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北朝時期的長篇敘事民歌《木蘭詩》在描寫木蘭從戰(zhàn)場上回到家中,卸去戎裝、梳妝打扮時寫道:“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蹦敲础百N花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花黃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女性額飾,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百N花黃”就是用金黃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案貼在額頭上,或是在額間涂上黃色。據(jù)史料記載,這種化妝方式起源于南北朝,當時佛教盛行,全國各地大興寺院,塑佛身、開石窟蔚然成風(fēng),一些愛美又比較前衛(wèi)的女性從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fā),將自己的額頭涂成黃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風(fēng)習(xí)。
在南北朝時期,貼花黃是女性一種必不可少的臉部飾物。唐朝時期,“貼花黃”最為流行,如盧照鄰詩“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溫庭筠詩“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稚俱含噤”。
清朝,“貼花黃”這種妝飾才逐漸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