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0093)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弊⒅厍嗄晁枷胝谓逃l(fā)展狀況,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和祖國建設者的時代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開放的逐漸擴大,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發(fā)展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何深入分析、探求解決之道,對引領青年思想健康成長有其重要意義。
在物質上,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發(fā)展帶來了新機遇,在思想上,也給青年思想帶來了新挑戰(zhàn)。隨著西方多元文化在中國的不斷傳播,互聯(lián)網(wǎng)的逐漸普及,以及隨著時代發(fā)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的變化,這些都是青年思想在發(fā)展中所面臨的困境,其主要表現(xiàn)有:
第一,隨著西方腐朽文化傳入,青年思想出現(xiàn)“西化”現(xiàn)象。改革開放帶來了市場經濟,自由貿易等進步思想,也帶來了金錢至上,極端個人主義等觀念。雖說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借鑒,會促進文化繁榮與進步,但前提是立足先進文化的基礎上。西方文化的傳入,使得一部分青年以西方的制度標準、行為準則來進行價值判斷。比如一味追求名牌商品,奉行金錢無所不能信條,極力維護個人利益,把國家、集體利益放置一旁,這些或大或小的表現(xiàn),正顯示青年思想的不斷“西化”。
第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出現(xiàn)“偏差”。時代在發(fā)展,對青年的思想教育也要與時偕行。不論是教材語言的轉變,還是教育方式的更新,都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重配合。在改革開放前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僅停留于單向輸出層面上,沒有注意到雙向溝通與交流。同時在教材語言、口頭語言和實踐語言上沒有有效區(qū)分使用的原則與場景,這讓青年在接受思想教育時,難以理解與吸收,也給青年思想的健康成長造成了相應阻礙。
事物的發(fā)展與變化離不開外在條件和內在因素。分析造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困境現(xiàn)象,可從影響青年思想的主客觀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兩個方面來理解。
1.青年自我認知模糊,尚未形成成熟社會心態(tài)。一方面由于青年未完全踏入社會,其三觀并沒有完整地形成與成熟,因此在面對外部誘惑的時候不能系統(tǒng)地去辨別是非,分辨真假,對于自身價值認同與價值發(fā)展,沒有清晰認識。而且由于改革開放所帶來社會結構的快速變化,這使得未入社會或剛出社會的青年并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去辨別,可能會容易接受社會上的消極情緒和偏見,做出不符事實的主觀判斷。另一方面由于多元文化的紛繁復雜和青年自身價值判斷能力不足,造成部分青年身處社會時,產生了嚴重的心理矛盾,甚至出現(xiàn)社會心態(tài)崩潰。究其原因是青年在渴望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同時,由于未能及時處理融入社會帶來的焦慮、迷茫等問題,以及未能充分認識到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這些因素都不利于青年社會心態(tài)的發(fā)展與成熟,所以青年在實現(xiàn)理想的過程中容易做出與現(xiàn)實不相符的決定,極易受到挫折,不利于個人的成長。
2.多元價值觀誤導青年思想正確形成。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建立,不僅使我國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由于分配方式的不同,帶來了人們交往方式和利益判斷的多樣化。另外人們思想的開放與多樣,以及西方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傳入,這些變化都讓青年在面對社會變化時不易堅守自身的思想陣地,難以判斷辨別各種西方思想的良莠。同時一些西方資本主義的極端個人主義思想,金錢至上等思想的傳入,在我國都有所增長,這威脅著我國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所以在面對當今各種復雜交融文化的情況下,青年難以進行有效區(qū)分。多種社會思潮將青年置身于“價值迷途”中,使青年極易被非主流價值迷惑,難以辨清價值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學科,學科的內容、方式、手段都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特征正是其不斷發(fā)展的動力。其時代性是指,從古至今,在每一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會有相應不同,當前我國正處于中國夢的新時代,這就要求在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以人為本,這也是黨的初心和使命。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了一個新時代,這要求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要牢牢把握中國所處的新發(fā)展機遇,還要深刻認識到時代發(fā)展的先進性,以便對青年能夠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體來說就是,在推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培養(yǎng)青年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有政治素養(yǎng)的高等教育人才。根據(jù)黨每次對歷史發(fā)展的總結和對時代精神的凝結,在立足新時代的基礎上,將所取得的新的理論成果貫徹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從而讓青年思想始終與時代相接軌、同進步。
“生逢其時,責任重大”。青年作為新時代的有力建設者,必須明確其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的重要地位。做好這一工作,需從兩個方面把握。從宏觀角度來說,國家必須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從外在上為其思想正確形成與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并在實施過程中,為青年思想的健康發(fā)展提出具體的原則與方法,指引青年思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進步;從微觀角度來講,教育者在對青年思想教育時,要采用多種方式幫助青年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如組織青年多參加實踐鍛煉,在實踐中強化他們所學的思想理論知識;在教育過程中,根據(jù)不同青年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耐心說服、熱情引導的方法,幫助青年更好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要準確定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教育用語的靈活轉變。前者是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標桿,是人生成長的指南,并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維度提出了具體要求。所以面對外來思想沖擊時,要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作用,不斷筑牢青年思想陣地。后者在對青年進行思想教育時,必須明確教材和口頭用語、理論和實踐用語等之間的相互轉換。在教育過程中,能否有效地應用不同場景的用語進行相應的轉換,對于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和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在轉換教材和口頭用語時,要明確這兩種用語使用的場景和原則。在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教育者要將書本上生硬的教材用語轉化成生動的口頭用語,使青年在接受時,接受到的是生動、活潑的用語,而不是刻板、晦澀的教材用語。第二,在帶領青年參加實踐時,對青年要采用符合實踐體驗的實踐用語,而不是用說教的理論用語對青年進行指導。相反在教育青年時,要采用理論用語,因此要隨著場景的變化靈活運用不同的教育用語。
教育方式選擇是否合理,直接影響青年對教育內容的吸收、理解和運用。因此,選擇有效的教育方式,對青年思想的成熟發(fā)展十分重要。第一在教育時,不盲目采用灌輸式教育方法,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受教育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以此在雙方之間建立起一座平等的溝通橋梁。第二,教育者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雙向交流,不要只是一味地去輸出,還要注意青年的接受反饋程度,使雙方都能進行心與心的溝通。第三在網(wǎng)絡背景下,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青年在獲取信息和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信息渠道更便捷、學習方式更多樣。所以教育者也要逐漸把握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與時俱進,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與青年建立起有效溝通,從而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認知。最后,對青年進行思想教育時,不要采用大眾或群體的普遍教育方法,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jù)個體差異進行教育,以便找到適合不同青年的教育方式,幫助所有青年思想健康發(fā)展,從而樹立正確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