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韓愈《別知賦》對古朝鮮送別賦傳統(tǒng)形成的意義*

      2021-01-29 08:02:32
      國際漢學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次韻叢刊文集

      安 生

      古中國以其強有力的文化輻射力,引領(lǐng)著整個漢文化圈的文化走向。中國文學的每一次發(fā)展、變遷都會隨著國家間的交流而成為周邊國家文學發(fā)展的風向標。朝鮮以“小中華”自居,其崇漢的文化心態(tài)使兩國文學的興衰演化幾乎保持著相對的一致性。中國賦也在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深深影響并日漸根植于朝鮮文學的沃壤中,并顯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文學特色。將朝鮮賦與中國賦同時納入到整個漢文化圈的宏通視野中進行比較研究,不僅有助于拓展賦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而且有助于透視國家間文化交流、發(fā)展的內(nèi)在意蘊。本文從古朝鮮①今人在漢文學研究上,出于歷史、政治諸多原因,對“朝鮮”或“韓國”的指涉并不一致,如[韓]金臺俊著《朝鮮漢文學史》與[韓]李家源著《韓國漢文學史》等。為避免研究對象的歧義,本文中的“古朝鮮”指“自文明產(chǎn)生初至以1910 年《日韓合并條約》為標志的日治時期之前的朝鮮半島地區(qū)的歷史簡稱”。送別賦對韓愈《別知賦》效仿之多、之盛的現(xiàn)象出發(fā),粗陳淺見,以備考述。

      一、韓愈作品在古朝鮮受到尊崇

      關(guān)于韓愈作品在古朝鮮的傳播流布,目前可以稽考的最早文獻應是《高麗史·志·翰林別曲》:“唐漢書、莊老子、韓柳文集、李杜集、蘭臺集、白樂天集、毛詩、尚書、周易、春秋、周戴禮記云云。俚語。《太平廣記》四百余卷?!雹卩嶗胫旱戎瑢O曉主編:《高麗史》第6 冊,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2248 頁。朝鮮朝時期,隨著新興士大夫文學的興起,韓愈作為“兼?zhèn)湮恼屡c儒道”的大家,其全集《五百家注音辨昌黎文集》《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及各種形態(tài)的選本《韓文正宗》《昌黎文抄》《昌黎先生碑志》等③對古朝鮮時期韓愈文集的刊行,可參見李章佑《關(guān)于古朝鮮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載《閑堂車柱環(huán)博士頌壽論文集》,1981 年,第74—84 頁)、金學主《古朝鮮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的略考》(載《中國文學》第17 輯,1989 年,第19—51 頁)。,不僅在各地被廣泛刊布,而且自帝王至文臣,形成了一股以“規(guī)模韓愈”為代表的風潮,李種徽(1731—1797)《題家藏昌黎文后》:“當退之時,蓋當世一人而已。且不唯當世而已,唐三百年亦一人而已。且不唯唐而已,孟子以后無其比。……夫退之之于文章,亦極矣。使世之為文者,至于退之,固無憾焉?!雹芾罘N徽:《修山集》,《韓國文集叢刊》第247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495 頁。世宗二十年(1438)下詔,命集賢殿收集、編纂韓愈和柳宗元文章的注釋,南秀文(1408—1443)奉命撰寫跋文:

      二書皆文深字奇,注解無慮數(shù)百家,而盛于世者,韓有二本:朱子校本,字正而注略;五百家注本,注詳而字訛?!x者就此較彼,未易領(lǐng)會。正統(tǒng)戊午夏,殿下命集賢殿副提學臣崔萬理、直提學臣金鑌、博士臣李永瑞、成均司藝臣趙須等,會粹為一,以便披閱。韓主朱本,逐節(jié)先書考異,其元注入句未斷者,移入句斷。五百家注及韓醇詁訓,更采詳備者,節(jié)附考異之下,白書附注以別之。①《世宗實錄》卷八三,“二十年十一月庚戌”條,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1979 年。

      為便于理解韓愈文章,將朱子校本與五百家注本進行合刊,這不僅代表著對韓愈文集接受的普遍深入,更上升為國家文化事業(yè)的一部分,代表著國家意志。自上而下的推動,可以想見韓愈文集的傳播熱度。甚至在壬辰倭亂后,在訓練都監(jiān)里作為籌集軍費的一環(huán)而進行的書籍刊行衒鬻中,它也成最初的熱銷對象,成海應(1760—1839)《題家藏昌黎集后》:

      《昌黎集》,乃壬辰倭亂后,訓練都監(jiān)以財窘之故,用安平大君字本,刻聚珍字,印此書,買之而裕用者也。筆畫偉麗,雖移刻,不甚失真。夫以昌黎之文,經(jīng)朱子是正,而以安平筆印之,可謂絕世之寶。板本已久遠,不知今尚存否。余在湖中官次,得之,不暫釋手。②成海應:《研經(jīng)齋全集》,《韓國文集叢刊》第279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411 頁。

      韓愈被古朝鮮眾多評論家譽為成就最高的詩文作家,其作品的風靡與尊崇,正如金得臣(1604—1684)《終南叢志》載:“古今績學之士靡不以勤致之,我東文章鉅公多讀書者亦可歷數(shù)。……金驲孫讀《韓文》千遍?!雹劢鸬贸迹骸督K南叢志》,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第3 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年,第2121 頁。任埅(1640—1724)《水村漫錄》載其高祖任說為學經(jīng)歷言:“少時讀《昌黎全集》千遍……七捷巍科,文望振世?!雹苋螆骸端迓洝?,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第3 冊,第2279 頁。

      二、韓愈《別知賦》與古朝鮮送別賦

      生死別離,一直是文學歌詠的永恒題旨之一。以賦體抒寫離情的傳統(tǒng),最早可遠紹屈原《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的郁結(jié)與宋玉《九辯》“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的傷嘆。其中,韓愈《別知賦》借送別題材,抒泄知己難得的苦悶與焦灼,以情感的“知音”與政治的“知遇”符契著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的歷史文化心理常態(tài)——“知己”意識,遂成為與以江淹《別賦》為代表的傳統(tǒng)送別賦單純抒寫“離情別思”并立的兩大主旨之一。⑤安生:《抒寫與回應:韓愈〈別知賦〉的經(jīng)典化內(nèi)生機制》,《北京社會科學》2018 年第12 期。韓愈《別知賦》原文如下:

      余取友于天下,將歲行之兩周。下何深之不即,上何高之不求?紛擾擾其既多,咸喜能而好修。寧安顯而獨裕,顧厄窮而共愁。惟知心之難得,斯百一而為收。

      歲癸未而遷逐,侶蟲蛇于海陬。遇夫人之來使,辟公館而羅羞。索微言于亂志,發(fā)孤笑于群憂。物何深而不鏡,理何隱而不抽?始參差以異序,卒爛漫而同流。

      何此歡之不可恃,遂駕馬而回辀?山磝磝其相軋,樹蓊蓊其相摎。雨浪浪其不止,云浩浩其常浮。知來者之不可以數(shù),哀去此而無由。倚郭郛而掩涕,空盡日以遲留。⑥(唐)韓愈著,錢仲聯(lián)、馬茂元校點:《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第119—120 頁。

      《別知賦》在域外的傳承嗣響中,對古朝鮮送別賦傳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據(jù)《標點影印韓國文集叢刊》(正、續(xù)編)所載古朝鮮賦來看,“送別賦”共31 篇,與韓愈《別知賦》同題者有13 篇,占“送別賦”總數(shù)的41.9%。分別是樸彭年(1417—1456)《次別知賦送李古阜賦》、金驲孫(1464—1498)《擬別知賦送姜士浩》、李穆(1471—1498)《贈行次別知賦》、閔齊仁(1493—1549)《別知賦贈林大樹槐馬》、羅世纘(1498—1551)《次別知賦送權(quán)公應達》、羅湜(1498—1546)《次別知賦韻送姜殷卿歸溫陽》、丁熿(1512—1560)《別知賦乙酉次韓文公韻》、成汝信(1546—1632)《次別知賦贈別金東籬》、金圻(1547—1603)《次別知賦韻贈同志》、許筠(1569—1618)《次別知賦寄吊詭石洲二友》、李民宬(1570—1629)《擬別知賦》、鄭侙(1601—1663)《李君器成次別知賦見寄徵和即步韻以謝》、許愈(1833—1904)《別知賦》。先后有樸彭年、金驲孫、丁熿、金圻等13 位作家的擬次作品,時間跨度四百余年。題材賡續(xù),思想擬效,已成一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直至許愈《別知賦》,依然可以看出它的經(jīng)典意義:

      己亥六月二十日,宋舜元民用、郭鳴遠鍾錫、尹忠汝胄夏諸公,過余于后山之室,蓋以《冥翁集》重刊事,將向青谷也。因與偕至麗澤堂,臨別,金致行鎮(zhèn)文為誦韓文公《別知賦》,余別有所感,賦此以寄意。①許愈:《后山集》,《韓國文集叢刊》第327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33 頁。

      可見,《別知賦》不僅是古朝鮮文人送別時經(jīng)常被誦讀的作品,如金孟性(1437—1487)《大醉步韻示柳同年子灌》“長吟《別知賦》,不覺頭風痊”②金孟性:《止止堂詩集》,《韓國文集叢刊》(續(xù)編)第1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275 頁。、洪彥忠(1473—1508)《寄魚子游》“君行得意我何為,白首南荒賦別知”③洪彥忠:《寓庵稿》,《韓國文集叢刊》第18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333 頁。、申欽(1566—1628)《送李僉樞尚信朝京師》“怊悵清秋向搖落,不堪重詠別知篇”④申欽:《象村稿》,《韓國文集叢刊》第71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431 頁。,而且還成為催生擬作、次韻賦的直接范本,鄭侙(1601—1719)的賦題《李君器成次別知賦見寄徵和即步韻以謝》,也是例證。其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次韻同題的擬效與逞才。次韻賦是依詩體次韻的形制,施之于賦體而創(chuàng)作的。王芑孫《讀賦卮言·和賦例》載:“和賦起于唐。唐太宗作《小山賦》而徐充容和之,玄宗作《喜雨賦》而張說諸人和之。要是同作不和韻,前此則鄴下七子時相應答,已為導源,特不加奉和字耳?!雾嵵x亦起于宋而盛于明。宋李綱《濁醪有妙理賦》次東坡韻,明祁順、舒芬、唐龍諸人《白鹿洞賦》次朱子韻,乃用元白和詩之例矣?!雹荩ㄇ澹┩踯粚O:《讀賦卮言》,王冠輯《賦話廣聚》第3 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年,第338—339 頁。在韓愈同題賦中,多有學其詞句語意者,見下表:

      序號 韓愈《別知賦》原文 古朝鮮同題賦文1 惟知心之難得,斯百一而為收。窮八荒兮歷九州島,知音者焉是求。(成汝信《次別知賦贈別金東籬》)羌擇交而鮮合,孰嚶鳴之可求。(許筠《次別知賦寄吊詭石洲二友》)我有酒兮既醑,匪我友其焉求。(李民宬《擬別知賦》)2 何此歡之不可恃,遂駕馬而回辀。胡然一朝而遽辭兮,整南行之雙辀。(閔齊仁《別知賦贈林大樹槐馬》)嗟此歡之難久,奄指鄉(xiāng)而回辀。(金圻《次別知賦韻贈同志》)何此歡之不可久兮,儼俶裝兮征辀。(李民宬《擬別知賦》)

      (續(xù)表)

      同題賦的篇章結(jié)構(gòu)與原賦亦往往相類。其賦作多從感嘆知己難得起,敘寫相交之歡愉,結(jié)以送遠別離。且“賦兼才學”,其體式大,用韻多,所以次韻創(chuàng)作也就變得更為困難。徐居正(1420—1488)《次韻祁戶部大平館登樓賦》:“古者,詩有和無次韻,次韻起于后世。至如詞賦,前輩未嘗有次韻者,蓋詞賦押韻必多,多則韻強,韻強則才窘,才窘則不能騁其步驟,有牽強拘澀之病。此古作者所以避而不居也?!雹傩炀诱骸端募鸭发?,《韓國文集叢刊》第10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231 頁。從形式上看,次韻相酬,因難見巧,是賦家們自覺追求高超技藝以期達于化境的需要;從內(nèi)容上看,次韻相酬,尤其是次韻古人,更能體現(xiàn)出賦家們尚友古人的精神追求與文學旨趣。

      二是主體自覺的文化自任。模擬、次韻韓愈《別知賦》的這些古朝鮮賦家,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卻沒有亦步亦趨,局限于模擬的層面上,而是表現(xiàn)出強烈的文化自任的主體意識。徐居正《東文選序》:“是則我東方之文,非漢唐之文,亦非宋元之文,而乃我國之文也。宜與歷代之文,并行于天地間,胡可泯焉而無傳也哉?!雹傩炀诱骸端募鸭发?,《韓國文集叢刊》第11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248 頁。這種集體的自覺正構(gòu)成了古朝鮮送別賦傳統(tǒng)自身的文化范疇,其學理關(guān)捩乃在次韻同題形制下的“宗騷”情結(jié),其中以李穡(1328—1396)的觀點最有代表性,他在《辭辨》中詳細地闡述了“宗騷”的淵承嬗遞與流衍變化:

      賦,近出也,源于三維,變而騷,騷而后賦作矣?!黩},變雅之流也。宋玉、景差、賈誼繼起而賦之,源流于是備矣。漢興,武帝作《秋風辭》,蓋本于騷而詞益簡古。晉處士陶淵明賦《歸去來辭》,又稍馳騁,而視賦則尚簡。班、馬出而包絡無余,至有十年且就之說。吁!盛矣,其亦可憾也已。非獨文也,凡飾于外者日增,而積于中者日削。枝葉茂而本根弱,甚可怪也。使本根茍壯而扶疏其枝葉也,亦何傷哉,亦何傷哉。②李穡:《牧隱稿》Ⅲ,《韓國文集叢刊》第5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107 頁。

      今賦、古賦是枝葉與本根的關(guān)系,這種“枝葉茂而本根弱”的怪象,早已引起文人的擔憂、反思。這種理論應尊儒斥佛的文化背景,力圖標舉騷體古賦的正宗地位,通過梳理賦體的體征與淵源,肯定賦近源于騷,而遠源于《易》《詩》,為“簡古”辭賦的創(chuàng)作進行理論造勢。張維(1587—1638)《揚馬賦抄序》:“賦者,古詩之流……詩變而《離騷》作?!峨x騷》者,南楚怨慕之聲也。其音節(jié)疾徐,固變于三百篇。若其發(fā)于情性,依于規(guī)諷,有補于民彝物則之重,無二致焉。即其余事,亦足為詞賦祖矣。”③張維:《溪谷集》,《韓國文集叢刊》第92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87 頁。古朝鮮賦學批評觀仍不脫離劉勰“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文心雕龍·詮賦》)的理論范式,申維翰(1681—1752)亦有“《離騷》一篇,即天地開辟以來,詩詞創(chuàng)法之祖”④申維翰:《青泉集》,《韓國文集叢刊》第200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409 頁。(《離騷經(jīng)后敘》)之論?!暗罁敢掠谥斐?,詞襲馨于黃韓?!蠌氖掠谖膶W兮,但學步于騷壇”⑤金驲孫:《濯纓集》,《韓國文集叢刊》第17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221 頁。(金驲孫《擬別知賦送姜士浩》)誠為古朝鮮辭賦創(chuàng)作的主潮。這種“宗騷”的“簡古”賦學觀念,落實在古朝鮮送別賦的次韻同題的擬效實踐中,則主要內(nèi)含兩個面向。

      首先,“兮”字句式的綜合運用。韓愈《別知賦》深受律賦的浸染,以六言偶句為主,省略楚聲“兮”等語氣詞,只是稍稍夾雜“之”等助詞散語來變化其體。然與此相較,古朝鮮的次韻同題之作,卻多以楚騷體的語言形式來抒寫離情。最突出的標識即是通過楚辭“兮”字句式的靈活運用來突破韓愈《別知賦》程式化一的“影響焦慮”。楚辭句式中的“兮”字,具有強烈的詠嘆情感色彩,兼具虛詞的多種文法功能,反映著屈原的悲劇精神與荊楚地方的自由文化氣息,從而構(gòu)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⑥郭建勛:《略論楚辭的“兮”字句》,《中國文學研究》1998 年第3 期。如頻繁采用主要見于《九歌》的“○○○兮○○○”句式,由于這種嵌于句中的“兮”字具有節(jié)奏上的樞紐作用和較強的穩(wěn)定性,故給其前后部分的靈活變化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作者可以根據(jù)表達的需求調(diào)整字數(shù),避免板滯,且不致造成節(jié)奏上的混亂。這一規(guī)則與變化有機配合的典型句式與由此形成的流宕飄逸的語體風格,被古朝鮮賦家成功地移植在次韻同題的創(chuàng)作中,如丁熿《別知賦乙酉次韓文公韻》:

      山盤盤兮紆回,海幽幽兮環(huán)周。寄生涯于魑魅,飲食強而焉求。鳶羽跕跕而自落,救余命其何修。昔余怨怙恃之早世,俾其延兮重余愁。天廣覆而容假,辱君子之哀收。恩生死而莫酬兮,三餞春于荒陬。顧初服焉殊戾兮,靦面目兮舉羞。固殃禍之由己,又骨肉之連憂。有所為而長慟兮,秘余思之莫抽。庶迷復而自立兮,白日忽其如流。緬周道其何許兮,追古人之行辀。巍雞龍兮屋后,松參天兮枝相摎。懷美人兮天一方,悶來酌我羅浮。吁一接之無期,聊采蘭兮不自由。因東風以托音兮,歸不歸兮謇誰留。①丁熿:《游軒集》,《韓國文集叢刊》第34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16 頁。

      此賦六言、七言、八言字數(shù)不稱不等,且廣用“兮”“之”“于”“而”等虛詞來有意散化語言。全文幾乎以《九歌》“兮”字句式謀篇,并兼采《離騷》“○○○○○○兮,○○○○○○”句式。再如,成汝信《次別知賦贈別金東籬》,發(fā)語錯落有致,散行之中有拗怒之節(jié),不飾聲律、對偶,古風儼然。②成汝信:《浮查集》,《韓國文集叢刊》第56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89 頁。次韻的形式限制了用韻的變化,因此古朝鮮文人在創(chuàng)作中選擇變化句式的方式來抒寫情懷,體現(xiàn)出自覺的主體意識,既不拘泥,又不游離程式,真正達到通古人義、合古人趣的目的,這成為次韻作品成熟的關(guān)鍵。從結(jié)構(gòu)二層性的角度觀察,其騷化、散化的藝術(shù)嘗試根本上取決于奉騷為“千古絕唱”的藝術(shù)思想在次韻困境中的成功實踐。

      其次,“香草美人”的用典與政治隱喻。如羅湜《次別知賦韻送姜殷卿歸溫陽》:

      夫何若人之狷介兮,志與俗而不周。自髫齔而慕學兮,非古訓其焉求。追芳躅于往烈兮,挹高風于前修。嗟時命之不我畀兮,羌處約而罹愁。刃發(fā)硎而莫試兮,翼垂天而長收。寧假龜而視兆兮,卜余居兮山之陬。安時處順而自適兮,見肘決踵兮非余羞。任逍遙于物外兮,嗒喪耦而忘憂。床有琴兮浪撫,架有書兮亂抽。飛余錫兮步東皋,濯余纓兮臨清流。優(yōu)游偃息以卒歲兮,又何必騁紫陌之華辀。江東暮云兮不斷,渭北春樹兮相樛。寄遙情于天末兮,魂杳杳兮上浮。山高水深兮路漫漫,欲往從之兮難自由。送夫君兮贈一言,山之陬兮不可以久留。③羅湜:《長吟亭遺稿》,《韓國文集叢刊》第28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158 頁。

      此賦以次韻《別知賦》的形制,深得屈原“狷介”之志而蘊楚騷風神?!胺蚝稳羧酥橘猓九c俗而不周”“追芳躅于往烈兮,挹高風于前修”依《離騷》“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之訓;“嗟時命之不我畀兮,羌處約而罹愁”寓《哀時命》“哀時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時”之思;“飛余錫兮步東皋,濯余纓兮臨清流”乃《漁父》之死直;“江東暮云兮不斷,渭北春樹兮相樛。寄遙情于天末兮,魂杳杳兮上浮”為《九歌》之情韻。

      其他若“崇余觴之蘭生,折瓊枝以為羞”④樸彭年:《樸先生遺稿》,《韓國文集叢刊》第9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458 頁。(樸彭年《次別知賦送李古阜賦》)、“漱芳津兮清酹,掇馨蘭兮嘉羞。潔余衣兮整余佩,共駕言兮寫憂”⑤李民宬:《敬亭集》,《韓國文集叢刊》第76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371 頁。(李民宬《擬別知賦》)等,借用馨蘭、瓊枝、玉佩等香草意象,明顯繼承《楚辭》“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傳統(tǒng)。君子之交,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潔身相好,既是對自己、對朋友的期許欽慕,又契合了古人的幽情。

      在次韻之作中,詩人們自覺地頻繁化用楚辭典故,在嚴苛的形式中蘊涵著深厚的內(nèi)容,不僅可以看出海東文學軌步中國文學的取向,亦可以探知文學發(fā)展過程中諸文體、諸觀念碰撞、交融的潛流。以上兩面彼此相關(guān),可以相互闡發(fā)印證。古朝鮮送別賦的傳統(tǒng)正是在對韓愈《別知賦》的揚棄中蔚然大觀。

      三、《別知賦》在中、朝賦學接受史中的不同

      通過具體考察《別知賦》在古朝鮮賦學接受史中的價值與變化,不難發(fā)現(xiàn),因民族文學傳統(tǒng)特質(zhì)的不同,韓愈《別知賦》在中、朝賦學接受史中顯示出不同的傾向與偏好。

      以創(chuàng)作動機觀之,中、朝賦家雖皆述離別傷懷之情,但二者實有較大的不同。中國賦家對《別知賦》的接受⑥據(jù)《歷代辭賦總匯》統(tǒng)計,“送別賦”共61 篇,其中或“擬”或“和”而與韓愈《別知賦》同題者有17 篇,占“送別賦”總數(shù)的28.8%,明代最多,有13 篇,占同題者的76.5%。,主要在于取“知己”之名,以深明相知相惜之意。明徐階在《別知賦》序中將別離知己之意申發(fā)至盡:“浦南公之將行也。階既為文以贈,然大要能道公之賢,而于公相知之深與階所以別公之情、報公之意,均有未盡者。因為賦以申之,取韓子所謂別知者,名其篇云?!雹伲鳎┬祀A:《世經(jīng)堂集》,明萬歷徐氏刻本。中國賦家送別友人,特取“別知”命題,意在傳達一種知己之音,其實質(zhì)內(nèi)容則與韓愈《別知賦》無太多關(guān)涉。朝鮮賦家則除卻“別知”之意,更多有一種學習、效仿的文化心態(tài):“不揆孤陋,敢踵二蘇和歸來之辭。掇拾荒蕪,強續(xù)高韻,非敢為賦,聊表景仰不能自已之意云爾?!雹谛炀诱帲骸稏|文選》,韓國:民族文化刊行會,1994 年,第41 頁。(申叔舟《次倪謙雪霽登樓賦》)其次韻的形制即是其理論的具體實踐。朝鮮文人出于對大儒韓愈的追慕、推崇,自覺地強化了學習的意識,其“崇漢”的文化背景無疑是次韻賦產(chǎn)生的結(jié)穴所在。

      以創(chuàng)作形制觀之,朝鮮賦家的次韻之作,因受限于次韻范式,而在形制上與韓愈《別知賦》同出一軌;中國賦家則更具自主性,不僅出現(xiàn)康海、孫承恩的《別知賦》與《后別知賦》,邱濬的《和韓子別知賦》與《別知后賦》等連題之作,而且篇制大小也隨著情感心曲的抒發(fā)而長短有別。

      韓愈《別知賦》在中、朝賦學接受史中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差別,根本原因在中、韓賦家對韓愈賦學成就的體認上。在中國,韓愈文學地位的確立主要歸功于其詩文成就,韓孟整體的詩歌成就以派系體認的方式確立下來,“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運動也推韓愈為首功之人。與詩文成就相比,韓愈的辭賦不僅數(shù)量單薄,而且隨著后世賦學批評觀——“唐無賦”說的樹立而漸趨無聞。韓愈文學對朝鮮的影響并沒有這種選擇性的側(cè)重,朝鮮并沒有因韓愈辭賦的單薄而忽略其價值,反倒以“物稀而貴”的心態(tài)來珍視這部分創(chuàng)作。又因科舉制度,使得韓愈辭賦能與詩文一并成為朝鮮文人學習、效仿的對象。朝鮮朝科舉取士依循元代《元典》文科程序,考古賦。《世宗實錄》載:

      按《元典》文科程序,鄉(xiāng)館會試中場,出表論古賦中二題……臣等謹參酌《元典》詩學興行條件,開具于后。一、詩學當及妙年,宜復前朝進士科,出賦一題、排律十韻詩一題,各取五十人放榜?!?、文科中場,以賦及排律十韻詩中一題代論。一、成均館生員經(jīng)學余暇,兼習《楚辭》、《文選》、李、杜、韓、柳、歐、王、蘇、黃等歷代諸家詩……③《世宗實錄》卷六八,“二年三月丁酉”條。

      柳希春(1513—1577)《經(jīng)筵日記》:“上問今人文法何家,賦法何家,詩法何家。對曰:文則有法韓者,有法蘇者,有法呂東萊者,有法朱文者;賦則昔有法古文選者,法楚辭者,今有法元人古賦者。”④柳希春:《眉巖集》,《韓國文集叢刊》第34 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412 頁。宋相琦(1657—1723)《南遷日錄》:“余自兒少時喜讀《楚辭》諸篇,朝吟暮誦,至于《離騷經(jīng)》則讀八百遍,蓋欲以此為詞賦應舉計也。”⑤宋相琦:《南遷日錄》,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第4 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年,第2892 頁。元人祝堯《古賦辯體》謂唐賦以韓賦為最古:“惟韓柳諸古賦,一以騷為宗,而超出排律之外。韓子之學,自言其正葩之詩,而下逮于騷;柳之學,自言其本之詩以求其恒,參之騷以致其幽,要皆是學古者。唐賦之古,莫古于此?!雹蓿ㄔ┳颍骸豆刨x辯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66 冊,第801 頁。古朝鮮文人對韓愈的尊崇與擬效,可謂周全備至。對其辭賦作品的擬次創(chuàng)作,尚有吳道一(1645—1703)《擬韓愈訟風伯辭》、洪世泰(1653—1725)《次韓昌黎感二鳥賦》、李光庭(1674—1756)《次復志賦》、趙觀彬(1691—1757)《次韓昌黎閔己賦》等。

      根植于中國的賦學向周邊國家的流衍,不僅表現(xiàn)在賦家創(chuàng)作典范在域外的轉(zhuǎn)移與重構(gòu),更體現(xiàn)為深藏于中國辭賦中的思想、藝術(shù)意蘊在漢文化圈內(nèi)的滲透與衍化。考察韓愈《別知賦》在古朝鮮的接受史,可以探知古朝鮮文人在接受中華文學經(jīng)典時所表現(xiàn)出的文學觀念及背后內(nèi)寓的民族文化特質(zhì),也反映出重新檢視韓愈辭賦價值的必要性。

      猜你喜歡
      次韻叢刊文集
      宋 蘇軾 行書次韻錢穆父還張?zhí)煊X行縣詩帖
      中國書法(2023年9期)2023-12-26 18:03:59
      《熊鐵基文集》出版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目錄考述——兼談《古本戲曲叢刊》的目錄學意義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00
      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
      當代音樂(2021年12期)2021-12-15 09:55:43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長江叢刊》雜志征稿啟事
      長江叢刊(2020年14期)2020-06-28 07:30:56
      《長江叢刊》雜志征稿啟事
      長江叢刊(2019年27期)2019-11-02 08:26:36
      《郭漢城文集》簡介
      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述略
      略談《古本戲曲叢刊》中的幾部碧蕖館舊藏傳奇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00
      疏勒县| 苍南县| 土默特右旗| 巍山| 涪陵区| 吴江市| 五指山市| 瑞安市| 黎城县| 衡东县| 腾冲县| 大埔区| 土默特右旗| 林周县| 商洛市| 东乡族自治县| 新绛县| 和田县| 崇明县| 南充市| 汾西县| 荆门市| 陇西县| 北票市| 安丘市| 万源市| 宜兰县| 兰西县| 大田县| 益阳市| 工布江达县| 视频| 杭锦后旗| 赣州市| 上杭县| 许昌市| 万盛区| 开江县| 黔东| 福贡县| 麻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