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強
禾木全稱“禾木喀納斯鄉(xiāng)”,位于新疆北部布爾津縣境內(nèi),在喀納斯湖的東面,與蒙古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三國接壤,是一個只有幾百戶人家的小村落,也是我國境內(nèi)僅存的三個圖瓦人村落(即禾木村、喀納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遠和最大的村莊,保留了很多原生態(tài)風貌。
小村隱匿于溝谷深處,當?shù)氐姆孔尤坑媚绢^、石塊和泥土壘砌而成。從雪山流下的雪水匯集成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村子緩緩流過,河谷上架設著許多造型古樸的木橋,它們是禾木的標志性建筑—禾木橋。這些用原木架設而成的木橋經(jīng)歷了多年喀納斯冰川融水的沖擊,古舊而敦實。禾木橋?qū)Π妒且淮笃讟辶帧?p>
禾木村最引人入勝的是這里如瑞士一般的純凈風光:阿爾泰山猶如一座高聳入云的天然屏風,從山腳到山頂垂直分布著草原、闊葉林、針葉林、亞高山草甸、永久凍土帶,再往上是冰川、雪山等景觀帶。春夏時節(jié),在廣袤無垠的高山草甸上,青翠欲滴的草叢中散落著姹紫嫣紅的野花,三五成群的牛羊在暖陽下悠閑地吃著青草,遠處,牧民們的白色帳篷頂上升起縷縷炊煙,整座村子都籠罩在安詳與寧靜之中。到了秋天,層林盡染,萬山紅遍……醉人的秋色也是禾木村極為出名的景觀之一。據(jù)一位多次來此拍攝的攝影師說:這里的每一個季節(jié)都有好景可取。
從布爾津縣駛?cè)牒棠荆谶M村的路口四望,原始森林中的河谷靜謐而悠然。正對面的一處山峰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曲線,這就是“蘇魯喬克”—美麗峰。在哈薩克語中,“蘇魯”意為少女的美貌。山峰一側(cè)是樹木,一側(cè)是草地。河流的兩岸是禾木居民的木柵院落,院中矗立著幾間尖頂木屋,與童話中的精靈小屋別無二致。
這些木屋極富特色,它們是由村民將直徑三四十厘米的原木兩端挖槽后,相互嵌扣,一根根向上壘建而成,既保暖又防潮。原木之間用一種被當?shù)厝朔Q為“努克”的高原苔蘚填塞縫隙,利用苔蘚遇水膨脹的特點來提高木屋的氣密性能,用以阻隔寒潮與冷風。屋頂普遍采用“人”字形坡屋頂,以適應北疆山地降雪量大的氣候環(huán)境。小木屋基本有大半截埋在土里,以抵擋這里將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的嚴寒。房門則一律朝東開。他們不砍活樹。
由于木頭小屋方方正正,整座村莊看上去也顯得有棱有角。那一個個曲折半開的木柵欄皆為松木,經(jīng)歷漫長歲月,變成了溫暖的金黃色。村中的小路延伸到四周的松林深處。放眼望去,周圍的山脈猶如一雙大手,將禾木托在掌心里。
居住在這些小木屋中的居民都是圖瓦人。圖瓦人歷史悠久,隋唐時稱“都播”,元稱“圖巴”“禿巴思”“烏梁海種人”等,晚清《新疆圖志》稱其為“烏梁?!比恕D瓦人有著獨特的語言、風俗、信仰和生活習慣,勇敢而強悍,世代以放牧、狩獵為生,善騎馬,善滑雪,聚居于深山密林之中,沿襲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關(guān)于其來源,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圖瓦人是蒙古族一個古老的分支,于400年前由蒙古遷入;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下的士兵家眷;還有人認為,圖瓦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徙而來。
圖瓦人多穿蒙古長袍、長靴;以奶制品、牛羊肉、面食、奶茶和奶酒為主要飲食。在一年一度的“敖包節(jié)”中,他們都會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圖瓦人沒有文字,語言是唯一能夠傳承其歷史的載體。他們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每年都舉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樹、祭火等宗教祭祀儀式。在音樂、服飾、器具以及婚喪等方面,有其獨特性。
圖瓦人熱情好客。隨便走進一戶人家,熱情的主人都會端來奶酒、酸奶、奶茶、奶疙瘩等請你品嘗。在圖瓦人家里,你還會看到一種名叫“楚爾”的樂器。這種形狀奇特的蒙古族樂器是漢朝時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樂器中的一種,吹奏出來的聲音深沉舒緩、悠揚婉轉(zhuǎn),十分動聽。
歷史記載,這些圖瓦先人們來到這里也就是200多年。在定居禾木以前,他們住在山下,禾木只是他們冬季的狩獵場。為了熬過漫長的冬季,他們在禾木用圓木蓋了一種半地窩子的臨時住房。
1918年,獵人們發(fā)現(xiàn)禾木河畔來了許多白皮膚、白頭發(fā)的人,這些人在禾木河邊蓋房、種地、放牧,獵人們稱他們?yōu)椤鞍酌印?。這些“白毛子”是俄國“十月革命”后到此避難的白俄羅斯貴族。夏季,獵人們?yōu)椤鞍酌印贝蚬ぃ該Q取糧食和布匹;冬季,他們?nèi)耘f狩獵,用野獸毛皮與“白毛子”交易武器。慢慢地,獵人們也就在禾木定居下來。
逃難至此的“白毛子”帶來了種植、養(yǎng)殖技術(shù),其中就包括歐洲的養(yǎng)蜂技術(shù)。1959年后,在禾木一帶避難的白俄羅斯人遠走澳大利亞,而將帶來的高加索黑蜂留在了當?shù)?,最終釀就了珍貴的禾木蜂蜜。禾木出產(chǎn)的蜂蜜的價格遠比普通蜂蜜貴,貴就貴在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上:禾木蜂蜜呈罕見的白色,含花粉少,且含有多種中藥成分。最重要的是,禾木蜂蜜的采蜜期只在7月份,產(chǎn)量極少。
如果說秋天的禾木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那么,冬天的禾木就是一幀揮灑寫意的水墨畫,淡雅而雋永。冬季的禾木銀裝素裹,靜謐而純凈。皚皚白雪,莽莽林海,晶瑩剔透的森林霧凇,升騰著冉冉炊煙的村莊,還有圖瓦人的馬拉爬犁……這些獨特的元素構(gòu)筑了冬日禾木的絕世美景。
清晨時分,上到半山腰的平臺拍攝水墨禾木,這是每個攝影人必會打卡的地點。背著器材在雪地里行走,腳下“咯吱、咯吱”作響。橋下的禾木河依然充滿活力,天氣再冷它也不會完全結(jié)冰,因為有多眼山泉注入河中,封凍不住的河水湍急地流過,水面上蒸騰起縹緲的霧氣。岸邊不時能看到跳動的水鳥。
登上村外的山頭向下望去,整個禾木村盡收眼底。眼前的河谷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樺樹林里掩映著一排排木屋,西伯利亞針葉松和高山落葉林錯落有致地裝扮在半山腰上;禾木河水蒸騰的水氣和農(nóng)家的炊煙,在微風的作用下給河谷戴上了一條飄舞的哈達。沿著禾木河看過去,河水中的霧氣不斷奔涌而出,彌漫在河谷上空,形成長長的一道玉樹瓊枝、冰河雪柳的畫廊。路邊的石頭,甚至是低矮的灌木,都背著“雪蘑菇”。不遠處,堆滿積雪的小木屋宛如童話中的小房子,被白雪裝扮得臃腫、圓潤,又透著幾絲童話般的可愛與純真。村里的人們在冬季沒有早起的習慣,路上幾乎見不到行人,許多只在夏天接待游客的客棧封了門、釘了窗戶,連狗兒都還在窩里做著白日夢。腳下平坦的土地被白雪所覆蓋,在晨光下閃耀著點點銀光。遠遠望去,整個禾木就這么沉睡在一床厚厚的雪被下,在甜甜的夢鄉(xiāng)中等待春天的來臨。
村邊的白樺林在雪地里更顯奪目,白色的樹干上那些黑色的疤痕,就像一只只眼睛注視著匆匆的過客。
曾經(jīng)的草場現(xiàn)在覆蓋著厚厚的粉雪。一些沒被踩軋過的地方,有風吹過留下的紋理,像沙漠,像水波。
火紅的太陽從山的那邊緩緩升起,先是映紅了身后的山頂,又一點點映黃了山腰的叢林……溫柔地俯視著這座古老的村莊。村莊里,大紅的燈籠高高掛起,渾厚的牛角號聲響起,圖瓦人正在以特有的方式迎接新年。
禾木村分上坡村和下坡村,圖瓦人和哈薩克族各占一半。
禾木村周邊草多,這是禾木人能夠一年四季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主要原因。與秋天下山的牧人不同,每年7月中旬,禾木人就開始打草,一直要打兩個月。之所以要打這么多的草,是因為冬季的禾木,積雪足有兩米多深。牛羊無法到野外采食,只好吃主人儲備的干草。
有時,打的草太多,來不及運回家,只好在原地堆成一個又一個沃陶(草堆)。每個沃陶大約堆30方草,也就是兩噸左右。每家視自己家牲畜的多少擁有不一樣多的沃陶,最多的人家有三四十個沃陶。冬天的時候,家家戶戶用馬拉爬犁去把干草一車車拉回來喂牲畜。
禾木是個典型的牧業(yè)村。男人在外放牧,趕著爬犁拉運草料、柴火;女人在家做刺繡、擠牛奶、釀奶酒、煮茶、劈柴,干家務活。在原始牧區(qū),生存不易,一切都得依靠人力去解決,其中也包括孩子,他們可以做諸如照顧牲畜、劈柴等活計。
春、夏、秋三季,禾木人忙碌而充實,唯有大雪封山時,才會稍微輕松些。大家守在冬窩子里,陪伴著一場又一場飄飛的大雪。
只有馬兒是終年勞碌的。一年四季,它們在山區(qū)的牧場之間不停轉(zhuǎn)換。它們也是圖瓦人重要的運載工具。圖瓦男人一輩子大概就騎兩匹馬:20歲時,家里人給他備一匹馬,他騎著這匹馬在阿勒泰的大山里來回奔波,20歲是男子成年的象征,他們有了自己的馬,就必須要去干男人應該干的事情;到了40歲,男人騎著他生命中的第二匹馬,一直騎到老。從20歲到40歲,男人騎著他生命中的第一匹馬,要干很多事情。圖瓦人說:“再瘦弱的山羊,走過兩座山峰,也就壯實了;再沒有雄心的鷹,飛過兩個山峰,也就上了藍天;再笨的人,第一次不會干事情,第二次也就會了?!?h3>雪上滑行
在漫長的冬季,大雪將村莊與外界隔絕,馬拉爬犁是禾木當?shù)刈畋憬?、最廉價的交通工具,戶戶必備,爬犁也成為不少游客對冬日禾木一個有趣的記憶點。
除了馬拉爬犁,滑雪也是當?shù)厝松钪械囊粋€重要部分。禾木人用的滑雪板與我們常見的大不相同,這種“毛皮滑雪板”是圖瓦人祖先發(fā)明的一種雪地工具。2005年,在汘德尕特蒙古民族鄉(xiāng)敦德布拉克發(fā)現(xiàn)的巖畫中繪有4人尾隨牛馬等動物的圖形,其中3人踩在長條形物件上,手持一根長棍,其姿態(tài)與目前阿勒泰地區(qū)部分蒙古族、哈薩克族農(nóng)牧民的滑雪姿態(tài)驚人相似。據(jù)考證,距今約1.2萬年或更早,阿勒泰山地居民就發(fā)明了滑雪板。阿勒泰作為人類滑雪起源地這一觀點得到國際公認。
如今,生活在禾木的圖瓦人仍保留腳踏自制的毛皮滑雪板、手持單根木棍在雪地里滑行的古老傳統(tǒng)。村里的圖瓦人個個都是滑雪高手。
之所以稱其為“毛皮滑雪板”,是因為整個滑雪板是用馬前小腿的毛皮包裏而成。這種滑雪板的設計原理十分科學:下山時,順毛滑行,速度極快;上山時,逆毛而上,可以防止雪板向后倒滑。在滑雪板的中間,有用于固定雙腳的牛皮繩,當滑雪者雙腳被固定后,手握一根比身高略高的木棍,便能很順暢地滑行,這與現(xiàn)代人滑雪手持雙桿截然不同。
制作這種毛皮滑雪板,要選用上好的松木板。板子的長度根據(jù)使用者的身高而定,板子比人稍高10厘米,厚約3厘米,手持的木桿則比人高10~20厘米為宜。將木板修成前窄后寬形狀;再燒一鍋開水,將木板前端放入熱水中,加熱后套上彎板工具,直到滑板前端折成150°;最后,將板底包上馬腿外側(cè)的皮毛。一副毛皮滑雪板就做成了。
在冬季的禾木,你常常會看到當?shù)厮奈鍤q的孩子腳踏小毛皮滑雪板,撐著一根木棍,嫻熟地滑雪而行。去圖瓦人家做客,會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的墻上都懸掛著毛皮滑雪板。走進山里,也會很容易找到滑雪板留下的痕跡。
大雪封山的季節(jié),生活在這里的圖瓦人不甘寂寞,他們會套起馬拉爬犁,在一望無際的皚皚雪原上策馬滑行,或上山打獵,或走親訪友。
每當天氣晴朗的日子,圖瓦人還會組織賽馬。比賽開始,村子里一溜的馬拉爬犁向著終點飛馳而去。
在禾木河邊的雪地上,你還有機會觀賞到當?shù)厝说拿袼赘偧蓟顒?,包括滑雪、賽馬、叼羊、姑娘追、大弓射箭、雪地摔跤等。
只見選手們腳踏毛皮滑雪板,邁開大步奔跑在雪原上。他們的肩膀上都拉著一根長長的皮繩,繩子末端系著團羊羔皮,這是模擬的“獵物”。舊時,當?shù)孬C人在成功捕獵后,會用裝食物的羊皮裝上戰(zhàn)利品,興高采烈地踏著滑雪板返回住地。
雪地叼羊更是場面激烈。遠遠看去,看不到騎手和馬隊,只見一道銀白的雪瀑掠過蒼茫的雪原,馬匹和騎手帶著嘶吼轟然而過,掀起濃重的雪霧。在那道雪霧的深處,馬頭攢動,衣裾飛舞,飛揚的馬鬃與雪團攪合在一起,夾雜著騎手們尖厲的唿哨。
冬季的禾木之行令人無法遺忘。許多美好的瞬間只能在嚴冬里留住,許多樂趣只能在雪海里享受,許多任性滿足也只能在飛雪里體會。走入冬季的禾木,隨時可以感受光與影的變幻和無處不在的冰雪之美,既熱烈又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