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梅
以玉琢制飲食器在商周時即有,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過青玉制成的簋。戰(zhàn)漢時期玉制飲食器數量漸多,主要有玉杯、玉卮和玉碗。唐宋以后,玉制飲食器品種激增,玉杯、玉碗、玉瓶、玉罐等大量出現(xiàn),宋代文獻中所記玉酒器的使用量非常大,宋人史繩祖墓出土有荷葉式玉杯,朱晞顏墓出土有光素圓形撇口玉杯,傳世作品中也有不少能夠鑒定為宋、元時期的玉制飲食器。及至明清時期,玉制飲食器的品種及數量均達到頂峰,并多以和田玉制作,雕刻細致,成為明清玉器中的代表性器物。以玉制作飲食器要求玉料體量大、玉質純凈度好、玉色均勻,且琢制難度大,耗費玉料多,只有皇室貴胄才能擁有,具有十分珍貴的價值和特殊的使用功能,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青島市博物館收藏的玉制飲食器主要有玉杯、玉碗、玉盤等,其中以造型各異、題材豐富的玉杯最具特色,而清乾隆時期青玉盤則為清代皇宮御用,使用等級較高。
宋代青玉菱花形杯
宋代青玉菱花形杯,直徑7厘米,底徑2.9厘米,高3.6厘米。玉杯呈六瓣菱花形,深腹,圈足,器體輕薄,局部受沁。整體造型輕巧秀麗,杯身凸棱流暢挺拔,線條簡約優(yōu)美,反映出當時精致的生活追求。宋代玉器貼近生活,實用器日增,受當時繪畫和工藝品藝術風格的影響,造型講究秀美別致,技法上凝練簡潔、圓渾流暢,重點突出玉器的神韻,又注重細節(jié)的變化,整體呈現(xiàn)出清新雅致、樸實自然的風格。
元代青玉雙螭耳杯
元代青玉雙螭耳杯,長12.4厘米,直徑6.7厘米,高5.1厘米。以青玉制作,直口,弧腹,圈足。兩側鏤雕對稱的卷尾螭,螭首及前爪扒于口沿,似要探頭一品杯中佳釀,后肢及卷尾貼于杯璧,充滿動感和張力。雙螭形象飽滿,額頭較寬,五官集中于面部前端,雙耳較寬大作內卷云裝,縮頸聳肩,四肢關節(jié)作圓角度處理,尾較長,分兩股,作卷云狀,均為元代螭紋的典型特征。杯體厚重,刀法粗獷有力,體現(xiàn)了元代樸拙豪放的風格。
明代青玉梅花形杯
明代青玉梅花形杯,長11厘米,寬10.5厘米,高4厘米。以含苞欲放的梅花為杯體,以陰刻線表現(xiàn)出花瓣收攏層疊之態(tài),外壁雕刻四朵盛開的梅花及數個小花苞,透雕彎曲纏繞的花枝,自然形成杯柄及底部,將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結合為一體。整器有“梅開五?!钡募樵⒁狻C鞔癖谱鳂O精,杯身較小,杯一側或整個杯外都有極復雜的鏤雕裝飾,鏤雕部分體積較大,一般為花卉枝葉,也有少量樹木山石,注重表現(xiàn)細枝繁葉,鏤雕技巧極高。
清乾隆青玉盤
清乾隆青玉盤,直徑17厘米,底徑10.5厘米,高5厘米。以和田青玉制作,敞口,斂腹淺膛,平底內凹,造型規(guī)整,內外壁拋光細膩,圈足足墻平直,為典型的清宮樣式。不事雕飾,通過干凈利落的線條,來進一步展現(xiàn)玉質的瑩潤之美,符合古人“良玉不琢”之審美理念。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字體雕琢精整,是典型的乾隆篆書款寫法。玉制品的使用在清宮向來被嚴加控制,其規(guī)范較瓷器、漆木器甚至金銀器的使用更為嚴格。如乾隆年間所定“鋪宮”中規(guī)定的日常用品,僅皇太后、皇后各可用“玉盞金臺”一副,顯示出玉質用器的尊貴地位。
與富麗堂皇的金銀器不同,用玉制作的飲食器,以它們溫潤內斂的天性,含蓄地表達了皇室貴族的典雅和尊貴,以玉碗進食,以玉杯暢飲,既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又彰顯了藝術美感,可謂實用賞玩兩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