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
雨后,我?guī)鹤訕窐返叫^(qū)的小花園散步,撿到一根合歡樹上掉下來的斷枝,上面還有幾朵淡紅色的絨花。樂樂仔細看了看那幾朵絨花,說:“這花真好看!可是樹枝斷了,太可惜了。咱們把它帶回家,插在花盆里,再澆澆水,是不是又能長出一棵大樹呢?”
我說:“合歡樹都是種在外面,插在花盆里怕是活不了?!?/p>
兒子反駁:“你把綠蘿、吊蘭插在花盆里就能活,合歡樹為什么不能活?試試嘛!”我不想讓他掃興,沒有阻止他。
一回到家,樂樂就徑直跑到陽臺上栽他帶回來的合歡樹枝。等他忙完,我去陽臺上一看,花盆旁邊撒了不少土,和著他澆水時漏在地上的水,已經(jīng)成了一片泥地。但看著他熱情滿滿的樣子,我沒忍心責(zé)怪他,只要求他把“戰(zhàn)場”打掃干凈。
過了幾天,樂樂沮喪地告訴我:合歡樹枝死了。說著,硬拉我去陽臺上看。只見幾朵合歡花已枯萎凋謝,樹枝也蔫蔫的沒一點精神。
兒子不解地問:“媽媽,為什么合歡樹枝栽在花盆里會死,吊蘭和綠蘿卻能活呢?”
“可能它不適應(yīng)室內(nèi)的環(huán)境吧。合歡樹一般都比較高大,生長在外面,需要充足的陽光雨露。”我說。
其實,當(dāng)初樂樂要把合歡樹枝帶回來栽時,我就預(yù)感到不會成活,但沒有阻止他,而是給他試錯的機會,讓他自己去試一試,自己尋找答案。我想讓他對新鮮事物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并樂于去探索。
一天晚上,樂樂找來一把鉗子,把一只回形針擰開,一頭彎成一個小鉤。我問他要做什么,他說要自制一個釣魚鉤,上次去郊游時他看到湖邊有人用自制的魚鉤釣魚,他也想自己做一個。然后他向我要了一卷結(jié)實的細線,約半個小時后,他宣布魚鉤做好了。我一看,他把回形針的一頭擰成魚鉤狀,另一頭則留了一個完整的環(huán),方便系線,做出的魚鉤還挺像那么回事。
第二天是周末。一大早樂樂就起床了,要我們帶他去郊區(qū)的湖邊釣魚,用他自制的魚鉤,他還用面粉自制了魚餌。
那天,樂樂一條魚都沒有釣上來,但我還是表揚了他:“樂樂遇事愛嘗試、愛探索,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非常棒!”
因為受到激勵,樂樂更熱衷于探索了。釣魚回來的路上,他看到路邊一位賣菜的農(nóng)村老人,稱菜時用的是以前那種小桿秤,非常好奇,上前仔細觀察了一番。一回到家,他就開始研究怎么自制桿秤,找來了圓木棒、塑料小盤子、線以及一把舊鎖。他用圓木棒做秤桿,用筆在上面刻了細密的刻度,用舊鎖做秤砣,又在塑料小盤上打了三個小孔,每個小孔系一根線,再把三根線一起系在秤桿上,一根桿秤就做好了。
不少家長對孩子一些幼稚的想法和行為不理解,要么嗤之以鼻,要么出面干涉甚至武斷阻止,理由是免得孩子瞎忙。他們對孩子實施的是不許出錯或避免出錯式的管教。殊不知,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沒有什么價值并放棄嘗試,漸漸失去探索的欲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自己動手去不斷接觸新事物,甚至親自碰壁,并在一次次嘗試或碰壁中獲得經(jīng)驗,得到成長。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孩子的成長是螺旋式的,要不斷去試錯,才能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