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我作為“大山里的蒲公英”暑期社會實踐團14名大學生中的一員,坐上了去我校定點扶貧縣、國家級貧困縣青海省化隆縣知海買村支教的火車。北京到化隆,22小時的車程,我在好奇和激動中度過。去知海買村的路曲折蜿蜒,沿途的風景秀美如畫,白云縈繞在海拔3000米的山邊,仿佛觸手可及。進入村莊途中,知海買村駐村扶貧干部白浩老師、榮聰賢老師為我們介紹了村莊的概況,知海買村是一個以藏族、漢族居民為主的村莊,村中的青壯年大多在外打工,村里的小孩子們基本上是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一、二年級以及幼兒園的孩子在村中小學讀書,村里小學的王老師一個人負責所有課程的教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到隔壁黃麻村小學、鎮(zhèn)上中學讀書。
進入村口,村中的路有些泥濘,我透過車窗看到了一座座平房坐落在山的不同位置,顛簸的路面和起伏的村莊讓人感覺眼前的小平房猶如大海上的一葉葉扁舟,隨風搖曳、飄浮不定。臉上帶著高原紅的孩子們?nèi)齼蓛傻赝蛭覀儯赢惓C髁痢?/p>
車輛停在了村小學門口,我們拖著大大的行李箱在小學教室集合,等待分配住宿。14個實踐團成員兩人一組住進一戶村民家中。所住村民家的小朋友見到我們有點害羞和靦腆,在簡單的聊天之后,小朋友便帶著我們這群大哥哥、大姐姐們前往各自的住宿地點。村民都非常熱情,我們第一次嘗到了青海的饃,不少實踐團成員第一次見到了農(nóng)村特有的火炕,知海買村獨特的風土人情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住的這戶村民家里的小朋友叫劉志軍。志軍的爸爸媽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爺爺奶奶,志軍一開始還很羞澀,常常沒和我們說幾句話就躲到了爺爺奶奶的身后,后來和我們見面交流多了,慢慢也變得大膽了,小孩子獨有的調(diào)皮和活力顯露無疑。
村里小學共有兩間教室和一個雜物間,我們把60多名小孩分為了三部分,小學和幼兒園的孩子在一間教室上課,初中生在一間教室上課,少有的幾個高中生在收拾出來的雜物間補課。進行了簡單的“開班儀式”后,為期半個月的支教生活就正式開始了,我負責在小學、幼兒園教室上課,“小朋友們跟著我念‘大山里的蒲公英,我叫樊昌易,大家可以叫我‘小樊哥哥”,不那么整齊的聲音從講臺下方傳了出來:“大山里的蒲公英”......有幾個不會說普通話的小孩子也張大了嘴學著說,眼神中有帶著好奇和喜悅。
每天早上8點,總會有朗朗的讀書聲從知海買村小學教室中傳出,音樂課、趣味運動課、地質(zhì)知識科普課幾天的課程之后,孩子們逐漸對我們這些哥哥姐姐們敞開了心扉,他們用稚嫩的聲音給我們講了他們家里發(fā)生的故事。
孩子們特別可愛,下課后會拉著我們和他們做游戲。他們會上山摘小小的野草莓給我們吃,也會問我們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哥哥,北京是什么樣子???”“哥哥,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啊?”其中好幾個小孩下課后拉著我們的手說到:“哥哥,我們怎么才能去北京找你們???我也想去北京上大學”,聽到這句話,我們這群大學生心里有欣喜、也有感動,欣喜于孩子們萌生了走出大山、走向外面世界的念頭,感動于孩子們和我們建立的深厚情誼。
一次下午放學之后,在去村長家的路上,我看到了兩個熟悉的身影,姐妹倆每人手里一把鐵鍬,在家門口熟練地鏟著修房子用的砂石料,“她們才小學三年級??!”,看到這一幕我心里有說不上的酸楚和難過,我想到了兩個小姑娘上課時認真的樣子和她們中午給我摘的豆莢,那個豆莢吃起來是微甜的,豆莢里飽含了村里這群小朋友最純真、真摯的情感。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就在心里下定決心,明年我還要再來,我一定要為村里這些孩子做一些事情。除了日常教學之外,我們還堅持每天去一戶村民家家訪,與縣教育局座談,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化隆縣及知海買村的教育情況。
在這半個月的時間里,我們與孩子們一起上課、一起老鷹捉小雞,一起“一二三木頭人”,時間在歡聲笑語中悄悄溜走,轉(zhuǎn)眼就到了分別的日子。在我們離開的前一天晚上,村子里的小孩子集體邀請我們到村頭空曠的土地上玩耍,我們一起唱歌跳舞、仰望星空。那個晚上,所有因高原反應帶來的身體不適一掃而空,夜空中飄蕩著孩子們的笑聲。這些聲音畫面在我腦海中交織出了一幅美麗的畫,畫中有孩子們彎彎的睫毛,有離別時留下的眼淚,也有14名大學生跳動的、火熱的青春。
“小樊哥哥,明年你們還會再來嗎?”“孩子,明年小樊哥哥一定會來!”從知海買村回到北京之后,那些畫面在我腦海中像放電影一樣一幕幕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我決定要再去一趟知海買村,再去見一下我那些可愛的弟弟妹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