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仲華
(廣州商學院 經濟學院,廣東 廣州 511363)
關于稅收起源,被正式寫入稅收學或財政學教科書的觀點是稅收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這種觀點起源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按恩格斯的觀點,因為分工、私有制和家庭的形成,原始的公共事務開始需要以公共權力的形式進行組織和維持,于是國家的組織形態(tài)開始出現(xiàn)。恩格斯說,國家“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捐稅是以前的氏族社會完全沒有的”[1]。
這種觀點是政治經濟學觀點,但存在社會學的困惑。既然在國家和公權力出現(xiàn)之前也存在原始公共事務,那么原始公共事務又靠什么維持?
針對這種困惑,學者們從社會學視角進一步尋找答案,認為國家出現(xiàn)之前,其實也有某種公共事務處理形式,比如義工形式??蛇@又引出了新的問題。一者,國家出現(xiàn)之前到底是否有義工,無法考證。二者,義工是一種沒有報酬的道德行為或者強迫行為。如果是道德行為,這與私有制的出現(xiàn)存在矛盾,有普遍的義工倫理存在顯然不太可能出現(xiàn)私有制。如果是強迫行為,那么既然能強迫義工,自然也就能強迫賦稅,因此稅收就自然早于國家出現(xiàn)。沿著這個思路,結論就必然是部落時代也有稅收。這種稅收可能是以公共財產平均分配的剩余形式存在[2]。只不過,這分配剩余算不算是稅收又是一個問題。
如果稅收是伴隨國家出現(xiàn)才出現(xiàn),那么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國家。其實國家也是起源于早期的部落或城邦形態(tài)。漢語的“國”(國)在甲骨文時代與“或”是同一個字,意指筑城而居,執(zhí)戈守衛(wèi)之地,也就是早期城居生活形態(tài)的表意。城居生活不一定有強大的國家組織形態(tài),但顯然有戰(zhàn)爭和生產活動的分工與協(xié)作,有公共事務,自然也需要公共支出。所以社會學家們認為稅收起源應該比國家要早。
側重歷史學視角的研究者更多從歷史文獻中尋找稅收起源,因為歷史研究依賴文獻和考古發(fā)現(xiàn)。文獻和考古發(fā)現(xiàn)目前都有局限性,所以歷史學者關于稅收起源的研究結論可信度最低。歷史學研究認為稅收起源于夏朝的“禹貢”,成熟于春秋時期的“初畝稅”[3]。由于《尚書·禹貢》實際上成書于漢代,這“禹貢”之說不太可靠,所以歷史學視角的稅收起源結論最終還是定格于春秋時期的“初畝稅”,認為“初畝稅”才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稅收起源[4]。這種說法因為最符合恩格斯關于稅收起源于國家形成的觀點,所以逐漸成為正統(tǒng)觀點。
從學理的角度看問題,在上述三種視角的稅收起源說之中,其實社會學視角的觀點更有說服力,因為其觀點更合乎人類社會發(fā)展和演化的邏輯。可惜的是,由于缺乏更多的社會學證據(jù),社會學關于稅收起源比國家出現(xiàn)更早的結論也只能是一種籠統(tǒng)而模糊的觀點,并不能明確講清楚稅收起源的社會機理及其表現(xiàn)形式到底如何,以及后來如何逐漸演變成國家出現(xiàn)后的稅賦形式和稅收制度。
從古代文獻看,早期對稅收的描述主要有“租”“稅”“賓”“貢”“賦”等文字,以及表達收稅方式的“助”“徹”“徵”“課”及“徵稅”“課稅”等詞語。這些字和詞到底是什么意思,能否從這些字詞的早期形態(tài)及其表意中尋找到些許信息或證據(jù)?
我們可以回到甲骨文、金文時代的文字去尋找答案。
“租”這個字,至少在春秋戰(zhàn)國時的簡牘中就有出現(xiàn)。睡虎地秦簡中的“租”字與今天的文字沒有區(qū)別,就是“且”字加個“禾”字偏旁。我們知道,古漢字造字初期都是單體字,沒有偏旁的,在演進過程中為了表達更明確的含義而逐步增加了偏旁。“租”的本字就是“且”,以“禾”用于“且”就是“租”。
在甲骨文中,“且”也是“祖”的本字,“且”加“示”旁表祭祀的含義(“示”在甲骨文中表示祭壇)?!扒摇痹诩坠俏闹械谋玖x有三種解讀。一是表示祭祖的祖肉,二是表示為祖先立的牌坊,三是表意男性生殖崇拜,即所謂“祖根”之意。三種解讀都有依據(jù),其中第三種已經有了明確的考古證據(jù)。比如陜西銅川李家溝遺址、湖北京山屈家?guī)X遺址等多地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陶質或石質“且形器”,考古界已經將這類器物命名為“陶祖”或“石祖”。無論哪種解讀,“且”為“祖”的本字,代表祖先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是沒有分歧的。
“租”乃以“禾”致敬于“且”,即以“禾”祭祖,這沒有疑問。古代文獻也證明了這一點。比如《詩·豳風·鴟鸮》中就有“予所蓄租,予口卒痏”的詩句?!抖Y記·玉藻》也有“年不順成……關梁不租,山澤列而不賦,土功不興,大夫不得造車馬”的記載。
“租”應該是人類最早的稅收形式,即以糧食收成用于祭祖。祭祖是一個族群部落的公共事務,無論那時是私有制還是原始公社形式,總之“租”就是用于祭祀等公共事務的支出。
“稅”的本字是“兌”?!皟丁痹诩坠俏闹斜硎菊f,即在祈禱時不停地念念有詞,有祈禱和承諾之意。今天“兌”的主要含義也還是承諾之義,如“兌付”是講支付所承諾的,“兌現(xiàn)”是講變現(xiàn)所承諾的。交換之類的含義是后來逐漸演化出來的,漢以前的文獻中“兌”只有祈禱承諾的本義。
“兌”加“禾”旁表示在祭祀祖先時一面獻“禾”,一面不停地祈禱。可見“稅”與“租”的原始表意很親近,“租”是以“禾”祭祀,“稅”更進一步,不僅以“禾”祭祀,還要不停地祈禱。二者在表示對公共事務支出方面同源而略有表意的不同。
至少在漢代之前,“租”“稅”同源,且關聯(lián)性很強。東漢許慎的《說文》在解釋“租”字時說“租,稅也”。在解釋“稅”字時說“稅,租也”。
漢初的《急就篇》有云:“斂財曰賦,斂谷曰稅,田稅曰租。”這里對“賦”“稅”“租”似乎有所區(qū)分,盡管表達有些含糊。我們研究漢代稅賦制度就能大致理解此話的含義。至少在這個時候開始,“租”與“稅”已有了不同的用法?!白狻比匀槐A袅嗽缙诮患{公糧或部落留存公糧的傳統(tǒng)含義,而“稅”則專指國家形態(tài)的稅收義務。
在井田制的商代,應該用的是“租”而非“稅”,井字形的田畝中間一塊為公田,其收獲屬于上交的“租”,“租”率大約是九分之一。周初繼承井田制,到周公旦改革后,“井田”變成了“周田”。所謂“井田”就是“井”字形的農田布局,中間一塊為公田。所謂“周田”是指周公旦“百畝而徹”的改革,打破了農田的“井”字形布局,形成了“周”字形布局?!爸堋弊值募坠俏淖中尉褪且淮笃礁裥蔚霓r田,四周還有灌渠,可見“周”字本身就是表意規(guī)模大于“井田”的農田形態(tài)和布局。歷史文獻只有“井田”而無“周田”之說,這或許因為周代沿用了商代“井田”的叫法,而且二者在農田的形態(tài)和布局上也近似?!熬铩毙。挥芯艍K?!爸芴铩贝?,有一百塊,但總體上看起來依然是“井”字形態(tài)。周公旦通過“百畝而徹”改“租”率為十分之一,開啟了所謂“什一稅”的時代,但這個時候仍然叫“租”不叫“稅”。
以“稅”代“租”應該始自“初稅畝”。“初”本就是創(chuàng)始的意思,“初稅畝”就是開創(chuàng)按田產收稅之意。古文獻有明確記載的“初稅畝”實施時間為公元前594年,即魯宣公十五年?!蹲髠鳌ば氛f“初稅畝,非禮也。谷出不過藉,以豐財也?!边@個記載說明以“稅”代“租”不符合周王朝的禮制。春秋三傳對“初稅畝”全都持反對態(tài)度。為什么反對呢?
因為“初稅畝”改變了稅收方式,并變相改變了稅率。周王朝實行的是“百畝而徹”,即按每一百畝收取十畝的稅收,其實這也是十分之一的科率?!俺醵惍€”也是十分之一稅率,變化在哪呢?變化在變“租”為“稅”。周王朝的“百畝而徹”盡管變“井田”為“周田”,但依然分公田、私田。人們幫助周王室耕種那十分之一的公田可以不管其收成多少,通常表現(xiàn)為對自己的私田很用心,對公田相對敷衍一些,所以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上“損公肥私”的現(xiàn)象?!俺醵惍€”廢除了公田私田之分,要求按總收成的十分之一收稅,自然就是變相提高了稅率。
由此可知“稅”自魯宣公開始,“初畝稅”之前的周王朝依然是叫“租”而非“稅”。至秦國商鞅變法實行土地私有制之后,土地所有者要向朝廷交納田“稅”。與此同時,沒有土地的流民租種土地主的土地要向地主交納稅收之外的田“租”。盡管都是交納糧食,但因對象不同而出現(xiàn)“租”“稅”同在并且開始出現(xiàn)國稅與地租的分野。
自此以后及至清代結束,“租”和“稅”始終同時存在。
“賓”的甲骨文本義是方國部落向強大的中央王朝進獻美女和財寶?!柏暋钡慕鹞谋玖x是指盛產海貝的邊陲方國向中央王朝敬獻稀世大貝殼,后來引申為方國向朝廷或弱者向強者敬獻財寶?!百x”的金文本義是朝廷征收戰(zhàn)備物資或用于戰(zhàn)備的錢財。
“賓”和“貢”應該是國家形態(tài)出現(xiàn)后最初的“捐稅”形式。關于“賓”“貢”制度,可資使用的文獻資料不多。《竹書紀年》有云:“二十二年,商侯履來朝,命囚履于夏臺。二十三年,釋商侯履,諸侯遂賓于商?!边@里的“賓”就是指方國向商王朝敬獻美女和財寶。
許多學者以《尚書·禹貢》所謂“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為依據(jù),認為納貢制度始自大禹,甚至認為這就是稅收的起源。實際上,一些學者根據(jù)對《尚書·禹貢》的仔細研究,從其敘事和用語來看,基本上可斷定是漢代的托古之作。戰(zhàn)國時代的文獻《荀子·王制》有云:“相地而衰政,理道之遠近而致貢?!边@意思指要按土地的肥瘠和遠近距離的不同來確定納貢的多少。
結合上述文獻的記述,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在夏商兩朝應該是“賓”而非“貢”。夏代之前,除了與祭祀有關的“租”“稅”之外,或許只有“賓”。
商代有了井田制,官方的正式稅收就是商王享有所謂公田里的作物所獲?!百e”應該是“租”之外的額外貢獻,或者是無井田之“租”的邊陲方國朝貢的一種方式。殷墟甲骨文有十幾萬片,其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賓”字,但獨不見“貢”字,這也是商代有“賓”而無“貢”的有力證明。
《左傳·僖公四年》記載齊桓公伐楚的故事時有云“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由此可見春秋時期確實有“貢”的存在。戰(zhàn)國時期荀子也有論“致貢”之制,可見“貢”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普遍存在的。
“賦”字的本義是以貨幣形式交納朝廷征收的戰(zhàn)略物資。《論語·公冶長》有云:“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這里的“賦”就是指戰(zhàn)略物資。“賦”后來演變成以交納錢財代替兵役,或泛指征糧之外的各種物資,包括土特產和戰(zhàn)略物資?!吨芏Y·天官·大宰》有“以九賦斂財賄”的記載,大致是說周王朝共有九種“賦”,基本都是除“租”“稅”(納糧)之外的各種物資征收。
無論是“賓”“貢”還是“賦”,應該是古代稅收的大頭,古代有“九賦”“七賦”之說,從戰(zhàn)略物資到各種日用品,十分繁雜。周初楚國向周王朝交納用于做祭祀的茅草就是“賦”的一種,而早期的“租”和“稅”則專指交納糧食。盡管糧食是根本,但顯然繁雜的“賦”要比單純的“租”“稅”負擔更沉重。
從“賓”到“貢”再到“賦”,基本都是弱者向強者轉移財富的方式,從敬獻美女和財寶到繳納戰(zhàn)備物資和日常用品,這一切無疑都是有了國家強權后才可能出現(xiàn)的進貢或稅賦方式,與早期因祭祀而“租”“稅”有著明顯的不同,與井田制的“什一”稅制也不同。
所以,“租”“稅”未必因國家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但“賓”“貢”“賦”一定是因國家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
在戰(zhàn)國后期,貢賦形式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不僅征繳單純的物質財富,還征繳精神財富。這體現(xiàn)于“賦”的演變。
從屈原的《離騷》開始,文人的寫作從“詩”向“賦”轉變,此后“賦”逐漸演變成了一種主流文體。從“賦”的本義出發(fā),以“賦”代“詩”,這是很有特別意味的。從字義上看,“賦”就是向朝廷敬獻的一種文章,其本質上就是納“賦”的一種。從敬獻美女財物到敬獻文章,都是“賦”。所謂御用文章,或許也正是自“賦”開端。
今天我們都把收稅叫“征稅”,其實收稅經歷了從交稅到“徵稅”和“課稅”的演變,但古代并無“征稅”一說。
夏以前的稅史目前還不清晰,《禹貢》所謂“任土作貢”并不能確證,但至少遠古時代存在“租”“稅”的文字無疑。商代出現(xiàn)“井田制”,稅收方式為“助”。周王朝出現(xiàn)“周田制”,稅收方式由“助”變?yōu)椤皬亍保@是周公旦改革的功勞。
“助”這個字也與“且”相關,大意是指祖先賜予力量,或者在祖宗面前表現(xiàn)盡力而為的態(tài)度,后來引申為幫助和出力。在井田制的背景下,這“助”的稅收方式到底是指百姓幫助商王朝呢,還是祖先幫助商王朝,我們不知道。總之實際上是百姓幫助耕種王田?!熬弊中翁锂€中間那塊是公田,百姓要幫助商王去無償耕種公田,公田收獲歸商王所有。
“徹”在甲骨文中與“撤”同字,撤除,終止的意思。周王朝改“井田制”為“周田制”,廢除了“助”的方式,改為“百畝而徹”,即每一百畝為單位,其中十分之一為公田,其收獲作為“租”歸周王室所有?!鞍佼€而徹”的意義有二,一是打破了農田水利的“井”字形布局,變成了“周”字形的大片農田布局,便于規(guī)模耕種。同時通過“什一而藉”改變了收“租”的比率,從商代“井田制”的九分之一公田變成了“周田制”的十分之一公田。
“征”與“徵”在古代是兩個不同的字。“徵”的本義是朝廷下召,招攬人、財、物的意思?!罢鳌弊直玖x則是長途行軍去討伐敵人。
《左傳·僖公四年》記載齊桓公伐楚的故事,當楚相屈完質問管仲齊師為何伐楚時,管仲代表齊桓公的回答是“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這里除了前文提到的“貢”,還出現(xiàn)了“徵”和“征”。足見“徵”與“征”不同義。這里“徵”是討要楚國應繳而未繳的茅草之“貢”,屬于收稅,有點稽查補稅的意思?!罢淹跄险鞑粡汀敝傅氖侵苷淹醍斈暧懛コ涝跐h水的事情,這里的“征”顯然是出兵討伐的意思。
所以古代收稅是“徵”而非“征”,按規(guī)矩收取稅賦,未必有強取的意味?!罢鳌笔怯懛ズ吐訆Z,屬于強取豪奪了。什么時候“徵稅”變成“征稅”了,無從考證。由此可見“征稅”一說應該是漢字簡化導致“徵”“征”不分開始的。
大約到了唐代,開始出現(xiàn)了“課稅”一詞。比如白居易有詩句:“十萬夫家供課稅,五千子弟守封疆?!?/p>
“課”字的本義是數(shù)樹上結的果子有多少,后來逐漸演變成了盤問結果,測試和考核結果的意思。今天我們講“課堂”,“上課”等詞匯,其實都是源于其本義,“課堂”就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以此考查學生學習情況的地方。這多少體現(xiàn)了孔子時代開創(chuàng)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孔子時代的課堂教學,我們通過《論語》的問答模式應該能有鮮明的體會。
從“課”字本義出發(fā),“課稅”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考查收入情況,決定稅收多少。二是指檢查稅收狀況,類似今天的稅務稽查?!罢n稅”的出現(xiàn)代表了稅收制度的完善,有收有查才是完善的機制。今天的稅務稽查主要是指稅后稽查,看有沒有偷漏稅的情況存在,追繳偷逃漏,追究相關責任人。
通過考察收入情況決定稅收多少的“課稅”方式,應該與稅收歷史同步。無論是傳說的“任土作貢”,還是后來“井田制”的“助”和“周田制”的“徹”,抑或是再后來的“初畝稅”之類,都是依據(jù)收入多少來決定稅收多少的方式。到唐代所謂的“租庸調”,雖然有田畝稅和人丁稅,但依然是考查收入和人口多少來決定稅收多少,依然是“課”收入而征稅的方式。至于稅后稽查,從文獻記載看,應該起始于漢代。
從“助”到“徹”,再到“徵”和“課”,反映了中國古代稅收方式和稅收制度的演變歷程。“井田制”的“助”和“周田制”的“徹”,嚴格上講應該算是稅前分配的一種方式,是否屬于稅收,這有待進一步探討。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人對稅收問題的經典定義是稅收乃國家和政權的經濟基礎。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稅賦是國家機器的經濟基礎,而不是任何其他東西”[6]。在《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中,馬克思說“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xiàn)就是捐稅”[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稅收是為了維持國家的公共權力而繳納的捐稅。列寧在《關于糧食稅的報告》中說“所謂稅賦就是國家不付任何報酬就向居民索取的東西”[7]。
我國財政稅收的教科書采用了與馬、恩、列相一致的稅收定義?!岸愂帐且試覟橹黧w,為實現(xiàn)國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定標準,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特定分配”[8]。
上述關于稅收的定義屬于政治經濟學或者法學的定義。按現(xiàn)代經濟學的分配理論,稅收主要是調節(jié)社會再分配的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市場自由競爭導致的強者恒強,最終必然導致市場的自然壟斷。其結果就市場分配失靈,社會貧富差別過大。此外沒有市場參與能力的老弱病殘壓根就沒有參與市場的分配,這對他們更是一種分配不公和不平等。
市場分配的正義原則是兼顧平等和公平。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所闡釋的正義,就是平等和公平兼顧。羅爾斯在論述正義時列舉了兩個原則,一個是平等原則,一個是不平等原則。平等原則是“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不平等原則是“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9]。這個晦澀的表述,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示就是“正義=平等+公平”[10]。
平等強調無差別,無論是機會平等還是結果平等,總之是強調要一視同仁。公平強調多勞多得,這其實是必須有差別。我們經常講要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要通過市場的分配實現(xiàn)分配公平,二是通過社會再分配解決分配的平等問題。社會分配由誰負責踐行?顯然只有政府才能負責。
政府解決分配問題包含兩個層次。一是保護市場的正常運轉,確保分配的公平。二是通過稅收來轉移支付,削高補低,以實現(xiàn)社會二次分配的相對平等。此外,還可以通過社會第三方的非政府機構所從事的慈善活動進行第三次分配,進一步削高補低,以盡可能解決分配不公問題[11]。
搞清楚了經濟學的分配理論,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要想解決社會分配問題,沒有稅收是不可能的。這是現(xiàn)代經濟學對稅收必要性的合理解釋。按經濟學的分配和再分配理論,市場參與者通過市場交易實現(xiàn)的利益分配其實與稅收無關,只有轉移支付的需要而強制收取收入的一部分作為財政收入才與政府的稅收有關。這種觀點與政治經濟學和法學的稅收定義就有了分歧和矛盾。
無論是遠古時代的“租”“稅”,還是商代和周初井田制的“助”,抑或西周“百畝而徹”的“徹”,其所謂的“租”“稅”更像是收獲的一次分配,這應該屬于按約定規(guī)則進行的市場分配行為。這怎么能算是為解決分配平等問題而需要轉移支付所收取的稅收呢?即便是強征的“賓”“貢”“賦”,固然是一種轉移支付,但也不是為解決貧富差別而存在。既如此,就都不能算是現(xiàn)代經濟學所界定的稅收。
所以,關于稅收起源問題,一個前提條件是先得對稅收有明確且無分歧的定義,否則這起源問題就永遠講不清楚。
西方主流經濟學構建了一整套分工與合作前提下圍繞市場展開的競爭與均衡理論,以及與之相關的成本、價格與“租”的概念。成本是選擇放棄的最大價值,價格是成本的市場表現(xiàn),“租”是指高于要素必要報酬的收益,利潤、價值剩余、稅收、資本等都是“租”的表現(xiàn)形式或者特例。一切都在完全市場和完全競爭的約束條件下通過市場均衡來實現(xiàn)市場參與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然而,行為經濟學的博弈論研究揭示了所謂“囚徒困境”,使昔日的完美市場競爭理論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即到底是競爭還是合作導向利益最大化成了問題。“囚徒困境”證明了最大化的理性選擇結果是不合作,這顯然與主流經濟學競爭必然導向合作相悖。盡管人們試圖通過“重復博弈”來解決這一問題,但始終不具有強解釋力?!昂献骱我钥赡堋背闪水敶洕鷮W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甚或是首要問題[12]。
綜合近年學界在認知心理學、社會生物學、社會網(wǎng)絡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人類的選擇行為并非取決于傳統(tǒng)經濟學的建構理性,而是取決于人類社會的演化理性。人類曾經有過的所有行為的所有結果中對今天的人類仍然在發(fā)生影響的東西還有很多,我們稱之為傳統(tǒng)文化。
從文字學的視角看問題,“租”和“稅”其實是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祭祀傳統(tǒng)和文化的充分體現(xiàn),這種祭祀傳統(tǒng)至今依然存在。每逢清明或者春節(jié),家家戶戶,甚至是以村或者族群為單位從事祭祀的行為一直都有。祭祀活動時,家家戶戶都自愿拿出各種祭品去祭祀共同的先祖。這種公共事務的支出都是自愿捐出,祭祀活動中每個人都念念有詞地祈禱和祝福,這其實就是古代“租”和“稅”的延續(xù)。
這種祭祀活動不是競爭關系,而是純粹的合作關系。
當行為經濟學在設問“合作何以可能”的時候,看看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祭祀活動以及“租”和“稅”的原始形態(tài)或許能找到答案。中國古代的“租”和“稅”顯然正是“囚徒困境”的一種合作解。這印證了行為經濟學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囚徒困境”合作解的路徑是正確的。正如汪丁丁所言,“囚徒困境”之所以能夠有合作解,是因為人類有合作的傳統(tǒng)[12]。中國古代“租”“稅”的起源正是人類除了競爭,更有合作,甚至合作比競爭更悠久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