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昱,鄭鵬飛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明確提出,探索并推行創(chuàng)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1]。這要求我國高等院校需要在傳統(tǒng)的課堂授課教學模式上做出創(chuàng)新,著力構建一種在新形勢下、疫情沖擊下、“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活力的教學模式。近年來,許多“學”與“習”相結合的新式教學方法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得以運用,其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與運用。所謂“學”是指“效法,鉆研知識,獲得知識”,而“習”是指“學過后再溫熟反復地學,使熟練”,因此,“學”與“習”相結合就是指學生除了要能夠通過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掌握知識,也要不斷地進行實踐。我國多年來的教育實踐,更加注重傳統(tǒng)的“學”,即以教師在課堂上單向灌輸知識給學生為主,而少有大量的課堂討論以及實驗課程?!胺D課堂”將教學實施流程進行了翻轉,即學生事先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介學習教師提供的教學內容,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然后教師再通過答疑解惑、互動交流等方式實現(xiàn)知識的傳授[2]。這使得課堂的中心由教師層面轉移到了學生層面,將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去中心化”,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討論實踐成為課堂的重心,能夠使學生做到“學”與“習”的重新結合,而不僅僅被動接受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內容。
國外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從2012年開始,在Bergmann和Sams(2012)發(fā)表了關于“翻轉課堂”著作后,“翻轉課堂”的討論不斷增加。Ana Paula Lopes將“翻轉課堂”分成兩個階段6個活動,很好地詮釋了“翻轉課堂”的具體實施過程[3]。我國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從2008年開始,之后以極快的速度增長,這體現(xiàn)近年來我國教育學界對于“學”與“習”結合的教學方法的重視程度。如桑新民提出了“太極學堂”,他認為,要進行“講堂與學堂雙重建構”,并不是否認課堂講授,而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學習科學這兩大杠桿,努力提升“講堂”之現(xiàn)代化水平和層次,尤其要提高學生在“講堂”上的學習生活質量[4]。近年來,“互聯(lián)網(wǎng)+”實踐也使曾經(jīng)難以實現(xiàn)的第一階段——數(shù)字化學習階段能夠在高校教學中更加便利地開展。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網(wǎng)絡課程發(fā)展的契機,一眾網(wǎng)絡慕課平臺使得網(wǎng)絡學習成為可能,我國各高校自主建設的學科教育平臺也使得學生可以更加便利地從網(wǎng)絡上獲取學習資源。因此,面對不斷發(fā)展的教育模式改革,高校是否進行大規(guī)模的“翻轉課堂”實踐成了擺在我國眾多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國已經(jīng)具備在一部分高校進行“翻轉課堂”實踐的軟硬件條件,但是,我國當下的教師與學生對“翻轉課堂”的接受情況,仍有待進一步的討論。
近年來,國內外對于“學”與“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而通過網(wǎng)絡進行信息化立體授課的方式更是被國內外高校所運用。張翔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5]。梁嘉討論了基于慕課的高?;旌辖虒W實施策略,指出當今高校教學效率不斷下降的困境,并闡述了基于慕課的新型教學模式用以改善教學效果[6]。王振宇等探討了疫情期間混合式教學實踐在具體課程的應用[7],范紅艷等對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翻轉課堂模式學習評價體系進行了構建[8]。另有多位學者從具體一門課程出發(fā)探討混合式教學在課程實踐中的運用。
綜上,近年來,無論從理論研究或具體實踐中,混合式的教學模式都受到了國內學者的推崇。但“翻轉課堂”并不是萬能的課堂解決措施,該模式極大地考驗學生自學能力以及教師課程設計的復雜程度。因此,本文將對于近年來盛行的諸多新型教學方式進行調研,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聽取學生與教師的真實意見,以期為教學“新模式”提出建設性意見,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入,使教學方式更加信息化,更加智能化,更加“人性化”。
通過問卷的形式了解師生對于“學”與“習”相混合的教學模式的偏好程度以及接受程度。(以下統(tǒng)稱“教學新模式”)。調查對象為大學教師群體和全日制學生(包括各專業(yè)方向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群體)。
為確保調查質量,對問卷初步設計后,先進行預調查,后在與被調查者進行溝通的基礎上,對已有問卷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同時,對于收集的預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大致確定分析的方向與后續(xù)問卷發(fā)放的范圍,最大限度地減少正式調查時出現(xiàn)的風險。
本次抽樣調查中,對學生使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進行抽樣。對教師中一部分教師進行了面訪調查,和老師對于教學中的問題與利好進行了溝通,并請其填寫老師問卷。
調查中可以得到,60%左右的學生對于“教學新模式”有所耳聞,30%左右的學生不僅有所耳聞并且親歷過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僅有10%左右學生從未聽說過教學模式改革。這表明,學生對于教學模式改革的認知情況較好。這不僅使本次調查的樣本量有所保證,并且也說明,學生群體對于最近進行的教學模式改革已經(jīng)有了較為廣泛的關注。學生整體對于教學軟硬件的接受程度較高,近八成學生認為智能軟硬件可以提升自身的學習效果,近七成學生認可“互聯(lián)網(wǎng)+”的學習模式。這表明,當代學生對于教學模式改革的認可與肯定。這也表示,近年來,在我國網(wǎng)絡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學生對于智能課堂的接受度較高,這說明,“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學新模式在未來具有良好的接受度。
由于“教學新模式”對于傳統(tǒng)師生的關系進行了重構,因此,筆者對高校師生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以探究師生關系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大多認為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在調查中,對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學習提升,60%的學生很同意,30%的學生同意,10%的學生持一般及以下的態(tài)度。這表明了師生關系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性。同時,在對于師生關系的現(xiàn)狀調查中,66.79%的學生認為自己支持并信任自己的老師,7.91%的學生表示與老師親如摯友。當然也有24.51%的學生表示自己對老師有所懷疑,0.7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老師只是學習的輔助力量,沒有特殊的感情。這說明,在當代大學生中,學生大多可以和老師建立起較為良好的關系。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和老師愉快相處,即便對于老師的一些方面持有懷疑,也會以溫和的方式處理師生間的矛盾。在當今教學模式下,這體現(xiàn)了學生對于師生關系的積極態(tài)度,也有利于后期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
在對于考核模式的偏好調查中,出現(xiàn)了令人感興趣的現(xiàn)象:沒有被訪者認為現(xiàn)行的學生考核模式是完美的。47.03%的受訪者雖然表示現(xiàn)行的考核方式比較客觀,但是仍有一定的改革空間;24.11%的學生認為現(xiàn)行的考核方式有缺點,需要改革;16.21%的受訪者表示雖然有一定缺點,但是愿意維持原狀; 12.65%的受訪者表示無所謂。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當代學生對于現(xiàn)有的學生考核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不滿情緒。這也側面說明,當前的考試評分的考核評價模式有很大的改革空間。
同時,在對于教育改革的預期上,80%以上的受訪者看好未來的教育改革,這也有利于未來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推廣。
在本次調查中,針對學生們的基本情況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 學生性別與對于教學模式的偏好具有相關性;
假設2: 學生學歷對于教學模式的偏好具有相關性;
假設3: 學生學習成績對于教學模式的偏好具有相關性;
假設4: 學生的專業(yè)方向對于教學模式的偏好具有相關性;
假設5: 學生對于智能硬件的偏好程度與對于教學模式的偏好具有相關性;
假設6: 學生對于智能軟件的偏好程度與對于教學模式的偏好具有相關性。
基于以上假設,運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進行檢驗,從相關性檢驗中可以看出,性別、智能硬件、智能軟件這三個變量與“教學新模式”偏好的相關性很強。性別、硬件偏好以及軟件偏好都與新型“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學偏好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其中,性別與“教學型模式”的正相關系數(shù)較小,而硬件偏好和軟件偏好則有著較大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達到了0.898和0.949。這表明,學生是否喜歡“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學歷或專業(yè)方向并無關系,而是與智能硬件的引用以及教學軟件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同時,性別的因素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并不會成為超越智能軟硬件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也啟示著教育者對未來教育中所使用的軟硬件設施要更加注重開發(fā)并使用更加符合學生學習習慣的智能軟硬件,以促進學生對于教學的興趣。
同時,將性別、硬件偏好、軟件偏好以及新學習方式適應能力這四變量為自變量,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學模式偏好這一變量為因變量進行分析得到,R2=0.578。這表示性別、硬件偏好、軟件偏好以及學生的適應能力占到了所有解釋變量的57.8%。F值以P值為0.000而通過檢驗;VIF值顯示了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在本次擬合中,VIF值都小于10,說明模型中多重共線性并不明顯;對于系數(shù)的P值檢驗而言,本次選擇的性別并未通過P值檢驗,說明學生的性別與適應能力對于“教學新模式”的偏好并不明顯。因此,在模型中剔除掉性別變量,以適應能力、硬件偏好和軟件偏好作為自變量重新進行建模得到,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不明顯,同時,參數(shù)的P值都小于顯著性水平(α=0.05)。因此,本次的三變量:硬件偏好、軟件偏好以及適應能力可以作為解釋變量,不需要剔除。最終公式為:
教學模式偏好程度=0.296+0.311*硬件偏好+0.462*軟件偏好+0.133*適應能力
又因為本次回歸中,R2值沒有比較接近于1,因此說明,除了本此調查中選取的變量之外,還有其他深層因素同樣在影響著學生對于“教學新模式”的偏好程度。這些因素仍有待于進一步的調查與探索。即便如此,從上文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智能教學的軟硬件設施及他們自身的適應“教學新模式”的能力,最終都會影響到學生對于教學模式的改革興趣。這也啟示著教育者要在軟硬件使用以及幫助學生對于“教學新模式”的適應上做出最大的努力。
在對教師的調查中,所有教師對于近年的教學模式改革都有所認知,其中50%以上的教師已經(jīng)在不斷進行著教育改革的實踐。這表示,近年來,教學改革在教師群體中廣為傳播。在對教師群體的調查中,所有教師對于近年來所運用的智能硬件都保持著較高的興趣。多數(shù)教師表示,使用智能平板、智能白板或者布置網(wǎng)上慕課作業(yè)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教師在被問及是否認為“互聯(lián)網(wǎng)+” 教學的模式符合自身的教學時,有17.65%的教師表示一般。通過面訪,這些教師表示對于近年新型的“互聯(lián)網(wǎng)+”的使用不太熟練,或者認為自身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更加得心應手。這顯示,教師對于“教學新模式”具有很高的認可度,但是在靈活運用方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在對于現(xiàn)行考核方式的調查上,教師對于考核學生的方式意見不一。近5%的教師認為現(xiàn)在考核學生的方式是很公平的,沒有進行大量改革的必要;50%的教師認為現(xiàn)在考核學生的方式比較客觀,但是仍有一定的改進空間;40%的教師對于現(xiàn)有的考核方式較為不滿,認為有缺點,需要改革。這也展示出教師群體對于當今考核學生的方式有一定的考慮,對于改革學生考核方式仍然有很強烈的需求。
通過對不同性別的學生及教師進行調研。得到以下結論:
(1)師生群體對于“教學新模式”普遍反映良好
從統(tǒng)計的結果上看,70%以上的學生認為可以接受“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學新模式”,并且對于在“教學新模式”中運用的MOOC(慕課)、雨課堂等平臺都顯示出了較高的興趣。這說明,對于本次調查中的90后以及00后學生而言,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學新模式”并沒有對廣大學生群體造成較大的困擾。學生普遍可以接受新型智能軟硬件的介入,并且也肯定了新式教學工具的運用,認為其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2)師生對于當今評價模式大多認可,但是仍有改進空間
在對評價模式的調查中,高校師生大多表現(xiàn)出較為認可的態(tài)度。但是,學生群體中普遍認為評價體系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改進空間——在調查中沒有學生認為現(xiàn)行的評價體系是完美的。而在對教師群體的調研中,雖然一部分教師認為現(xiàn)在的評價體系比較公平,沒有改革的必要性,但是部分教師表示出了對于未來新型考核方式的期待。這也說明在師生群體中,當今的評價模式可以被師生群體接受,但是新型的評價模式仍然受到師生群體的期待。這也啟示,未來我們可以探索出一種更加客觀公平的評價體系,以便更加公平地評價學生的能力。
(3)客觀軟硬件條件以及主觀適應能力是影響學生偏好的主要原因
在相關性研究以及線性模型擬合中,性別、學歷、專業(yè)都不能成為影響學生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模式偏好的主要原因。影響學生偏好的主要因素在于在教學中提供的客觀軟硬件條件以及學生自身適應“教學新模式”的能力。而在描述性統(tǒng)計中,學生對于客觀軟硬件條件和適應能力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一代學生對于“教學新模式”的接受度較好,也從側面說明,近年來的教學模式改革有了效果,是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必行之策。
針對本次調查中所得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1)學??杉訌娷浻布脚_建設,為教師提供高質量的軟硬件條件
高校作為教學模式改革中的領導者,需要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本次面訪調查中,許多受訪者表示出了對于智能課堂的向往,但是同時也指出了現(xiàn)行模式下智能軟硬件資源的匱乏。在一些對智能課堂實踐過的受訪者群體中,有人表示現(xiàn)有的智能軟硬件資源出現(xiàn)了質量差、易用性低的問題。這要求高校要傾聽并了解師生群體對于智能產品的需求,并據(jù)此建立更加簡明的、易用的高質量軟硬件平臺,以滿足近年來不斷發(fā)展的課程改革需要。也只用利用高質量的平臺,才可以更好地貼近師生需求,使得“智慧課堂”真正做到“智慧”,而不是虛有其表,空有設備,沒有質量。
(2)教師要加強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群體訴求
教師作為教學改革中的中流砥柱,是教學改革的主力軍。教師群體可以鏈接起高校和學生,使得兩種聲音互相傾聽。因此,教師的作用不可小覷。在對學生的調查中,學生大多表現(xiàn)出對于教師的認可。這也說明當今學生對于教師群體的信任。也正是因此,教師群體的傾聽顯得愈發(fā)重要。教師要不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訴求,真正地做到“學”與“習”相混合。對于“教學新模式”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并且及時向高校進行反映,并重點關懷、耐心指導接受新模式較慢的學生,幫助其不斷適應新形勢下的新型教學改革。只有師生協(xié)作,才可以真正發(fā)揮新型教學模式的作用?!盎ヂ?lián)網(wǎng)+”并不是要在師生間建立虛擬圍墻,正相反,教師和學生可以借助網(wǎng)絡平臺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而這也需要師生群體加強溝通合作,共同學習,教學相長。
(3)學生要加強自身學習能力,積極提出意見
學生群體作為教育改革中的重點,是新式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點。學生能否適應新形勢下“互聯(lián)網(wǎng)+”的智能接入,是教育改革浪潮中最受矚目的方面。通過調研,大部分90后學生以及00后學生都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保持著認可的態(tài)度。而當這種“互聯(lián)網(wǎng)+”的方式和教學相結合之時,也需要學生逐漸適應。這要求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提高對于“教學新模式”的適應能力,并及時與高校和老師溝通,共同找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