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山西省財政稅務??茖W校,山西 太原 030024)
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一個重要論斷,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時代,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方面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也面臨新的挑戰(zhàn),即直面學生“祛魅時刻”。直面學生的“祛魅時刻”不僅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探索思政課的教學改革、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大有裨益。
“祛魅”(disenchantment)一詞來源于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所說的“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是一個社會學用詞,原指對世界的一體化宗教性統(tǒng)治與解釋的解體。自世界“祛魅”以后,理性化、理智化、現(xiàn)實化的思維方式取代了充滿迷信色彩和宗教色彩的魅惑和幻想的陳舊思維,人們開始用更加理性的觀點來觀察和思考自身與世界。
通俗地解釋,“祛”即消除,“魅”即疑惑,“祛魅”就是消除疑惑,“祛魅”是一個去神秘化和再社會化的過程。通過“祛魅”,可以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思維得到拓展。對于新時代的思政課來說,直面學生的“祛魅時刻”,就是堅持問題意識,從學生的思想需求入手,從他們的困惑、疑慮入手,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主動性,通過內(nèi)在引領重塑其價值體系,從而達到釋疑解惑、超越困境的目的。因為在思政課教學中,講清理論知識只是教學的起點,而非終點。思政課教學的最終意義在于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認識世界的方法,實現(xiàn)價值的傳遞,從而更好地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而“祛魅”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必經(jīng)之路。
在新時代的社會大背景下,對于理論基礎相對較差、社會競爭力相對較弱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無論是剛?cè)胄5男律€是即將畢業(yè)的老生都會面臨自己的“祛魅時刻”。
剛?cè)雽W的新生從高中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中突然進入到新的環(huán)境,接觸到新的師生,使其原來的價值觀發(fā)生了動搖,但是新的價值觀還沒有建立,很容易陷入失去目標的迷茫狀態(tài),不知道如何面對大學新生活,尤其是對于價值觀重塑的問題。雖然有些新生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記并且相信政治課本中的所有結(jié)論,但是這種相信是簡單的相信,對于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以及該結(jié)論如何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卻無所適從,很容易陷入虛無甚至迷茫之中。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面對繁多的課程、復雜的人際關系等也會不知所措,會有新的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臨近畢業(yè)的大三學生對即將到來的社會生活還未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選擇升學還是就業(yè)中搖擺不定,對當前以及今后的人生道路沒有明確的方向。所以在三年的大學生活中,學生的“祛魅時刻”接踵而來。直面高職院校學生的“祛魅時刻”,對于思政課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
“祛魅時刻”對于每一個學生而言,都是極大的沖擊,虛擬與現(xiàn)實的矛盾、“詩”與“遠方”的糾結(jié)、“仰望星空”的熱忱與腳踏實地缺乏的沖突、追求獨特與不能忍受孤獨的困惑、需要情感的互動等問題是每一個大學生都會面臨的“魅惑”,但是卻不知道如何直面“祛魅時刻”。而思政課的教育過程就是一個答疑解惑的過程,緊緊抓住青年學生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及時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乃至社會熱點問題討論中所遇到的困惑,為學生解答人生應該在哪些方面用力,如何用心做事,做什么樣的人等問題,既要回答好“是什么”“為什么”,又要回答好“怎么看”“怎么辦”。
“祛魅”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新一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非常特殊的接班人,他們的命運和民族復興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30年后,他們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xiàn)者、操盤手。所以教師要通過思政課使學生建立起自我意義,超越小我,追求大我,從而融入祖國,融入時代,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政課幫助學生“祛魅”的過程就是思政教育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載體等改革的一種探索渠道。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就是強調(diào)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要積極進行改革,與時俱進,增強時代性。所以幫助學生“祛魅”的過程就是不斷探索思政改革的過程,是不斷守正創(chuàng)新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課程理論性和思想性的過程。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會給學生一種刻板印象,即結(jié)論既定,形式老套。因為這些知識對于他們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絕大部分學生對于什么是“四個自信”也能夠脫口而出。但是當被問到為什么要堅定“四個自信”、如何真正做到“四個自信”時卻不得而知。也就是說他們對于“四個自信”只停留于“知”的表面,而沒有在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情感認同。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通過直面學生的“祛魅時刻”,幫助他們在解決個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思考社會問題,從而加深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加課對“四個自信”的情感認同。
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角度與方向探討如何直面高職院校學生的“祛魅時刻”,析事明理,釋疑解惑,守正創(chuàng)新,從而達到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傳授的目的,更好地發(fā)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思政課教育要注重形神兼?zhèn)?,“形”即形式和方法,“神”即精神和?nèi)容。對于思政課教育來說,內(nèi)容和形式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內(nèi)容。只有讓形式服務于內(nèi)容,思政課才能承擔其價值傳遞的作用。只有以思想的方式講政治,以思想的邏輯撞擊心靈,才會使學生透過熟知領悟真知,才會使其有豁然開朗和醍醐灌頂之感。
思政課的教學內(nèi)容,不是取決于教師會什么,而是取決于時代,取決于學生需要什么,取決于思政課立德樹人的目標。教學內(nèi)容要時刻把握學生思想,將教學重點、難點與學生興趣點相結(jié)合,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用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例如,學習黨史會磨礪其艱苦奮斗的意志,永葆浩然正氣;學習經(jīng)典會提升其理論修養(yǎng),培養(yǎng)其理論思維;從實踐中學習會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建構自我價值;從群眾中學習會感悟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智慧,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信念等。教學內(nèi)容既要有高度、有力度、有溫度,又要接地氣、有朝氣、聚人氣。讓理論回應現(xiàn)實問題,回應青年人的困惑,使學生能夠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
思政課不僅要把理論講透,還要把課堂講活。2017年9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了“課堂革命”,要求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和方法,把教學從技術、學術向藝術轉(zhuǎn)變。以情境講述、現(xiàn)場教學、VR實景體驗、朗誦、歌曲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學載體,使傳統(tǒng)授課模式下平面化的思政課向立體化轉(zhuǎn)變,由教師“獨唱”轉(zhuǎn)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的“大合唱”。鼓勵學生通過親眼看、親耳聽、親身悟來激發(fā)學習的內(nèi)生動力,使思政課雙主體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例如,使用案例教學形式強化思政課的啟發(fā)性,在生動的案例中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激勵人,體現(xiàn)中國智慧、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理論,只有在案例中生發(fā)這些理論知識,才能使學生在精神上由被動轉(zhuǎn)化為主動,由理論知識轉(zhuǎn)化成能力素養(yǎng)。
因此思政課教育要注重形神兼?zhèn)?,?nèi)容要準確,思想要深刻,形式要活潑,做到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
立德樹人,思政先行;思政教學,教師先行。思政課教師要做到育人與自育兩手抓。對于怎么講、誰來講、講什么等一系列問題,思政課教師是關鍵。思政課的魅力與教師的魅力直接相關,講臺上的精彩是理想信念、理論素養(yǎng)、育人情懷的綜合體現(xiàn)。只有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才能講出思想的水平,才能講出信仰的意蘊,才能幫助學生把一個個term變成fact,最終變成faith。思政課教師要以德為先,始終保持正氣、豁達大氣、兼?zhèn)溆職狻U龤饪梢允顾颊n教學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大氣可以使思政課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勇氣能夠使思政課教學直面問題、切中肯綮,引導大學生與時代發(fā)展同頻共振,成長為有情懷、有使命、有擔當?shù)男聲r代青年。
思政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在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中,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具體對象就是青年學生,他們是思政課的主體。所以思政課教師要走到青年學生中去,與青年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做到“望聞問切”,即“望”學生之言行舉止,“聞”學生之談吐心聲,“問”學生之關注所在,“切”學生之成長困難。通過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傾聽他們對社會問題和現(xiàn)象的看法,從而設計出為廣大青年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
因此,思政課教育要注重師生兼顧,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jié)合,并且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其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
思政課教育要注重內(nèi)外兼修,“內(nèi)”主要是指校內(nèi)、課內(nèi)以及線下,“外”主要是指校外、課外以及線上。校園內(nèi)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因此要加強學校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一草一木都在育人的濃厚氛圍,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結(jié)合。校園外主要是指積極開辟以社會實踐為主的校外第二課堂,使第二課堂成為第一課堂的補充,并且要讓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越走越近。只有走進社會大課堂,學生才能真正把學校習得的“我理解”的知識轉(zhuǎn)化為“我相信”的信念,才能更好地讀懂國情書,思政課才會更加感性、鮮活和直觀,思政課的育人功效也才能更好地發(fā)揮。
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課教師要充分運用好這個主渠道發(fā)揮其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僅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遠遠不夠的。在思政課堂外,各類專業(yè)課也要將德育元素融入課程大綱,專業(yè)課堂也要充滿思政味道。但要注意課程思政不是專業(yè)和思政的簡單相加,而是內(nèi)在的深度交融,要確保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發(fā)力。
線下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傳統(tǒng)形式,但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不斷發(fā)展,許多新問題因網(wǎng)而生、因網(wǎng)而增,互聯(lián)網(wǎng)逐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和主戰(zhàn)場。因此我們要把思政隊伍引導到網(wǎng)上做工作,拓寬網(wǎng)絡平臺,實現(xiàn)“鍵對鍵”與“面對面”的結(jié)合。充分運用信息化、數(shù)字化等手段打造“云課堂”,將線上、線下同步推進,讓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政課教學中,做到線上熱熱鬧鬧,線下實實在在,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從“云上”直抵學生“心尖”。
總之,學生在哪里,思政教學就延伸到哪里,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思政課的課堂。注重內(nèi)外兼修,努力做到無處不思政,無時不思政,無事不思政,于細膩無聲中傳遞思想的磅礴力量。
思政課教育要注重“軟硬兼施”,“軟”主要是指思政教育要潤物細無聲,“硬”主要是指意識形態(tài)硬要求,保證思政課不走樣?!败浻布媸币部衫斫鉃樵瓌t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
在大學課程體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非常特別的。因為大學課程中很少有標準教材,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這就意味著思政課教學必須堅持意識形態(tài)的硬要求,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這一點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既是底線也是原則。雖然思政課教學要不斷地探索內(nèi)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但是無論怎么創(chuàng)新,都要保證思政課“中國紅”的底色。要時刻牢記思政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和反對派,更不能是破壞者和掘墓人。因此思政教育必須守住底線,堅持原則,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但是要解決學生心中的困惑,只靠硬要求和強灌輸不僅不能實現(xiàn),往往還會適得其反。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將學生的成長度、接受度、發(fā)展度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用日?;?、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把理論知識講深、講透、講活、講新,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共情到共鳴、從自在到自為、從文本到心中真正地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和理論的魅力,從而自覺地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意識,并將其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
總之,直面高職院校學生“祛魅時刻”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對于思想政治教學來說任重而道遠。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有意義、有意思,還要有感情、有感覺,更要有高度、有溫度,實現(xiàn)深刻和有趣、理性和情懷的并存,這對于思政教學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對于思政工作者來說也是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