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門位于長江、嘉陵江交匯處,歷史上因有碼頭而逐步形成街區(qū)。明洪武年間,重慶府指揮使戴鼎在宋代1日城基礎(chǔ)上修筑石城,形成“九開八閉”十七門的格局,朝天門成為當時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雄偉的城門。古時,朝天門為地方官員恭迎圣旨和欽差大臣之地,故民間有“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圣”的諺語,朝天門因此得名。
朝天門城門之外有麻柳街、鵝項頸、雞街、牛肉街、炭碼頭、糖行街、順城街等街巷地名,現(xiàn)已消失。1927年2月,重慶商埠督辦公署決定拆除朝天門城門和左右城墻各一段,以整修擴建朝天門碼頭(今四碼頭)和嘉陵碼頭(今三碼頭)。同年7月,碼頭整修擴建工程完工。至20世紀90年代,朝天門老城墻尚余部分。1998年修建朝天門廣場后,城墻全部消失。
(文/圖 何智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