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君
河南師范大學
近年來,隨著古風文化的日益盛行,身為中國傳統樂器的古箏也越發(fā)地受到人們的追捧。披璀粲羅衣,珥華琚瑤碧,古箏枕雙膝,彈一曲高山流水,別有一番美意。古箏不但具有純樸古雅的外形,而且音域寬廣、音色優(yōu)美、旋律動聽,呈現出一種深厚靈透的韻味。古箏最早流傳于秦國,被稱為“秦箏”。后古箏被引入山東、河南等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古箏,經其制作工藝的不斷演變,不同地域的古箏外形逐漸統一,但其箏樂卻形成了各地的演奏風格和流派。最早箏樂被分為南派的潮汕箏和北派的河南箏與山東箏,后隨時代的發(fā)展,箏樂流派遍地開花,在不同地域特色的加持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獨特音樂表現魅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美的追求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古箏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有助于發(fā)掘學生對美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也能帶給學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審美教育就是以對美的欣賞為目的,通過藝術手段培養(yǎng)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鬃釉凇墩撜Z·泰伯》中對于審美教育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不但說明教化百姓美學修養(yǎng)對于美化人格的作用,而且也表明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因此,將審美教育融入作為音樂教育內容之一的古箏教學之中,在或活潑明快,或幽柔婉轉的旋律中,讓學生體會到一種由古箏所帶來的優(yōu)美意境,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在優(yōu)揚的旋律中盡情沉醉于古箏之美。
情感是音樂審美的重要內容,任何音樂作品都包含著藝術家最真摯的主觀情感。縱觀古今,“情”之一字永遠是音樂創(chuàng)作與表達的核心,越是情感深厚的作品越能賦予作品以感染力,動人心弦。音樂是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其魅力就在于演奏者與曲之間,曲與聽眾之間,甚至是演奏者與聽眾之間情感的共鳴。古箏作為一種富有情感的音樂藝術,在演奏時,演奏者要知曲識意,通過對自身情緒的控制去演奏出曲中所蘊含的不同情感,這樣才能完美地演繹作品。如果演奏者只喜著重表現彈古箏的技巧,而忽視了曲意,忽視了情感的投入,那么,這樣的演奏也僅僅只是一種炫技的行為,毫無任何音樂藝術價值可言。在古箏教學中也同樣如此。例如,在教導學生演奏陜西箏曲《秦桑曲》時需要讓學生領會李白《思春》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的詩意,通過對音樂形象的聯想以詩意帶動曲意,才可彈奏出滿載琴韻的秦音,委婉、纏綿、激情的旋律音調,表達出秦地的閨中少婦對遠在燕北為官的丈夫的思念之情。由此可見,演奏者需通過其情感的共鳴來表達出曲中深刻的內涵,從而促進聽眾對箏樂之美的感受,并升華到精神上的共鳴,這也是一種可貴的藝術創(chuàng)造。
興趣是人們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能夠有效推動藝術的發(fā)展。北宋思想家張載曾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從內心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產生探究音樂藝術的態(tài)度和傾向,才能主動體味音樂藝術之美,激發(fā)自身對于學習音樂藝術的興趣。在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內心修養(yǎng),感受到古箏文化所蘊含的獨特魅力,激發(fā)學生對于古箏學習的自發(fā)性。當然,合適的箏樂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必不可少的因素。少年不識愁滋味,選取如《昭君怨》《柳青娘》等哀怨凄苦的箏樂反而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古箏版本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表達出一種陜北人民“千家萬戶把門開,迎接中央紅軍到陜北”的歡騰景象,粗獷、豪放、悠遠、壯闊的苦音沁人心脾,既含箏樂的空靈,又有陜北黃土高原民歌的純樸。整體的感情變化由平靜悠揚到歡快熱烈,最后再回到優(yōu)美的情感表達,易于激發(fā)學生心中的歡喜之情,通過心中的喜悅帶動學習古箏的興趣。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個性的發(fā)展。其中審美教育能夠提升一個人的藝術修養(yǎng),在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在古箏教育中的審美教育不但能夠增強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而且對于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作用。重視古箏教育中的審美教育,通過引導學生對箏樂的欣賞能夠有效深化自身對古箏美學的認知。例如,演奏客家箏曲《出水蓮》,通過滑弦、顫音、揉弦等技巧,含蓄而深刻地刻畫出蓮花出水時的傲氣逼人、婀娜多姿,甚至能夠隱隱感覺到清純雅潔的氣韻,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出水蓮刻畫得栩栩如生,展現出一種秀麗高潔的品格,令人回味無窮。此曲對蓮的刻畫入木三分,能夠自然而然地使學生心中之蓮與曲中之蓮完美疊在一起,通過心中對蓮之美的感受帶動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有效增強學生的思想素質。
古箏教學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演奏技能,不但能夠陶冶情操,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學生學習古箏的整個過程中加入審美教育,能夠深化其對箏樂意境美的感悟,激發(fā)其對箏樂的興趣,提升其學習古箏的信心,進而提高其藝術修養(yǎng)。因此,選擇合適的方法,將審美教育融入古箏教學當中,教會學生在箏樂的欣賞中體會到藝術之美的氛圍,兩者之間彼此促進,學生才能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作品。
音樂是一門抽象的藝術,僅能通過聲音觸及情感,并不能直觀地反映出實體形象和美術造型。在古箏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坐姿端莊優(yōu)美,手、臂、肩自然放松,以靈活的腕關節(jié)和指尖通過勾弦、撥弦、按弦等技巧,在給人以視覺享受的同時演奏出或清雅,或柔美,或粗獷的音樂,演奏過程中將教師的儀態(tài)與音樂融為一體,表現出一種抽象藝術的具象化。古箏彈奏中,箏樂所含情緒的差異會使彈奏的技巧和姿勢有所不同。例如,表達歡快的旋律時要加強指尖力道;哀傷的內容則通過密而緊的顫音來表現;情緒到高潮的遞進需要振幅大、頻率高的顫音;平緩抒情的部分則相反。教師將審美教育融入古箏教學時,一定要給學生以富有情感表現力的示范,這樣不但會為學生提供美好的視聽盛宴,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教師和學生在音樂的交互中產生心靈的接觸,教師將曲中的豐富情感傳達給學生,學生會將對教師演奏作品中情感的體悟反饋給教師,師生雙方的音樂理解力均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熏陶。
對于音樂藝術的學習需要在不斷實踐和自我反思中才能有所突破。在古箏教學中常常使用“回課”的形式檢查學生演奏的準確性和情感表達是否充分,但是學生由于怯場、緊張,無法演奏出自己的真實水平。針對這種現象,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藝術實踐機會,如欣賞文藝演出、參加音樂會等,讓學生與優(yōu)秀古箏演奏家近距離接觸,體味他們對于情感的表達,以此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箏樂的感悟。此外,還可以在教室自行組織小型古箏音樂會,可以讓學生在臺上分享演奏自己喜愛的曲子,輸出自己的情感,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豐富學生的情感表現。因此,藝術實踐是審美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藝術實踐能夠有效改善學生自身的不足,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
由于我國不同箏樂流派之間地域的差異,所表現出的文化風俗均有所不同。教師在古箏教學中需要讓學生了解曲子背后的音樂文化之美,包括背景、歷史時代、故事等。這種教學不但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使學生通過了解這些相關音樂文化的內涵,感受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從而在演奏時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表現作品。例如,在學習古典風格的古箏曲《漁舟唱晚》時,需要了解其以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佳句為題,描繪出初唐時期,漁人在贛江上架駛小舟愉快的勞作,呈現出一片豐收繁榮之景。曲風格古樸典雅,意韻悠長,表現出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當學生對其背后的音樂文化有所了解時,其所演奏出的《漁舟唱晚》就能基本上呈現出古樸的風格,并可以將悠長的韻味表現出來。
作為一門表達情感的藝術,古箏具有優(yōu)美的旋律和獨特的意境。在古箏教學中,撥彈技巧只是演奏古箏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學生對于美的感悟能力。將審美教育融入古箏教學之中,能夠增強學生與古箏之間情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對古箏的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運用合適的方法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只有完善學生對美的感受和理解,提高演奏技藝,讓古箏的韻流露于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