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然
“逸”,這是我最喜愛的形容詞,原因不單是我的名字里有這個字。
“逸”主要有三義,其一曰超邁,其二乃隱遁,其三謂逸樂。乍一看,這三者風(fēng)馬牛不相及,實則息息相關(guān)。非超邁便看不透“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便談不上“隱遁”,頂多只能算是“避世”;非隱逸,便覺不著“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的逸樂。
不為五斗米折腰
既談到了“陶詩”,就不妨聊一聊這位靖節(jié)先生。逝者如斯,千萬篇綺語浮詞隨時間之河而去,白描如話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卻傳唱千古。陶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以至后世“擬陶”“和陶”之詩逾千。詩如其人,東晉盛行清德玄談,以隱矯名、以談炫榮的假隱士不少,而五柳先生不愧為真隱士,他“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造飲輒盡”。有人說他消極,其實陶淵明何嘗沒有“金剛怒目”式的豪情,“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吟詠?何嘗沒有積極用世、兼濟(jì)天下的壯志?只怨塵世如網(wǎng),退而獨善其身,實在無可奈何。
獨釣寒江雪
嘗游浙西嚴(yán)子陵釣臺,“云自無心水自閑”,“青云不及白云高”,子陵,不正是那一朵離岫之云?置腳帝腹上,坦然而臥者,更復(fù)有誰?李太白亦不過是貴妃研墨、力士脫靴罷了,對玄宗還得畢恭畢敬吧。“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fēng),山高水長”,看著子陵祠中的碑刻,我不禁慨然長嘆。有道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多少人朝思暮想,偏有人不屑一顧。倘若為名,光武帝四請,比三顧茅廬尚多一回,架子也算搭足。“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苯友泪烎~,愿者上鉤,子陵釣的,又是什么呢?
武陵豈必皆神仙
又游西湖,除了白娘子,還記下了一個人,就是和靖先生,亦即林君復(fù),一位終身未娶,或者說是“梅妻鶴子鹿家人”的隱者。魏晉多隱士,那是因為其時世道如涅,白沙難保,“識趣兒的”大多潔身自好,歸隱田園。然而這位林先生生逢北宋盛世,偏要結(jié)廬孤山,“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余”,實在叫人捉摸不透?;蛟S,只有他才稱得上真隱士吧,抑或西子勝景勾魂攝魄?“鶴閑臨水久,蜂懶采花疏。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比起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更為自得,用今天的話來講,可能就是小資吧。
清風(fēng)明月四萬錢
回望故里,其實茂苑隱士亦頗多,譬如蘇舜欽。同許多封建文人一樣,他也是被貶之后心灰意冷,才筑亭閑居。滄浪者,取“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雖說是隱逸,連亭名都不忘表一表“跡與豺狼遠(yuǎn),心隨魚鳥閑”的怨情,可見隱得不純。不過自此之后,“吾甘老此境,無暇事機(jī)關(guān)”,也足以使他對古來久溺仕宦者感到可憫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要從精神上擺脫仕宦的羈縛,談何容易?“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實在警醒人心。
“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由此觀之,以上四人頂多算是小隱。余學(xué)淺識薄,無力辨窮達(dá)、析進(jìn)退,只知“逸”字委實可愛。今朝今日,箕山潁水已湮,野鶴閑云無返,勸人避世固然可笑,然而于追名逐利之隙,深夜捫心,寒風(fēng)冷月,靜思清腦,“逸”字當(dāng)頭,至少可以使人免入歧途。至于我,正值青春年少,自當(dāng)滿腔抱負(fù)。不過既然父母為我起了這么個名字,我想為人處世,也還是得“逸”一點吧。
【簡評】作者圍繞“隱逸”選取材料,主體部分分寫四位隱士,結(jié)尾綰結(jié)文意,點透題旨,文章內(nèi)容豐富,結(jié)構(gòu)明晰。古詩名句信手拈來,有效強化了全篇的文學(xué)味;行文以整句為主,間用散句,“其實陶淵明何嘗沒有‘金剛怒目’式的豪情,‘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吟詠?”等眾多反問句氣韻生動,展現(xiàn)出高人一籌的表達(dá)功底。(指導(dǎo)老師:唐惠忠)
【他山之玉】把一頂小小的烏紗帽,換成了一件寬大的布衣。陶公隱居的日子,一個個朝廷在變更。在他的一生,三個朝代,十個皇帝,都如鏡花水月一瞬即逝。滾滾紅塵的陣陣廝殺,在他看來,不過是窗前的一陣風(fēng)、一串雨罷了。
做個無憂無慮、心地善良的田園詩人,做個智慧而快樂的老人。在陶公的詩文里,無處不流露著這種酷愛人生的情感。
在最黑暗的日子里,靈魂深處卻充滿燦爛的陽光。陶公能這樣。
在古代高人韻士的眼里,隱逸是一種最高尚、最自然的人生。
陶淵明的好朋友顏延之稱他為“幽居者”,稍后的沈約把他請進(jìn)《宋書隱逸傳》,跟著鐘嶸又封給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桂冠。于是陶先生成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隱”。
可陶淵明并不是真正看破紅塵、心如止水的“隱士”,他的隱逸,不是出于對人生意義的虛無主義理解,他要逃避的是無可奈何的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
陶公的心靈空靈、幽美。他像一個純真的孩童,唱著無邪的歌。他以精進(jìn)的人生態(tài)度獲得了他所特有的與生和諧的感覺。也是這種生之和諧,豐富了漢文學(xué)偉大的詩歌和散文。
——馮偉林《美哉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