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敏,霍寶峰
(韶關市中心血站,廣東 韶關 512000)
無償獻血可救助那些急需輸血的病人,但在我國獻血率仍比較低,且獲取的血液檢驗十分嚴格,合格血液保持時間短,導致我國血庫一直緊缺。可實際上,由于我國檢測技術上的限制,并非所有血液檢驗不合格的獻血者存在健康問題,有一定的假陽性幾率,可是相應的獻血者卻被永久屏蔽。為了歸還假陽性獻血者作為健康公民獻血的選擇權,以及緩解我國血液緊缺的狀態(tài),《反應性獻血者屏蔽與歸隊指南》由此而出現(xiàn),由我國的中國輸血協(xié)會于2013年正式發(fā)布,于2015修訂為第二版。本文主要探究韶關市的梅毒反應性獻血者的歸隊模式,研究歸隊方案的可行性。
1.1 一般資料
1.1.1.研究對象
在韶關市血站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進行了獻血且Anti-tp篩查檢測為陽性的獻血者,獻血者距離上次獻血時間間隔大于六個月,一共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30.34±1.23歲。再通過電話進行預約回訪,獻血者愿意參與研究調(diào)查,確認知情同意書后,對獻血者詢問身體健康情況,采集獻血者的血液樣本,開展研究。
1.1.2.檢測方法
試驗中采用的血清學檢測主要包括梅毒螺旋體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TP-ELISA)、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
1.1.3.獻血者歸隊確認條件
根據(jù)《獻血者屏蔽與歸隊指南》,該實驗中獻血者歸隊確定條件如下:
⑴進行兩種Anti-TP ELISA試驗,結果均為陰性的獻血者可進入歸隊流程。若兩種Anti-TP ELISA試驗中任一種為Anti-TP ELISA反應性,則開展TPPA梅毒確證試驗,試驗結果為陰性或者不確定者方可進入歸隊流程。
⑵在進入歸隊流程后至少3個月,再采集一次血液標本,進行兩種Anti-TP ELISA試驗,均為陰性可以歸隊,一種為陽性但TPPA梅毒確證試驗為陰性/不確定者還需再進行檢驗,當重復檢驗了2-3次后仍為該種結果的進行永久屏蔽。
1.2 檢測方案
取得50例獻血者同意后,抽取其血液樣本,用兩種不同的廠家制造的TP-ELISA試劑進行第一次Anti-TP ELISA試驗,均為反應性的獻血者進行永久屏蔽;其中一種為反應性的則繼續(xù)做TPPA試驗,呈陽性的永久屏蔽,為陰性或者不確定的進入下一輪復查;均為陽性的不用做TPPA試驗,直接進入下一輪復查。
復查至少需要在上一輪檢查完成三個月后再進行,再抽取一次血液樣本,檢查內(nèi)容如同第一輪,均為陽性者可確定歸隊,均為陰性者永久屏蔽。若一種為陽性但TPPA梅毒確證試驗為陰性/不確定者,則需要重新進行檢驗,由于實驗材料等的限制,此次實驗僅重復兩次,最終試驗仍為該結果者,確定為永久屏蔽。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每次檢測時Anti-TP ELISA試驗與TPPA梅毒確證試驗各種結果例數(shù),統(tǒng)計最后歸隊人數(shù),計算歸隊人數(shù)在總人數(shù)中的占比。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通過SPSS 21.0軟件系統(tǒng),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率來表示,采用x2檢驗比較,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nti-TP ELISA試驗與TPPA梅毒確證試驗結果(表1)。其中在第一輪檢驗中,3人已確定歸隊,36人已確定永久屏蔽;在第二次篩查里,1人確定歸隊,4人確定永久屏蔽;最后一次篩查,又有1人確定歸隊,其余5人永久屏蔽。
2.2 比較每輪篩查時查出的梅毒假反應性人數(shù)在總人數(shù)中的占比(表2)。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看出,隨著篩查次數(shù)的增加,歸隊人數(shù)占比也增加,說明了在一定程度內(nèi),增加篩查次數(shù)有助于找出假反應性獻血者。
梅毒是一種蒼白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性傳播疾病,它也可以通過血液傳播,所以在對志愿者捐獻的血液進行嚴格的檢查,保證血液的質量,保護病人的安全。但對血液的檢測試劑,它的靈敏性與特異性有限,檢測不合格血液的患者可能并不存在梅毒疾病,但卻被納入了永久屏蔽名單內(nèi)。在血液緊缺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進行梅毒反應性獻血者歸隊方案有利于在保證血液安全的情況下避免獻血人員的流失。
如在韶關市,2018年檢測的28592人中有160人呈梅毒反應性,2019年檢測的30950人中有172人呈梅毒反應性,兩年所測梅毒反應性比例分別為0.5596%和0.5557%。而在此次實驗中,找到假反應性獻血者占比為10%,假設以此次實驗數(shù)據(jù)為準(由于樣本過小可能現(xiàn)實中存在偏差),那么2018年與2019年可分別讓16人歸隊,多出16個獻血源。若每人一次獻200mL血,一年2次,那16人每年可獻出6400mL血液,比一個成年人總的血量還多。雖然以上屬于理想狀態(tài)下的假設,但也可以看出在韶關市實行梅毒反應性獻血者歸隊方案對緩解血庫緊張、幫助急需輸血病人有很大的幫助。
表1 Anti-TP ELISA試驗與TPPA梅毒確證試驗結果
表2 每輪篩查歸隊總人數(shù)數(shù)在總人數(shù)中的占比
對于方案的構建,我們在血清學檢測的選擇上,主要為Anti-TP ELISA試驗與TPPA梅毒確證試驗,根據(jù)其他文獻研究表明,核酸檢測在結果上與TPPA法一致,說明進行梅毒檢測時,可不進行核酸檢測。對于篩查次數(shù)的確定,隨著篩查次數(shù)的增加,檢測的準確性越高,但由于經(jīng)濟上昂貴的檢測試劑與時間上較長的檢測時期限制,根據(jù)文獻查閱以及本次試驗,跟蹤復查次數(shù)為2-3次較好。
除此之外,對于歸隊,獻血者的配合也十分重要。試驗初進行電話訪談時,發(fā)現(xiàn)有部分獻血者因為自身就對歸隊興趣不大,或者血液檢測假反應性情況的發(fā)生而對獻血出現(xiàn)了不信任感。這些因素都會對實施梅毒反應性獻血者歸隊方案有所阻礙,如何調(diào)動這類獻血者參與的積極性,是之后完善梅毒反應性獻血者歸隊方案的方向之一。
總之,本文根據(jù)《指南》構建了一個梅毒反應性獻血者歸隊策略,該方案在韶關市內(nèi)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注意的是,該試驗是一個單中心、小樣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除此之外,實驗中還有多種因素影響結果,如標本內(nèi)物質的干擾、試劑盒抗原不純等。對于在韶關市如何更好地實行梅毒反應性獻血者歸隊方案,如何讓方案更加完善和貼合地方情況,仍需要我們在今后更進一步擴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