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妍鵬 鮑明勇
摘 要:鉛山縣葛仙山有許多道教建筑和道教足跡,又有像慈濟寺這樣的佛教寺院,歷史文化深厚,文章通過對江西道教歷史發(fā)展、道教建筑藝術特點和葛仙山道教、佛教建筑藝術的研究分析,梳理了葛仙山道、佛建筑藝術的特點,突出分析了葛仙山道教建筑選擇、布局及建筑裝飾和葛仙山道、佛建筑共融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關鍵詞:葛仙山;道教;佛教建筑
1 江西道教的發(fā)展概況
道教是以道家學術思想為基礎,是中國本土生長形成的宗教,其教義圍繞《道德經(jīng)》而展開,依托道家而逐步形成。江西道教歷史悠久、教派眾多,主要有靈寶派、神霄派、凈明道、玄教、全真道等。郭樹森先生在《江西道教概說》中認為,江西有組織的道教開始于中國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在東漢永元二年到江西從事道教活動。在南北朝以前就有正統(tǒng)的道教出現(xiàn)。自唐宋以來江西道教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支持下快速發(fā)展,唐末五代以來,江西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對宗教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中國道教歷史上,江西可謂是人才輩出,魏晉南北朝時即有葛玄、許遜、董奉、葛洪等,后代又有呂洞賓、陳景元、張可大、張留孫、黃元吉、伍守陽等,這些杰出的道教人物,或結交于權貴上層,或布道修身著述于民間,為江西道教的發(fā)展、道教建筑的發(fā)展等做出了巨大貢獻。道教的繁榮推動了江西道教宮觀建筑的繁榮。
2 道教建筑的總體藝術特點
2.1 道教建筑選址特點
道教宮觀建筑初步形成是在漢魏時期,活動場所從現(xiàn)有資料看主要包括治、靖、茅室等。正式形成是在南北朝時期,《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一《置觀品》有關道教宮觀營建的規(guī)定有“既為福地,即是仙居,布設方所,各有軌制”。
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以寫陋室而言作者志存高潔。道家認為山的高低不是關鍵,有仙氣,有名氣,利于修煉,利于道教思想的傳播才是最重要的。道教名山一般都講究“背有靠山,前有流水”。何曉晰在《風水探源》一文寫到“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huán)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其范圍包含住宅、宮室、寺觀、陵墓、村落、城市諸方面”。卿希泰、詹石窗的《道教文化新典》認為“作為一種術數(shù)學,堪輿早于道教而產(chǎn)生。當?shù)澜虇柺乐?,堪輿又成為道教術數(shù)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道教既繼承了堪輿術,又對它進行衍擴、更新”。
道家講究的“藏風聚氣”之“生地”與“山巔之境”的擇址理念表明:①道教對建筑的選址是基于崇尚自然,提倡清靜;②高山各地有著提供道士煉丹采藥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高山建筑符合道士渴望接近天庭、升仙的修道理念,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道士對建筑選址都會進行仔細的堪輿,對山川環(huán)境進行客觀分析,營建時則能依山勢而建,體現(xiàn)出“道法自然”的設計營建理念。道教從創(chuàng)立之初因其以“貴人貴生”為理念就十分關注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堪輿與利用,以其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來擴大其傳教的功能。道教煉丹、修煉等也是使其更加關注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原因。
2.2 道教建筑的藝術特點
唐宋時期,中國道教盛行,正式的大型道教建筑稱為后來的宮觀建筑的模型基礎。道教宮觀四周青山綠水,可以幫助更好地營建神秘的氣氛。在道教中那些可以象征人格意義的諸如松、柏、竹,梅、蘭、菊等既有助于渲染道教的仙境氛圍,又有助于道士修身養(yǎng)性。
道教主張“返璞歸真”“見素抱樸”“清心寡欲”,色彩上以“青瓦灰墻”為主色調。道教宮觀建筑上的紋飾具有不同主旨寓意,如寓示光明、永生與天齊壽的紋樣有日、月、星、云、山水、石等,寓意善良、富裕、身心、福祿的有扇紋、魚紋、山水紋、蝙蝠紋、鹿紋等,表示和睦、長生不老、君子風度或辟邪祈求祥瑞的有鶯、松樹、柏樹、靈芝、龜紋、竹紋、鳳紋、獅子紋等,用文字直接表示吉祥寓意的壽字紋、福字紋、喜字紋、天字紋、豐字紋、樂字紋等。
道教建筑在大體上是與其他建筑上無根本區(qū)別,作為宗教建筑的道教建筑在營建上更趨向于道教教義的象征性和精神追求的功能性。作為道教文化物質載體的道教建筑不僅能滿足信徒的各種形式功能的需求,更能使信徒通過道教建筑形式獲得審美體驗。
3 葛仙山道教建筑藝術
3.1 葛仙山道教建筑選址
葛仙山位于江西省鉛山縣境內,原名云崗山,也稱白石山、五斗山,因東漢葛玄在此修煉,大約在南北朝時期改名“葛仙山”。主峰海拔1096.3米,方圓十余平方千米,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林木繁茂,飛瀑流泉,云霧纏繞,景色迷人,名人薈萃。山中多溶洞,素有“九妖十八洞”“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之說。山頂北面有建于北宋時期的葛仙祠,是道教在葛仙山的主要建筑;南面建有明萬歷年間的慈濟寺,是佛教在葛仙山的重要建筑。葛仙山還有靈官殿、三官殿、地母殿、玉皇樓等道教建筑,周圍景點有七星井、龍舌池、息心巖、試劍石、仙人足等。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葛仙祠”和“慈濟寺”為省重點寺觀,1995年在原接官亭原址新建葛仙山牌樓(接官亭),在慈濟寺兩側新建鐘樓和鼓樓,使得山廟、殿堂、廟宇更加完整協(xié)調。
明代趙梧曾贊曰:“葛仙山與池之九華、歙之黃山、括之仙都、溫之雁蕩、夔之巫峽皆謂天下所珍重者?!笨梢姎v來葛仙山在文人墨客心中的重要地位。唐代王勃、韋皋,宋代王安石,明代費宏、夏言,清代黃云鵠等名人都曾經(jīng)游覽駐足此地,對此地景色贊美有加,有些還留有詩詞佳作。
3.2 葛仙山道教建筑布局
葛仙山道教建筑群依山勢而建,應地形而變,主體建筑布局于山體主要位置。娘娘殿供奉的是相傳葛天師之母,體現(xiàn)的是古人百善孝為先的道德理念。由娘娘殿盤階梯而上是接官亭。再往上過紫云峰就是步云亭,有“仙人足印”古跡,步云亭整體造型呈圓形,基座為六邊形。由步云亭經(jīng)龍眼井可達玉虛觀,或經(jīng)過七星井而至玉虛觀。玉虛觀連接三官殿、靈官殿、地母殿、玉皇樓及其他殿宇共17座。玉虛觀左前有觀道亭,玉虛觀東北處有飛升亭,其北側有試劍石古跡。
葛仙山道教建筑群的布置和建筑的尺度與世間其他建筑并無多大區(qū)別,體現(xiàn)了道教的“我命在我”“我可成仙”的含義,尊重生命、平易的尺度給人凡人皆可成仙的感受。
3.3 葛仙山道教建筑藝術特點
道教的崇拜對象主要包括三清(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四御(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祇)、八仙、九天玄女和盤古真人等神仙。葛仙山作為道教圣地,號稱“中華靈寶第一山”,供奉的神像主要是道教的神仙人物??傮w來說葛仙山道教建筑的屋頂曲線較為夸張,有浪漫的情調。中部的柱子、門窗和下部基座則與其他建筑樣式無太大區(qū)別。反翹的大屋頂曲線直指天庭,體現(xiàn)了道教追求飛升成仙。
山門是寺院的正面樓門,寺院一般設有三個山門,即空門、無象門、無作門。唐代著名文學家李華在《云母泉》一詩中有“山門開古寺,石竇含純精?!庇裉撚^有三座山門,即西山門、東山門和北山門。西山門正面書有“三清在即”,背面書有“道超德茂”,東山門正面書有“葛仙山”,北山門正面書有“遲此西天”。山門建筑的樣式主要有牌坊式、殿閣式等,是道觀、佛寺的外門。從葛仙山山門形制看,當屬牌坊式建筑,柱身雖為現(xiàn)代水泥澆筑修復,然最大限度依照我國牌坊建筑樣式重建,石雕紋樣精美,人物以道教神仙故事題材進行深浮雕的表現(xiàn),帶狀的邊角紋樣則以道教、佛教的植物進行裝飾。歇山的屋頂樣式更顯示出山門建筑的雄偉氣勢和靈巧活潑的樣貌特征,仙氣飄然于眼前。
玉虛觀是東漢葛玄修道之所,元、宋、明、清時期曾多次毀于火災,又重修,現(xiàn)今所見玉虛觀是在1980年后再次修建的。玉虛觀內建筑主要包括太極殿(大葛仙殿)、娘娘殿、老君殿、送子觀音殿、靈官殿、地畝殿、玉皇大帝殿、葛仙飛升亭、觀道亭、接官亭等。
玉虛觀門樓屬殿閣式建筑,具有我國廡殿建筑的氣勢雄渾的特點,殿前石街和浮雕等具有非凡氣勢,石街中間雕刻的圖案主要為道教的神禽—仙鶴,仙鶴以深浮雕近圓雕的形式與祥云組合,體現(xiàn)出道教建筑園林布置的紋樣特點。玉虛觀門前巨大的柱上書寫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玉虛觀”三字在門楣處赫然醒目。
玉虛觀之太極殿是三清祖師座下的古老道場。道教的崇拜對象的三清是指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極殿中石壇供奉的是葛仙翁,太極殿在清嘉慶和民國時期曾毀于火災。太極殿也稱大葛仙殿,位于葛仙山之“九龍竄頂”之頂端,坐北朝南,建筑樣式屬歇山式樣。殿前臺基高為三級臺基,門樓由八根大柱組成。門樓正上懸有“賜建”和“大葛仙殿”字樣。太極殿觀頂以黃色琉璃瓦覆蓋,每片瓦的翹頭都峻刻有“大葛仙”“名山”的字樣,屋脊以金色九龍戲珠裝飾。殿深29.2米,寬17米,面積為576平方米,三進式院落。殿中紅柱有24根,石質的柱礎為八面形,峻刻有浮雕紋樣。梁、柱上雕刻有道教的神仙故事,以及“九龍仰香爐”等故事。另有官員、文人雅士等題匾和楹聯(lián),書法藝術價值、歷史價值較高。葛仙翁神龕高4米、寬4.4米,上有長方形“太極左宮”的紅底金字匾額,金龍護佑。老君殿和送子觀音殿是大葛仙的配殿于20世紀80年代興建的。太極殿沿山而下就是靈官殿,殿正中奉護法神王靈官。靈官殿沿百步嶺石街而下是地母殿,土木結構的歇山式建筑。殿內供奉地母元君、水母元君、鬼谷仙師、五谷天君神像。地母殿沿石街而下是元皇大帝殿,金黃色的琉璃瓦、朱紅色圓柱、紅墻飛檐富麗而又氣勢恢宏。殿內供奉四大天師神像,葛孝先、薩守堅、張道陵和許旌陽。
娘娘殿在玉虛觀的山腰處,是明朝時期信眾為葛玄之母而建。粉墻黛瓦、飛檐翹角,十分美麗而又巧妙。殿中有雙龍搶珠的群體主題性雕塑,娘娘神龕為木雕、金漆。娘娘殿娘娘神龕左側同時還供奉葛玄父親塑像。另外還有單獨供奉葛玄之父的爺?shù)?,在玉虛觀東3.5千米處。爺?shù)钔瑫r供奉有觀音、“三官”、地母神像,其右奉張道陵、洪鈞老祖、道德天尊、龍王諸神像。
葛仙山道教建筑從選址特點—依山傍水、景色迷人,到建筑布局—依山勢而建,應地形而變,至建筑本身的雕梁畫棟整體建筑藝術既合乎理法又有獨特的布局裝飾特點,體現(xiàn)出了葛仙山作為道教圣地之一的藝術獨特性與價值的遠大性。
4 葛仙山道、佛相融建筑的文化內涵
4.1 葛仙山的慈濟寺
葛仙山的慈濟寺?lián)鳛槊鞔罉纺觊g從鉛山縣峰頂山(今鵝湖山)搬遷而來。殿內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和四大金剛。佛教的崇拜對象:三世佛(過去佛、現(xiàn)在佛、未來佛)、四大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音菩薩、大愿地藏菩薩)、四大金剛(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諸羅漢等神佛。中國傳統(tǒng)佛教寺廟的建筑布局和空間形態(tài)是由地理環(huán)境、民族文化、佛教內涵和佛教活動模式等作用而形成的?,F(xiàn)今的慈濟寺為三門開兩層建筑,第二層中間懸掛的是我國佛教領袖、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書寫的“慈濟寺”。四角翹升的戧角如飛鳥展翅。建筑體量雖小但氣勢恢宏。
4.2 葛仙山道、佛建筑融合的藝術文化價值
葛仙山的宗教建筑是中國道教建筑、佛教建筑的一個縮影,其建筑藝術較之中國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和安徽齊云山而言,雖然總體較為平凡,然葛仙山的道教與佛教的和諧相處、共融在中國宗教建筑中雖不是獨案,卻也極為少見,其有機融合的宗教意義、歷史文化意義卻非常巨大。
蘇州大學范英豪在《論佛教輸入對早期道教造物藝術的意義》一文中寫到,早期道教將具有佛教特征的佛像融入道教的神仙人物的塑造,佛教畫像和神仙道教題材被共同用于裝飾墳墓,道教的神仙鏡裝飾有類似于佛教的圣像。佛教對道教的造像、器物、服飾有影響,道教、佛教在相互借鑒中共生。而道教建筑較佛教建筑更具有民族風格與特色。
著名漢學家浦安迪說佛釋道三家在宋代心學的作用下進一步融合,也即浦安迪所謂的“三教合一”。其所謂“佛即心兮心即佛”、道家的修心煉性和儒家的“存心養(yǎng)性”在心學的作用下可以三教合一整體化。自此在人們的心理奠定了三家融合的理論與心理基礎。佛教的禪修在于靜,道教的修煉和儒家的自修也在于靜。佛教的寺院建筑本是建筑的“舶來品”,在來到中國以后被進一步的漢化。葛仙山的慈濟寺可作為自宋代以來道、佛相融,體現(xiàn)中國文化“三教合流”的實物實景,體現(xiàn)中國文化大一統(tǒng)的歷史見證,“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身,以儒濟世”。道、佛共融的建筑在中國歷史上民間建筑的案例也較多,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圓明園、頤和園等,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輝煌在于不斷地吸收、融合儒道釋三家的不同營養(yǎng),中國正統(tǒng)的儒家之所以偉大乃在于其巨大的包容胸懷和積極主動的汲取各家之長,才創(chuàng)造了燦爛文明的建筑歷史?!?/p>
參考文獻
[1]廣州市唐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古建全集:3:宗教建筑[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6.
[2]周沐照.龍虎山中宰相家—嗣漢天師府古典園林建筑[J].南方文物,2000(3):96-102.
[3]李允.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設計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7:10.
[4]任繼愈.中國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盧浩.江西道教宮觀建筑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