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蘭,李文淵 (.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藥劑科,四川 成都 60083;. 四川省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藥學(xué)部,四川 成都 6007)
甲巰咪唑(MMI)為硫脲類抗甲狀腺藥物(ATD),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一線藥物,其常見的不良反應(yīng)為過敏性皮膚反應(yīng),一般較輕微,罕見的不良反應(yīng)有血液系統(tǒng)異常(如全血細胞減少)和肝損傷等,若未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全血細胞減少是指患者未接受過放、化療,至少連續(xù)2 次外周血三系細胞數(shù)量均低于正常值,即WBC<4.0×109/L(ANC<1.5×109/L)、 RBC<3.5(3.0)×1012/L 或Hb<110(100)g/L、PLT<100×109/L[1]。據(jù)報道,ATD 致全血細胞減少的發(fā)生率在日本約為0.01%[2],在我國約為0.04%[3],同時合并肝損傷就更為少見。筆者對1 例甲巰咪唑致全血細胞減少及肝損傷患者進行病例分析,為治療該類患者提供用藥參考。
患者女,30 歲,54 kg,因“發(fā)熱、咽痛、乏力3 d”于2019 年10 月6 日入院?;颊?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怕熱多汗、多食易饑、易怒、心悸、失眠癥狀,7 月25 日查甲狀腺功能:FT331.55 pmol/L,TT37.38 nmol/L,F(xiàn)T485.15 pmol/L,TT4260.5 nmol/L,TSH<0.005 mIU/L,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 267 IU/ml,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 72.4 IU/ml;肝功能、血常規(guī)正常;甲狀腺攝碘率:3 h 46.1%,6 h 67.7%,24 h 71.2%;診斷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予甲巰咪唑片10 mg/次,3 次/d。9 月2 日復(fù)查甲功:TSH 0.0014 mIU/L,F(xiàn)T37.17 pmol/L,F(xiàn)T422.51 pmol/L,Anti-TSHR 7.57 IU/L;血常規(guī)正常;肝功:ALT 95 IU/L,AST 53 IU/L;予復(fù)方甘草酸苷片(含甘草酸苷25 mg)1 片/次,3 次/d 保肝治療。10 月3 日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咽痛伴乏力,最高體溫40 ℃,自行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片0.75 g/次,2 次/d。10 月5 日患者病情無好轉(zhuǎn),于本院急診科查血常規(guī):WBC 0.56×109/L,NEUT 0.031×109/L,Hb 94 g/L,PCT 16.24 ng/ml,立即停用甲巰咪唑,予莫西沙星、頭孢哌酮舒巴坦、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等治療1 d,復(fù)查血常規(guī):WBC 0.64×109/L,NEUT 0.009×109/L,Hb 97 g/L,為進一步治療收治入院?;颊邿o心、肝、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史,無藥物過敏史,無低碘區(qū)居住史。
入院查體:T 40.4 ℃,P 106 次/min,R 20 次/min,BP 133/68 mmHg;皮膚及鞏膜輕度黃染;咽部黏膜充血,扁桃體Ⅱ度腫大、膿性分泌物附著;甲狀腺Ⅰ度腫大、質(zhì)軟、無壓痛、未捫及結(jié)節(jié);右下肢散在黃豆大小皮膚破潰。
入院診斷: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中性粒細胞缺乏,化膿性扁桃體炎。
該患者在本院住院治療期間的主要臨床信息及藥物治療經(jīng)過詳見圖1。
圖1 患者住院期間主要臨床信息及藥物治療經(jīng)過
疾病方面,甲亢和嚴重感染性疾病均可致全血細胞減少?;颊叱霈F(xiàn)典型甲亢癥狀約3 個月后開始口服MMI 治療,用藥前血常規(guī)正常,服藥后FT3、FT4降至正常,可排除甲亢導(dǎo)致的全血細胞減少?;颊叱踉\時嚴重中性粒細胞缺乏、輕度貧血,入院第5 天PCT、hsCRP 下降明顯,仍發(fā)展為三系細胞減少,當(dāng)感染治愈后中性粒細胞未恢復(fù)至正常值,可排除嚴重感染性疾病導(dǎo)致的全血細胞減少。藥物方面,無復(fù)方甘草酸苷片各組分致全血細胞減少的報道,雖有甘草合劑致血小板減少的個案,但二者關(guān)聯(lián)性不明確[4]。日本一項50 385 例的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MMI 致全血細胞減少的中位時間為41 d(32~97 d),累計劑量為1 200~2 109 mg,但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ATD 致中性粒細胞缺乏的機制重疊,當(dāng)嚴重的粒細胞缺乏不及時干預(yù)可發(fā)展為全血細胞減少[2]。患者服用MMI 71 d,累計劑量為2 130 mg,根據(jù)Naranjo 評估量表患者得分情況如下:該ADR 先前有結(jié)論性報告(1 分)、該ADR 是在使用MMI 后發(fā)生(2 分)、存在客觀證據(jù)證實該ADR 與MMI 有關(guān)(1 分),總分4 分,故患者全血細胞減少可能與MMI 相關(guān)。
藥物性肝損傷為排他性診斷,患者無肝病史、嗜酒史,經(jīng)輔助檢查可排除甲亢、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肝臟占位及膽囊結(jié)石導(dǎo)致的肝損傷,故考慮藥物因素可能性大。MMI 致肝損傷大多發(fā)生在用藥12 周內(nèi)[5],主要為膽汁淤積型,其次為肝細胞損傷型和混合型。本例肝損傷首先表現(xiàn)為AST 和ALT 輕度升高,雖服用復(fù)方甘草酸苷片仍出現(xiàn)黃疸,TBIL>5ULN,R 值=1.74,為膽汁淤積型重度肝損傷[6], 根據(jù)RUCAM 量表患者得分情況如下:首次服用MMI 39 d 后出現(xiàn)肝臟生化學(xué)檢查異常(2 分)、排查其他原因(2 分)、MMI 說明書中有肝毒性報告(2 分),總分6 分,故患者肝損傷很可能與MMI 相關(guān)。
甲亢患者ATD 療程一般為12~18 個月,但當(dāng)ANC≤0.5×109/L[7](或ANC<1.5×109/L[8]),或轉(zhuǎn)氨酶>3 ULN 或持續(xù)升高,或出現(xiàn)黃疸時應(yīng)停藥?;颊呷朐簳rNEUT 0.009×109/L,皮膚及鞏膜可見黃染,因此需立即停用MMI。由于ATD 致粒細胞缺乏可能在再次服藥時出現(xiàn),且ATD 之間有交叉反應(yīng),不宜換用另一種藥物,后續(xù)可采用放射性131I 或外科手術(shù)治療。
3.3.1 抗感染治療
患者10 月6 日NEUT 0.01×109/L,危險度分層為高危,宜采取降階梯抗感染的策略,初始方案須覆蓋銅綠假單胞菌等嚴重G-菌[9]?;颊呤褂妹懒_培南4 d,體溫波動于39.5 ℃,扁桃體I 度腫大,PCT 0.31 ng/ml,評估抗感染效果不佳。由于患者右下肢皮膚破潰未愈合,不排除該處為感染灶之一,因此,臨床藥師建議聯(lián)用萬古霉素加強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等G+菌力度,于用藥48 h 后監(jiān)測谷濃度以確保萬古霉素達有效治療濃度(10~15 mg/L)?;颊呓?jīng)美羅培南聯(lián)合萬古霉素抗感染5 d 后,體溫下降至36.8 ℃,生命體征平穩(wěn),選用頭孢哌酮舒巴坦行降階梯治療。
3.3.2 升白細胞治療
臨床上通常使用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降低化療藥物引起的粒細胞缺乏者的感染風(fēng)險,但二者未被批準用于非化療藥物導(dǎo)致的粒細胞缺乏癥。GM-CSF 用于ATD 誘導(dǎo)的粒細胞減少缺少文獻報道,且可引起血小板下降。多數(shù)作者主張在嚴重粒細胞缺乏或預(yù)后不佳的重癥患者中使用GCSF,以幫助其度過危險期[3,10]。一項Meta 分析表明,G-CSF 可有效縮短亞洲人群ATD 致粒細胞缺乏 的 恢 復(fù) 時 間[WMD=-3.16 d(95%CI:-4.58~-1.74,P=0.000)][11]。因骨髓中成熟中性粒細胞約2.5×1012個,而原始粒細胞分化為成熟中性粒細胞需7~14 d,故使用G-CSF 后,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NC)曲線呈雙峰形。首先,G-CSF 促進骨髓中成熟粒細胞向外周血釋放形成第1 峰,由于新的成熟粒細胞未生成,此時不宜停藥;其次,G-CSF 刺激骨髓粒系造血祖細胞加速增殖、分化、成熟和釋放,使ANC 降至最低點后再次逐漸上升形成第2 個峰[12]。根據(jù)CTCAE5.0 標(biāo)準,患者為中性粒細胞減少4 級,使用G-CSF 150 μg/d 4 d 后,ANC 曲線第1 個高峰不明顯,可能與藥物劑量不足或骨髓長時間被抑制有關(guān)。G-CSF 升高ANC 呈劑量依賴性,一般給藥劑量為300 μg/d 或5 μg/(kg·d),重癥患者可根據(jù)臨床效果增加劑量[13-14],在G-CSF 治療無效時使用小劑量潑尼松可有效升高ANC 水平。由于糖皮質(zhì)激素可抑制免疫反應(yīng),患者當(dāng)前感染嚴重,因此,臨床藥師建議將G-CSF 的用量增至300 μg/d,同時警惕肌肉、骨骼疼痛等ADR,糖皮質(zhì)激素僅在G-CSF治療無效后且在足量抗菌藥物的前提下慎重使用[15]。ANC<0.1×109/L 是公認的預(yù)后不佳的因素之一,可作為G-CSF 的停藥指征[16]。2015 版《臨床用藥須知》指出,嚴重感染伴粒細胞減少者,ANC≥1.0×109/L 時停用G-CSF。本例患者的ANC 經(jīng)第一個高峰后升至1.593×109/L,此時感染已控制,予以停用G-CSF,合理把握了停藥時機。
全血細胞減少合并肝損傷是ATD 罕見的嚴重不良反應(yīng),早診斷、早治療則預(yù)后良好,否則可能繼發(fā)嚴重感染從而威脅生命。因此,如何防范并及早發(fā)現(xiàn)上述不良反應(yīng),需臨床藥師做好用藥教育:①建議患者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在治療初期前3 個月每周1 次,維持治療期間每月1 次,當(dāng)WBC<4.0×109/L 但ANC>1.5×109/L 時,通常不用停藥,可服用維生素B4等升白細胞藥物。②提醒患者服藥期間若出現(xiàn)咽喉疼痛、口腔炎、發(fā)熱等癥狀,應(yīng)立即就診,并告知醫(yī)生正在服用ATD。③建議患者在治療初期的前3 個月,每月監(jiān)測1 次肝功能,若出現(xiàn)厭食、上腹部疼痛、黃疸等癥狀時,應(yīng)立即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