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更軼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品中的一種,自明朝正德年間起開始流行,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茶壺”。在紫砂壺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制壺藝人潛心鉆研,雕刻家、書畫家以及文學家等也積極參與進來,產生了大量的經典壺型,構成了這一藝術形式的傳統,對未來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每一件經典的紫砂壺作品當中,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精神,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與情感,使紫砂壺藝術在泥味與茶香之中展現著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魅力。
“石瓢壺”早在宋朝就已出現,是一種帶有柄和流的小蒸器,主要用于烹茶等。到了清朝時期,由陳曼生牽頭進行設計,制壺名家楊彭年參與制作,經典的“石瓢壺”就誕生了,后又衍生出“子冶石瓢壺”、“景舟石瓢壺”、“紅華石瓢壺”、“漢棠石瓢壺”等,足見人們對這一款式的喜愛。
“石瓢壺”的基本造型特點是八字形或金字塔形的壺身,這在大量的圓器、方器作品中是尤為獨特的。靈巧的造型集憨樸、豐潤于一體,上窄下寬的壺體使重心下沉,尤為穩(wěn)當可靠、雋永耐看。壺身兩側通常鑲嵌有短直嘴與環(huán)形倒把,圓形壺蓋配合半環(huán)形壺鈕,簡約利落??傮w說來,“石瓢壺”的造型結構簡約清爽、特征明顯,既有源于古代的傳統氣息,又具紫砂壺高雅靈巧的特點。
“龍瓢壺”(見圖1)在運用經典造型的基礎上有著自己的特點,創(chuàng)作主要通過對線條的調整呈現出較為陽剛和硬朗的氣質。壺體體態(tài)均衡、大氣平穩(wěn),壺身兩側形成了利落的直線,將筒身弧面襯托地更加順暢平整。壺底部鑲嵌了弧形的壺底,豐富了壺體的結構層次,弧底與壺身之間相結合形成了清晰的線條,壺中曲線與直線相對比,有力地表達了紫砂壺線條的藝術美。壺身部分較為硬朗莊重,有大氣莊嚴之美,一線一面皆有準則,保證了壺身的均勻與穩(wěn)重,并迎合“龍”這一主題的表達,營造尊貴的氣息。壺嘴、把手以及壺蓋、壺鈕均運用傳統結構,為作品打造經典化品格,筆直的壺嘴與弧線形的把手相對應,更為立體地揭示了紫砂壺線條的區(qū)別。創(chuàng)作以“石瓢壺”造型為綱,結合“龍”這一主題,通過線條變化打造出獨特的“龍之韻”,以此彰顯了“石瓢壺”造型的靈活性與“龍瓢壺”的藝術個性。
圖1 龍瓢壺
龍圖騰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圖騰之一,是中華民族的標志,對中國人有著深刻的影響,龍的印記更是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基因當中?!褒埰皦亍边@件作品中即運用了龍圖騰進行裝飾,以具體表現主題,構成作品的文化品質。
創(chuàng)作在壺嘴、壺鈕以及把手上運用了龍圖騰裝飾,塑造了三種不同形態(tài)的龍,在壺中打造出動感的“仙氣”,增強了作品的空間表現力,在動靜結合中強化了作品的氣韻。首先在壺嘴根部雕刻出龍頭圖案,龍眼大而有神,龍嘴大張,氣勢恢弘,當熱茶自壺嘴流出時就會形成“龍吐水”的景觀,在升騰的熱氣當中,龍如同“活”了一般,更顯神威。壺鈕是一條正在飛行的龍,創(chuàng)作采用了非常簡單的線條,重神韻而不是細節(jié)的表現。中央的凸起象征龍鱗,末端則是上揚的龍尾,姿態(tài)鮮活,整體呈“S”型,形成躍動感,如龍在云間翻滾前行,帶來祥瑞之氣。把手部分的設計與壺鈕把持一致,在姿態(tài)上有所區(qū)別,如龍正在向天空中騰躍,象征自信和上進。在這些圖騰中,有早期圖騰那種抽象傳神的特點,以歷史氣息烘托出作品的文化品質。
最能彰顯作品文化品質的還是壺面上的詩文陶刻裝飾,增強了作品的工藝表現和文化深度,在龍所營造的“仙氣”中增加詩意氛圍,傳達作品主題思想。陶刻是紫砂壺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裝飾,創(chuàng)作在此壺中運用的是陶刻書法詩文,“溪深樹密無人處,惟有幽花渡水香”一句帶來了靜謐、脫俗的意境美,又回歸至紫砂壺的雅致當中去,與龍的霸氣相中和,豐富了作品的氣韻表達。龍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吉祥、祥瑞,是吉祥文化的組成,基于這一點,創(chuàng)作在泥料上選擇了紅泥,這是紫砂壺當中最經典的泥料之一,自然而然地加強了作品的經典氣質。鮮艷紅潤的色彩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吉祥,是對龍圖騰內涵的直接反應。泥料色彩健康,其中砂質肌理清晰,表面細膩光滑,形成了柔和溫潤的質感,也是對紫砂壺雅的氣質的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紫砂壺工藝也是非常多樣的。在“龍瓢壺”這件作品中,創(chuàng)作有一種多元的眼光,通過融匯“石瓢壺”造型、龍圖騰與陶刻詩文裝飾,將高雅文化與更有民間氣質的吉祥文化表現出來,揭示了“龍”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整件作品是在深厚的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此才能展現“龍瓢壺”的魅力。
“龍瓢壺”以“石瓢壺”造型為基礎,運用了多種紫砂壺工藝技巧,將龍圖騰與書法詩文藝術相結合。此件作品傳統氣息濃厚,充分展示了紫砂壺藝術的豐富性與文化對紫砂壺藝術創(chuàng)作的深層影響。在深厚扎實的文化基礎上,將會有很多像“龍瓢壺”一樣的作品龍翔九天,將紫圓香氣帶到世界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