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
2002年,我開始從事攝影記者工作,那時候拍攝使用膠片相機,每天拍完題材稿件后,都要去彩擴店沖洗膠卷。首先要找出暗袋,通過暗袋把拍攝的膠卷裁剪出來,最后沖洗需要發(fā)稿的照片。大約是2003年的夏天,數(shù)碼相機開始普及,但那時最小的記憶卡在8M,跟現(xiàn)在一張圖片差不多大,數(shù)碼相機讓我們有了很大的拍攝天地,可以隨時觀看拍攝的圖片,唯一的遺憾是快門延后時滯,如果遇到重大題材或者突發(fā)現(xiàn)場,攝影人還是要依靠單反相機。
日常工作中,如果沒有安排拍攝任務,我經常會走上街頭拍攝“掃街”題材,這也許是每個攝影記者都要干的工作,一些國內外著名攝影大師,至今還喜歡一周掃幾次街頭,用手中的相機去記錄身邊的變化,關注人文、街道和城市變遷。多年的“掃街”習慣我保留至今 ,曾經開玩笑說過,我?guī)缀跏煜で鄭u市區(qū)的每一條道路,熟悉程度跟出租車司機差不多。
近20年新聞攝影經歷,寒來暑往,常年如一??梢哉f,我把青春獻給了攝影,獻給了我所熱愛的新聞事業(yè)。
做新聞人要有執(zhí)著精神,新聞攝影記者尤其如此。為了拍好一個題材,往往要下很大的苦功,花費相當?shù)臅r間、精力,只有撲下身子才能拍出有力量的作品。
回憶獲得金鏡頭金獎的這組圖片,是我拍攝的備戰(zhàn)冬殘奧會的冰球隊。為了拍攝冰球隊,我差不多用了兩年時間,前前后后去拍攝了十余次,每次拍攝角度都不同,隊員的狀態(tài)也不一樣,收獲很多。
2018年夏天,我在體育場跑步時,發(fā)現(xiàn)了幾個殘疾人從體育館出來,看著他們健壯的上肢,我第一感覺就是他們是運動員,他們是訓練什么項目的?我敏銳的新聞嗅覺讓我走上前去了解,交談后得知,他們是來參加全國冰球集訓的,準備選拔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期望最后能入選。
經過多方溝通,我用盡辦法實現(xiàn)拍攝殘疾運動員訓練的想法,可是因為正值秘密選拔期,尤其是中方剛聘請的教練也是保密的,無奈拍攝計劃擱淺了一段時間。我沒有放棄,繼續(xù)通過各種辦法去做協(xié)調工作,加大溝通力度,最終得到了教練方和殘聯(lián)的許可,進入了賽場。
拍攝時,我被震撼了。這些殘疾運動員坐在特制的“坐騎”上,在冰場來回馳騁,根據教練的戰(zhàn)術進行奔跑、打球,雙臂用力地在冰面上支撐滑動,即便是發(fā)生對抗碰撞而倒地,也是迅速擺正身體,繼續(xù)投入到艱苦的訓練中。如果不是一旁擺放著義肢,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群殘疾人在進行冰上運動,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打動了我,試想,我們這些健全人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這群運動員中,年齡最大的50多歲,僅僅參加了幾天集訓就離開了隊伍,他們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實力,為國爭光,看到五星紅旗在賽場上高高飄揚!
我鏡頭中收錄的不是賽場上的高光時刻,而是日常訓練中的枯燥時光。正是這些日常拍攝,見證了殘疾運動員們在賽場背后艱辛的付出,這也是這組照片的魅力所在。我想,認可這組照片的評委們,應該也是這樣想的。
2022年冬奧會,祝愿他們拼搏獲勝,為祖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