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1938年4月,為支援冀東人民抗日武裝大暴動,開辟根據(jù)地,八路軍第四縱隊奉命由平西向冀東挺進。6月11日,途經懷柔沙峪村時,第四縱隊與由密云經懷柔支援四海的日寇華北駐屯軍精銳部隊——板垣師團遭遇。
我軍巧妙安排,打響伏擊戰(zhàn),與日寇展開殊死搏斗。此次戰(zhàn)斗,共擊斃日寇120余人,繳獲步槍80多支、輕機槍3挺、擲彈筒3個。沙峪村的這場戰(zhàn)斗,打響了平北抗日第一槍,也點燃了懷柔地區(qū)的抗日烽火。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這場戰(zhàn)斗。
伏擊戰(zhàn)想要取得勝利,當然離不開有利的地形,而沙峪村就擁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地形優(yōu)勢。
沙峪村緊鄰懷沙河,故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戰(zhàn)爭年代,春夏兩季,河岸上高低錯落的玉米、高粱等農作物宛如青紗帳,生機勃勃。有風吹來時,仿佛能聽到嘹亮的軍號掠過溪流、沙地和青紗帳,在廣袤的大地上飄蕩。八路軍就是靠著這樣的天然屏障,用簡陋的武器與裝備精良的日寇作戰(zhàn)周旋,取得了重大勝利。
“沙峪鈍吳鉤,扼守渤海樓。懷沙青帳里,捉鱉一聲吼?!鄙秤谷占o念碑前的一組石雕將時光凝固在了1938年的夏日。
6月11日清晨,鄧華支隊偵查到日寇駐古北口的一個中隊正從懷柔縣城朝沙峪村方向行進。大家感到殲敵良機不可錯過,于是,經過參謀長李鐘奇的周密部署,伏擊日寇的戰(zhàn)場就選在了沙峪村東山嘴南側。此處有一條通向懷柔縣城的近河小道,同時也是連接黃花城、渤海鎮(zhèn)的交通要道。路的兩旁有一米多高的土坡,不遠處是長滿樹木的高山,非常適合打伏擊戰(zhàn)。日寇一旦進入伏擊圈,戰(zhàn)士們就可以利用青紗帳和山腰陣地來個甕中捉鱉。
上午11時,張牙舞爪的日寇闖入了伏擊圈。英勇無畏的八路軍戰(zhàn)士們在伏擊圈內發(fā)起了猛攻。敵人猝不及防,被打得抱頭鼠竄。但是,短暫的慌亂過后,日寇開始嗷嗷怪叫著向我軍陣地發(fā)起了沖擊。負隅頑抗的日寇怎知,在他們身后的青紗帳里還埋伏著一支奇兵。戰(zhàn)士們隱蔽前行,靠近敵陣,讓手榴彈在日寇堆里開了花,炸得敵人首尾難顧。此時,山腰上的戰(zhàn)士們借勢沖入戰(zhàn)場,與殘敵展開殊死搏斗,大獲全勝。
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北京衛(wèi)戍區(qū)副司令員的李鐘奇將軍,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級紅星榮譽勛章。他部署的“沙峪之戰(zhàn)”似一聲驚雷,擊穿了日寇不可戰(zhàn)勝的謊言,激發(fā)了懷柔人民群眾的自信心和愛國精神。
今日懷柔的黃花城、九渡河、沙峪、響水湖等地,依然流傳著這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為青少年愛國研學之旅增添了一頁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