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幼兒師范??茖W校中文系,廣東 湛江 524037)
詩歌的產生機制是內心有了情感,用言語表達出來就是詩。當日常的言語無法傳達那種情思時,拖長聲音歌詠之,這種拖長聲音歌詠之的方法,就是傳統吟誦。傳統吟誦是中國古代讀古詩文的讀書方法,這種讀書方法是用聲音語言對詩文的一種闡釋,用音節(jié)還原出古詩文的滋味,音節(jié)美出來了,詩歌的格調美、意境美自然流露出來了。葉嘉瑩先生在呼吁用傳統吟誦讀古詩文時指出,詩歌的生命一直伴隨著吟誦,吟誦的目的不是為了吟給別人聽的,而是為了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的心靈能借著吟誦的聲音達到一種更為密切的交流和感應。中國古典詩歌的生命,原是伴隨著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的。在傳統吟誦這種讀法里,包含了詩歌的情感,詩人的微妙情緒,是吟者內心與詩人進行著溝通和交流,是一種更為細微、更為細致的誦讀。
吳川位于廣東省西南沿海,東鄰茂名市電白區(qū),西接湛江市坡頭區(qū)和廉江市,南臨南海,北抵化州。全縣有16個區(qū)鎮(zhèn)。吳川方言包括白話、東話、海話三種。白話分以梅菉話為代表的高陽片粵語和以吳陽話為代表的吳化片粵語。本文重點分析以吳陽話為代表的吳化片粵語,即吳川話,也叫伝語,俗稱吳川骨。它通行于吳陽、中山、黃坡、塘尾、振文、樟鋪等鎮(zhèn)。傳統吟誦與語言的關系密切,不同的方言,吟誦的旋律和腔調各有特色。用吳川話吟誦古詩文,呈現出特有的一種腔調和韻味,拓展了詩文的聲韻內涵空間。
吳川話聲調眾多。在上古,聲調是音高型的,聲調之間互相不交叉,所以只要唱出那個高度,就可以辨別出是哪個聲調,這就叫“四聲對五音”。平聲對應宮商,入聲對應角,上聲對應徵,去聲對應羽。每個聲調是在不同的高度上的?;浾Z是保留上古語音比較多的一種方言,而吳川話是粵語的一個分支,有11個調,這11個調也是有高度差異的,互不交叉。如表1所示:
表1 吳川話聲調
吳川話這種音高型的方言,對于吟誦旋律的產生很重要。吟誦時依據字本身調值的音高就可以定旋律,即按照聲調的音高自然發(fā)聲,就有了高低的變化。因此,用吳川話讀古詩,僅按字本來聲調一個個連綴起來誦讀,字音的高低、抑揚起伏明顯,在節(jié)奏點的平聲字和押韻的地方稍加拖長,文字內在的旋律自然呈現,像唱歌一樣,悅耳動聽,這是吳川話吟誦的最大價值。以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的其中一句為例:
從這里標出的吳川話音節(jié)可以看出,每個字音的調高基本不一樣,即便同是入聲字“接”“葉”“碧”,由于調值不一樣,其發(fā)音的高低也是不一樣的。這樣,自然地發(fā)聲讀出來,字與字之間就有高低起伏的旋律了。用吳川話吟誦古詩,旋律依字行腔就可以出來了,并且由于聲調眾多,高低起伏變化豐富,特別有樂感。
用吳川話吟誦這些鼻韻尾的字,拖長后,聲音緩緩地從鼻腔中流出,有余音不絕之感。而“風煙”的“煙”字拖長,有種煙靄蒼茫縈繞之感?!敖颉弊滞祥L,營造出一種蜀川的無限遙遠、寬廣、無邊無際的氛圍。
吳川話的內爆音比較獨特。在一個音節(jié)的聲、韻、調三個部分中,聲母在咬字發(fā)音所占的時間最短,想要凸顯聲母在詩詞中的意義就比較難,但是一首詩里重復出現就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吳川話的內爆音b和d很特別。內爆音又叫作“內破音”“縮氣音”“吸氣塞音”,發(fā)音時喉部下降,帶動口腔氣流向里流動時產生的非肺部氣流塞音。普通話里沒有內爆音。在粵語方言中,廣州話中也沒有內爆音。內爆音的聽感很特別,有時聽上去像鼻冠爆音或鼻音或邊音。初學語音學的學生在剛聽到內爆音時常常會誤以為是鼻冠爆音或鼻音。這也是讓聽者覺得吳川話鼻音很多的一個原因。
以上從吳川話的聲、韻、調三個方面的一些發(fā)音特點上介紹了吳川的傳統吟誦的特征。
從2017年底至今,本課題組在吳川調研、采錄,調研、采錄對象有黃坡的李義先生和李文杰老師,振文的郭安胤老師,吳陽的李子俊先生和林少楷夫婦等。從采錄的情況來看,懂得吳川傳統吟誦的人大多數集中在當地的詩社,比如梅花詩社、吳川詩社等。而詩社的人群中,大多數人只會吟格律詩,不懂吟古文和古體詩。懂得吟古文的一般是讀過六七年私塾的老先生,比如李義先生和梁周先生。有一類是有家傳或者師承的人,比如李文杰老師,既有家傳,也師從李義先生。郭安胤老師是其父親從小吟誦古詩詞給他聽,他耳濡目染學會了吟誦,也很會吟古文。李義先生(1927—2019),吳川黃坡人,師承王睿伯。李先生上過七年私塾,讀私塾第六年時學習古文。在吳川采錄的十幾位吟誦者中,李義先生讀私塾時間最長,懂得吟誦各種文體,而且他的吟誦調有好幾種??梢哉f,李義先生在吳川的吟誦者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李義先生的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對古文非常熟練,隨手拿起篇目就能非常流利地吟完。李義先生談到他學吟誦的經歷,不講吟誦規(guī)律,先用吳川方言誦讀一遍出來,才開始吟詩。學習吟誦時,李義先生吟一遍,學生就跟著先生吟一遍,直到帶讀至學生能夠熟誦。吟誦也有考核的,主要考核吟誦聲音響不響亮等方面。李義先生認為,吟誦沒有訣竅,從模仿開始,跟著老師讀,讀著讀著就會了。李義先生的吟誦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他中氣足,吟誦時嚴格依字行腔,咬字發(fā)音飽滿,聲、韻、調讀得很準,不會吞字、吞音,沒有倒字,以語言為本,根據字調自然發(fā)聲成腔調。
1.節(jié)奏協調
節(jié)奏是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某種特征的反復出現。朱光潛先生認為,詩源于歌,詩與樂相伴,所以保留有音樂的節(jié)奏;詩是語言的藝術,所以含有語言的節(jié)奏。吟誦古詩,要考慮到音樂節(jié)奏,也要考慮語言節(jié)奏。音樂的節(jié)奏實際是詩歌音節(jié)的平仄相間、變換,如近體五言詩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等形式,按平仄分節(jié)拍讀起來,一個節(jié)拍就叫作一個音步。音步,也可以說是節(jié)奏。音步可以由一個、兩個或三個音節(jié)構成。一般來說,音樂節(jié)奏是相對固定,不隨意變動的,每個人吟誦同一首詩文,他們劃分的音步基本一致。而語言的節(jié)奏重在語言意義上的分析,考慮詩文中字詞意義的完整和連貫性來劃分節(jié)奏。因此,吟誦者對詩文的理解和感受、體驗不同,再加上個人氣息、語言習慣、受方言所在地的戲曲及民歌的影響,他們在劃分節(jié)奏時會有略微的變動,這時的節(jié)奏就不是固定不變了。李義先生在吟誦杜甫的《絕句》時,節(jié)奏上基本一致,但在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停頓上有變化。一般情況下,按照平仄相間來劃分音步的話,應為“一行/白鷺/上青/天”,但李義老師在這里做出了小小的變動,將“上”劃出一個節(jié)奏,頓后拖長,讓人聽了有白鷺徐徐飛上青天的感覺。另外,把“青”字(也是節(jié)奏點上的字)適當拖長,使人聽出青天的遼闊、高遠。可見,李義先生在處理詩句的節(jié)奏時,既從詩句平仄相間的音步節(jié)奏整體來體會,又有微觀字音語義上的安排,使吟誦節(jié)奏的變化自然流動而出,達到整體的和諧。
2.依字行腔
李義先生的吟誦在旋律上有以下特征:他的吟誦里沒有fa和si的音,屬于中國民族調式,也叫五聲調式。調號1=降A小調,結束音都回歸6,可判斷它的主音是6,是f羽調,羽調色彩相對暗淡、低沉。在整個旋律中,他的音大都是低音點,給人聽起來有低沉、厚重、暗沉的感覺。李義先生的發(fā)音位置集中在口腔處,音色柔中有粗。他的旋律線高低起伏變化多,是一條變化著的曲線。旋律的構成沒有重復的音段,旋律沒有發(fā)展出相似的、重復的音段,這主要是因為吳川話聲調有11個之多。吳川話聲調眾多,字音組合出現重復的就少。而李義先生吟誦時又是因文字聲調發(fā)聲成調,依字行腔,嚴格按照詩文字詞的本音,以“平長字短”“平高仄低”的規(guī)律,還原詩文的固有音節(jié);讀的時候,聲調起伏不大,遇到節(jié)奏點上的平聲字拖長,入聲字則短促一頓,完全不需要配一個音符,也沒有倒字,極其自然地吟和誦,旋律就非常悅耳動聽。以李義先生吟誦的李商隱的《無題》為例:
這一句詩從高處起音。“東風”為最高音,“東風”是平聲字,“風”又是節(jié)奏點上字,自然地拖長;“無力”漸低,“力”是節(jié)奏點上的字,但其是上陽入聲字,所以短促收;“百”也是入聲字,但其是下陰入聲字,在調值上比“力”低,所以讀起來會比“力”低一點;“百花”的“花”又是節(jié)奏點上的字,且是陰平字,調值55,又升回最高且拖長;“殘”字調值44,比“花”字讀得低一點,并且它是押韻的字,韻尾是a,鼻音韻尾延長發(fā)音。李義先生吟誦時,按照字的原本聲調那樣處理旋律的高低,不需額外考慮哪個字高音,哪個字低音,只需要將字音讀準,高低音很自然就出來了,聲調起伏不大,接近于日常的誦讀,旋律一樣悅耳動聽,極其自然、和諧。
3.多種方法處理拖腔
拖腔一般是戲曲唱腔中為了表現情緒而需要拖長的部分,有長有短,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于句尾。吟誦為了增強其音樂和情感的表現力,也借用了戲曲的拖腔技巧,不過它只用于句末或韻腳。一般在字音尾音上延長,或者加上襯字、襯詞。當然,不需要每句句末都拖腔,它一般只在感情變化或段落轉換時使用。李義先生的吟誦,一般在節(jié)奏點的平聲字、押韻的字上會拖長,尤其遇到鼻韻尾的韻,音從鼻腔中飄出,余音繚繞,更顯韻味,更抒情。如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秦、津、人、鄰、巾”等韻腳字。而一般的句末在沒有強調情況下,也可不拖長,輕輕滑過。除了以上兩種方法,他還在有些韻尾處加了襯字處理拖腔,如李商隱《無題》中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前一句“蓬山此去無多路”表明詩人對蓬山無路可通的無奈、嘆息,后一句在情感上來了一個轉折,指出看到希望和辦法,希望青鳥一樣的使者為我探看情人。李義先生在“蓬山此去無多路”后加了個襯字“呀”,順利地滑向下一句,起了一個承接情感變化的中介作用。吟誦拖腔處理得好,將句與句之間銜接得當,能達到全詩腔調的整體和諧,能將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4.吟念結合
所謂吟念結合,是遇到感情特別需要強調,或者感覺旋律不順暢、需要調整時,往往做詠嘆式的誦念。李義先生在吟誦杜甫的《絕句》時:
將“窗含”“西嶺”兩個詞吟念處理。吟誦李商隱的《無題》時,“春蠶”和“蠟炬”也用了吟念方式。
1.《絕句》
《絕句》吟誦分析:
這是一首杜甫的七言絕句。李義先生用吳川話吟誦的時候,“鸝”字是節(jié)奏點的字,又是平聲字,此處長吟,突出“黃鸝”這個意象?!傍Q翠”二字亦較高音處理,“翠”字是節(jié)奏點的字,但是仄聲,所以吟得快且響亮?!傲笔蔷湮驳呢坡曌?,較快收束。第二句節(jié)奏是“一行/白鷺/上/青/天”。“一”是入聲字,發(fā)音短促,快速地滑向“行”?!靶小弊质枪?jié)奏點的平聲字,拉長吟?!吧稀笔秦坡曌?,且不是節(jié)奏點上的字,李義先生仍然在此處劃分一個節(jié)奏,主要是考慮到語義節(jié)奏,將白鷺徐徐飛上天空的那種景象表現出來?!扒唷弊质枪?jié)奏點的平聲字,所以拖長,且音調也盤旋而起變得最高,使人聽后感覺到藍天的遼闊和高遠?!疤臁笔琼嵞_字,且是平聲字,自然拖腔,依舊高音。這一句的旋律走向是從較高到低再升到最高,表現出一群白鷺徐徐飛向遼闊的天空的情景。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此句接近日常的念誦,旋律隨著字音高低—高低+高高低地變化著?!昂弊质枪?jié)奏點上的平聲字,長吟,由眼前所見的“窗雪”思緒到西嶺上常年的積雪,意境高而遠?!把痹趨谴ㄔ捴惺窍玛幦胱郑帐眉贝?,且最低音。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泊”是節(jié)奏點上的字,但它是入聲字,短促且低音?!皡恰笔枪?jié)奏點的平聲字,拖長音,將人的思緒拉回歷史久遠的過去,引發(fā)人的思考?!按笔茄浩铰曧嵉淖?,且是全詩收束的字,按其吳川話的聲調發(fā)音拖長收束。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吟誦分析:
這首詩是唐代王勃的五言律詩。李義先生吟誦此詩時,首聯節(jié)奏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按平仄劃分節(jié)奏,“闕”是入聲字,短促停頓,“三、煙”是節(jié)奏點的平聲字,長吟。依據依字行腔的規(guī)則,李義先生根據“三”“風煙”的調值55最高,在句中也讀最高音,將“三秦”“風煙”的意象突出。首聯敘寫了煙靄蒼茫無際下的城都、渡口,帶有壯闊之境,吟誦的時候聲勢較高。頷聯節(jié)奏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為交代事情的緣由,語氣較平實,語速較快,聲音較低。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此句是全詩的高潮部分,友情升華,聲音更加沉穩(wěn)大方,抒發(fā)一種闊達的胸懷。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從高處自然回落,歸于平和之氣,話別中留下勸勉、安慰的話語,讓人無盡感慨。此詩押韻的字有“秦”“津”“人”“鄰”“巾”,皆拖腔長吟。
3.《關雎》
《關雎》吟誦分析:
《關雎》是古體四言詩,李義先生在節(jié)奏上處理為“二二”式。詩經重章疊句,只在重復句子上做個別字詞的改動?!蛾P雎》這首詩“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這一章,反復出現了三次,每次只是變換了個別字詞,因此吟誦的時候,旋律也重復了三次,也只是因有個別字的讀音不一樣,改動了個別音調,基本調子是。
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吟誦分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一首詞。李義先生吟誦的語速相對于詩歌的語速較快。劃分的節(jié)奏點上的字沒有古詩節(jié)奏點上的字拖得那么長,停頓時長較短,旋律起伏不大,腔調比較平實,相對簡單。因為詞的句式沒有那么整齊,節(jié)奏劃分也沒有古詩那么齊整。除了拖腔的字詞外,其余的字基本上讀得比較快。詞的上片把酒詠月。“天”“年”“寒”“間”韻腳字,拖長?!瓣I”是入聲字,吟得短促。詞的下片對月懷人。“眠”“圓”“全”“娟”韻腳字,拖長;“缺”“閣”是入聲字,短促。末一句以月作結,在“千里共嬋娟”的長吟聲中,自慰共勉。
隨著時間的流逝,吳川傳統吟誦日漸式微,前不久才得知李義先生和梁周先生都已去世了?,F在懂吟誦的老先生越來越少了,傳承的人也越來越少,吳川傳統吟誦的現狀很不樂觀。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投入更多的經費去采錄和建立傳統吟誦數據庫,供后人學習。其次,可以將吳川傳統吟誦編入校本教材,讓廣大的青年學生都去認識當地的傳統吟誦,去傳承傳統吟誦。最后,作為吳川當地傳統吟誦的傳承者,可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推廣傳統吟誦,將吳川傳統吟誦分類整理出來,供學習者學習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