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梅
(江蘇省南通市觀河中學 226014)
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進入到了學科綜合教學階段.在此階段,各學科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聯(lián)系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豐富,同時在多學科的綜合下,探尋多樣的教學策略,靈活地組織多樣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體驗多種學習活動,實現(xiàn)知識儲備的豐富,提升學習能力.物理是自然科學領域的一門學科,與語文、數(shù)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關注物理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建構教學內容,采用多樣的方式進行多學科綜合教學,使教學活動更豐富,促使學生提升物理學習質量.筆者在組織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應用如下策略實現(xiàn)多學科綜合教學:
閱讀是學生積累知識、理解知識的重要途徑.從當前初中生的閱讀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閱讀能力差,在課改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重視語文閱讀,且積極地探尋多樣的教學方法,積累了一定的閱讀教學經(jīng)驗.在實施初中物理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打破學科界限,立足物理學科的閱讀需求,學習、應用語文閱讀方法,驅動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閱讀,借助閱讀建構對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提升物理學習效果.
以“功”為例,該節(jié)課教學目標之一是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識別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未做功.教材中,明確地展示了功的定義是力與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筆者借用語文學科的批注式閱讀策略,引導學生們邊閱讀現(xiàn)成的概念,邊勾畫關鍵字詞,通過分析這些字詞,建構功的概念,有利于學生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再通過舉例分析加深學生對功的理解.課外,筆者鼓勵學生有效閱讀物理內容,開拓視野,通過邊閱讀邊思考,獲取有價值的物理知識,鍛煉物理思維,促進物理學習質量的提升.
南通歷年中考物理試卷的閱讀量都比較大,最后一題往往是閱讀材料題,這不僅是考察學生的物理知識應用能力,更是考察學生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能夠快速理清題目中的邏輯關系和數(shù)量關系,理解題目的本質,能將所學知識與新情境連接,能順利解決問題.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物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要求.只有當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走進物理知識中,對物理知識展開探究.從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實施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比較被動,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意識不強,課堂過多依賴老師的講解,思維不夠活躍,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不足,探究能力不強,面對抽象復雜的物理知識及規(guī)律,毫無興趣可言.因此,在實施初中物理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探尋適合的方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將物理現(xiàn)象展現(xiàn)給學生們,為學生遷移知識打下基礎.信息技術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在物理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化抽象為直觀,將物理現(xiàn)象直接展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驅動學生通過切身的體驗,建構物理認知.
以“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為例,該節(jié)課需要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成不同像時,物距、像距和焦距的關系.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實驗會存在諸多困難,尤其是數(shù)據(jù)的處理、規(guī)律的得出.為了彌補實驗的不足,在組織學生實驗的過程中,筆者利用手機投屏功能實時展示學生的實驗,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直觀地演示了凸透鏡成像實驗,同時借助白板幫助學生數(shù)據(jù)處理,使學生們通過視頻,直接地感知實驗現(xiàn)象,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建構對物理知識的深刻理解,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物理教學活動的實施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建構對物理知識的深刻理解,同時提升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能力.這不僅需要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采用多樣的方式,向學生們展示物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基礎的物理內容,還要圍繞物理問題,教給學生們的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物理和數(shù)學同屬于理科內容,二者有相通之處.新課改背景下,數(shù)學學科教學的實施強調數(shù)學思維方法的應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借鑒數(shù)學學科的內容,教給學生們不同的數(shù)學方法,將其引入到物理課堂上,利用數(shù)形結合、圖表、圖像、函數(shù)等方法解決物理實際問題,提升物理問題解決能力.
以“已知一個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6W,額定電壓大于8V.當它與一個12Ω的電阻并聯(lián)后接入電路時,干流電路的電流是1.5A,且燈泡正常發(fā)光.求小燈泡的額定電流是多少?”為例,這是典型的物理與數(shù)學結合的問題.在引導學生們解決問題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們遷移知識,利用數(shù)學中的解方程的方法,聯(lián)系文本條件,列出已知內容,設定未知內容,通過解方程,來獲取答案.
建構知識是學生物理的首要任務,也是學生們參與物理教學活動的主要途徑.在當前的物理課堂教學中,盡管大部分教師圍繞教材探索出了諸多的教學方法,但是,受到物理教材知識碎片化特點的影響,其所展現(xiàn)的物理知識都是具有碎片性的.在碎片化知識的影響下,學生們難以整體認知所學知識,影響物理學習效果.建構完善的物理知識結構,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構思維導圖,以框架形式展現(xiàn)物理知識.因此,筆者在組織教學時,鼓勵學生們在章節(jié)復習、單元復習甚至期中、期末復習的時候,自主地制作框架圖,建構知識結構,完善知識認知.
以“力與運動”這一章為例,它包括“二力平衡”“牛頓第一定律”“力與運動關系”三節(jié)內容.受到教材編排特點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掌握的知識是獨立存在的,沒能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使得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為了解決此問題,在組織了章節(jié)教學活動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們閱讀教材,抓住教學重點,繪制框架圖,將相關的知識點羅列出來,分析力與運動的關系,從而建構完善的知識結構.
某次參加區(qū)內教研活動,聽課內容為《特殊法測電阻》的專題復習,執(zhí)教老師要求學生課前完成《歐姆定律》知識梳理圖,在課堂上通過實物投影的展示就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學生真的不簡單,整個作業(yè)簡潔美觀,創(chuàng)意十足.可想而知,在完成這樣一份作業(yè)時孩子們的內心是激動的,知識點的復習也不再枯燥了.
總而言之,在實施初中物理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立足課改發(fā)展趨勢,打破學科限制,利用語文學科引導學生閱讀,利用數(shù)學學科引導學生計算,利用信息技術學科點燃學生興趣,利用美術學科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在多學科的輔助下,掌握知識,提升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