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艷永 劉志平
吳京執(zhí)導(dǎo)的《乘風》、章子怡執(zhí)導(dǎo)的《詩》、徐崢執(zhí)導(dǎo)的《鴨先知》和沈騰執(zhí)導(dǎo)的《少年行》,4個故事依著歷史的軌跡,以革命、建設(shè)、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為歷史坐標,以家庭為原點,展現(xiàn)了國家的滄桑巨變,共同組成了電影《我和我的父輩》。
每個觀眾都不免有自己的偏好,就我個人而言,最喜歡《乘風》和《詩》。
《乘風》:傳承的力量堅不可摧
4個故事中,最燃、最讓人震撼的無疑是吳京執(zhí)導(dǎo)的《乘風》。
《乘風》講述的是抗戰(zhàn)時期活躍在河北中部的冀中騎兵團的故事。1942年,冀中騎兵團因為被叛徒出賣,暴露在危險中,面對敵軍的包圍封鎖,騎兵團不退反進,主動發(fā)起沖鋒。為了保護身后戰(zhàn)友和群眾,面對日軍用重機槍組成的封鎖圈,他們用傳統(tǒng)的騎兵沖擊戰(zhàn)術(shù),向敵人發(fā)起了白刃沖鋒,用馬刀砍下了機槍手的頭顱,在日軍封鎖線上,撕開了一道浸潤著鮮血的生命出口。70多天的鏖戰(zhàn),全團1200人僅剩300人,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的就包括騎兵團團長馬仁興的兒子馬乘風。
影片中,馬仁興為了順利救出群眾,被迫做了一個痛苦的決定,提前打響信號彈,讓馬乘風利用電臺信號將日軍主力引開,盡管這意味著馬仁興親手將兒子送上了絕路……這是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真實事件,現(xiàn)實中,潴龍河畔仍有騎兵團八烈士墓,馬乘風就是其中一個。
乘風是兒子的名字,也是新生兒的名字。在影片的最后,馬仁興拯救下的村民中,有一個村婦將自己的兒子取名為乘風。馬乘風死去的場景與新生兒出生的場景交錯,死亡與新生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瞬間理解什么是生生不息。
夢想的種子發(fā)芽,茁壯成長,最終成長為參天大樹。在父輩的影響下,一代又一代的人走上前行的道路,懷揣夢想,永不止步。傳承的力量,堅不可摧。
《詩>:在天上寫詩的航天人
如果說《乘風》是最“剛”的,那《詩》毫無疑問是最“柔”的。
上世紀60年代,初代航天人正在研制長征一號火箭,為發(fā)射首顆人造衛(wèi)星做準備。黃軒飾演的父親是衛(wèi)星制造工程師,章子怡飾演的母親是航天工程的火藥雕刻師,他們是戰(zhàn)友也是伴侶,電影中他們在荒漠中一起上班下班,他們灰頭土臉,卻又神采奕奕。
“詩”,貫穿全片,為了讓孩子理解父母危險的職業(yè),父親告訴哥哥,“我是詩人,在天空中寫詩”。然而,父親為了親眼目睹火箭為何失敗,在試車的過程中不幸罹難,母親一邊承受著失去丈夫的悲痛和火藥雕刻工作的高壓,一邊維護著孩子敏感的心。她每天給哥哥帶回一首詩,繼續(xù)編織著詩人這一善意的謊言。
結(jié)尾的詩,升華了整個故事:“燃料是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東西?;鸺菫榱俗杂?,拋棄自己的東西。生命是用來點燃的東西,死亡是驗證生命的東西,宇宙是讓死亡渺小的東西……而你,我的孩子,是讓平凡的我,想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開始。”
詩里的大義與溫情,讓我的眼眶濕了又濕。
也許每一代人對父輩都不能全然理解,作為孩子我們是委屈的,就像馬乘風覺得自己還不如父親的馬“金貴”,就像哥哥不明白父母為什么一定要從事航天的工作,就像你我曾經(jīng)不了解也不理解父母,直到我們接過父輩的接力棒,才知道答案。
“您離開了,沒做完的事,我來!”也許對父輩最好的致敬,就是和他們成為一樣的人。就像主題曲唱的一樣,“你曾苦過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