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習 陳麗華
(韓山師范學院 廣東 潮州 521041)
五四愛國主義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全面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偉大政治運動,它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五四運動后,一些先進青年知識分子開始接受并逐步信仰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當代,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有效加強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基于此,本文嘗試探究五四時期青年知識分子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原因,以為當代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大約在1900年前后,馬克思的生平與理論開始被一些外國傳教士介紹到中國;清末廢除科舉,海外留學生中也不斷有人開始接觸和介紹馬克思理論;但知識界并沒有普遍接受一種宏大的馬克思“主義”,更談不上把它作為解決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工具。在1917年俄國革命沖擊下,國內知識界開始關注、研究和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說:“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chǎn)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但十月革命也并未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立即得到大規(guī)模傳播,直至五四運動爆發(fā)前夕,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知識青年并不多,國內報刊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很少。五四運動后,情況卻發(fā)生較大變化,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特別是一些憂國憂民的青年知識分子開始覺醒,如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惲代英、張聞天、何孟雄、趙世炎、張國燾、俞秀松、張?zhí)住⒘_章龍、彭湃等一批先進青年,即在這一時期實現(xiàn)了由樸素的早期民主主義向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轉型。國內這一批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確立馬克思主義為其奮斗目標和政治信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成為青年覺醒的轉折點。會前,知識分子對巴黎和會寄托一種恢復國家主權和爭取平等國際地位的普遍期望;到和會結束,國內負有愛國熱忱的青年知識分子完全看清了巴黎和會上列強分贓和瓜分世界的本質。他們突然意識到,脫離國家實力崛起,單單依靠某種空泛的民主主義并不能解決中國的深重民族危機?!八詫W生運動悠然一變而傾向于社會主義, 就是這個原因?!痹诖诵蝿菹?,蘇俄政府對華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主動宣布廢棄沙俄在華一切特權,這一行動所體現(xiàn)的支持被壓迫民族的國際主義精神,使得正于絕境中奮斗的愛國青年看到了國家的未來之所在。期間,中國國內的工人力量也迅速覺醒并展示其強大的階級力量和堅定的斗爭意志,推動五四運動迅速走向勝利,真正促成了近代以來的第一次民族大覺醒。此后,中國知識分子主動將自身追求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理想主義運動同廣大工農(nóng)勞動者力圖改變自身命運的自發(fā)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為馬克思主義新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堅定階級基礎和政治基礎。
五四運動后,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渠道從過去的日本增加到西歐和俄國渠道,為青年知識分子了解馬克思主義以及與之并存的競爭性政治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在各種思想學說爭鳴中,特別是從1919年到 1923 年,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發(fā)生了三次著名論戰(zhàn),即馬克思主義與實用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的論戰(zhàn)、與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論戰(zhàn)、與無政府主義的論戰(zhàn)。通過論戰(zhàn),更多知識青年開始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內在契合,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社會理想、政治觀、歷史觀、價值觀等方面的相通之處。正如馬克思所言,“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 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盵3]如:在社會理想方面,傳統(tǒng)的“大同”思想使中國人易于接受共產(chǎn)主義社會構想;在政治觀方面,傳統(tǒng)民本思想使中國人易于接受馬克思主義無產(chǎn)階級專政理論??梢哉f,五四運動后的思想爭鳴和論戰(zhàn)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結合提供了重要機遇,初步奠定了青年知識分子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知識和邏輯基礎。此外,三次論戰(zhàn)還使許多并不了解社會主義的人劃清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界限,科學社會主義同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的界限。在此過程中,五四運動時期的一些具有激進傾向的愛國者,尤其是贊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迅速走向了馬克思主義。
其中一部分五四愛國運動的中堅和骨干,如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惲代英、高君宇、張?zhí)椎热?他們在以李大釗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引導教育下,積極、熱情地投身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去,并且在斗爭實踐中學習、探索革命真理,最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他們積極創(chuàng)建馬克思主義社團,組織青年知識分子讀書學習、研究新思想、探究新問題。五四運動時期,國內主要的馬克思主義社團有北京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毛澤東在湖南長沙建立的新民學會,周恩來等人在天津建立的覺悟社、惲代英創(chuàng)建的利群書社,互助社等。一方面,這些社團積極加強理論學習。當時最主要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團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研究會的主要工作是搜集并翻譯各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原文資料,組織馬克思主義的專題研究和討論會,并在重要紀念節(jié)日中舉辦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演講會和紀念會等,成為當時我國北方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社團通過創(chuàng)辦書社、編譯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創(chuàng)辦社團刊物等實踐方式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如毛澤東在“驅張運動”后專門組織發(fā)起了崇新學社和星期同樂會,力求在交流中“學習馬克思主義、爭取無政府主義分子”;[4]北大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以對“馬克思派的著述”加以研究為己任,研究會成員竭盡全力進行首批馬克思主義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共搜集整理到四十余種外文圖書和二十余種中文圖書。他們還積極投身實際革命斗爭,在不斷起伏的斗爭過程中,一些青年知識分子逐步接受和信仰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作為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代表人物,他并不是一開始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而是在不斷進行實踐過程中通過甄別、比較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終身信仰。從1918年開始,毛澤東建立了新民學會、領導了長沙的五四愛國運動、進行了“驅張運動”、湖南自治運動等;之后,毛澤東逐步體會到俄國道路對中國革命帶來的啟發(fā),認為它是近代中國革命“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周恩來信仰馬克思主義也是其親身實踐的結果,他全身心地參加并領導了天津的五四運動,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 旅歐時期,他注重考察英法兩國的工人運動,參加旅歐學生的反帝斗爭,積極投身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斗爭實踐。正是在廣泛的革命實踐中,周恩來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和胸襟,對馬克思主義有了切身體會和深刻理解。還有當時參加赴歐勤工儉學的不少進步青年,到了歐洲之后,通過到工廠做工,廣泛接觸西方社會,親身體驗資本主義社會下層群眾的生活。許多人經(jīng)過反復比較和思索,終于逐步靠攏無產(chǎn)階級,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正如旅法學生何長工所說,經(jīng)過留法生活,“大多數(shù)勤工儉學生看得清清楚楚,一定要走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道路,才會取得勝利……在帝國主義宰割下的中國,實業(yè)救國的道路注定是走不通的,要使中國獨立富強,必得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統(tǒng)治。
五四運動時期是典型的古今東西文化大碰撞時期,也是中國制度與觀念現(xiàn)代化發(fā)端、各種思想和主義在中國的后文化專制時代競相伸張的時期,極大豐富了青年的知識和精神世界。在五四時代新一代知識青年面前,一個嶄新的現(xiàn)代世界的圖景正徐徐打開。盡管歷經(jīng)曲折,一批五四知識青年終于穿透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的迷霧,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今天,在信息技術、資本擴張和全球化運動的極速沖擊下,當代青年大學生和百年前的共產(chǎn)主義先驅一樣,同樣面臨多元文化和思想沖擊下如何做出自身選擇的問題。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清醒認識到,對當代青年來講,共產(chǎn)主義必然面臨其他多元思想理論和價值取向的競爭。如何依據(j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手段,科學指引青年大學生找到自身正確人生選擇,幫助其實現(xiàn)個體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是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責任。在此背景下,深入反思五四時期青年知識分子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抉擇之路,可為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提供重要啟示。
五四運動后,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和辯論,青年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他們深切感受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整個社會環(huán)境有利于青年知識分子選擇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當今中國,在市場經(jīng)濟的背景下,社會重視經(jīng)濟發(fā)展,但在思想意識領域卻出現(xiàn)了金錢至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嚴重影響了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根基。當代大學生成長于這種思想環(huán)境之下,要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教育難度較大,必須借助體制層面的主導性力量,而非放任廣大知識青年自由探索和付出代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層面,則必須盡快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縮小社會貧富差距。須高度重視反腐工作,解決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在此基礎上,要善于高效利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解釋現(xiàn)實社會中的問題,抓住熱點、重點和難點事件闡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既要客觀介紹西方社會思潮,也要深刻揭示西方社會思潮的弊端,讓青年學生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宣傳部門須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優(yōu)越性和主導性。文藝工作者需通過貼近生活實際的正能量影視作品,營造有利于強化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輿論環(huán)境。
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宣傳思想工作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wǎng)上網(wǎng)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6]進入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媒介高度發(fā)達,青年大學生又是接受和運用這些新媒介的主力軍,所以,必須善于運用網(wǎng)絡媒體積極弘揚正能量,加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網(wǎng)絡輿論主流。
另外,切實有效加強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科學分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緊密聯(lián)系,與時俱進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辨別是非、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四時期,中國國內滿目瘡痍,國際上則列強環(huán)伺,中華民族屢遭欺凌,處在生死存亡之際,青年知識分子在強烈的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指引下如饑似渴地學習新思想,并通過了解、研究、甄別,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中國的理論武器。當今青年大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了改革開放的成果,他們有些人更多地關心自身的發(fā)展,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比較淡漠;比較注重實際的、快速的成效,面對西方傳入的社會思潮,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了解淺薄,因此,切實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就成為對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首要途徑。
當前,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主渠道、主陣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和國家非常重視。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指出:“要抓住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的認識,教育他們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臨的時代課題,深刻把握世界發(fā)展走向,認清中國和世界發(fā)展大勢,讓學生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為學生成長成才打下科學思想基礎?!?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诖?,要增強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效必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強調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可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論聯(lián)系實際,深入剖析理論的來龍去脈。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不能停留在表面,要講清講透,要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時能產(chǎn)生思考和共鳴。要使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來龍去脈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有深入了解,解決他們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適應中國的國情、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什么聯(lián)系等疑問;要培養(yǎng)青年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在思想意識多元的時代背景下自主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還要加強國情、國史教育,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危機感以及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提供情感支撐,增強他們的理論自信。
五四時期,有識之士紛紛探求救國救民之道,在實踐中找到了挽救國家民族的良方——馬克思主義,并最終在實踐中堅定了自己的信仰。當前,也只有把思政課堂中所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搬到社會中實踐檢驗,才能真正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知、信、行的統(tǒng)一。
就教育行政部門而言,可以通過統(tǒng)一規(guī)劃開展各種思政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感受。比如,組織各級各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競賽,包括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如部分高校組織進行的高校國旗護衛(wèi)隊升國旗活動競賽等。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暑期勤工儉學活動、交換學習活動等形式,讓中國的大學生走出國門,了解世界,通過切身體驗和對比增強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
就高等學校方面而言,校園文化也是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陣地,為此應積極組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生社團、建立相關網(wǎng)絡平臺、定期開展主題座談會、舉辦主題晚會、組織校園大型活動展和圖片展、辦板報和紅歌會、組織學生辯論賽和演講比賽等活動。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而言,可以讓學生走出思政課堂,把所學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探尋馬克思主義的真諦??山M織學生參觀學校周邊的博物館、紀念館、歷史遺跡、工廠農(nóng)村,讓他直觀感受地方歷史和現(xiàn)實;可依托地方文化資源,把具有地方影響力的歷史文化遺址、紅色資源和具有特色的工廠企業(yè)作為實踐教學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現(xiàn)場教學;還可以通過布置實踐調研課題、寒暑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等形式,讓學生帶著目的進行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社會調查,通過親身調查使學生真正感受地方的歷史、文化和發(fā)展。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學生走出課堂,貼近社會生活,了解國情,深切感受到中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的發(fā)展變化,以直觀形式逐步增強其馬克思主義信仰。
概言之,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任重道遠,它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政課教師要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當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育工作,必須重視三方面基礎性工作:一是強化引領,加強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必須充分運用體制力量,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二是科學傳播,切實有效加強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三是面向實踐,加強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讓他們走出課堂、貼近生活、把握國情。這都是通過追蹤五四先輩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轉向得到的關鍵啟示,也是新形勢下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