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煒
摘要:目的:探究血流限制下抗阻訓練對肌少癥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1~12月收治的肌少癥患者4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抗阻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血流限制下抗阻訓練,兩組均每日訓練1次,每周4 d,連續(xù)8周。對比兩組體脂量、肌力、步速。結(jié)果:治療后,兩組患者體脂量、肌力、步速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血流限制下抗阻訓練能改善肌少癥患者的體脂量、肌力和步速。
關鍵詞:肌少癥;血流限制訓練;抗阻訓練
肌少癥是一種廣泛的、漸進性的骨骼肌量和肌力喪失,伴有軀體活動障礙、生活質(zhì)量下降等不良后果的綜合征。有多項研究表明,營養(yǎng)與藥物干預難以有效提高肌少癥患者的肌量、提升肢體功能。血流限制訓練是通過使用彈性纏繞工具對四肢近端進行捆綁加壓,限制機體遠端靜脈回流,以刺激肌肉生長和運動適應的訓練方法。本研究采用血流限制下抗阻訓練對肌少癥患者進行治療,探討其對老年肌少癥患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我院門診就診的肌少癥患者40例。納入標準:(1)符合亞洲肌少癥工作組對肌少癥的定義,校正后肌量男女診斷閾值分別為7.0 kg/m2和5.4 kg/m2;(2)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評分>21分;(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血管、肝、腎疾病者;(2)存在靜脈血栓或動脈血管斑塊者。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齡(70.13±1.84)歲;平均體質(zhì)指數(shù)(22.78±2.75) kg/m2。觀察組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齡(71.04±1.45)歲;平均體質(zhì)指數(shù)(22.05±2.14)kg/m2。兩組性別、年齡、體質(zhì)指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訓練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抗阻訓練??棺栌柧毠?0 min,分為5 min熱身運動、30 min抗阻訓練、5 min整理運動,熱身運動及整理運動包括肩部、軀干及四肢的牽伸訓練??棺栌柧毎ǎ荷现煺?、坐位下伸膝抗阻、髖內(nèi)收抗阻、站立下足跖曲抗阻,阻力強度為40% 1RM,于2周后提升為50% 1RM,每組重復10次,每組間隔1 min,收縮持續(xù)時間為30 s。上述訓練每日1次,每周4 d,持續(xù)8周。所有訓練在經(jīng)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血流限制性訓練,在大腿近端予袖帶加壓,血流限制壓力為30%~70%靜息動脈血流閉塞壓。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4周末、8周末進行評估,應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獲取體脂量,采用手持肌力器測量肌力,采用日常步速評估法評估步速。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兩組隨時間推移,體脂量、肌力、步速逐漸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肌少癥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漸減退的重要原因和表現(xiàn),肌少癥會導致老年人的運動下降,跌倒風險增加,嚴重影響老年人群的生活質(zhì)量[1]。血流限制訓練已被證實能夠顯著增加肌肉體積,提高肌肉適應性,并不會導致肌肉損傷,而抗阻運動訓練可增加骨骼肌肉中的蛋白質(zhì)含量,改善肌肉質(zhì)量和力量。相關研究表明,多種類型的運動方式相結(jié)合比單一運動方式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肌力和活動能力,通過對受試者大腿近端血流限制下開展單側(cè)膝關節(jié)伸展運動,強度為20%的最大自主收縮,保持向心收縮和離心收縮各2 s的速度,運動至力竭,運動結(jié)束時收集血樣發(fā)現(xiàn),生長激素的濃度增加了9倍,提示血流限制訓練對于肌肉生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2]。本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觀察組訓練后的體脂量、肌力、步速均高于訓練前和同期對照組。
綜上所述,肌少癥患者實施血流限制下抗阻訓練可明顯促進骨骼肌和運動活動功能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羅君亭,郭慧明,郭敏,等.抗阻訓練聯(lián)合電刺激對老年性肌少癥患者運動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影響的研究[J].江西醫(yī)藥,2020,55(8):1005-1007,1047.
[2]于穎,朱玉琴,王燕,等.漸進性抗阻訓練對糖尿病患者防治肌少癥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22):206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