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瑋
花花綠綠、五彩繽紛、各色圖案……糖紙對于很多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來說,曾是他們少年時代的心愛之物。家住上海市普陀區(qū)的趙文通老人就是這樣一位糖紙收藏愛好者。今年73歲的趙文通,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收集糖紙,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他的收藏冊里已有了近千張精美糖紙。
記者來到趙老伯的家中,看見在他窗邊的書桌子上,整齊地摞著一本本鼓鼓囊囊有些微微泛黃的舊書。舊書每隔幾頁就壓著兩到三張不同材質(zhì)或是不同色澤的糖紙。
趙老伯兒時住在浙江省寧波市外婆家,年輕時當(dāng)過知青,后來在上海的建筑行業(yè)工作了三十多年,直至退休。從寧波到上海,從兒時到古稀,他對糖果和糖紙的喜歡,卻始終沒有變。
“我喜歡吃糖,小時候看到這些花花綠綠的糖紙時,覺得很好看,舍不得扔,從讀小學(xué)開始,只要是完整的、干凈的,我都會小心地撫平,夾在書本里?!壁w老伯說。
從小學(xué)二年級開始收集糖紙至今,老人現(xiàn)存近千張不同式樣的糖紙,其中尤以五六十年代的糖紙數(shù)量最多。隨著收集數(shù)量越來越多,他根據(jù)糖果廠名稱,對糖紙進行分類和標注。通過目錄,記錄下不同品牌、糖紙數(shù)量,用于收藏糖紙的書本已有十幾本。除了給糖紙分類,趙老伯也將他對糖果品牌、口味、糖廠的變遷,以及這份甜蜜的回憶,寫滿了二十多張文稿紙。
對于這些糖紙,趙老伯如數(shù)家珍。“這是孫悟空駕筋斗云,這是豬八戒吃西瓜,這是芭蕾舞白毛女,六十年代的,這是世界八大奇觀,儂看,每個圖案都不一樣額?!痹谀切┯兄鴷r代特征的糖紙上,除了圖案特別,每張?zhí)羌垥∩稀白x毛主席的書”“人民公社萬歲”“好好學(xué)習(xí) 天天向上”等標語,令人印象深刻。
產(chǎn)地上除了上海,還有北京、天津、浙江杭州和寧波等地的糖紙,也有數(shù)張60年代的荷蘭等國外進口糖果的糖紙。圖案方面更是包羅萬象,從神話故事到花鳥魚蟲,從動畫角色到京劇臉譜,從風(fēng)景名勝到經(jīng)典曲目……“50年代最熱門的就是這種米老鼠奶糖,糖紙上有拼音標注,有英文‘MickeyMouse’,它出現(xiàn)在大白兔糖之前。”趙老伯說,在他看來,糖紙不僅是他打開新世界的一個窗口,也是一本留存記憶的書。
這些年,他也會去舊貨市場的地攤上“淘寶”,看到圖案特別的糖紙,會特別留意,偶爾也會覓到幾張相對小眾化的糖紙,花錢買下收藏起來。
趙文通老人
翻動著舊書,糖紙隨著書頁發(fā)出嘩嘩聲,老人仿佛依然能聞到那些甜甜的味道。“這些糖紙其實也印證著時代變遷的點點滴滴。”趙老伯感慨道,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曾有數(shù)個月的時間里,買糖要憑糖票,有的高級糖果更是屬于當(dāng)時的“奢侈品”,只有在正規(guī)、大型的食品商店才能買到,而且價格往往比普遍糖果貴上三倍以上,老百姓要嘗鮮,都是論顆買的。后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豐富,買點糖吃,早就從新鮮事變成了普通事。
隨著時代變遷,現(xiàn)在一些老字號已經(jīng)不生產(chǎn)糖果了,而不少曾經(jīng)生產(chǎn)出“網(wǎng)紅”糖果的糖果廠、食品廠,連同廠家、品牌,都漸漸消失了?,F(xiàn)在,只有這些花花綠綠的糖紙,成為了老人記憶中最為繽紛,也最為甜蜜的部分。
“我希望能找到同樣有收集糖紙愛好的朋友,多多交流,如果可能的話,我很想和這些朋友一起研究糖紙文化,把自己所知道的糖廠背景、品牌變遷等信息分享出來?!闭f起這些“寶貝”糖紙的未來。趙老伯說,收藏糖紙在某種意義上是在收藏一種記憶,其獨特的價值中蘊含著幾代人留下來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