充當甘蔗種植園勞工。近的地方則是去東南亞的馬來半島、斯里蘭卡等地種植茶葉、胡椒、咖啡、橡膠、油棕,開采錫礦和伐木修路?!盵6]他們提供廉價勞動力并從屬于大英帝國的利益,具備殖民地移民的典型特征。盡管這些印度移民遭受到了種種困難,他們還是順利地在當地落地生根,而他們的后代則完全適應了所處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huán)境,建立起了穩(wěn)定的當地社區(qū)和獨特的身份認同。

      四、自由移民

      除了這些契約勞工外,還有一批來自印度南方的商人和專業(yè)技術人員以香港、緬甸、東非、南非、亞丁和西亞沿海地區(qū)為基地,建立自己的商業(yè)網絡,開展商貿活動,將生意圈擴大到歐美許多國家。因此,殖民時期的印度海外移民不僅構成了現在海外印度移民的全球版圖分布,更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全球印裔商業(yè)網絡,為當今海外印度人經濟實力的崛起鋪墊了必要的基礎。

      克勞德·馬庫維茨(Claude Markovits)基于人口普查的歷史資料指出:1930年前后印度以外的印度人總數超過250萬,其中至少有150萬是有收入的;這里面又大約有25萬印度人從事貿易和金融活動,占有海外印度人總量的約六分之一[7]。

      這些移居國外的印度商人主要來自印度次大陸的幾個地區(qū),其中古吉拉特和泰米爾納德顯然是向外遷移最多的兩個地區(qū)。來自印度泰米爾納德的雀替爾人尤為引人矚目。他們屬于南印度人群體,自1826年開始大規(guī)模遷移至馬來亞、緬甸、英屬海峽殖民地、暹羅、爪哇、印度支那半島、蘇門答臘北部等地。雀替爾人最擅長的是農業(yè)信貸,將從英國銀行獲得的低息貸款轉手向緬甸農民發(fā)放高利貸。在數十年間,雀替爾人向緬甸主要產稻區(qū)的農民發(fā)放的貸款總額從4.5億盧比到5億盧比不等。雀替爾人借此乘機壟斷了緬甸南部最好的稻田。1936年,他們掌握的土地約占全緬土地的25%[8]。雀替爾人并不局限于信貸,他們還積極投身印度洋的進出口貿易,比如緬甸地區(qū)的雀替爾人專門從事大米和木材貿易。長此以往,雀替爾人逐漸在東南亞地區(qū)建立起廣泛而成熟的金融貿易網絡。

      當然,印度移民是個內部差異性很大的異質性群體。綜觀全球版圖,大部分移民英屬海峽殖民地和南非的契約勞工是分別來自印度的泰米爾納德和古吉拉特的無地農民;瑙薩里和古吉拉特附近區(qū)域的農民由于被逐出世代耕種的土地,流離失所,于是他們心存希望奔赴斐濟和新西蘭一帶定居,渴望重新獲得土地所有權;旁遮普人則游走四方,分布在世界各地。他們中有一技之長的落戶在東南亞、中非和西非一帶,從事工匠、手工藝人、技師等職業(yè);無一技之長的則多數前往英屬海峽殖民地和中國沿海各大通商口岸從事門衛(wèi)、保安等工作;放貸者雀替爾人的經營區(qū)域則集中在緬甸和馬來亞;頗具頭腦的巴斯人、伊斯瑪儀派穆斯林教徒和信德人等組成的貿易群體則走遍了英殖民版圖的每一個角落,積極尋找自由貿易的商機[2]。

      五、結語

      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隨著英國的殖民征服和擴張,印度的人力資源被英國大力征調或借用,大批印度人也隨之走向世界,構成了今日海外印度人分布的基本版圖。這個群體作為獨立的存在所積蓄的力量正在壯大,并成為今日印度可資利用的財富或資源。近年來,印度的海外移民數量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均與海外華人已不相上下。而近年來,在借力海外印度人方面,印度政府采取不少新措施,政策和法律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可謂力度極大,效果顯著。這些都會對我國僑務工作的開展有所啟示,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Madhavi Thampi.Indian Soldiers,Policemen and Watchmen in China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J].China Report,1999(4).

      [2]Vaid KN.The Overseas Indian Community in Hong Kong[M].Hong Kong:Centre of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72.

      [3]Mishi Saran,Zhang Ke.Stray Birds on the Huangpu:A History of Indians in Shanghai[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2018.

      [4]Clare Anderson.Colonization,Kidnap and Confinement In The Andamans Penal Colony,1771-1864[J].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11(1).

      [5]Brij V.Lal.Understanding The Indian Indenture Experience[J].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1998(1).

      [6]Brij V.Lal,Peter Reeves,Rajesh Rai.The Encyclopedia of The Indian Diaspora[M].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7]Claude Markovits.Indian Merchant Networks Outside India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A Preliminary Survey[J].Modern Asian Studies,1999(4).

      [8]Michael Adas.Immigrant Asians and the Economic Impact of European Imperialism:The Role of the SouthIndian Chettiars in British Burma[J].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4(3).

      作者簡介:唐姍(1986—),女,漢族,上海人,博士,廣東金融學院外國語言與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海外印度人、移民政策和香港特區(qū)問題。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青年項目“印度人與香港社會:經濟影響與文化特點”(編號:GD20YTQ02)的有關成果

      泌阳县| 永修县| 穆棱市| 临海市| 宁陵县| 米易县| 武义县| 盐亭县| 娱乐| 丰顺县| 民乐县| 钟山县| 迁西县| 黔西| 盐津县| 苍山县| 江源县| 北川| 湘潭市| 波密县| 新民市| 武威市| 龙胜| 内丘县| 卢龙县| 甘孜县| 岐山县| 井冈山市| 武义县| 治多县| 南京市| 西和县| 遂川县| 新竹市| 迭部县| 都江堰市| 河间市| 昌江| 赤水市| 陇南市| 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