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珍
[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課程。因此,目前的語文課堂普遍重視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谡Z用的語文課堂,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有效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閱讀訓練和遷移仿寫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等,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語用;低年級;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4-0040-02
語文課程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語用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直接體現,是學生將已學的語文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從語用的角度出發(fā),切實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對語用的基本認識
當前,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語用,并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以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運用能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的專題知識訓練、課文知識要點總結等,都是為了擴大學生的語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二、基于語用開展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基于語用開展低年級閱讀教學活動,要給學生提供難度適宜、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文本,契合學生的知識學習的需求,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有意識探尋閱讀學習的方法,并養(yǎng)成良好的、正確的聽說讀寫的習慣,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強化學生的語言感受理解能力
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動的情境中學習語言,促進學生學會在具體的語境下使用相關的詞語和句子,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不是理解語言,而是能正確、靈活地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學中, 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情境,讓學生充分討論,理解詞語、句子等在具體語境下的情感和用法,促進學生對語言的充分認識,并嘗試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樣便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
三、基于語用的低年級閱讀教學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語用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學習字、詞、句等,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和正確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能力,并在不斷閱讀探索中形成深刻思考的習慣。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呢?一是要重視朗讀訓練,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同時,注重給學生設置合理的閱讀任務,提供較多的學習機會和時間,讓學生參與到課文的閱讀中,促進學生內化和吸收課文的語言和思想。例如,《寒號鳥》《狐假虎威》等經典課文,不僅故事情節(jié)有趣,而且語言生動活潑。教學時,可讓學生去朗讀、表演,使他們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二是要緊扣課文設疑,一步步挖掘文章內容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圍繞“大自然的秘密”這個主題編排了3篇課文,分別是《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閱讀,知曉其中的變化規(guī)律和科學道理。在教學《我是什么》一課時,教師可以請學生試著猜猜“我”是什么,但不要急于揭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關注開篇的句子“我會變”,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驅使他們繼續(xù)往下讀,逐一探究——“我”會變成什么。在探究過程中,可以組織小組合作,集體討論交流,讓學生盡情交流學習心得;引導他們運用課文的句子,融入課外閱讀的知識,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思考,并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通過教學情境增強閱讀理解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沉浸在閱讀文本中,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學《曹沖稱象》一文時,教師讓學生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憑借自身的理解和認識,演繹出整個故事的過程。這樣,學生參與興致很高,能有效展現出角色的特征;同時,還能讓學生思考相關問題,如“曹沖稱象是最好的方法嗎?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在這種教學情境下,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內容,增強理解內化課文知識。
又如,在教學《霧在哪里》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精讀品味第三、第四自然段,找出它們寫作的共同點。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煉出這樣的句式:
霧說:“我要把______藏起來?!庇谑庆F把______藏了起來,無論是______、______,還是______,都看不見了。
然后,教師再展現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并仿說霧來到學校、游樂場、田園等的情景。這樣,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這個句式,并能更真切地感受霧的“淘氣”。
(三)在閱讀訓練中實現言與意的有效融合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合理設置學習目標,給學生明確的學習方向,讓學生朝著目標努力。在課堂上,教師要以語用為基礎,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差異,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以實現言與意的有效融合。首先,教師要深入全面地研究教材,確定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提取課文的核心內容;其次,教師要分析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從學生整體水平出發(fā),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如,教學二年級的《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教師設置下面明確的學習目標。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會寫“兩、哪”等10個生字,并學會組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追”“迎”“甩”等表示動作的詞,并結合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3.能夠借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過程,能看圖復述故事情節(jié)。
4.通過朗讀和復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中,教師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演繹“迎”和“追”這兩個動作,使學生獲得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以補充填空的形式,讓學生使用“迎”和“追”這兩個詞進行說話訓練。學生逐步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對課文產生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掌握了文章的內容。在復述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以講故事的口吻嘗試說說“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這樣,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從故事中提煉出中心內容,使學生理解和感受到小蝌蚪的心情。在教學中,教師以語用為目標,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語言表達方式和思想情感之間的關系,使閱讀學習活動得到有效開展。
(四)在模仿寫作方法中突顯語用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理解能力,采用合理的手段,如仿寫、續(xù)寫、想象寫等,以豐富教學過程,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顯語用教學的效果。
課堂上,教師要結合閱讀文章的類型,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文章在表達思想和傳遞感情方面的方法,體會到語文的魅力。教師應根據文章的重點,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讓學生進行寫作活動,以深化學生的認知。例如,二年級上冊的《葡萄溝》一文,課后練習3是“讀下面句子,照樣子寫一寫”。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品讀課文中描寫葡萄的句子,學習先具體后概括的方法,然后進行仿寫:
1.公園里的花都開了,_____,_____。
2.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活動,______,______。
在仿寫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文本的表達方式,描寫具體的事物,以實現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寫作目標。
又如,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一課的課后選做題是“小熊也想寫一張卡片,掛在風箏上送給松鼠,請你替他寫一寫吧”。這一練習旨在引導學生體會小熊和小松鼠因為友誼破裂難過并渴望重歸于好的心情,并通過想象進入角色表達小熊的心聲。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啟發(fā)學生用書信的方式和朋友、家人溝通。在閱讀基礎上的寫作,能促進學生掌握各種寫作方法和表達技巧,并運用到生活中去。
(五)基于語用開展閱讀審美教育
強化閱讀審美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美,學習怎樣表現美,以促進學生產生較強的探究欲望,自覺參與到閱讀活動中。
如,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教師借助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并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現出黃山奇石的相關圖片、視頻等,讓學生對黃山的美形成較為具體的認識,學會欣賞美,感悟和體會大自然的饋贈。同時,對課文沒有具體寫的“獅子搶球”“天狗望月”等奇石,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法進行描述,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表達出來。
總之,從語用的角度開展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感受水平,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提升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而且要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閱讀訓練和遷移仿寫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等,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