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北抗日聯軍的武器狀況與供給來源探析

      2021-01-29 01:20劉冬生
      世紀橋 2021年6期
      關鍵詞:偽軍抗聯步槍

      劉冬生

      (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由于歷史材料的缺乏,學術界對東北抗聯的武器供給來源的研究比較單一。以往涉及的相關論著側重從后勤保障途徑的角度,探討東北抗聯的武器供給來源,尤其是聚焦于兵工廠、群眾援助和對日繳獲等內容,但對東北抗聯的武器狀況和供給方式的考查過于簡略,也缺乏系統(tǒng)性的闡述。本文基于新查閱的史料,就東北抗聯的武器狀況和供給來源進行前后貫通式的探析,或對東北抗日聯軍的相關研究有所資鑒。

      一、東北抗聯的武器狀況

      在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中,武器彈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東北人民革命軍時期,武器彈藥的缺乏即影響了抗日武裝對日作戰(zhàn)的軍事行動。1934 年,李延祿總結第4 軍東寧戰(zhàn)役失利的最大原因是“彈藥乏援,全恃肉搏而戰(zhàn)”,反觀日軍“器械精良”,感慨“倘有充分接濟,日偽雖強,亦不堪一擊”。[1]7武器彈藥的緊缺不僅影響戰(zhàn)場失利,也遲緩抗日武裝的軍事行動。1935 年4 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給中共滿洲省委的報告中談到軍事給養(yǎng)問題,“最近因為這個問題,已牽制我們不能隨行總的計劃有兩個多月,這個問題還沒有相當辦法解決”,最后著重言明“子彈問題是主要的困難”。[2]可見,武器緊缺是東北抗日武裝所面臨的主要難題。

      不過,武器緊張的困難并未遲滯東北抗聯抗擊日軍的步伐。在對敵作戰(zhàn)的過程中,武器裝備實現從棍棒、大刀、土槍、土炮到日式槍炮、蘇式槍炮的變化,基本改變了過去武器裝備低劣的形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東北抗聯和日、偽軍武器上的差距。

      (一)武器裝備

      隨著東北抗日局勢的變化,東北抗聯作為主要的抗日力量順勢而動,積極發(fā)展抗日武裝。武器裝備作為抗日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現東北抗聯的整體發(fā)展過程。由于抗日形勢前后不同,東北抗聯在各個時期的武器裝備也存有較大差異。游擊隊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游擊隊裝備較低劣,大刀、土槍、土炮長期存在,步槍和手槍為主要武器,同時出現少量的輕重機槍以及輕型重武器。據記載,1933 年1 月延吉中韓工農游擊大隊共步槍60 余支、手槍15 支。[3]711933年底,珠河游擊隊發(fā)展到70 余人,全隊有步槍60 余支、手槍13 支、機槍2 挺。[3]96另外,據日偽記載,1934 年前后,寧安抗日游擊隊共計約100 人,步槍約100 支,并有輕機槍(子彈不足)。[4]129人民革命軍時期,通過與日偽軍隊的不懈作戰(zhàn),武器裝備逐步得到改善。日軍對第五軍的一次戰(zhàn)斗評價道,“其特征是進攻和防御力量顯著增強。幾乎人人都有俄式及三八式新槍,其威力和射程均有所增強,‘滿’軍現有武器與之相比,大為遜色。‘匪’攜帶大量子彈,他們過去一向采取極端節(jié)約的方針,而近來則隨意射擊,不受限制?!盵4]223抗聯武器彈藥得到有效改善,進一步促進了抗日力量的壯大。

      經過上述階段的積累,東北抗日聯軍的軍事實力得到大幅提升。據記載,1936 年初,第三軍人數達1500 余人,步槍2200 余支,機槍18 挺。1936 年以后,全軍基本全部換上當時比較先進的日制“三八式”步槍,并有相當數量的輕重機槍、迫擊炮、無線電臺等裝備。[3]121通過對敵作戰(zhàn),抗聯第五軍在武器方面亦達到相當程度。1937 年后,抗聯第五軍經過幾次大的戰(zhàn)斗,全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改善,已無雜牌槍,以連為單位均為青一色的三八槍,并配有1 至3 挺機槍,師有擲彈筒或步兵炮、迫擊炮和重機槍。[3]149此外,此階段抗聯部隊的武器情況亦為日偽所知,且評價較高。據日偽記載,三江省內的抗聯部隊隊伍稍為整齊,有輕機(槍),有的還有迫擊炮,步槍的精度也有一些是良好的。[5]

      (二)人和槍的數量

      由于各根據地和抗聯各部隊的情況存有差別,人槍的數量影響東北抗聯的發(fā)展和壯大。人槍數量具體可分為人多槍少和槍多人少兩種情況。就人多槍少情況而言,主要與抗日武裝同武器補給之間的失衡有關??孤搼?zhàn)士單立志回憶自己分配至第七軍時,“全軍武器裝備不足,質量也差,沒有1 件重武器,輕機槍也不多,平均每連還不到1 挺,80%的戰(zhàn)士手中有鋼槍,但大都是雜牌,又老又舊,彈藥也不足,部分戰(zhàn)士拿著大刀長矛,許多新入伍的戰(zhàn)士只能空著手跟部隊走。”[6]168為了解決人槍之間的矛盾,抗聯武裝在前期主要是通過奪取敵偽軍武器以補充裝備。成立于1932 年10 月的湯原反日游擊中隊共40 人,槍20 余支,但游擊隊經過3 次戰(zhàn)斗勝利后,繳獲各種槍支,改變了游擊隊人多槍少的狀況。[3]158-160

      就人少槍多的情況而言,主因在于對敵作戰(zhàn)的擴大,武器彈藥補給充足。根據抗聯戰(zhàn)士張瑞麒對少年營的回憶,1935 年5 月,少年營的武器裝備充足,人手兩支槍(匣子和小馬槍),子彈充足。[6]70日偽曾對第二軍的武器分配情況有過記載,1935 年底,第二軍大約每人有1 支步槍或手槍,每3 人有1 顆炸彈,每180 人有1 挺機槍。[4]147日偽對楊靖宇領導的第一軍也有過類似記錄。據載,楊靖宇率領的直屬部隊共110 人,裝備有輕機關槍2 挺,每挺子彈1000 發(fā)。部下有步槍的50 人,有手槍和步槍的40人,每支步槍有子彈200—300發(fā),平均每55 人有機關槍1 挺。[7]47另外,槍多人少的情況也與軍械資源的儲存有關。據記載,第一軍經常繳獲日偽軍各種武器及彈藥,足夠戰(zhàn)斗需用,而且有剩余,便轉而把用不了的舊式槍械和重武器(如重機關槍、迫擊炮等)“插”起來,埋入地下。[3]59

      1938 年以后,由于東北抗聯的迅速發(fā)展,引起了日、偽軍的恐慌和不安,紛紛組織優(yōu)勢兵力“討伐”抗聯部隊,東北抗日聯軍損傷慘重。1940 年伯力會議之后,東北抗聯各部隊紛紛改稱支隊,并在有限的平原地帶和山區(qū)進行小股游擊斗爭。在日、偽的“討伐”下,各部隊出現大面積的減員情況,槍多人少的現象成為常態(tài)。由于部隊分散游擊,重武器攜帶困難,抗聯戰(zhàn)士一般配備步槍、手槍和輕機槍等。

      二、武器供給來源探析

      武器裝備作為影響戰(zhàn)爭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歷來為兵家們所重視??箲?zhàn)時期,日、偽軍憑借強大的武器優(yōu)勢,同時輔以相應的“討伐”政策,一度令東北抗聯損失慘重。不過,盡管日軍在武器裝備上強于東北抗聯,但東北抗聯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團結一切抗日力量,開展游擊戰(zhàn)爭,發(fā)動群眾,靈活運用多種方式保障了武器裝備的供應,形成一套彈性的武器供應機制。自反日游擊隊伊始,東北抗聯解決武器供應的問題主要有取之于敵、取之于己、取之于蘇(聯)等途徑。

      (一)取之于敵

      取之于敵的軍需供給方式雖然年代悠久,但消耗敵方力量和增強自身實力的作用依然適用于當代。東北抗聯“取之于敵”來打擊日、偽軍,即是最好的證明??孤摗叭≈跀场敝饕幸韵虑闆r:一者抗聯主動出擊來奪取武器彈藥和其他給養(yǎng),二者從偽軍處獲取武器彈藥等物資。據周保中回憶,1931 年至1937 年,從游擊隊到東北抗聯的發(fā)展過程中,武器(彈藥)主要是從敵人手中奪取和收繳非抗日部隊武器以及在農村中征收(為數不多的地主富農提供)。[6]18此外,日偽當局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抗聯“以襲擊村落、集團部落、火車汽車等作為補充重要物資的手段”,“越來越多的依靠解除‘滿洲’軍、警察部隊的武裝和攻打警署、自衛(wèi)團獲得補給”。[3]342-343可見,東北抗聯“取之于敵”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保障武器供給的主要渠道。

      第一,通過戰(zhàn)斗的方式保障東北抗聯的武器供給。東北抗聯同日、偽軍在作戰(zhàn)的過程中,總體上仍處于劣勢地位,其中軍需給養(yǎng)和武器裝備上的劣勢更為明顯。不過,上述困難并未減弱東北抗聯的斗志,相反,抗聯通過戰(zhàn)斗的方式來獲取武器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日間武器裝備的差異,總體上提高了軍事實力。

      在東北抗聯作戰(zhàn)中繳獲。1936 年后,由于東北抗聯的迅猛發(fā)展,日、偽軍組織優(yōu)勢兵力,先后多次“討伐”抗日聯軍。在日、偽軍的聯合絞殺下,東北抗聯充分發(fā)揮游擊戰(zhàn)的優(yōu)勢,靈活應對來犯之敵,同時繳獲大量武器物資。據載,1936 年,第一軍在梨樹甸子戰(zhàn)斗中繳獲長短槍約100 支、迫擊炮1 門、軍用電臺1 部和許多軍用物資及彈藥。1937 年4 月,第十軍在一次戰(zhàn)斗中繳獲長短槍約100 支,子彈6 箱多和大批軍需物資。同年5 月,第六軍在夜襲湯原戰(zhàn)斗中,繳獲迫機炮3 門、炮彈96發(fā)、輕機槍3 挺、步槍62 支、子彈3.5 萬發(fā)、手槍5 支。[3]3431938 年后,日、偽軍加大對東北抗聯“討伐”力度。為解決武器彈藥和軍需給養(yǎng),抗聯各部仍不斷地襲擊日、偽軍。第二路軍西征部隊攻占樓山鎮(zhèn),繳獲機槍2 挺、步槍100 余支、子彈1 萬余發(fā)和大量物資。同年8 月,楊靖宇率部在長崗伏擊戰(zhàn)中繳獲輕機槍9 挺、長短槍200 余支及大批軍用物資和彈藥。1939年9 月,抗聯第三路軍奇襲訥河縣城,砸開日軍彈藥庫、被服庫、糧庫,運走了幾百支步槍、3 萬多發(fā)子彈和大量糧食、被服等物資。[3]343

      除了同日、偽軍作戰(zhàn)外,東北抗聯也通過襲擊日偽軍獲得武器物資。東北抗聯為了補充武器裝備,多次發(fā)動規(guī)模不等的襲擊戰(zhàn),襲擊的對象主要是當地日偽軍、偽警駐所、當地日本移民以及儲存武器物資的“集團部落”。據曾在少年鐵血營生活過的抗聯戰(zhàn)士張泉山回憶,在楊靖宇的帶領下,鐵血營在臨江縣木場消滅日本守備隊30 多人,收繳機槍2 挺,步槍約20 支,子彈1 萬多發(fā)。[6]63此外,日偽對東北抗聯的襲擊行動也有記載。據吉林偽警資料顯示,1936 年9 月,東北抗日聯軍陳翰章所率約70 名人,進攻寧安縣第五區(qū)三家子,襲擊了當地自衛(wèi)團隊部,獲取三八式步槍1 支、七九式步槍2 支、三八式步槍子彈15 發(fā)。[4]150另外,東北抗聯與其他抗日武裝也達成一定的聯合行動,共同襲擊偽軍駐所,奪取物資。據日偽資料顯示,1935 年11 月,抗聯和忠義軍董團長的聯合軍200 余人,襲擊了敦化縣沙河沿署管內二道河子,將自衛(wèi)團隊部包圍后,有40 人襲擊隊部,收繳步槍12 支、步槍子彈36 發(fā)。[4]150襲擊輜重部隊和過往偽滿人員亦是抗聯獲取武器彈藥的重要途徑。據偽警記載,1936 年威虎嶺森林警察隊11 人,護送森林事務所和采伐組合人員赴威虎嶺途中,在雙鴨子遭到王德泰部隊約200 人的截擊,繳獲三八式步槍2 支、七九式步槍1 支、一三式步槍1 支、子彈六百168 發(fā)。[4]150-151從偽警以少報多的慣性來看,在東北戰(zhàn)場,東北抗聯從日、偽軍處奪取的武器裝備遠在上述數據之上,因而,也就不難理解楊靖宇曾把偽滿軍比作東北抗聯的“供應武器彈藥之部隊”。[1]359

      第二,從偽軍內部獲得武器物資。隨著東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發(fā)展,東北抗聯各部隊在爭取偽軍反正的同時,與偽軍上下均保持不同程度的聯系,并通過這些聯系補充抗聯的武器裝備以及其他給養(yǎng)。一位日軍將領指出,供給抗聯武器物資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滿”軍。[8]57東北抗聯從偽軍內部獲得武器裝備,主要有購買、換取、贈送、偽軍攜帶武器反正等方式。

      東北抗聯與偽軍建立交易渠道。東北抗聯通過“拜把子”、拉親戚、化裝商人等方式打入偽軍、偽警內部,并同偽軍、偽警上下建立一定的武器交易渠道。1936 年夏,某地群眾范文垣通過偽軍第30 團當連長的親屬,為第三軍第四師第32 團買到2 支大槍、700 發(fā)子彈。同年6 月,第四軍軍長李延祿與某偽警陳中隊長建立了關系,李延祿派出1 名副官住在陳中隊長處,負責聯絡工作,為第四軍供應武器彈藥。[3]344由于抗聯部隊情況各異,日、偽軍對武器管控程度不同,抗聯與偽軍、警交易武器彈藥的價格也有所差異。1934 年冬,革命軍某部在駐敦化的偽軍處以6 分至1 角的價格購買三八式步槍子彈、1 角至2 角的價格購買套筒式炮彈,共13000 發(fā)子彈。1936 年,抗聯崔賢部以1 角5 分的價格從安圖縣某騎兵團處購買子彈300 發(fā),共約60 元。[4]153東北抗聯各部隊除同偽滿軍隊建立單線聯系外,也經過中間人向偽軍購買武器及其他物資。據日偽記載,1934 年4 月,人民革命軍某團團長方振聲委托王樹彬,從羅子溝駐軍孟營長部的林連長手中買子彈200 發(fā),交給方振聲。之后,以此為開端,又從孟營長部某人手中買進子彈500 余發(fā),交給第2 軍團長侯國忠。六月,又從孟營長部某人手中買進彈藥80 發(fā),交予侯國忠部。1935 年6 月,王樹彬從王清縣影壁碉子警察隊某人手中買進彈藥(數量不詳),交給方振聲部下的王風林。[4]151

      除正常交易外,東北抗聯與偽軍也建立交換關系。在與偽軍進行武器交易的同時,抗聯也用稀有資源同偽軍換取武器物資。1935 年4月,侯國忠部將所得虎皮,通過王樹彬交給孟營長部的宋連長,與之交換彈藥。[4]151此外,抗聯用俘虜的偽軍、漢奸、軍馬與偽軍進行交換,換取武器彈藥。據日偽記載,抗聯用繳獲的軍馬與偽軍進行交易,同時視軍馬好壞情況而定,每匹馬換取30 至100 發(fā)子彈;抗聯以俘虜的財產多寡為標準換取武器,一般每人換取50 發(fā)子彈。[7]253-254此外,抗聯也通過中間人處理繳獲物,換取武器彈藥等物資。據日偽調查,在抗聯與偽軍之間有眾多的中間人,主要是傳遞貨款信息,同時處理抗聯俘虜的軍馬,每匹馬換取40 至50 元,然后以2 倍價格出售。[7]254縱觀關東軍歷年軍情報告,關于抗聯以及中間人同偽滿軍進行交易的信息比比皆是,可見影響重大。

      上述是東北抗聯從偽軍內部獲得武器物資的主要途徑,同時偽軍在私下也會饋贈一些武器彈藥。隨著日偽對抗聯的“圍剿”加劇,一些偽軍士兵出于同情,主動饋贈武器物資給抗聯軍隊。據載,一些偽軍士兵攻打抗聯的時候,朝天打槍,在撤退的同時將子彈埋藏在土里,等待抗聯戰(zhàn)士獲取。[8]40據原滿洲省委宣傳部長趙毅敏回憶,日偽“圍剿”時,經常有一些偽軍事先同抗聯約定,進攻時朝天上打槍,撤退時把槍和子彈留下點。[6]43此外,一些偽軍攝于抗聯軍威,主動送若干武器及補給。例如,1936 年,汪雅臣找到偽軍鄧旅長讓其幫助解決武彈藥問題,鄧旅長撤退時給留下5 箱子彈。1937 年夏,抗聯汪雅臣與偽軍陳團長談判時,偽軍部下送來兩箱子彈。[3]345

      偽軍士兵攜帶武器反正也是抗聯武器物資的重要供給方式。隨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確立,中共及抗聯加緊開展偽軍士兵的反正工作,動員偽軍士兵參加抗聯隊伍。抗聯制定了優(yōu)待俘虜、獎勵嘩變的政策,其中對攜帶武器嘩變的偽軍士兵作出更加具體的獎勵規(guī)定。如1934 年,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規(guī)定:兵士帶槍來投抗日軍者獎50 元,帶輕機槍1 架者獎300 元、重機槍500 元。[3]314在抗聯的爭取和鼓勵下,眾多偽軍士兵紛紛反正,攜帶武器加入抗聯部隊。1936 年8 月,駐圈子泡偽軍1 個連帶步槍75 支、輕機槍2 挺、重機槍2 挺,馬80 匹嘩變,改編為抗聯第3 軍第4 師游擊第4 團。[3]315類似于圈子泡偽軍士兵反正的事例屢見于日偽軍報告中。1937 年偽軍嘩變達到高潮,由于此緣故,1937 年東北抗日聯軍迅速發(fā)展,形成新的發(fā)展浪潮。

      總而言之,“取之于敵”策略在保障抗聯武器的供給方面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另外,“取之于敵”策略的執(zhí)行,得益于中共正確地分析了東北特殊的性質,并提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發(fā)動群眾,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積極開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指引下,東北抗聯同偽軍內部上下建立一定的聯系,并通過各種方式補充抗聯的武器裝備和其他給養(yǎng)。通過不同方式奪取日偽軍的武器物資,裝備抗聯部隊,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東北抗日聯軍的發(fā)展壯大,對于打擊日偽統(tǒng)治產生積極作用。

      (二)取之于己

      抗聯武器物資的供給除“取之于敵”外,“取之于己”也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取之于己”即主要由抗聯部隊自行生產武器彈藥,同時在根據地內實現一定的槍支征收行動。前者主要是建立大小規(guī)模不等的兵工廠和修理所,后者主要是向地主、富農征收一定的槍支等物資。在日益嚴峻的抗日形勢下,“取之于己”對于保障武器彈藥的供給顯得尤為關鍵。

      第一,建立兵工廠,進行軍工生產,解決武器供應問題。兵工廠早在東北義勇軍時期就出現,不過規(guī)模小、生產(維修)質量較低,僅從事普通的維修工作。隨著隊伍的壯大,東北抗聯各部先后建立各種修理廠和兵工廠。1936 年5 月,獨立師在完達山脈的西北端七星砬子山籌建兵工廠。經過抗聯戰(zhàn)士的不懈努力,在七星砬子山建成1 座包括彈藥、修槍、造槍車間的小型兵工廠。彈藥車間主要是制造子彈頭和把空彈殼裝成子彈。工廠具備修理槍械和翻新槍械、研制武器等職能。兵工廠工人先后成功研制手槍、沖鋒槍、手榴彈、迫擊炮彈等多種武器,譬如手提式自動沖鋒槍以及三八式輕機槍改制成的直把機槍。據抗聯戰(zhàn)士盧連峰回憶,“(手提式自動沖鋒槍)槍梭彎曲細長,打匣槍子彈,槍的性能也很好,只是生產率不高,造一支需要很長時間。”[6]217另外,盧連峰回憶日偽侵犯根據地時,工人將機器拆開埋藏,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戰(zhàn)斗結束后,工人重新把機器安裝好,恢復生產。[6]218

      據日偽1935 年的一份資料披露,人民革命軍第二軍在安圖縣和撫松縣交界處建立的兵工廠規(guī)模很大,工具完備,有許多優(yōu)秀的技術人員,并且不斷地生產手榴彈、彈藥、步槍和手槍等。1936 年的一份報告稱,第2 軍某團兵器科長張某(滿人)等九人,一直在生產炸彈和修理槍械。生產能力為每天10 至15 個。[4]156另外,由于技術的緣故,生產質量和水平也較低劣。據抗聯戰(zhàn)士單立志回憶第七軍所在兵工廠的生產情況,“制造武器,不過是把空彈殼裝成子彈,再就是把破鐵鍋砸碎,連同炸藥用椴麻捆起來,涂上黃泥,曬干后做成手榴彈,但每人還分不到一個。”[6]168換言之,由于開展游擊戰(zhàn)爭的需要,再加上工人未具備一定的武器生產知識,生產工序和質量比較粗糙。

      第二,向地主、富農征收一定的槍支物資。東北地區(qū)素有藏槍自衛(wèi)、防止鳥害的習慣,其中農村地主、富農藏槍數量較多。東北抗聯征收地主、富農的槍械,主要是暫時解決武器供給問題。據日偽記載,1935 年4 月至9月,抗聯第三軍在哈東游擊區(qū)向18 名地主、富農征收步(手)槍8 支,子彈5 發(fā)。[7]262-263此外,征收槍械也是為了打擊親日分子的需要。據盧連峰回憶,獨立師在富錦活動時,曾收繳一家親日地主的槍械,同時也征收了原東北軍營長李景蔭的1 挺輕機槍,60 多支步槍和數千發(fā)子彈。[6]218可見,征收武器具有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雙重性質,一來打擊敵人,二來武裝抗聯軍隊。

      總之,在日偽包圍和封鎖根據地的嚴峻形勢下,尤其是向根據地外部獲取武器彈藥的途徑遭到破壞時,在后方進行軍工生產成為保障武器彈藥供應的主要路徑之一。根據地開展武器彈藥的生產活動,既緩解了抗聯彈藥匱乏、修械的困難,同時給部隊帶來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力量,其作用遠遠超過了生產千百發(fā)子彈和修造多少支槍械的效果。

      (三)取之于蘇

      東北抗聯的武器除“取之于敵”以及“取之于己”外,靠蘇聯的武器援助也是重要來源之一。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關東軍對東北的侵略引起蘇聯的恐慌和不安,擔心日本進攻遠東地區(qū)。另外,共產國際也支持援助東北抗日武裝。在上述背景之下,九一八事變以后,蘇聯陸續(xù)對一些抗日武裝提供一定的武器援助。據日偽資料顯示,1934 年3 月,李學萬部從蘇聯購買聯珠槍10 支,每支30 元,子彈500 發(fā),每發(fā)3 角5 分;七星子子彈100 發(fā),每發(fā)5 角。同年10 月也有相似的購買記錄。后來,日偽在李學萬部遺留的彈殼中發(fā)現蘇聯標識,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李延祿的部隊。[7]363-365此外,據周保中回憶,1939 年前后,抗聯由蘇聯遠東軍方面得到少量的武器彈藥援助。[6]18可見,蘇聯在不同時期對抗聯均給予一定的武器援助。盡管蘇聯援助的數量有限,但對于打擊日偽統(tǒng)治仍起到一定的作用。

      猜你喜歡
      偽軍抗聯步槍
      步槍口徑之爭(下)
      東北抗聯精神賡續(xù)傳承的價值意蘊
      弘揚抗聯精神 加強黨性修養(yǎng)
      偽軍大舉進攻,綏東形勢嚴重
      AR—7救生步槍現代版
      偽軍是什么樣的軍隊
      偽軍是什么樣的軍隊
      步槍成長相冊等
      東北抗聯的著名將領李兆麟
      兩次大穿插 痛殲美偽軍
      巴林右旗| 旌德县| 聂荣县| 图们市| 澜沧| 嘉荫县| 永胜县| 绥阳县| 特克斯县| 怀集县| 桃源县| 壤塘县| 分宜县| 湟源县| 焦作市| 婺源县| 汽车| 牡丹江市| 内黄县| 大埔县| 沧州市| 枞阳县| 石城县| 葫芦岛市| 乌拉特后旗| 满城县| 霍林郭勒市| 湟中县| 青浦区| 方山县| 塘沽区| 毕节市| 海晏县| 长子县| 青岛市| 湄潭县| 富阳市| 永修县| 高淳县| 镇平县| 加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