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穎
通過課堂觀察來研究課堂教學,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從以教為中心的課堂觀察轉向以學為中心的課堂觀察,同時基于學習,研發(fā)工具,注重證據(jù),崇尚改進,是教師課堂教學的理性實踐。
1.主題化。以兒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要有明確的主題。在選擇觀察點時,我們需要緊扣個人研究的主題,而觀察量表則是對主題的“表式理解”,怎樣理解主題就怎樣設計量表。量表的設計應以“緊扣主題”“方便使用”為原則,既要有精細化的結構,又要有整體性的把握。
2.循證化。收集哪方面的證據(jù)是由研究主題決定的,除了要關注教師教的信息,更要重視學生學的信息,如知識技能的習得、學生的獨立認知過程、合作學習過程、學習的積極情感、同伴關系等。當然,課堂筆錄同樣不可缺失,那是對課堂全貌的記錄。進行定量或定性觀察,教師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培訓,遵循證據(jù)記錄的規(guī)則,如哪些行為或事件被選擇記錄以及以什么方式和類型進行記錄等。
3.差異化。由于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起點、學習風格、學習策略不一樣,所以學習的結果也不一樣。學習不是純粹的大腦活動,而是個體以工具、素材和他人為媒介,同客觀世界對話的活動。所以,在開展課堂觀察時,既要有對全體學生學習情況的記錄,又要有對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典型行為的描述。
4.改進化。結構化地設計量表,如實地記錄課堂信息,精準地統(tǒng)計相關數(shù)據(jù),合理地做出推斷,繼而提供建設性的建議,這些做法的目的在于診斷課堂行為,分析、研究不同教法、學法,最終形成研究報告,改進課堂教學。
觀察工具發(fā)展至今,其觀察視角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具體說來,觀察工具最初以觀察師生言語、互動等為主,隨著對兒童學習研究的不斷深入,觀察工具的視角亦圍繞其展開。借鑒夏雪梅在《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一書中架構的觀察模型,我們從“觀察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觀察獨立和合作學習的過程”“觀察課堂中積極學科情感及其對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觀察課堂中的社會關系及其對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四個維度搭建課堂觀察框架。我們將量化觀察與質性觀察合理融合,在進行數(shù)字描述的同時進行課堂情境說明,并以此整體把握課堂。
課堂觀察點說明:南京市鼓樓區(qū)第一中心小學郭明老師執(zhí)教的譯林版《英語》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 一課,是基于學?!皥D式學習”的大背景以及個人課題“運用圖式優(yōu)化小學英語語篇學習的實踐與研究”展開的。開展課堂觀察的目的是進一步發(fā)現(xiàn)和探究圖式在英語課堂學習中發(fā)揮的作用,從而更加具體、有效地幫助學校開展“圖式學習”的研究。
觀察表及觀察結果說明:本次觀察主要以語篇學習后的語言運用和拓展為內容。之所以選擇這一觀察內容,是因為語言的運用和拓展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要求較高。那么,借助圖式,學生能否達成知識與技能目標呢?本課,教師先讓學生小組合作繪制圖式,然后借助圖式理清語言表達的思路,搭建語言表達的支架,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語言的綜合運用(觀察表見表1)。
觀察結果顯示:本節(jié)課,11 個小組中共有10 個小組能夠圍繞話題建立思維表達圖式,其中內容豐富、關聯(lián)性強的組有7 個,內容較豐富、有一定關聯(lián)性的組有3 個,內容較少、關聯(lián)性不大的組有1 個。在這些小組中,共有10 個組能借助圖式完成語言的綜合運用,其中能夠流利、條理清晰地圍繞話題進行口語表達的組有5 個;能夠較流利、條理較清楚地表達的組有3 個;表達過程中比較吃力、錯誤較多的組有2個。全班44 人中共有44 人能夠參與到活動中去,積極參與的有39 人,在組員的幫助下能夠參與的有5人。
結果分析及教學改進建議:(1)將圖式運用于語篇教學的拓展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語言活動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活動的參與率。(2)圖式能夠幫助學生理清表達思路,明確表達重點。(3)圖式能為學生搭建語言表達的支架,從而幫助其化解語言運用過程中的難點。(4)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圖式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將已有的知識和新學的知識進行整合,同時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完善已有的認知圖式,并最終實現(xiàn)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5)在觀察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建立的圖式比教師預設的更豐富、多樣,這也說明圖式的運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表1 運用圖式提升語篇學習能力觀察表
總之,以兒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要求教師將觀察的視點聚焦于學生的學,進而以學定教,以教促學,同時也要求教師在實踐中注重觀察工具的開發(fā),摒棄課堂觀察“監(jiān)控和評級”取向,發(fā)揮課堂觀察服務教師專業(yè)成長及學生學習的作用,當然,在觀察時,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將學生、教師及課程三者有機統(tǒng)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