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騎電瓶車上班,差一點與另一個騎電瓶車闖紅燈的中年男子相撞,我大聲訓斥他:“你怎么闖紅燈?。俊睕]想到他聲音比我還高:“我闖紅燈你敢咬我嗎?”另日遇見一個小伙子闖紅燈,我笑著說:“你真牛,連紅燈都敢闖。”小伙子羞怯地說:“不好意思,我上班快遲到了?!?/p>
語言是一門藝術,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詞匯和語氣表達出來,效果可能會截然不同。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這個人人忙碌、人心浮躁的社會,如果語言之刀鋒芒畢露,不僅傷人,也會傷己。為了讓社會和諧,為了讓生活美好,我們應該讓語言之刀藏鋒斂銳。
(讀2021年1月《語言是刀》)
胡傳虎(安徽)
的確,教養(yǎng)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起跑線,是家庭教育與影響的必然結果。父母胸懷寬廣善良陽光,才會諄諄善誘地教育孩子:走路不能弄出聲響,打擾到樓下的爺爺奶奶;樓上吵鬧,是因為有個三歲小寶寶。所謂教養(yǎng),就是家教或曰家風。很難想象,一個出身于自私自利家庭的孩子會謙讓有禮,而一個知書達禮的家庭其子女會頑劣無知。當下社會有一根“起跑線”,人們耳熟能詳并趨之若鶩如趕獨木橋,即便是贏在這條線上的孩子,若不屑于“教養(yǎng)”這條起跑線的話,必定會輸?shù)羧松拈L跑。因為,孩子的教養(yǎng)就是家長的教養(yǎng),更是家庭家風的窗口。
(讀2021年1月《教養(yǎng)是孩子的起跑線》)
筱楊(上海)
小夫妻搬進新居,留一個房間給母親,確實難能可貴。但更重要的是,子女們的心里應始終有容納父母的一席之地。
職場上的年輕人活得不輕松,心房早被塞滿:配偶孩子房子,工作深造晉職,上級同事朋友,挫折委屈病痛……哪一樣不勞心費神耗力。這樣擁擠的心里能給父母留一點位置,時時裝著他們的安危冷暖,不僅體現(xiàn)溫馨的反哺之情,更彰顯傳統(tǒng)美德的彌足珍貴。很遺憾,有些子女人長大心卻萎縮,根本沒有容納父母的立錐之地,似乎把長輩當作奶瓶,吮盡奶汁后便置之不理。此輩不要得意,上行下效步其后塵的“接班人”,遲早會給他們好好上一課。
(讀2020年12月《留一個房間給母親》)
馮俠(遼寧)
“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經歷了兩件難忘的“小事”:一個是沈陽一名小商販把賣茶葉蛋一年的積蓄全部捐出,另一個是一位地方工廠的老師傅不計報酬加工人造衛(wèi)星上的小零件。這兩件事在孫家棟心中蕩起感動的漣漪,一個科技人員的成功并不是一個人的智慧、努力,斷然離不開背后無數(shù)默默奉獻的“英雄”。
中國故事總是令人動容的。即便是普通人,也有濃濃的家國情懷,也有責任和擔當,也有可愛的閃光點,所以應感激他們,銘記他們。
(讀2021年1月《感動孫家棟的小事兒》)
秦悅(陜西)