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強
2021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一共有八套試題,其中包含作文題九道,分別是全國甲卷、全國乙卷、全國新高考Ⅰ卷、全國新高考Ⅱ卷、北京卷(兩道作文題,任選其中一道)、天津卷、上海卷和浙江卷,這九道題目可以說是各具特色,頗為值得對照分析。
其中全國甲卷的作文主題是“可為與有為”,可謂緊跟時事,以“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作為材料的開篇,啟發(fā)誘導學生思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走向,以“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作為材料的結尾,啟發(fā)學生思考新時代背景下的個人應該承擔怎樣的公民責任,履行怎樣的公民義務,可以說是一道具有宏大視野的作文題目,頗能考查出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和家國情懷。
相比較而言,全國乙卷作文主題是“追求理想的當代青年”應該“不斷加強修養(yǎng),端正思想,并將‘義’作為確定的目標,再付諸行動”,雖然沒有明確展現(xiàn)出“全國甲卷”般的宏偉抱負,不過,在價值判斷上也是頗為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因為所謂 “義”,從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來看,也就是社會正義,正所謂“義以為上”,當代青年當然應該把追求社會正義作為首要的理想和目標,矢志不渝地追求分配正義、校正正義和程序正義。正義歷來被認為是社會公德中的首要美德,當然值得當代青年作為人生的長遠目標。
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援引的是毛澤東同志1917年發(fā)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體育之研究》,不過這道題目可不是讓考生來論述體育的重要意義的,關鍵在于誘導考生思考青年當自強,因為毛澤東這段話的關鍵在于“生而強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關鍵不在于天生如何,而在于后天的奮發(fā)有為,自立自強。這個主題對于當今 “內卷”“躺平”的一代青年,不乏現(xiàn)實指導意義,在價值觀念上也頗具積極引導意義。
全國新高考Ⅱ卷雖然是一道看圖說話題,但是所選的四格漫畫內容是如何寫好一個“人”字,直接指向的就是如何做人的主題,前三格漫畫中給出的提示分別是“藏而不露” “不偏不倚” “緩緩出頭”,其中“不偏不倚之謂中”,指向的是 “致中和”的 “中庸”至德,“藏而不露” “緩緩出頭”則指向的是明哲保身之道,韜光養(yǎng)晦之術,正所謂“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這都是源自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的古老智慧,熟讀《論語》《中庸》的考生對此應該并不陌生,闡述起來的難度也不是很大。
北京卷的第一道作文題目“論生逢其時”,其實跟全國甲卷的“可為與有為”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生逢其時”的時代正是百年未有之“新時代”,正是當代青年大有可為的年代,至于“生不逢時”的古人,如飛將軍李廣、明代畫家徐文長等等,都是命途多舛的典型事例,可以作為“生逢其時”的新時代的青年的反面例子,加以正反對照論證。
北京卷的第二道作文題目是“這,才是成熟的模樣”,材料的提示語只是指出了成熟不僅僅是“身體的長成”,以此推論,自然指的是思想上的成熟和精神上的成長,考生只要就此展開論述即可。這道題目的難度比較適中,考生也有一定的發(fā)揮余地,論題比較貼近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估計考生寫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
天津卷的作文議題是圍繞著“紀念日”展開,考生可以主要圍繞著“紀念日”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展開意義分析即可。材料中給出了兩個提示,一是紀念日的“紀念”意義,可以提醒我們“怎樣從昨天走到了今天”;一是紀念日的“反思”意義,可以提醒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圍繞著這兩個意義,就可以展開頗為精彩的論述來。
浙江卷的作文議題是圍繞“得與失”展開,但是考生也不能泛泛而談“得與失”的對立統(tǒng)一,因為材料中要求考生圍繞著人們對待“得與失”的態(tài)度展開論述,究竟應該把“得與失”看作是終點,還是起點,還是過程,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最佳的價值判斷當然是把“得與失”看作是過程,這樣更容易展開辯證分析。
下面我們具體談談2021上海高考作文題,原題如下:
有人說,經過時間的積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也有人認為不盡如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 (1)自擬題目; (2)不少于800字。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單就審題而言,難度并不是很大,因為考題在審題上并沒有設置太多的障礙,句式上屬于考生耳熟能詳?shù)摹坝腥苏f”, “也有人認為”這種看似道德困境的兩難問題,實則不需要考生糾結良久,就可以明確地做出價值判斷:經過時間積淀的事物,事物的價值更容易被人們認識。
從整體構思上來說,考生主要需要就“時間的沉淀與事物的價值”這個論題展開辯證分析。因此考生可以先順著這道題目的主體思路來寫,主要分析那些經過時間積淀的傳統(tǒng)事物,其價值是怎樣被現(xiàn)代社會所持續(xù)發(fā)現(xiàn)并認識的,其價值又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為什么經過歷史積淀的事物,其價值更容易被人們認識。以上這三個問題,可以說是解析這道作文題目的三個“大哉問”??忌灰獙⒅灰唤馕龀鰜?,這篇文章的主體部分也就比較完整了。
這三個“大哉問”中,真正需要考生展開演繹論證的,其實就是第三個大問題:為什么經過時間的積淀的事物,其價值更容易被人們認識。這里,考生一定要注意通過架設邏輯鏈條,將論題轉化為:為什么經過人類實踐檢驗過的事物,其價值更容易被人們認識。
原因在于,首先,人類才是認識事物的價值的主體,正所謂“心外無物”,未經人類認知的事物,哪怕再有價值,也會與人類同歸于寂滅,三星堆文化遺址如果沒有被人類發(fā)現(xiàn),其考古價值就只能默默無聞地長埋地下了。
當然,即便已經被人類認識的事物,其價值也可能長期被埋沒,這就有待于人類的再發(fā)現(xiàn)和再認識。不過,這不是這篇文章需要著重論述的部分,只是邏輯推演的一個必然結果。
其次,所謂 “時間的積淀”,也就是歷史的積淀,也就是文化的積淀,歷史的主體是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人類,所謂經過“時間的積淀”,也就是要經過一代代人的實踐的檢驗,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雖然不能直接說“時間是檢驗事物價值的唯一標準”,但是我們可以說,時間是檢驗事物價值的主要標準。因為經過漫長的時間檢驗,沒有價值的事物可能早就被歷史淘洗殆盡了,只有經過人類的實踐反復驗證過的事物,才能長久地存在下去。
由此,考生就可以展開聯(lián)想,主動制造二元對立,想到那些未經時間檢驗的、短、平、快的新鮮事物,其存在的特征就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往往不大,很快就被打入歷史的冷宮,再也泛不起半點漣漪。因為這些短、平、快的事物,通常屬于只具備“十五分鐘熱度”的流行文化,只是為了滿足人們一時的消費心理和娛樂需求,只注重追求效益至上的工具理性,不具備持久的影響力和長遠的文化魅力。
考生只要從 “經過時間的積淀”的仍有價值的事物,聯(lián)想到“未經時間的積淀”的毫無價值的事物,就可以打開思路,展開正反對照分析,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現(xiàn)象和新聞熱點,寫出更具現(xiàn)實意義和人文關懷的作品來。這道題目雖然看上去比較抽象,很“形而上學”,但是只要一經正反對照,勾連起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呈現(xiàn),就通篇皆活絡了起來??紙鲎魑谋容^忌諱的就是空對空地空泛說理,大而無當?shù)拇蠖蔚览?,很容易讓人心生厭倦之感?/p>
既然時間是檢驗事物價值的主要標準,那我們應該怎樣展開措施分析呢?考生在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一時之間可能想不到還需要展開措施分析,以為只要將“時間是檢驗事物價值的主要標準”這一論題論述充分就可以了,這篇文章的主體部分當然可以緊密圍繞著這個論題展開,但是考生如果想要論述得更為完整一點,還是要針對這個論題展開措施分析。
因為單就“時間是檢驗事物價值的主要標準”這個論題而言,它只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三段論”論題中的“小前提”,對人類的行為真正具有指導意義的結論應該是我們應該尊重人類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從中發(fā)現(xiàn)對現(xiàn)代生活仍有價值和有意義的部分加以繼承和發(fā)揚。這也就是胡適先生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就提倡的“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根本宗旨。
至于具體應該怎么 “整理國故”,怎么“再造文明”,我覺得就沒有必要在這篇文章中具體分析了,不過我們可以在“整理國故”和“再造文明”的過程中,堅持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路線方針和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根本原則。
張冠生曾經用“文化自覺”四個字來概述費孝通先生享年九十五歲之長的生命歷程,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旨,一言以蔽之,即“文化自覺”。蓋因經過時間的積淀的有價值的事物,才能稱得上是文化,才能煥發(fā)出恒久的魅力,才值得我們一代代人去認識,去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