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浩
(林口縣水電開發(fā)總公司,黑龍江 林口 157600)
牡丹江下游某水電站,設計裝機100MW,庫容1.25m3,屬大型水電工程。發(fā)電機組位于大壩有右岸。右岸進廠公路長2.81km,是一條新建公路,公路起點位于壩址,終點與下游方虎公路相交,是外界進入壩址的唯一通道。距該進廠公路終點下游2.05km處是電站施工所需的主料場,供應水電站圍堰及壩體施工的土石方共計200余萬m3。因此,右岸進廠公路承擔著建設水電站所需的土石方、機電設備、金屬結構等運輸任務,是水電站工程建設的關鍵性道路。
2001年該電站開始進行前期的“四通一平”工程,其中右岸公路確定為一般二級公路,涉及涵洞六座。其中六號涵洞設計為圓管涵(雙排),管徑1.0M,涵上填土高度平均為4.37M,涵長22.0M,坡度2%。由于該處落差較大(4.23M),涵洞上游設消力跌水,下游設急流槽、消力池等。
經對六號涵洞進行實地勘測,該涵洞上游溝道長約2.0km,平均寬約0.4km,溝道兩側已大部分開荒種地,已形成沖刷溝;下游出口距牡丹江約100M;溝道內平時無水,根據洪痕,水位較高,經走訪當地百姓,該溝道雨季洪水裹脅著泥沙及柴草等下泄,一般土涵洞已沖毀多次。鑒于該公路工程的重要性,決定對該涵洞的型式進行修改。
六號涵洞溝道平均坡度為11.3%,末端溝道較寬、較深。經探挖該段基礎較好為天然穩(wěn)定砂礫石,俗稱鐵板砂。根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便于施工養(yǎng)護等原則,選取涵洞構造型式中常用的圓管涵(雙管Ф1.0)、蓋板涵、內部跌落式蓋板涵進行方案比較。
材料來源:毛石擬采用距離工地1.0km處的該路段爆破山石石方經選料后作為涵洞石料(經檢測滿足涵洞用料要求);水泥自林口供應,距離98公路;碎石場距工地80km;施工用沙距工地5.0km。在同等材料價格的基礎上對三種涵洞的型式、施工難易程度、造價等比較如下:
1)圓管涵洞(雙管Ф1.0):是一種常用的涵洞型式,結構簡單,施工方便,輔助當地的農民工就能完成工程,且造成價低。缺點:本工程所用管材需從廠家運送,距離較遠(約98km),圓管安裝需吊裝設備;碎石運距較遠;穩(wěn)管墊層所需要混凝土用量較大且需現場拌制;發(fā)電機、攪拌機等一應俱全,直接增加施工成本[1]。
2)蓋板涵洞:蓋板涵主要由蓋板涵臺及基礎等部分組成,蓋板涵與簡支板梁橋的結構型式基本相同,具有受力明確,構造簡單,施工方便,排洪能力強等特點。廣泛用于公路工程中,特別是水利水電工程的前期“四通一平”山區(qū)公路工程建設中。一般情況下造價較圓管涵高,由于本工程采用的石料距離較近,減少了較多的材料成本;蓋板所需鋼筋混凝土工程量較小,可預制后運抵工地安裝;主要施工是砌筑漿砌石,輔助當地的農民工就能完成工程。
3)內部跌落式蓋板涵:是蓋板涵洞的一種改進,采用涵洞內部分層跌水,減少了上游、下游的高差,減少了上游設置跌水、下游設置急流槽的長度。同蓋板涵一樣,具有受力明確,構造簡單,施工方便,排洪能力強等特點。主要施工是砌筑漿砌石,輔助當地的農民工就能完成工程。
3種型式涵洞的工程量、造價比較見表1。
表1 3種型式工程量、經濟指標比較表
根據上述3種涵洞的特點分析,從工程量、造價等的比較看,3種涵洞造價相差不大,蓋板涵造價最高,圓管涵次之,最小的是內部跌落式蓋板涵;從施工的角度上講,蓋板涵、內部跌落式蓋板涵施工簡便、適合涵洞就地取材的原則;從運行方式上看,蓋板涵、內部跌落式蓋板涵有利于泥沙、柴草等雜物的通過,而雙排圓管涵中的兩圓管涵之間的隔墩阻礙泥沙、柴草下泄,增加水流對涵洞的沖擊,影響涵洞的穩(wěn)定性。由此看出,無論工程造價、施工難易程度、運行方式上看內部跌落式蓋板涵都優(yōu)越于蓋板涵和圓管涵(雙排),因此選擇方案3內部跌落式蓋板涵。
根據《公路工程建設標準規(guī)范定額匯編》,一般二級公路涵洞設計洪水頻率為1/50,經計算,洞徑為1.0m的涵洞可以滿足過水要求,但是考慮到上游流域內植被破壞嚴重,下泄洪水中泥沙、柴草等雜物較多,易導致涵洞口堵塞,因此將涵洞進口尺寸調整為1.5m×1.5m。
一般情況下,非巖石地基上的涵洞每4-6m應設置沉降縫,考慮到該涵洞基底為穩(wěn)定的天然砂礫石(鐵板砂),基礎穩(wěn)定。為便宜于施工,設置兩道沉降縫,三段長度自上而下分別為7.5m、7.0m、7.5m。涵洞底坡為2%。
涵洞內的跌水設置在兩道沉降縫處,跌檻高度為0.3m,總跌水高度為0.6m。
進水口采用八字墻接走廊式洞口,增大了進口寬度和長度,有利于溝道內的洪水匯集。
加高隔水墻,使隔水墻距進口達1.0m,減緩上游原地面坡度,使原上游地面坡度由11.3%降為4.6%,防止上游溝道的繼續(xù)加深,減少泥沙下泄量。加高的隔水墻使涵洞進口成為跌水進口,經計算,不會對涵洞產生任何不利影響。
出口采用八字式洞口,出口與原地面的高差采用臺階平置式陡坡,臺階采用30×30階梯,八字墻角度為14°,出口總寬3.0m;臺階及八字式洞口均能消減大部分水能,使出口末端的原地面受到的水流沖擊最小,經計算不會對涵洞基礎產生影響。
蓋板設計:按簡支梁結構設計,根據相關規(guī)范,蓋板厚度為0.2m。
擋土墻設計:涵洞的墻體設計為重力式擋土墻,考慮當地冬季凍害情況,涵底以下基礎均為2.0m,三段墻洞內凈高分別為1.5m、1.8m、2.1m;擋土墻上口取0.5m,底寬2.7m。根據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經土壓力、車輛荷載、填土重力、自身重力等多種不利荷載受力分析計算,該結構滿足抗壓、抗傾覆校核。
八字墻基礎取1.8m,上口0.4m,下口1.3-1.6m不等,墻高為3.3-4.4m不等,經校核,滿足設計要求。涵洞縱斷面及平面圖如圖1所示。
(a)函洞縱剖面圖
(b)函洞平面圖
根據涵洞中心線,確定涵洞的四邊位置,并定樁標記。根據水準控制網,確定基礎開挖輪廓線。注意:道路中心線與涵洞中心線并不重合。
按設計要求的沉降縫間距分段開挖,寬度為擋土墻實體工程基礎加作業(yè)面寬,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機或人工配合推土機開挖。開挖過程中,要邊開挖、邊檢查,發(fā)現錯誤,立即給予糾正,保證開挖按設計要求進行。砌筑前,先在已經驗收合格的基底鋪一層30-50m厚的水泥砂漿,然后再向上施砌。
選料:由于使用公路爆破石料,首先要注意安全,應選擇材質堅實,無風化剝落或裂紋,石材表面無污垢、水銹等雜質,必要時,應用水沖洗。水泥、沙等均應滿足設計要求。
漿砌石施工方法:砌石施工方法采用座漿法,其砌石程序為:先砌“角石”,再砌“面石”,最后砌“腹石”。
拉結石的設置:由于墻體較厚到、較高,容易產生前后墻體塊石砌筑不均,影響墻體的整體強度,一般每間隔1-2m,高度0.5m左右,應錯縫分布“拉結石”(較長的條石),使墻體前后能構成一個整體保證墻體的穩(wěn)定。
混凝土蓋板采取預制方式在距工地1.0km處的江南村澆筑,養(yǎng)護后運至工地,人工配合及吊車安裝。
由于距離牡丹江較近,取江中水草袋履蓋養(yǎng)生;養(yǎng)生完成后,墻后先作反慮層,再填路基土,人工分層夯填,超過涵頂蓋板0.5m后,按正常道路施工填筑。
經10余年的運行,該涵洞目前運行狀況良好,涵洞上游約50m溝道內原沖刷溝已恢復到原溝底,溝道沒有下切,達到了設計預期目的。下游涵洞出口處略有沖刷,對出口段無影響。
綜合看內部跌落式蓋板涵有以下特點:
1)優(yōu)點:內部跌落式蓋板涵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就地取材,技術含量較低,造價低。泄洪能力強,穩(wěn)定性強。汛期未出現洞口堵塞情況,適合牤牛大、泥沙含量高、柴草飄浮物多的山區(qū)涵洞。
2)缺點:由于是漿砌石體,對砂漿、石材、水泥等技術指標要求較高;沉降縫的處理較復雜;施工用業(yè)面較小,易出現施工干擾;大量塊石施工,易出現人員傷害事故[2]。
3)不足之處:該涵洞內跌落差為0.6m,占整個涵洞上、下游高差的14%。目前看,跌落差設置有些保守,如能多設置幾道跌檻使跌落差能達到總高差的30%-50%,消能效果能更加顯著;另外,涵底采用跌落式,涵頂蓋板未采用跌落式,仍按2%坡度下降,使涵洞出口凈高高于進口凈高0.6m(進口洞凈高1.5m,出口洞凈高2.1m),增加了漿砌石工程量;可以通過試算,如涵頂也采用跌落式與增加涵長相比較確定合理的涵頂坡降和涵長。
以上不足之處有待在今后的工程中論證、比較、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