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妮
自1990年中國第一部家庭題材電視劇《渴望》播出以來,我國的家庭電視劇經過幾十年的演變與發(fā)展,已經擁有了一整套完整的體系與表現手法。與其他國家的家庭題材電視劇相比,中國的家庭劇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并依照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創(chuàng)作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影視劇。隨著近幾年回歸現實主義的號召,越來越多的影視劇摒棄了之前“假大空”的敘事方式,題材上也由俗套的愛情故事轉變?yōu)閷τ谟H子之間的關系的探討,無論是在人物的塑造、題材的選取還是內容的取舍上都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認可,也贏得了收視率和市場占有率的勝利。資料顯示,2019年播出的《小歡喜》衛(wèi)視收視率第一,CSMS平均收視率破1,同時也極具話題熱度,全站狂攬熱搜120次。2021年4月上線的《小舍得》依舊收視率爆棚,劇中兩組家庭不同的育娃方式也時常引發(fā)網友熱議。無論是“歡喜”還是“舍得”,相關電視劇的相繼推出,是對現實主義美學照進現實的最好例證,某種程度上也是以人文主義關懷的精神照亮了影視劇創(chuàng)作。
在新時代語境下,對于現實主義的理解需要回到事情本身,無論現代技術會對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多大的沖擊,現實主義的首要含義是關注現實,通過加強對現實題材的關注,在影視作品中彰顯時代精神,發(fā)出時代的價值主張。因此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家庭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要加強自身的信念感,從生活的真實感升華到藝術的真實感,同時這種對于真實的“萃取”并不是簡單的道具布景,而是在各種生活化的細節(jié)中自然展現出來的。另一方面,在目前電視劇題材的劃分上,雖然家庭劇占有很大的份額,但是同主旋律、獻禮劇相比依然難成主流,因此家庭劇要想獲得大眾的認可并能夠引發(fā)共鳴,還是離不開現實主義路線。
中國的家庭劇創(chuàng)作一直具有本土化和時代化的特色,20世紀90年代出品的幾部家庭劇,如《情滿珠江》《牽手》等,側重表現在市場經濟下不同家庭成員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內容較為單一。而到了21世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類型的電視劇蓬勃發(fā)展,這一時期家庭劇的題材也更為寬泛。有著重刻畫家庭群像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也有細致描寫夫妻間情感問題的《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這些電視劇的藝術典型體現了家庭劇對于人物塑造的現實主義追求,相比同時期的愛情劇、校園劇,更加貼近生活。
在家庭題材電視劇不斷創(chuàng)新題材的同時,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促使家庭教育電視劇進行調整。現代的教育環(huán)境和學業(yè)壓力與以往相比已經大不相同,因此確立新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很有必要。2016年的《小別離》開始了“教育四部曲”的第一次探索,以中考為切入點,展現了三組家庭的生活點滴,然而劇中所展現的“留學熱”在現代社會來看,雖然是對社會熱點的一種影像化表達,但仍存在脫離現實的傾向,現實向的題材并不等同于現實主義,并且有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一種偽現實主義的幻滅感。
《小歡喜》和《小舍得》作為后續(xù)之作,雖然在劇情文本的設置上依然選用幾組不同的家庭作為參照,但是這兩部劇作正視了當代教育的敏感地帶,無論是小升初還是高考都是極具話題性的,同時劇本上的矛盾設置將現實主義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因此在引發(fā)觀眾熱議的同時也能給予正確的價值引導,可以說是家庭題材電視劇對現實主義的成功運用。
鮑溫的家庭系統(tǒng)理論指出,潛伏于所有人類行為背后的驅動力均源于家庭生活中的暗涌流動,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為獲得距離感和整體感而同時進行的推拉作用。從某種角度來說,像《小歡喜》《小別離》這類的家庭劇并不是簡單地討論由某個教育熱點引發(fā)的話題,更多的是對背后潛藏的親子關系、家庭系統(tǒng)的深度研究。就內容而言,與側重婆媳、夫妻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相比,此類家庭劇強調突出現實主義生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帶來的家庭內部環(huán)境的變化。
根據以往的家庭劇經驗,父母在劇中的形象一直都是愿意為子女付出一切,承擔家庭重任。同時父親與母親之間通常分工明確,女主內男主外,為自己的小家共同奮斗?!缎g喜》中幾對父母形象在設置上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但相較于傳統(tǒng)影視劇,女強男弱的夫妻角色轉變其實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當代社會女性地位的提升。例如,身為高中老師的宋倩在家中具有絕對的話語權,無論是不著調的前夫還是馬上要面臨高考的女兒都必須在自己的完全掌控下。這一強勢的“母親”角色更具有戲劇性沖突,也顛覆了以往影視劇中溫柔賢良的母親形象,帶著這種新鮮與獵奇的觀賞經驗,觀眾自然會對此類角色背后的情感到好奇。其次,《小舍得》中父母形象的構建更為大膽,一個是中年拋家棄子的父親,另一個是小三上位的后母,這類形象的塑造對于現代家庭劇而言是一種特別的存在,包括劇中父親南建龍對于前妻和親生女兒的虧欠以及對于續(xù)弦和繼女之間的別樣感情,也折射出重組家庭的復雜關系?!缎g喜》和《小舍得》中父母形象的重建跳出了傳統(tǒng)敘述,以現實主義的手法進行二次構建,正面反映了當代社會教育難題與復雜的親子關系。
影視劇中的情感不僅是刻畫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也是推動劇情發(fā)展的最佳途徑。家庭劇中對于情感的要求比一般影視劇更高,細膩有層次的表演會讓觀眾更能感同身受,從而思考自身對于此類家庭問題該如何處理?,F實主義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忠于自然”“忠于現實”,對詩歌和真實世界的解釋,不是以詩人和讀者的心理為參照,而是“被模仿的現實的種類和面相”。家庭劇中的不同角色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引發(fā)廣大觀眾的熱議,是因為這類情感的表現手法不僅僅是主人公內心的真實體現,也是每位觀眾自身情感的映射。觀眾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的情感經歷,經過藝術的再創(chuàng)作加工投放在電視屏幕中,是生活照亮了藝術,在電視劇中感受到的悲喜與歡樂也是藝術走進生活的體現,這種雙重的情感體驗通過演員的情感表現,彰顯出現實生活的本質。
《小歡喜》中喬英子在海邊的崩潰吶喊讓宋倩不禁自責,母女之間的羈絆也拷問著觀眾,在看到自己教育子女影子的同時,現代父母又該如何處理此類問題?《小舍得》中的田雨嵐爭強好勝,“喪偶式教育”“原生家庭”的標簽讓她不甘于現狀,把自己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全部傾注在自己兒子的身上,可氣卻也可悲。不同角色演繹了生活百態(tài),觀眾可以看到宋倩對于英子的愛,也能理解田雨嵐作為母親的不易。家庭劇給我們呈現了生活真實的樣貌,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兩面性,就算是愛之深責之切的父母也有不足之處,往往是那些人物細膩的感情刻畫才讓我們感受到現實主義的完美呈現。
對于編劇和導演來說,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單單是為了和市場上其他類型的家庭劇區(qū)別開,更重要的是還原世界的原貌,展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因此在傳統(tǒng)父母形象重建和演員細膩感情刻畫的過程中展現的是創(chuàng)作者自身對于現實世界的理解?!缎g喜》和《小舍得》這類家庭劇展現的也不僅僅是中產階級的教育困境和當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體現創(chuàng)作者對于教育問題、親子關系的思考。
《小歡喜》取名為“小歡喜”,無意中暗藏了編劇對于人生的感嘆。劇情從表面上看是家長應對孩子的高考,但其中夾雜的中年失業(yè)、家庭離異、子女叛逆、抑郁等內容,也是千千萬萬普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面臨的難題。劇中每組家庭在生活中有悲傷有痛苦,但是觀眾可以從電視劇中懂得:只要身邊還有家人的陪伴,一切困難都會過去,也正是這一幕幕畫面的悲喜交加才構成了一個個人生小歡喜。
《小舍得》里,雞娃母親田雨嵐映射了當代社會太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包括前期看似注重孩子多方面發(fā)展的開明母親南儷,到后期“唯分數論”的形象轉變,也夾雜了編劇對于教育本質的反思。導演張曉波表示,并不是在電視劇中放大了焦慮,而是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后思考該如何放下焦慮。家庭題材電視劇雖然也可能會有夸大現實的意味,但是當代社會的現狀就是如此,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高中到步入社會,“愛拼才會贏”刻在每個人的心頭上。
以往電視劇會告訴我們合家團圓,但是《小歡喜》《小舍得》等劇告訴我們現代社會的殘酷,生活沒有兩全其美的事,人生本來就是有舍有得。
家庭題材電視劇是對現實生活最直接的表達,通過影像揭露社會現實和教育難題,引起觀眾共情的同時也拷問著每一個人,如何處理?如何應對?這是此類電視劇的魅力所在。誠然,優(yōu)秀的家庭劇應當打破模式化題材的桎梏,盡管我們知道關于親子之間話題的討論經久不衰,但是對于現實主義手法的應用如果僅僅停留在對日常生活的情景再現和簡單模仿上,那么對于影視創(chuàng)作來說是走不遠的。只有不斷地超越現實,站在比現實社會更高的層面,才能起到啟迪人心的作用。我們也期待在不遠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家庭題材電視劇問世,共同描繪百味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